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个智障学生,27个教师,不足4000平方米的校舍,这就是宁波市海曙区达敏学校。就是这所小小的学校,首创特殊孩子“生涯教育”,领跑中国启智教育;就是这所小小的学校,构建社区融合教育模式,创造特殊教育的“中国样本”。
刘佳芬,达敏学校的校长,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把爱倾注给了特殊学生。
情暖“折翼天使”
2012年的春天,当一群诗人走进达敏学校的时候,他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命运交响曲》。
智障儿童,是一群被命运捉弄的孩子;而达敏的老师,是帮助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勇士。1997年9月1日中午,37岁的刘佳芬到达敏学校上任。她如此真切地感受到了造化弄人的无奈。
这是一幅怎样让人心酸的画面呀!
孩子们正在食堂吃饭,满桌满地的菜汤、饭粒,孩子们脸上、衣服上更是汤汤水水一塌糊涂,有个近20岁的学生,还一边吃一边大声说话,嘴里的饭菜喷得到处都是……
尽管当过六年的聋哑学校校长,第一次接触智障孩子的刘佳芬,还是胆怯了。
第二天,刘佳芬在校门口,看到一位母亲挽着脑瘫的儿子一步步走向学校,那位母亲脸上没有一丝的表情,那种彻底的绝望与深沉的麻木,沉重地撞击了刘佳芬的心。她走上前去,从母亲手中接过孩子,然后紧紧地握住了母子俩的手。母亲受惊似地抬头看着刘佳芬,许久,一滴泪水滑落下来。
这一刻,两位女人的心是相通的;这一刻,刘佳芬懂了:每一个智障孩子后面,是一个痛苦的家庭;帮助智障孩子,就是给一个家庭以希望。
“如果说,智障孩子是折翼的天使,那么,此生,我愿意做他们的翅膀。”
刘佳芬这样决定了。
她走进了孩子们中间。她帮脑瘫的孩子擦去口水、鼻涕,她在厕所里教孩子们怎样使用卫生纸,她手把手扶孩子走楼梯,她冒着被攻击的危险,朝那个患自闭症的孩子张开温暖的双臂……
孩子们也渐渐地消除了对新校长的陌生感。她出差回来时孩子们会给她一个紧紧的拥抱;餐后有孩子亲她的脸,亲得她满脸都是油;有一天突然会有一个孩子拿着自己做的一朵纸花径直走进她的办公室。
与智障孩子相处时间越长,刘佳芬就越能读懂孩子们的心。
一天,一位走失了三天三夜的重度智障学生,终于在路人的帮助下回到了学校。家长喜极而泣,老师们也跟着流泪,只有刘佳芬微笑地看着他。学生默默地走到刘校长身边,什么也没说,什么也没做,只是站着。刘佳芬伸出手,拉住他,什么也没说,什么也没做,就这样陪着他站了好久。她说:“我懂,我懂得他的心意,他是在向我表达他对学校的依恋和信任。”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2004年的一个冬天,刘佳芬得悉一名姓沈的智障学生因家境贫困,连伙食费也付不起后,立即找到财务室“孩子每月的伙食费就从我的工资里扣。”就这样,刘佳芬的工资一扣就被扣了三年。
因为懂得,所以博爱。2002年12月,刘佳芬偶然听到海曙区还有最后一个适龄入学的智障儿童没有来读书,她委派了4名教师去村里挨家挨户查寻,几经辗转,才找到了9岁智障女孩小君。由于小君是先天性脑瘫,不能站立和走路,刘佳芬作出“将小君名册挂到学校,将知识送到她家里”的决定,从此每周一次、每次两个小时,九年如一日送教路,风雨无阻。功夫不负有心人,小君会读数、认物了,沉闷的贫寒之家终于有了笑声。
