新闻中心首页 |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财经 | 娱乐 | 体育 | 专题 | 宁波新闻 | 宁网播报员 | 第一现场 | 对话
  [加入收藏夹] 新闻热线: 13777110707 QQ报料: 1234567 邮箱 news@cnnb.com.cn
新闻中心专题汇总首页 | 宁波动态 | 国内聚焦 | 国际纵横 | 社会热点 | 文化教育 | 科技财经 | 体坛风云 | 综艺娱乐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正文
 
 
央视直播顺利落幕水下考古仍将继续
两年后市民可在港口博物馆一睹沉船风采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2年06月28日 09:38
关注百姓 关爱生活  中国宁波网新闻热线:13777110707  重要报料本网付酬 浙江网通热线支持

  ▲打捞出水的青花豆

  ▲浑身长满“贝壳”的锡盒

  沉船铁轮残骸

  央视记者文静表示:“水下直播有一种痛,那就是面对大自然的无能的愤怒。”

  但是昨天,一直很“调皮”的大自然却出奇的配合,用水下考古队长林国聪的话说,那是“太阳公展露笑脸,龙王爷心情愉悦”。不知道它是不是已经意识到了,这一次是今年央视对“小白礁I号”沉船遗址的最后一次直播。

  昨天的直播,在大自然的配合下,让电视机前的亿万观众有幸跟着央视的镜头,来了一次海底沉船遗址漫游。

  “小白礁I号”或是航行距离最短的一艘沉船

  在这一次的海底沉船遗址漫游中,观众可以清晰地看到,在船体中部偏北有个断裂面。

  事实上,现在基本已经认定,“小白礁I号”是触礁沉没。

  林国聪提出了两点理由:“沉船的南端离岛礁特别近,而且断面参差不齐。”

  一位经验丰富的船老大推测,这艘船是西北风吹到这一带,然后再触礁沉没的。在他看来,航船从宁波出发,无论是往北走,还是往南走,到达沉船所在区域是件“很不正常的事”。

  但是,宁波大学历史系教授龚缨晏却否认了这个观点。他认为,渔山岛小白礁一带自古以来,一直是远洋航线的必经之路,“只是后来蒸汽轮船出现后,才开始改由内陆走外海。”

  在古代的航线图上也有明确的记载:“这一带有淡水供应,而且礁石林立。”

  “北渔山一带海况比较复杂,航船发生事故的几率也高一些。”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刘曙光表示,也正因为如此,“清光绪年间,才会设灯塔。”而这个灯塔就是现在的北渔山灯塔。

  “‘小白礁I号’可能是现在发现的航行距离最短的一艘沉船了。它距离海岸线才20多海里,显然还没有走多远就沉没了。”更让刘曙光感兴趣的是梅园石的发现,此前,不少沉船上发现的货物,一般都来自其他地方。“而像‘小白礁I号’这样,本地的船装本地的货,这在以前发现的沉船中不太出现。”

  疑似“黏合剂”见证古人造船智慧

  昨天的直播中,文静向观众展示了一块出水的船部件。这块船部件是在船体中部被发现的。由于长期受海水侵蚀,这块船部件显得参差不齐,但依然可以清晰地看到,其两面各有一个钉孔,一侧还有油漆状的物质。文静说:“这油漆状的物质应该是船体的黏合剂,而且是防水的。”

  但是,龚缨晏却提出了另一种可能:即“船体的保护剂”。木船在海上航行时,会受到各种海生物的侵蚀,这对船体的损害比较大,因此,“古人会在船板外涂上一层保护剂,使其免受侵蚀。”

  当然,古人造船的智慧还不仅仅体现于此。在古代,船只航行时一旦触礁,“几乎是致命的”。

  所以,“聪明的中国人就会在船底造几个隔舱,这样一来,即便是一个舱进水了,其他舱也不会受影响,从而确保船不会沉没。”龚缨晏说,“但是倘若撞击得比较厉害,再多的舱也不抵用了。”

 [1] [2] 下一页
稿源: 宁波晚报  编辑: 郭静
[ 我要投搞 | 进入论坛 | 发给好友 | 打印该页 | 后退 | 关闭窗口 ] 
最新专题
2012欧洲杯
浙江省第十三次党代会
2012年宁波招生政策
民营经济在浙江——宁波行
热点排行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函[2001]82号  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 1104076  浙ICP备05019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