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的爱给特别的孩子
——记浙江省宁波市达敏学校校长刘佳芬
刘佳芬和孩子在一起。(资料图片)
2010年9月18日,特殊教育国际交流大会在日本长崎大学召开,一位来自中国的特殊教育工作者以“中国特殊教育社区化”为主题,给来自世界各地的2000多位特教专家作报告。她在特殊教育领域内的实践和取得的成绩赢得了专家们的热烈掌声,会议主办方破例将她的发言时间由原定每人25分钟延长至50分钟。
这位把浙江宁波一个区属学校的特殊教育创建成“中国样本”并成功推向世界的中国代表,就是国家智障教育康复常务理事、浙江省智障教育专家成员、宁波市达敏学校校长刘佳芬。
在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20年里,刘佳芬凭着女性特有的慈爱与温柔,用爱浇灌迟开的花朵。在她的精心呵护下,聋哑学生实现了100%就业,智障学生重新扬起了生活的风帆。
“残疾的孩子更需要爱的滋润”
“残缺的花朵需要雨露的浇灌,残疾的孩子更需要爱的滋润。”这是刘佳芬1991年8月来到象山县聋哑学校担任副校长时给自己的警示。20年来,她始终把每一个残疾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手心里的宝。
2002年12月,刘佳芬偶然听到海曙区还有最后一个适龄入学的智障儿童没来报到。她和4个年轻教师去西郊的华家道地村找了两天,终于找到了9岁智障女孩小君。小君一周岁时被确诊为先天性脑瘫,不能站立和走路,生活不能自理。之后,刘佳芬根据她家的实际情况,作出“将小君名册挂到学校,将知识送到家里”的决定。“送教上门”作为特殊教育的一种补充形式被写进了宁波特教历史。
2004年的一个冬天,时任宁波市达敏学校校长的刘佳芬看到别的孩子都到食堂吃饭去了,唯有一个姓唐的学生拿着从家里带来的饭盒,自顾自地吃了起来。这么冷的天,饭菜多凉啊!刘佳芬找到班主任周静燕一问,才知道这个中度智障学生家里经济很困难,连食堂的伙食费也交不起。“不行,这对孩子正在成长发育的身体不利,以后她每月的伙食费就从我的工资里扣。”就这样,刘佳芬的工资连续被扣了3年,直到这名学生毕业后,周静燕才把实情告诉了她。
曾有人跟刘佳芬开玩笑说,他们都是智障孩子,你为他们做的这些,他们很多人不知道,以后也不会报恩。刘佳芬说:“他们能自立,能融入社会,就是对我最好的报答。”
达敏学校是宁波最早的一所全日制智障学生学校。平时,刘佳芬一有空,就会在学校里转悠,看望学生、优化学校管理。在她的督促下,水泥地的活动场地改成了塑胶地,楼梯上安装上了安全扶手,校园里的墙壁上都绘上了各种彩色图案……
在达敏学校,老师是和学生围坐在一个圆桌上课。刘佳芬说,老师走到学生中间上课,可以让学生没有距离感,同时也可以随时提醒上课精力不集中的学生。
作为市人大代表,刘佳芬多次向政府部门提议:残疾儿童享受全免费教育。2002年,宁波市海曙区残疾儿童享受到了全免费教育。接着,刘佳芬不断呼吁宁波全大市残疾学生都能减免教育费用。如今,这些建议全部得到了采纳。
“给我时间,我一定让你的孩子有变化”
刘佳芬到达敏学校的第3天,她看到很多孩子吃饭把饭喷得满桌都是,还有一些孩子连洗脸擦嘴等最基本的生活技能都不能独立完成。
衡量、评估弱智儿童的教育质量引起了刘佳芬的思考。为此,刘佳芬提出了“以生活为中心”的分层教学改革方案:重度学生要学会生活自理,中度学生要适应社会,轻度学生要自食其力。
改革方案一提出,立即引起轩然大波,一些重度、中度学生的家长担心孩子学不到知识,纷纷表示反对。刘佳芬耐心地跟家长们说:“给我时间,我一定让你的孩子有变化。”
接下来的日子里,刘佳芬和教师们一次次商讨教学方法和策略,研究个案,随堂听课,对教学进行测试和评估。分层教学后,由于中、重度学生只有大纲没有教材,刘佳芬感觉课堂教学效果不明显。1999年3月,她决定组织老师自己编写教材,从最初的手写、油印,到现在的彩色印刷,从最初以实用生活为内容的18册校本教材,到包括美工、劳技等九年义务教育段的24本教材。现在,这些教材经浙江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核通过成为地方教材,全国许多兄弟学校也据此范本开展教学活动。
智障学生毕业后,由于没有一技之长,许多学生只能呆在家里,给家庭带来了负担。刘佳芬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尝试:创办初级职业班,并根据宁波小区的特点,开设了家政、园林两个专业。面对一无师资二无实习基地等诸多困难,她依靠全体教师,将首届职高班办得有声有色。刘佳芬还自己掏钱购买纸花材料,动员在乡下的70多岁的父母上山砍柴做免费的花枝,一趟趟从老家象山运往宁波市区。毕业汇报中,当这些有智障的学生在展示出一盘盘美味佳肴、一盆盆五颜六色的鲜花、一束束精致的手工纸花时,家长们惊呆了。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刘佳芬:特别的爱给特别的孩子
