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首页 |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财经 | 娱乐 | 体育 | 专题 | 宁波新闻 | 宁网播报员 | 第一现场 | 对话
  [加入收藏夹] 新闻热线: 13777110707 QQ报料: 1234567 邮箱 news@cnnb.com.cn
新闻中心专题汇总首页 | 宁波动态 | 国内聚焦 | 国际纵横 | 社会热点 | 文化教育 | 科技财经 | 体坛风云 | 综艺娱乐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正文
 
 
宁波杂交水稻育种创新团队:稻作故乡追梦人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2年03月16日 09:21
关注百姓 关爱生活  中国宁波网新闻热线:13777110707  重要报料本网付酬 浙江网通热线支持

  “心无旁骛地搞我们的事业”

  ——马荣荣诠释的成功秘诀

  6年前,马荣荣团队第一次申报超级稻新品种,申报表封面栏的几行字让评审专家有点惊讶——“首席专家,马荣荣,农艺师”,一个属中级职称的农艺师领衔的团队,突破了世界性难题,申报表是否填错了?

  申报表倒是没有填错,只是一心扑在杂交水稻项目攻关上,马荣荣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去考虑评职称的事。

  与大院大所等科研机构相比,马荣荣团队更像草根团队。马荣荣毕业于宁波农校,1984年拿到大专文凭前,一直是中专学历,直到2008年前,团队中最高学历是王晓燕,原浙农大本科。团队技术骨干陆永法评副高职称最早,2003年拿到了高级农艺师,其他是中级职称或“土包子”。团队只是近年来才引进了硕士和博士。曾有人向马荣荣讨教这个草根科研团队取得这么大成果的秘诀,马荣荣不假思索地说:“秘诀就是心无旁骛地搞我们的事业,不考虑别的。”

  在宁波科研界,马荣荣被称为最像农民的科研人员。一年365天,他起码有150多天泡在田头搞试验。每年9月10日晚稻抽穗起的70天内,是马荣荣雷打不动的“看稻”季节,重点试验田、制种地的每一株稻,他看过不止一遍。第一株水稻何时开花何时谢,开花时两根花蕊张开的角度有多大,这些细节,田间档案上都有精确的记载。余姚种粮户夏登福是马荣荣的老熟人,他说,马荣荣根本不像个副院长,有时候一个月要来十多趟,每次来都是临时通知他一声,就直奔田头。而团队里不善言辞的陆永法负责抗性鉴定,每年他要完成田间1万多份材料的抗稻瘟病性鉴定和抗白叶枯病性鉴定,10多年来累积鉴定了20多万份材料。

  就是这支草根团队,一年可以从田里收集到8万多份材料,全国罕见;就是这支草根团队,十几年如一日地泡在田里,农忙季节天蒙蒙亮就赶到田头,晚上坚持到看不清稻了才收工,每年只有寥寥十几天可以休息;就是这支草根团队,1个月内要把6万多份材料一一进行实物分类,并登记造册加进水稻系谱。

  马荣荣团队长年超负荷地工作,但直到几年前,他们拿的还是微薄的工资。61岁的华国来是海南繁育基地的大管家,这位老辅工毫无怨言地度过了十年没有积蓄的日子。2000年“甬优1号”通过品种审定,接到喜报,当晚大家只是在邱隘基地吃了一顿庆功宴。付出与报酬反差如此之大,但这10多年来,马荣荣团队核心层中没有一个人动摇过,退缩过,一直默默地坚守在这一神圣的岗位。

  “听到农民用了甬优稻高产增收,是他们最兴奋的事。”王晓燕的父亲深深理解女儿的选择。为了事业,女儿舍弃了父母、丈夫,每天早出晚归,就连陪儿子吃饭的次数也寥寥无几。就在研发、推广走上良性轨道之际,她自己积劳成疾得了重症,上月刚从上海治疗回来,又一头扑在工作上忙活起来。“人总得做点有意义的事。”她淡然地说,“辛苦一点没什么,只要开心。有‘甬优系列’留在世上,给农民增收,一代代地造福人类,这比什么都快乐。”

  种子似乎也有情感,懂得回报。从2000年到2011年,甬优系列杂交水稻在浙江扎根,累计推广1000余万亩,相当于增加了100万亩耕地。这几年,“甬优家族”杂交稻走出浙江,在福建、广西、江西、湖北、江苏五省区落地生根,从北纬23度到北纬33度,都有“甬优家族”的身影。

  田埂里的梦想,仍在延续。今年年初,马荣荣团队又递交课题项目,开展了对覆盖长江流域和华南稻区的广适性籼粳杂交超级稻新品种的研发。

  宁波日报记者 张伟方 孙吉晶 王量迪 余方觉 通讯员 康庄严

 

稿源: 宁波日报  编辑: 沈媛仪
[ 我要投搞 | 进入论坛 | 发给好友 | 打印该页 | 后退 | 关闭窗口 ] 
最新专题
优酷与土豆宣布合并
惠特尼-休斯顿去世
马尔代夫突发军事哗变
冰河救人暖人心
热点排行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函[2001]82号  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 1104076  浙ICP备05019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