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中国市场化改革跑过入世第十年
稿源: 半月谈网综合  | 2011-12-13 10:39:02

  与世贸精神同行

  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 龙永图

  不知不觉间,中国跨进世贸组织大门已经十年。

  这是中国改革开放驶入新航程的十年,是中国与世界实现共赢的十年,也是世贸精神在中国逐渐植根人心的十年。

  什么是世贸精神?十年前,我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说过,世贸精神有两个关键词,一是规则,二是开放。当初从复关到入世谈了15年,就是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十年来,全球经贸格局在改变,但我认为世贸精神没有改变。

  市场经济是规则经济。这十年,中国履行承诺,按世贸规则办事,大大推动了自身的市场化进程。我们信守规则,也受益于规则,“入世效应”从贸易领域向更深广的领域拓展,非歧视、透明度、国民待遇、公平竞争等世贸原则开始用到经济的相关体制机制中,全社会的规则意识、法治意识、市场意识明显增强,这笔财富弥足珍贵。

  市场经济是开放经济。这十年,在世贸框架下,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主流,“中国答卷”得了高分,“中国制造”实力壮大,中国老百姓也享受到更多来自全球的产品和服务。

  十年间,中国的发展超出了我们的预期和想象。入世之初,面对可能的外部冲击,国内担忧的是如何“与狼共舞”,而今天,国际上一边惊羡中国的经济地位,一边热议如何“与龙共舞”,这再次证明邓小平同志说过的一句话:“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

  当然,在深化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也有一些认识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对于“规则”和“开放”仍存在质疑和异议,甚至有人觉得“中国在全球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对外开放已经差不多了”。事实上,规则和开放都不是短期的、功利的、单向的,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在纸面上、数字上完成了所有的承诺,还应当将世贸精神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入世承诺并非开放的底线,综合国力提高了,开放度也要与之相适应。从十年前全球经济排名第六到现在的第二,中国需要在更高水平、更深层面实施开放战略,需要进一步弘扬世贸精神,注重规则,坚持开放,继续推动市场化改革,继续促进中国与世界的互利共赢。入世十年的发展及变化,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和信心。

  世界说十年

  中国是世贸组织中继美国和欧盟之后的第三头“大象”,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果离开中国,世贸组织就不能称为“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作为这个贸易体系的一部分,为维护体系的持续稳定提供了重要保障,这一点在国际金融危机期间表现尤为明显。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并认真遵守世贸组织的一系列贸易程序和规则,创造出了有利于贸易发展的透明度、稳定性和可预见性。

  ——世贸组织总干事帕斯卡尔·拉米

  中国在过去十年里发生了举世无双、史无前例的变化。我知道加入世贸组织将改变中国,但感到震惊的是这种变化的速度和广度。而我同时又不感到意外,因为中国社会富有进取精神,早在意识到经济改革和开放的重要性之初,中国就成为全球变化的引领者。加入世贸组织是中国国内经济改革进程的加速器,而各国也在经济层面从中国入世获得了巨大的共同利益。

  ——美国前贸易代表巴尔舍夫斯基

  入世给中国带来至少三大明显好处:中国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持续扩大,中国制造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已有十足竞争力;随着国内市场对外开放,中国享受到越来越多的外国产品和服务;入世有力地推动了市场化改革。

  ——日本瑞穗综合研究所中国经济问题专家桑田良望

  入世使中国的政策更加透明,立法和行政更加适应WTO规则,中国还专门成立了知识产权保护法庭,专利申请大大提高,工业注册设计超过美国11倍,这些都表明中国是按照国际准则办事的。

  ——世贸组织前副总干事安德鲁·斯道勒

  数字看十年

  40万亿元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近10万亿元增至近40万亿元,年均增长超过10%。2000—2009年,中国对世界经济的累计贡献率超过20%,高于美国。

  3万亿美元

  中国货物贸易规模从5098亿美元上升至近3万亿美元,增长4.8倍。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

  30%

  中国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7595亿美元,居发展中国家首位。 在华外商投资企业累计汇出利润2617亿美元,年均增长30%。

  80万人

  中国对外投资企业每年在当地纳税已逾100亿美元,解决当地就业近80万人。

  9.8%

  我国关税总水平由15.3%降至9.8%,远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100个

  中国已经开放了100个服务贸易部门,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19万多件

  中央政府共清理2300多件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地方政府清理地方性政策和法规19万多件,使中国对外经贸体系与世贸规则相一致。

