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国标制订过程
缺乏充分博弈
警惕国标被企业利益绑架并不意味着就要排斥乳品企业参与乳品标准的制订。在人们的期待中,当然希望标准越高越好,但是对于企业来说,标准的提高必然意味着技术的改进和成本的提高,这些内容可不是一句标准应该提高就可以解决的,它可能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乃至生存。因此,在国标的讨论和制订中,还是应该引入乳品企业,让他们表达自己的诉求,以防止标准的提高成为没有现实基础的空想。
所以,问题的关键不是乳品企业参与国标的制订,而是在重视乳品企业利益的同时,不能忘记公众的利益,这就需要在国标的确定过程中各方意见能够充分表达和博弈——不能把乳品标准的起草交给乳品企业完成就了事,不能让很多标准不明不白地就修改,更不能让反对的声音最终消失得无影无踪,同时还要保证公众的利益有其代言人。这个过程直接决定国标最终的质量。这就需要组织国标制订的部门做好两件事:一是提供公共讨论的平台;二是接受公众和媒体的监督,让讨论的过程可以直接呈现在公众面前。
其实,不仅仅是乳品的国标存在企业绑架标准之嫌,其他的一些食品安全标准也给人以因企业设标准之感——随着技术的进步,不少国标不仅没有提高反而降低,而降低的直接受益者就是企业。面对这种国标的“逆水行舟”,人们当然会有所疑问,而这些疑问并不是强调新的标准合理就可以解决的——在没有实际参与和博弈的情况下,合不合理只是一种话语权的体现,至于这种说法是否符合现实,公众不得而知。
乾羽
观察
国标制定也该
实现“标准化”
标准的是与非,对于公众来说,从来都是一头雾水,数据的高与低、解释得科学与否,都超出了自身认知的范围。此番,专家的发难涉及的只是冰山的一角,孰是孰非,亦很难判定。食品安全的标准,表面看来只是一组数据。不过这组数据,对专家而言代表了科学的尺度,拷问的是权威;对企业来说则是生产所遵循的最低底线,拷问的是利益;对普通大众来说是一条健康的保障线,拷问的是期盼;而对政府而言是公共管理的武器,拷问的是责任。
所以,食品安全标准制定的过程,实际上是多方面利益取舍的过程,这就需要建立一个标准制定的标准原则与程序,防止异化成为利益博弈的筹码。对此,政府部门该做的仅仅只是搭建一个听证平台,固守公共管理的立场,并督促企业遵循社会责任,体现道德良知,允许内部不同意见的争论,但必须通过既定的程序统一意见,形成标准制定后一个声音的局面。
乳品新国标争议中所披露的信息隐约表明,一方面企业在制定标准的过程中干扰过多,另一方面主管部门对专家论证的干涉不同程度地存在,征求意见不够全面,发扬民主不够充分,使得标准的制定沦为了类似于政府公共事务一类的行政决策,从而让制定的标准缺少了必要权威性与公信力。这些表明,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缺少可靠而科学的制度与程序设计,行政主导的权力过于集中,制定缺少应有透明度,以及可供监督的倒逼机制。由此,继乳品国标之后,速冻米面新国标为人所质疑就不难解释了。可见,制定食品安全国标也该实现“标准化”了,否则,可能会有更多的食品安全国标重蹈乳品国标的覆辙。
房清江
乳品新国标疑遭乳企绑架 评论称监管无作为应反省
稿源: 北京晨报 2011-11-30 09:34:30
问题
国标制订过程
缺乏充分博弈
警惕国标被企业利益绑架并不意味着就要排斥乳品企业参与乳品标准的制订。在人们的期待中,当然希望标准越高越好,但是对于企业来说,标准的提高必然意味着技术的改进和成本的提高,这些内容可不是一句标准应该提高就可以解决的,它可能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乃至生存。因此,在国标的讨论和制订中,还是应该引入乳品企业,让他们表达自己的诉求,以防止标准的提高成为没有现实基础的空想。
所以,问题的关键不是乳品企业参与国标的制订,而是在重视乳品企业利益的同时,不能忘记公众的利益,这就需要在国标的确定过程中各方意见能够充分表达和博弈——不能把乳品标准的起草交给乳品企业完成就了事,不能让很多标准不明不白地就修改,更不能让反对的声音最终消失得无影无踪,同时还要保证公众的利益有其代言人。这个过程直接决定国标最终的质量。这就需要组织国标制订的部门做好两件事:一是提供公共讨论的平台;二是接受公众和媒体的监督,让讨论的过程可以直接呈现在公众面前。
其实,不仅仅是乳品的国标存在企业绑架标准之嫌,其他的一些食品安全标准也给人以因企业设标准之感——随着技术的进步,不少国标不仅没有提高反而降低,而降低的直接受益者就是企业。面对这种国标的“逆水行舟”,人们当然会有所疑问,而这些疑问并不是强调新的标准合理就可以解决的——在没有实际参与和博弈的情况下,合不合理只是一种话语权的体现,至于这种说法是否符合现实,公众不得而知。
乾羽
观察
国标制定也该
实现“标准化”
标准的是与非,对于公众来说,从来都是一头雾水,数据的高与低、解释得科学与否,都超出了自身认知的范围。此番,专家的发难涉及的只是冰山的一角,孰是孰非,亦很难判定。食品安全的标准,表面看来只是一组数据。不过这组数据,对专家而言代表了科学的尺度,拷问的是权威;对企业来说则是生产所遵循的最低底线,拷问的是利益;对普通大众来说是一条健康的保障线,拷问的是期盼;而对政府而言是公共管理的武器,拷问的是责任。
所以,食品安全标准制定的过程,实际上是多方面利益取舍的过程,这就需要建立一个标准制定的标准原则与程序,防止异化成为利益博弈的筹码。对此,政府部门该做的仅仅只是搭建一个听证平台,固守公共管理的立场,并督促企业遵循社会责任,体现道德良知,允许内部不同意见的争论,但必须通过既定的程序统一意见,形成标准制定后一个声音的局面。
乳品新国标争议中所披露的信息隐约表明,一方面企业在制定标准的过程中干扰过多,另一方面主管部门对专家论证的干涉不同程度地存在,征求意见不够全面,发扬民主不够充分,使得标准的制定沦为了类似于政府公共事务一类的行政决策,从而让制定的标准缺少了必要权威性与公信力。这些表明,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缺少可靠而科学的制度与程序设计,行政主导的权力过于集中,制定缺少应有透明度,以及可供监督的倒逼机制。由此,继乳品国标之后,速冻米面新国标为人所质疑就不难解释了。可见,制定食品安全国标也该实现“标准化”了,否则,可能会有更多的食品安全国标重蹈乳品国标的覆辙。
房清江
编辑: 陈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