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短片)
解说:
今天,上海市静安区胶州路728号门前已经是人来人往,平静如常。但是正如上海市市长韩正所说,"这是我们这座城市永远的伤痛。"对于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每一个人来说,那场大火留下的记忆依然清晰。
王晨(本台记者):
时隔近9个月,我们再次来到11·15特大火灾事故发生的现场,这里的外围区域已经用建筑的围挡包裹得严严实实,里边也没有任何施工的痕迹。我们在现场能够看到的是发黑的建筑墙体以及四周散落的脚手架,这些似乎都在记录着这里曾经发生过的一切。
解说:
今天,11·15特大火灾事故一审判决的报道,依然占据着很多媒体的版面。火灾发生以来,这座城市的人们都经历了什么?而他们生活的这座现代化的大都市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字幕提示:
2010年11月15日
2010年11月16日
解说:
从第一束菊花开始,不断前来的市民越来越浓的哀思,灾难的面前人性的温暖凝固成一个个难忘的瞬间。
2010年11月21号,事故遇难者头七日,胶州路上上百米的花海,依然是上海人最难忘的记忆。
字幕提示:
2010年11月21日
小朋友:
受灾的爷爷奶奶,我想送给你们两朵花。
市民:
让他们相信我们全上海人民都是他们的亲人。
很多地方都值得我们要反思一下。
解说:
祭奠、调查,一场大火,28人受到党纪政绩处分,26人被移送司法机关,追悼逝者,追问原因,一座城市在一场大火发生后正在艰难地发生改变。
骆琳(国家安监总局局长):
严肃认真,彻底查清事故原因,依法依规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要给遇难者家属和受伤的职工一个交代,给全社会一个交代。
2010年11月16日:
目前火灾的原因已经初步查明,事故是由无证电焊工违章操作所引发,4名涉案的犯罪嫌疑人被刑拘。
2010年11月18日:
到目前为止,已经依法刑事拘留8名对象。
2010年11月27日:
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昨天对上海11·15特别重大火灾事故中涉嫌重大事故罪的13名犯罪嫌疑人依法批准逮捕。
解说:
一场事故也为整个城市的安全敲响了警钟。事故发生第四天,上海市交通委要求所有在建工程停工两小时,自查自纠。而在此之前,上海各区已经进行了地毯式的突击检查,突击检查、记者调查、居民自查,安全面前没有旁观者。
字幕提示:
不亮
消防通道锁着
消防栓丢失
解说:
今天,我们登录上海市消防局网站,看到了一份上海市政府办公厅关于成立上海市消防安全委员会的通知。在这条一个多月前发布的通知中明确写到,该委员会成立的目的就是为了完善本市消防安全责任体系,落实政府消防工作责任制,确保城市运行安全。
城市如何让生活更安全?一场火灾事故的审判,给我们留下的思索还有很多。
主持人:
其实从大火发生之后,上海市民的反应到后来责问处理的结果,都让我们看到上海这个市民社会相对成熟的一面。而回到这个案子来说,从它的立项,到后来的招投标,再到转包、分包,几乎每一个步骤都存在着违法违规的现象,有人说这简直就是建筑行业当中一个潜规则的标准模板。已经向国务院作出深刻检查的上海市市长韩正也说过这样的话,他说"11·15"大火的原因之一,就是在政府机关和公务员队伍当中存在着腐败现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人与下属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政府管理不严、治政不严。我们可以把这段话看成是韩市长的一段批评和自我批评。
所以事故处理到现在其实还不是一个句号,该怎么样反思?怎么样往后继续走,我们再来听听专家的说法。
滕五晓(复旦大学城市公共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我们过去是自上而下的一种管理体系,上面非常重视,但是在形成落实过程当中就不断衰减,一直到基层可能就非常淡化了。但是从事故、隐患、风险,又是从基层发起的,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事故或者风险都是在每一个基层发生的。如果说基层人员或者每个工作环节的人员不去注重安全管理,这个也不可能得到一个很好的改善。从上面政策的制定到下面管理的落实,以及到基层社区,到不同的各个生产岗位,能够真正体现出安全管理或者安全意识的提高和应对技能的提高,这需要有一个过程,需要有一个转变。
主持人:
快到结束了,我想跟您分享一个所谓的海恩法则。海恩是德国一位飞机的发明人,他有一个海恩法则是这么说的,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
法则强调:事故的发生是量的积累的结果;再好的技术,再完美的规章,在实际操作层面,也无法取代人自身的素质和责任心。
所以说在这个案子当中,我们看到的是其实人的因素是很大的。我们城市管理的安全能否得到保证也难也不难。感谢收看。
央视解读上海大火判决:电焊工轻判体现对弱势者宽容