因为懂得,所以忘我。2011年10月,刘佳芬组织了全宁波市的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一向自诩“父母给了我一个好身体”的刘佳芬,突然晕倒在房间里。醒来后,她才记起自己已经连续工作了四天四夜。在达敏的15年,刘佳芬常常在半夜三四点钟起床处理事务,经常凌晨六点就到学校办公。她说:“每天睡四五个小时,我就够了。天生就该我为孩子们多做些事。”
也许,注定,这群孩子不会有人建功立业,不会有人成为国家栋梁。但,他们是生命,是活生生的人。他们,理应得到更多的关爱;他们,理应获得公平的机会,同享人类的尊严。
刘佳芬就这样倡导着达敏学校的校训——恒爱。
心系孩子们的明天
刘佳芬用自己的行动,演奏出特殊教育的第一主题——爱。
她的身后,是达敏学校另外26位老师15年如一日的伴奏。
15年,5000多个日夜。教学改革的每一步,都是那么艰辛;每一步,都包含了太多的泪水和汗水……但刘佳芬和同事们,从未退缩与后悔。
一直以来,培智学校都将普通学校作为自己的标杆,将知识学习作为主要任务,而将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视为学校之外的事情。
刘佳芬到学校不到一个月,就发现:这条路不适合达敏的孩子。
两名九年级的学生,即将毕业。他们每天都抄写1+1=2,可是一旦去掉答案,脑子里还是一片空白;其中一个男生,长得清秀,衣着干净。为了测试他的生活能力,刘佳芬端来一盆水,让他洗脸。可他把手伸入脸盆,却不知所措。原来,每天都是爷爷奶奶给他洗的脸。
是认几个字、数几个数重要,还是让孩子学会生活自理更重要?有一天,孩子们的父母老了,还有谁扶着他们度过风雨人生?
这一状况必须改变!
1997年11月,刘佳芬向全校教师传达了实施“生活核心教育”的教改计划,提出分层教育的目标:重度智障学生学会自理生活,中度智障学生学会适应社会,轻度智障学生学会自食其力。
刘佳芬的“生活教育”理念给长期处于迷惘之中的老师们拨开了云雾。
但一些家长不理解。孩子学不到知识,到学校来干什么?“给我时间,我一定让您的孩子有变化!”刘佳芬承诺。老师也犯难:一切都是新的,没教材怎么教学生?刘佳芬咬住下嘴唇:没教材,我们自己编!
没有参考资料,没有电脑,刘佳芬和老师们自己手写、蜡刻;他们一边进行教学实践一边编写教材,在实践中发现有不对的地方,再回去改写教材。
1999年第一学期,老师们自己印刷、校对、装订的32开黑白1—6册6本教材终于面世了。从黑白到彩色,从蜡刻到印刷,15年间,达敏学校的老师编写教材44册,三套24本自编教材被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核通过,成为全省同类学校的通用教材。
与此同时,以往的教学活动发生了彻头彻尾的变化。
为了教会学生吃饭,中午的饭菜搬进了各个教室;为了教会学生过马路,老师自制了红绿灯、斑马线;学校还开设了模拟的超市、邮局、公用电话亭……老师们惊喜地发现,在这个模拟的教学环境中,往常几天都教不会的,现在学生很快就学会了。
此后,刘佳芬又提出了生存教育、社区融合教育等崭新的教学理念,并加以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几年过去了,刘佳芬兑现了自己的承诺,家长们看到了孩子的变化。
当女儿将一盘番茄炒蛋端到自己面前的时候,杨师傅的眼泪忍不住了。他的第一反应,是想和女儿的老师,和所有认识的和不认识的热心人,说一声“谢谢”。
“17年了,这是第一次吃女儿炒的菜!以前总担心我们夫妻俩哪天要是不在了,孩子怎么办?现在看着她一点点学会独立生活,我们也就放心了!”