首页  上一页  [1]  [2]  [3] 
【编辑:杜寅】

中国市场化改革跑过入世第十年

稿源: 半月谈网综合 2011-12-13 10:39:02

  与世贸精神同行

  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 龙永图

  不知不觉间,中国跨进世贸组织大门已经十年。

  这是中国改革开放驶入新航程的十年,是中国与世界实现共赢的十年,也是世贸精神在中国逐渐植根人心的十年。

  什么是世贸精神?十年前,我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说过,世贸精神有两个关键词,一是规则,二是开放。当初从复关到入世谈了15年,就是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十年来,全球经贸格局在改变,但我认为世贸精神没有改变。

  市场经济是规则经济。这十年,中国履行承诺,按世贸规则办事,大大推动了自身的市场化进程。我们信守规则,也受益于规则,“入世效应”从贸易领域向更深广的领域拓展,非歧视、透明度、国民待遇、公平竞争等世贸原则开始用到经济的相关体制机制中,全社会的规则意识、法治意识、市场意识明显增强,这笔财富弥足珍贵。

  市场经济是开放经济。这十年,在世贸框架下,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主流,“中国答卷”得了高分,“中国制造”实力壮大,中国老百姓也享受到更多来自全球的产品和服务。

  十年间,中国的发展超出了我们的预期和想象。入世之初,面对可能的外部冲击,国内担忧的是如何“与狼共舞”,而今天,国际上一边惊羡中国的经济地位,一边热议如何“与龙共舞”,这再次证明邓小平同志说过的一句话:“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

  当然,在深化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也有一些认识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对于“规则”和“开放”仍存在质疑和异议,甚至有人觉得“中国在全球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对外开放已经差不多了”。事实上,规则和开放都不是短期的、功利的、单向的,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在纸面上、数字上完成了所有的承诺,还应当将世贸精神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入世承诺并非开放的底线,综合国力提高了,开放度也要与之相适应。从十年前全球经济排名第六到现在的第二,中国需要在更高水平、更深层面实施开放战略,需要进一步弘扬世贸精神,注重规则,坚持开放,继续推动市场化改革,继续促进中国与世界的互利共赢。入世十年的发展及变化,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和信心。

  世界说十年

  中国是世贸组织中继美国和欧盟之后的第三头“大象”,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果离开中国,世贸组织就不能称为“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作为这个贸易体系的一部分,为维护体系的持续稳定提供了重要保障,这一点在国际金融危机期间表现尤为明显。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并认真遵守世贸组织的一系列贸易程序和规则,创造出了有利于贸易发展的透明度、稳定性和可预见性。

  ——世贸组织总干事帕斯卡尔·拉米

  中国在过去十年里发生了举世无双、史无前例的变化。我知道加入世贸组织将改变中国,但感到震惊的是这种变化的速度和广度。而我同时又不感到意外,因为中国社会富有进取精神,早在意识到经济改革和开放的重要性之初,中国就成为全球变化的引领者。加入世贸组织是中国国内经济改革进程的加速器,而各国也在经济层面从中国入世获得了巨大的共同利益。

  ——美国前贸易代表巴尔舍夫斯基

  入世给中国带来至少三大明显好处:中国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持续扩大,中国制造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已有十足竞争力;随着国内市场对外开放,中国享受到越来越多的外国产品和服务;入世有力地推动了市场化改革。

  ——日本瑞穗综合研究所中国经济问题专家桑田良望

  入世使中国的政策更加透明,立法和行政更加适应WTO规则,中国还专门成立了知识产权保护法庭,专利申请大大提高,工业注册设计超过美国11倍,这些都表明中国是按照国际准则办事的。

  ——世贸组织前副总干事安德鲁·斯道勒

  数字看十年

  40万亿元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近10万亿元增至近40万亿元,年均增长超过10%。2000—2009年,中国对世界经济的累计贡献率超过20%,高于美国。

  3万亿美元

  中国货物贸易规模从5098亿美元上升至近3万亿美元,增长4.8倍。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

  30%

  中国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7595亿美元,居发展中国家首位。 在华外商投资企业累计汇出利润2617亿美元,年均增长30%。

  80万人

  中国对外投资企业每年在当地纳税已逾100亿美元,解决当地就业近80万人。

  9.8%

  我国关税总水平由15.3%降至9.8%,远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100个

  中国已经开放了100个服务贸易部门,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19万多件

  中央政府共清理2300多件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地方政府清理地方性政策和法规19万多件,使中国对外经贸体系与世贸规则相一致。

首页  上一页  [1]  [2]  [3] 

编辑: 杜寅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