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中国市场化改革跑过入世第十年
稿源: 半月谈网综合  | 2011-12-13 10:39:02

入世的十年是生长的十年

  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生效,中国正式成为WTO第143个成员。加入世贸组织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形势,高瞻远瞩,总揽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十年来,通过履行入世承诺,中国的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各领域市场化程度稳步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2010年,我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位;出口规模居世界第一,进口规模居世界第二,成为举足轻重的贸易大国。实践证明,加入WTO后的十年里,我国对外开放开创了全球范围内新兴经济体发挥后发优势、融入全球开放经济体系的成功范例。

  进入21世纪后,世界经济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快速转变,服务贸易占整体对外贸易的比重也越来越大,服务贸易表现出的经济活力也越来越明显。截至2009年,在WTO分类的160多个服务贸易部门中,我国已经开放104个,占62.5%,接近发达成员108个的平均水平。其中,54个部门允许独资,23个部门允许设立外资控股合资企业。

  同时,中国吸收外资也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截至目前,中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超过72万家,实际使用外资超过1万亿美元,稳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外商投资企业已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否需要外资、利用外资的规模问题已经不像上世纪那样引发大量争议,社会关注的热点转变为在全球化环境下如何提升中国利用外资的质量等更加深入的问题。

  入世后中国对外开放的另一大突破是从着重“引进来”转变为“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主要包括采取对外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和对外劳务合作等多种方式走出国门,以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2001年《“十五”计划纲要》将“走出去”与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并列为“十五”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

  入世还为中国参与国际经济事务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进入21世纪,以自由贸易协定为主要形式的区域经济合作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日益成为各国加速实现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的重要方式。2002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动标志着中国的区域经济合作进入了加速发展的阶段。

  目前,以参与次区域经济合作和功能性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为手段、以积极倡导与建立新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为导向的中国对外区域经济合作框架的雏形已经初步形成。

  所有制结构逐步完善

  十年来,在所有制结构完善方面,我国既有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也有对非公有制企业支持政策的出台。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除极少数必须由国家独资经营的企业外,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混合经济作为所有制改革的产物,已对经济改革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我国经济改革的一种新思路。

  国有企业的市场化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国有企业制度的市场适应性改革;二是国有企业产权的多元化;三是国有企业经营行为的市场化和规范化;四是国有企业市场退出机制的形成。市场化的目的是使国有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的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2003年成立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初步理顺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在坚持国家所有的前提下,确立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在这一体制下,我国积极推进大型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革,完善国有企业的市场退出机制,使得国有经济布局和战略性调整迈出了新步伐。

  在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发展方面,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最有影响的制度安排是2005年国务院制定的《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非公36条”),明确提出了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7个方面36条的重要政策措施,在市场准入方面取得了根本性突破。2010年,国务院又出台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即“新36条”,提出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

  在这些政策的推动下,非公有制经济近年来快速发展,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表现在:企业数量增多,注册资金增加,就业人数增多,经济总量上升,技术进步加快,企业管理改善,市场准入拓宽,对外贸易扩大,经济效益增长,税收比重提高。

  同时,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这些法律对成熟市场的形成和投资环境的改善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特别要提到的是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

  政府是入世的主体,是享受权利与履行义务的承担者和执行者,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在享受世贸组织成员权利的同时,将承担应履行的义务。这就需要我们接受世贸组织的规则,推动我国建设和完善符合世贸组织规则的行政管理体制。

  入世直接推动了我国减少行政审批的决心。这些年来,各级政府从实际出发,集中清理和削减审批事项和数量,经过四次大规模的改革,国务院各部委取消和调整的行政审批项目达到1992项,占原有4100余项的近50%;地方政府清理取消和调整的行政审批项目数量过半,有的地方甚至砍掉了大部分行政审批项目。

  入世使政府对企业从差别管理走向平等管理,从直接管理走向间接管理。10年来,中国政府努力推行WTO的不歧视原则。不仅对各成员提供公平待遇,而且,对国内各类企业提供平等待遇,在市场准入、贸易条件、解决贸易纠纷等方面促进公平竞争;同时培育和健全社会中介组织,促使它们规范运作,健康发展,成为政府提供社会服务的协助者和市场竞争秩序的维护者。此外,从2008年开始,中国工商系统开始全面推进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建设,为我国的市场监管构建长效机制。

  入世使我国法治政府建设步伐加快。10年来,我国政府努力减少行政干预,进一步规范政府行为,严格依法行政。2007年,国务院公布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这是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举措,对提高政府透明度,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加强政风建设,预防腐败,具有重要意义。

  入世还使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制定时更广泛地考虑国内外多种因素。10年来,中国政府在统计方法、数据采用上进一步做到了与国际一致。同时,我国政府在制定国内政策时越来越注意考虑国内外多种因素,习惯并主动建立各种双边或多边机制进行协调与沟通。(《半月谈》2011年第23期,文 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李晓西)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编辑:杜寅】