当陈爷爷看见14岁的患有脑瘫的孙女学会了自己刷牙、洗澡,他同样也想说一声“谢谢”。
“对健康孩子来说,这也许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可对我小孙女来说,那曾经是一座难以翻越的高山。”陈爷爷说,“看着她一点点开朗起来,一点点学会独立生活,我们全家都有一种重生的感觉。”
刘佳芬没有满足。她始终关注着孩子们的发展,为他们的未来而殚精竭虑。
达敏学校是九年义务制学校。大部分智障学生毕业时,刚好十六岁,离就业的年龄还差两年。这些没有一技之长的孩子,只能呆在家里,成为沉重的包袱。
刘佳芬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创办职高班。
但是,这个决定遇到了体制上的难题。达敏学校是区管的学校,而职高班是市教育局管的,办学的审批程序很复杂。一向支持达敏学校的海曙区教育局也犯了难。
学生们等不起。刘佳芬决定自己挑担子。2003年,她召回了已经毕业在家闲呆的孩子,办起了职高班。没有教室,挤出办公场所;没有老师,自己培养;没有课程,自己设置。她根据孩子们的实际情况,开设了家政、园林两个专业,依靠自力更生,将首届职高班办得有声有色。更令人欣慰的是,这些学生毕业后全部被宁波金田铜业公司聘用。
这个“非法”的职高班,终于得到社会的承认。2005年,市教育局用变通社会力量办学等方式,批准了达敏职高班。
如今,达敏职高班中、轻度智障毕业生的就业率达到100%,最高的月收入超过3000元。
“你或许永远也无法体会,一个智障孩子的家长拿到孩子第一份工资时那种感动。”靠摆水果摊为生的俞妈妈感慨地说,“孩子能生活自理我就很满足了,可是现在,他竟然还能出去工作赚钱!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俞妈妈的儿子名叫小杰,患有轻度智力智障。在达敏毕业后,他应聘到了八方集团,当上了一名操作工。没过几个月,因为工作认真,厂领导让他当了检验员。久未有笑声的家庭,飞出了欢快的笑声。这是人间最美丽的声音了吧?
刘佳芬:领跑中国特殊教育
稿源: 中国妇女报 2012-06-07 17:45:02
96个智障学生,27个教师,不足4000平方米的校舍,这就是宁波市海曙区达敏学校。就是这所小小的学校,首创特殊孩子“生涯教育”,领跑中国启智教育;就是这所小小的学校,构建社区融合教育模式,创造特殊教育的“中国样本”。
刘佳芬,达敏学校的校长,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把爱倾注给了特殊学生。
情暖“折翼天使”
2012年的春天,当一群诗人走进达敏学校的时候,他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命运交响曲》。
智障儿童,是一群被命运捉弄的孩子;而达敏的老师,是帮助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勇士。1997年9月1日中午,37岁的刘佳芬到达敏学校上任。她如此真切地感受到了造化弄人的无奈。
这是一幅怎样让人心酸的画面呀!