稿源: 新华网 2012-06-07 09:10:03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孩子
——记浙江省宁波市达敏学校校长刘佳芬
刘佳芬和孩子在一起。(资料图片)
2010年9月18日,特殊教育国际交流大会在日本长崎大学召开,一位来自中国的特殊教育工作者以“中国特殊教育社区化”为主题,给来自世界各地的2000多位特教专家作报告。她在特殊教育领域内的实践和取得的成绩赢得了专家们的热烈掌声,会议主办方破例将她的发言时间由原定每人25分钟延长至50分钟。
这位把浙江宁波一个区属学校的特殊教育创建成“中国样本”并成功推向世界的中国代表,就是国家智障教育康复常务理事、浙江省智障教育专家成员、宁波市达敏学校校长刘佳芬。
在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20年里,刘佳芬凭着女性特有的慈爱与温柔,用爱浇灌迟开的花朵。在她的精心呵护下,聋哑学生实现了100%就业,智障学生重新扬起了生活的风帆。
“残疾的孩子更需要爱的滋润”
“残缺的花朵需要雨露的浇灌,残疾的孩子更需要爱的滋润。”这是刘佳芬1991年8月来到象山县聋哑学校担任副校长时给自己的警示。20年来,她始终把每一个残疾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手心里的宝。
2002年12月,刘佳芬偶然听到海曙区还有最后一个适龄入学的智障儿童没来报到。她和4个年轻教师去西郊的华家道地村找了两天,终于找到了9岁智障女孩小君。小君一周岁时被确诊为先天性脑瘫,不能站立和走路,生活不能自理。之后,刘佳芬根据她家的实际情况,作出“将小君名册挂到学校,将知识送到家里”的决定。“送教上门”作为特殊教育的一种补充形式被写进了宁波特教历史。
2004年的一个冬天,时任宁波市达敏学校校长的刘佳芬看到别的孩子都到食堂吃饭去了,唯有一个姓唐的学生拿着从家里带来的饭盒,自顾自地吃了起来。这么冷的天,饭菜多凉啊!刘佳芬找到班主任周静燕一问,才知道这个中度智障学生家里经济很困难,连食堂的伙食费也交不起。“不行,这对孩子正在成长发育的身体不利,以后她每月的伙食费就从我的工资里扣。”就这样,刘佳芬的工资连续被扣了3年,直到这名学生毕业后,周静燕才把实情告诉了她。
曾有人跟刘佳芬开玩笑说,他们都是智障孩子,你为他们做的这些,他们很多人不知道,以后也不会报恩。刘佳芬说:“他们能自立,能融入社会,就是对我最好的报答。”
达敏学校是宁波最早的一所全日制智障学生学校。平时,刘佳芬一有空,就会在学校里转悠,看望学生、优化学校管理。在她的督促下,水泥地的活动场地改成了塑胶地,楼梯上安装上了安全扶手,校园里的墙壁上都绘上了各种彩色图案……
在达敏学校,老师是和学生围坐在一个圆桌上课。刘佳芬说,老师走到学生中间上课,可以让学生没有距离感,同时也可以随时提醒上课精力不集中的学生。
作为市人大代表,刘佳芬多次向政府部门提议:残疾儿童享受全免费教育。2002年,宁波市海曙区残疾儿童享受到了全免费教育。接着,刘佳芬不断呼吁宁波全大市残疾学生都能减免教育费用。如今,这些建议全部得到了采纳。
“给我时间,我一定让你的孩子有变化”
刘佳芬到达敏学校的第3天,她看到很多孩子吃饭把饭喷得满桌都是,还有一些孩子连洗脸擦嘴等最基本的生活技能都不能独立完成。
衡量、评估弱智儿童的教育质量引起了刘佳芬的思考。为此,刘佳芬提出了“以生活为中心”的分层教学改革方案:重度学生要学会生活自理,中度学生要适应社会,轻度学生要自食其力。
改革方案一提出,立即引起轩然大波,一些重度、中度学生的家长担心孩子学不到知识,纷纷表示反对。刘佳芬耐心地跟家长们说:“给我时间,我一定让你的孩子有变化。”
接下来的日子里,刘佳芬和教师们一次次商讨教学方法和策略,研究个案,随堂听课,对教学进行测试和评估。分层教学后,由于中、重度学生只有大纲没有教材,刘佳芬感觉课堂教学效果不明显。1999年3月,她决定组织老师自己编写教材,从最初的手写、油印,到现在的彩色印刷,从最初以实用生活为内容的18册校本教材,到包括美工、劳技等九年义务教育段的24本教材。现在,这些教材经浙江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核通过成为地方教材,全国许多兄弟学校也据此范本开展教学活动。
智障学生毕业后,由于没有一技之长,许多学生只能呆在家里,给家庭带来了负担。刘佳芬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尝试:创办初级职业班,并根据宁波小区的特点,开设了家政、园林两个专业。面对一无师资二无实习基地等诸多困难,她依靠全体教师,将首届职高班办得有声有色。刘佳芬还自己掏钱购买纸花材料,动员在乡下的70多岁的父母上山砍柴做免费的花枝,一趟趟从老家象山运往宁波市区。毕业汇报中,当这些有智障的学生在展示出一盘盘美味佳肴、一盆盆五颜六色的鲜花、一束束精致的手工纸花时,家长们惊呆了。
编辑: 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