稿源: 央视 2011-08-04 09:12:08
(播放短片)
解说:
今天,上海市静安区胶州路728号门前已经是人来人往,平静如常。但是正如上海市市长韩正所说,"这是我们这座城市永远的伤痛。"对于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每一个人来说,那场大火留下的记忆依然清晰。
王晨(本台记者):
时隔近9个月,我们再次来到11·15特大火灾事故发生的现场,这里的外围区域已经用建筑的围挡包裹得严严实实,里边也没有任何施工的痕迹。我们在现场能够看到的是发黑的建筑墙体以及四周散落的脚手架,这些似乎都在记录着这里曾经发生过的一切。
解说:
今天,11·15特大火灾事故一审判决的报道,依然占据着很多媒体的版面。火灾发生以来,这座城市的人们都经历了什么?而他们生活的这座现代化的大都市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字幕提示:
2010年11月15日
2010年11月16日
解说:
从第一束菊花开始,不断前来的市民越来越浓的哀思,灾难的面前人性的温暖凝固成一个个难忘的瞬间。
2010年11月21号,事故遇难者头七日,胶州路上上百米的花海,依然是上海人最难忘的记忆。
字幕提示:
2010年11月21日
小朋友:
受灾的爷爷奶奶,我想送给你们两朵花。
市民:
让他们相信我们全上海人民都是他们的亲人。
很多地方都值得我们要反思一下。
解说:
祭奠、调查,一场大火,28人受到党纪政绩处分,26人被移送司法机关,追悼逝者,追问原因,一座城市在一场大火发生后正在艰难地发生改变。
骆琳(国家安监总局局长):
严肃认真,彻底查清事故原因,依法依规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要给遇难者家属和受伤的职工一个交代,给全社会一个交代。
2010年11月16日:
目前火灾的原因已经初步查明,事故是由无证电焊工违章操作所引发,4名涉案的犯罪嫌疑人被刑拘。
2010年11月18日:
到目前为止,已经依法刑事拘留8名对象。
2010年11月27日:
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昨天对上海11·15特别重大火灾事故中涉嫌重大事故罪的13名犯罪嫌疑人依法批准逮捕。
解说:
一场事故也为整个城市的安全敲响了警钟。事故发生第四天,上海市交通委要求所有在建工程停工两小时,自查自纠。而在此之前,上海各区已经进行了地毯式的突击检查,突击检查、记者调查、居民自查,安全面前没有旁观者。
字幕提示:
不亮
消防通道锁着
消防栓丢失
解说:
今天,我们登录上海市消防局网站,看到了一份上海市政府办公厅关于成立上海市消防安全委员会的通知。在这条一个多月前发布的通知中明确写到,该委员会成立的目的就是为了完善本市消防安全责任体系,落实政府消防工作责任制,确保城市运行安全。
城市如何让生活更安全?一场火灾事故的审判,给我们留下的思索还有很多。
主持人:
其实从大火发生之后,上海市民的反应到后来责问处理的结果,都让我们看到上海这个市民社会相对成熟的一面。而回到这个案子来说,从它的立项,到后来的招投标,再到转包、分包,几乎每一个步骤都存在着违法违规的现象,有人说这简直就是建筑行业当中一个潜规则的标准模板。已经向国务院作出深刻检查的上海市市长韩正也说过这样的话,他说"11·15"大火的原因之一,就是在政府机关和公务员队伍当中存在着腐败现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人与下属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政府管理不严、治政不严。我们可以把这段话看成是韩市长的一段批评和自我批评。
所以事故处理到现在其实还不是一个句号,该怎么样反思?怎么样往后继续走,我们再来听听专家的说法。
滕五晓(复旦大学城市公共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我们过去是自上而下的一种管理体系,上面非常重视,但是在形成落实过程当中就不断衰减,一直到基层可能就非常淡化了。但是从事故、隐患、风险,又是从基层发起的,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事故或者风险都是在每一个基层发生的。如果说基层人员或者每个工作环节的人员不去注重安全管理,这个也不可能得到一个很好的改善。从上面政策的制定到下面管理的落实,以及到基层社区,到不同的各个生产岗位,能够真正体现出安全管理或者安全意识的提高和应对技能的提高,这需要有一个过程,需要有一个转变。
主持人:
快到结束了,我想跟您分享一个所谓的海恩法则。海恩是德国一位飞机的发明人,他有一个海恩法则是这么说的,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
法则强调:事故的发生是量的积累的结果;再好的技术,再完美的规章,在实际操作层面,也无法取代人自身的素质和责任心。
所以说在这个案子当中,我们看到的是其实人的因素是很大的。我们城市管理的安全能否得到保证也难也不难。感谢收看。
编辑: 沈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