孩子们正在食堂吃饭,满桌满地的菜汤、饭粒,孩子们脸上、衣服上更是汤汤水水一塌糊涂,有个近20岁的学生,还一边吃一边大声说话,嘴里的饭菜喷得到处都是……
尽管当过六年的聋哑学校校长,第一次接触智障孩子的刘佳芬,还是胆怯了。
第二天,刘佳芬在校门口,看到一位母亲挽着脑瘫的儿子一步步走向学校,那位母亲脸上没有一丝的表情,那种彻底的绝望与深沉的麻木,沉重地撞击了刘佳芬的心。她走上前去,从母亲手中接过孩子,然后紧紧地握住了母子俩的手。母亲受惊似地抬头看着刘佳芬,许久,一滴泪水滑落下来。
这一刻,两位女人的心是相通的;这一刻,刘佳芬懂了:每一个智障孩子后面,是一个痛苦的家庭;帮助智障孩子,就是给一个家庭以希望。
“如果说,智障孩子是折翼的天使,那么,此生,我愿意做他们的翅膀。”
刘佳芬这样决定了。
她走进了孩子们中间。她帮脑瘫的孩子擦去口水、鼻涕,她在厕所里教孩子们怎样使用卫生纸,她手把手扶孩子走楼梯,她冒着被攻击的危险,朝那个患自闭症的孩子张开温暖的双臂……
孩子们也渐渐地消除了对新校长的陌生感。她出差回来时孩子们会给她一个紧紧的拥抱;餐后有孩子亲她的脸,亲得她满脸都是油;有一天突然会有一个孩子拿着自己做的一朵纸花径直走进她的办公室。
与智障孩子相处时间越长,刘佳芬就越能读懂孩子们的心。
一天,一位走失了三天三夜的重度智障学生,终于在路人的帮助下回到了学校。家长喜极而泣,老师们也跟着流泪,只有刘佳芬微笑地看着他。学生默默地走到刘校长身边,什么也没说,什么也没做,只是站着。刘佳芬伸出手,拉住他,什么也没说,什么也没做,就这样陪着他站了好久。她说:“我懂,我懂得他的心意,他是在向我表达他对学校的依恋和信任。”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2004年的一个冬天,刘佳芬得悉一名姓沈的智障学生因家境贫困,连伙食费也付不起后,立即找到财务室“孩子每月的伙食费就从我的工资里扣。”就这样,刘佳芬的工资一扣就被扣了三年。
因为懂得,所以博爱。2002年12月,刘佳芬偶然听到海曙区还有最后一个适龄入学的智障儿童没有来读书,她委派了4名教师去村里挨家挨户查寻,几经辗转,才找到了9岁智障女孩小君。由于小君是先天性脑瘫,不能站立和走路,刘佳芬作出“将小君名册挂到学校,将知识送到她家里”的决定,从此每周一次、每次两个小时,九年如一日送教路,风雨无阻。功夫不负有心人,小君会读数、认物了,沉闷的贫寒之家终于有了笑声。
因为懂得,所以忘我。2011年10月,刘佳芬组织了全宁波市的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一向自诩“父母给了我一个好身体”的刘佳芬,突然晕倒在房间里。醒来后,她才记起自己已经连续工作了四天四夜。在达敏的15年,刘佳芬常常在半夜三四点钟起床处理事务,经常凌晨六点就到学校办公。她说:“每天睡四五个小时,我就够了。天生就该我为孩子们多做些事。”
也许,注定,这群孩子不会有人建功立业,不会有人成为国家栋梁。但,他们是生命,是活生生的人。他们,理应得到更多的关爱;他们,理应获得公平的机会,同享人类的尊严。
刘佳芬就这样倡导着达敏学校的校训——恒爱。
心系孩子们的明天
刘佳芬用自己的行动,演奏出特殊教育的第一主题——爱。
她的身后,是达敏学校另外26位老师15年如一日的伴奏。
15年,5000多个日夜。教学改革的每一步,都是那么艰辛;每一步,都包含了太多的泪水和汗水……但刘佳芬和同事们,从未退缩与后悔。
一直以来,培智学校都将普通学校作为自己的标杆,将知识学习作为主要任务,而将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视为学校之外的事情。
刘佳芬到学校不到一个月,就发现:这条路不适合达敏的孩子。
两名九年级的学生,即将毕业。他们每天都抄写1+1=2,可是一旦去掉答案,脑子里还是一片空白;其中一个男生,长得清秀,衣着干净。为了测试他的生活能力,刘佳芬端来一盆水,让他洗脸。可他把手伸入脸盆,却不知所措。原来,每天都是爷爷奶奶给他洗的脸。
是认几个字、数几个数重要,还是让孩子学会生活自理更重要?有一天,孩子们的父母老了,还有谁扶着他们度过风雨人生?
这一状况必须改变!