中国市场化改革跑过入世第十年

稿源: 半月谈网综合 2011-12-13 10:39:02

入世的十年是生长的十年

  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生效,中国正式成为WTO第143个成员。加入世贸组织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形势,高瞻远瞩,总揽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十年来,通过履行入世承诺,中国的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各领域市场化程度稳步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2010年,我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位;出口规模居世界第一,进口规模居世界第二,成为举足轻重的贸易大国。实践证明,加入WTO后的十年里,我国对外开放开创了全球范围内新兴经济体发挥后发优势、融入全球开放经济体系的成功范例。

  进入21世纪后,世界经济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快速转变,服务贸易占整体对外贸易的比重也越来越大,服务贸易表现出的经济活力也越来越明显。截至2009年,在WTO分类的160多个服务贸易部门中,我国已经开放104个,占62.5%,接近发达成员108个的平均水平。其中,54个部门允许独资,23个部门允许设立外资控股合资企业。

  同时,中国吸收外资也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截至目前,中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超过72万家,实际使用外资超过1万亿美元,稳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外商投资企业已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否需要外资、利用外资的规模问题已经不像上世纪那样引发大量争议,社会关注的热点转变为在全球化环境下如何提升中国利用外资的质量等更加深入的问题。

  入世后中国对外开放的另一大突破是从着重“引进来”转变为“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主要包括采取对外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和对外劳务合作等多种方式走出国门,以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2001年《“十五”计划纲要》将“走出去”与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并列为“十五”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

  入世还为中国参与国际经济事务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进入21世纪,以自由贸易协定为主要形式的区域经济合作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日益成为各国加速实现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的重要方式。2002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动标志着中国的区域经济合作进入了加速发展的阶段。

  目前,以参与次区域经济合作和功能性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为手段、以积极倡导与建立新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为导向的中国对外区域经济合作框架的雏形已经初步形成。

  所有制结构逐步完善

  十年来,在所有制结构完善方面,我国既有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也有对非公有制企业支持政策的出台。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除极少数必须由国家独资经营的企业外,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混合经济作为所有制改革的产物,已对经济改革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我国经济改革的一种新思路。

  国有企业的市场化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国有企业制度的市场适应性改革;二是国有企业产权的多元化;三是国有企业经营行为的市场化和规范化;四是国有企业市场退出机制的形成。市场化的目的是使国有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的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2003年成立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初步理顺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在坚持国家所有的前提下,确立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在这一体制下,我国积极推进大型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革,完善国有企业的市场退出机制,使得国有经济布局和战略性调整迈出了新步伐。

  在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发展方面,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最有影响的制度安排是2005年国务院制定的《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非公36条”),明确提出了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7个方面36条的重要政策措施,在市场准入方面取得了根本性突破。2010年,国务院又出台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即“新36条”,提出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

  在这些政策的推动下,非公有制经济近年来快速发展,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表现在:企业数量增多,注册资金增加,就业人数增多,经济总量上升,技术进步加快,企业管理改善,市场准入拓宽,对外贸易扩大,经济效益增长,税收比重提高。

  同时,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这些法律对成熟市场的形成和投资环境的改善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特别要提到的是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

  政府是入世的主体,是享受权利与履行义务的承担者和执行者,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在享受世贸组织成员权利的同时,将承担应履行的义务。这就需要我们接受世贸组织的规则,推动我国建设和完善符合世贸组织规则的行政管理体制。

  入世直接推动了我国减少行政审批的决心。这些年来,各级政府从实际出发,集中清理和削减审批事项和数量,经过四次大规模的改革,国务院各部委取消和调整的行政审批项目达到1992项,占原有4100余项的近50%;地方政府清理取消和调整的行政审批项目数量过半,有的地方甚至砍掉了大部分行政审批项目。

  入世使政府对企业从差别管理走向平等管理,从直接管理走向间接管理。10年来,中国政府努力推行WTO的不歧视原则。不仅对各成员提供公平待遇,而且,对国内各类企业提供平等待遇,在市场准入、贸易条件、解决贸易纠纷等方面促进公平竞争;同时培育和健全社会中介组织,促使它们规范运作,健康发展,成为政府提供社会服务的协助者和市场竞争秩序的维护者。此外,从2008年开始,中国工商系统开始全面推进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建设,为我国的市场监管构建长效机制。

  入世使我国法治政府建设步伐加快。10年来,我国政府努力减少行政干预,进一步规范政府行为,严格依法行政。2007年,国务院公布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这是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举措,对提高政府透明度,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加强政风建设,预防腐败,具有重要意义。

  入世还使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制定时更广泛地考虑国内外多种因素。10年来,中国政府在统计方法、数据采用上进一步做到了与国际一致。同时,我国政府在制定国内政策时越来越注意考虑国内外多种因素,习惯并主动建立各种双边或多边机制进行协调与沟通。(《半月谈》2011年第23期,文 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李晓西)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编辑: 杜寅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