1997年11月,刘佳芬向全校教师传达了实施“生活核心教育”的教改计划,提出分层教育的目标:重度智障学生学会自理生活,中度智障学生学会适应社会,轻度智障学生学会自食其力。
刘佳芬的“生活教育”理念给长期处于迷惘之中的老师们拨开了云雾。
但一些家长不理解。孩子学不到知识,到学校来干什么?“给我时间,我一定让您的孩子有变化!”刘佳芬承诺。老师也犯难:一切都是新的,没教材怎么教学生?刘佳芬咬住下嘴唇:没教材,我们自己编!
没有参考资料,没有电脑,刘佳芬和老师们自己手写、蜡刻;他们一边进行教学实践一边编写教材,在实践中发现有不对的地方,再回去改写教材。
1999年第一学期,老师们自己印刷、校对、装订的32开黑白1—6册6本教材终于面世了。从黑白到彩色,从蜡刻到印刷,15年间,达敏学校的老师编写教材44册,三套24本自编教材被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核通过,成为全省同类学校的通用教材。
与此同时,以往的教学活动发生了彻头彻尾的变化。
为了教会学生吃饭,中午的饭菜搬进了各个教室;为了教会学生过马路,老师自制了红绿灯、斑马线;学校还开设了模拟的超市、邮局、公用电话亭……老师们惊喜地发现,在这个模拟的教学环境中,往常几天都教不会的,现在学生很快就学会了。
此后,刘佳芬又提出了生存教育、社区融合教育等崭新的教学理念,并加以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几年过去了,刘佳芬兑现了自己的承诺,家长们看到了孩子的变化。
当女儿将一盘番茄炒蛋端到自己面前的时候,杨师傅的眼泪忍不住了。他的第一反应,是想和女儿的老师,和所有认识的和不认识的热心人,说一声“谢谢”。
“17年了,这是第一次吃女儿炒的菜!以前总担心我们夫妻俩哪天要是不在了,孩子怎么办?现在看着她一点点学会独立生活,我们也就放心了!”
当陈爷爷看见14岁的患有脑瘫的孙女学会了自己刷牙、洗澡,他同样也想说一声“谢谢”。
“对健康孩子来说,这也许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可对我小孙女来说,那曾经是一座难以翻越的高山。”陈爷爷说,“看着她一点点开朗起来,一点点学会独立生活,我们全家都有一种重生的感觉。”
刘佳芬没有满足。她始终关注着孩子们的发展,为他们的未来而殚精竭虑。
达敏学校是九年义务制学校。大部分智障学生毕业时,刚好十六岁,离就业的年龄还差两年。这些没有一技之长的孩子,只能呆在家里,成为沉重的包袱。
刘佳芬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创办职高班。
但是,这个决定遇到了体制上的难题。达敏学校是区管的学校,而职高班是市教育局管的,办学的审批程序很复杂。一向支持达敏学校的海曙区教育局也犯了难。
学生们等不起。刘佳芬决定自己挑担子。2003年,她召回了已经毕业在家闲呆的孩子,办起了职高班。没有教室,挤出办公场所;没有老师,自己培养;没有课程,自己设置。她根据孩子们的实际情况,开设了家政、园林两个专业,依靠自力更生,将首届职高班办得有声有色。更令人欣慰的是,这些学生毕业后全部被宁波金田铜业公司聘用。
这个“非法”的职高班,终于得到社会的承认。2005年,市教育局用变通社会力量办学等方式,批准了达敏职高班。
如今,达敏职高班中、轻度智障毕业生的就业率达到100%,最高的月收入超过3000元。
“你或许永远也无法体会,一个智障孩子的家长拿到孩子第一份工资时那种感动。”靠摆水果摊为生的俞妈妈感慨地说,“孩子能生活自理我就很满足了,可是现在,他竟然还能出去工作赚钱!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俞妈妈的儿子名叫小杰,患有轻度智力智障。在达敏毕业后,他应聘到了八方集团,当上了一名操作工。没过几个月,因为工作认真,厂领导让他当了检验员。久未有笑声的家庭,飞出了欢快的笑声。这是人间最美丽的声音了吧?
编辑: 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