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电行动”的不只是台湾“卫生署”。就在同一天,台湾“法务部”称已成立专案小组,解决民众关心的索赔问题。“督导各地检署侦办相关案件,并透过媒体报道此类事件的司法救济管道,如果权益或健康受损,可以提出民事诉讼,还可透过假处分(相当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的‘诉讼保全’)防止厂商脱产”,并明确指出,“民事诉讼法可进行集体诉讼,消保法也有团体诉讼规定”。
台湾“经济部”也“研拟从生产制造端源头进行管制,把食品添加物业者也纳入食品GMP认证的自主管理对象,进行强制认证,希望改进行政作业手段,对食品进行更严格的把关,让民众安心。”
然而,让台湾民众倍感诧异的是,负责毒物管制的“环保署”却一直未表态。“目前很多专家和团体都希望能将塑化剂由第四类毒物管制提升到第二类,如此可以加强管制力度,查获业者违法后,惩处也更重。”孙璐西很困惑,“为何在其他部门都积极应对的时候,‘环保署’态度消极?这如何能响应要求食品安全的强烈民意?”
同时,也有台湾媒体批评说,“政府的行动安抚了消费者不会买到含有塑化剂的食品,但是还没有交代清楚,到底有哪些食品是安全的,已经吃进肚子里的食品对人体健康危害又有多重,已经被污染的食品目前是否全部受到监控 ,都有待进一步理清。”
研究公共行政的徐心怡则对记者表示,反应迅速一向是台湾政府的特色,但同时,台湾政府也因此饱受非议。“一直难逃作秀和形式主义的嫌疑。”
大陆地区几乎不受影响?
“落水”的诸多台企中有很多大陆消费者非常熟悉的品牌,如统一、康师傅、白兰氏等。从5月27日起,在大陆有业务的台企都纷纷表示,其在大陆生产和销售的产品是安全的。
据台湾“卫生署”公布,台湾食品龙头企业统一集团的三种产品:宝健运动饮料、芦笋汁和7-SELECT低钠运动饮料被查出有毒,而且其中有毒芦笋汁已销往大陆。
但统一集团总经理助理杨寿正于5月27日对媒体表示,“起云剂”只在台湾地区的产品中使用,大陆统一品牌饮料不受本次事件影响。
对于最受大陆关注的“有毒芦笋汁”,杨寿正则表示,“销售仅限于台商较为密集的闽南,由小贸易代理商进口并在小超市和零售摊点售卖,涉及到厦门、东莞等地”,而“大陆其他地区绝无”。并且,“目前统一集团已经通过三种渠道回收有毒芦笋汁,一是贸易商封闭库存,二是接受中间渠道和消费者的退货,三是通过清查进行回收。”
白兰氏公司随即公开表示,该公司生产的受“起云剂”污染的儿童钙片 与维他命产品,并没有在大陆销售。
康师傅公关部负责人陈功儒也向媒体强调,该公司在大陆地区销售的任何饮料产品都是在当地生产的,与台湾地区没有任何关系。
据媒体报道,目前沈阳的沃尔玛超市已对被禁止进口的台湾饮料进行紧急下架,并接受消费者退货。而在“涉毒”芦笋汁的主要销售地福建和广东东莞,该产品已难觅踪影,台湾产的其他食品也普受牵连。东莞本地零售龙头企业的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店80%的台湾食品都已下架。
6月1日晚间,卫生部紧急发布公告,将塑化剂邻苯二甲酸酯类等17种物质列入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名单,这意味着塑化剂将作为卫生监管部门今后的监督管理重点之一。
30年来,塑化剂为何能逃过层层监管?
原因一:
管制架构失效
台湾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詹长权 表示,最关键的原因是政府没有办法管理最新出现的一些化学品。台湾市面上的化学物质有10万多种,且大部分都有毒性。而被台湾“环保署”列为毒性化学物质的只有271种。“目录”外的空白区域成为隐患滋生地。此外,包括DEHP在内被列为第四类毒性化学物质的有78种。按照规定,对第四类毒性化学物质采取的是“事后报备”的管理方法,“监管只是名义上的”。
原因二:
实验室检测体系漏洞
在台湾,食品检测只参照“两表”:肯定性物质列表和否定性物质列表,至于不在“两表”中的物质,台湾“卫生署”的检测员通常不会注意。台湾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凌永健表示:“要建立完善的实验室检测制度,加强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实验室专业检测,以弥补一般的政府检测部门所做的例行检测的不足。”
原因三:
食品追溯制度不足
台湾是世界上第一个实行加工食品追溯制度的地区,“但是很遗憾,这个制度只局限于生鲜领域,且最近三年都是停滞的。”詹长权认为,继续完善食品追溯制度迫在眉睫。
原因四:
“名优产品”抽检率过低
台湾有关部门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抽查确定“GMP微笑认证产品”(由台湾“经济部”评定的名优产品)的食品安全质量。“过低的抽检率和对业者自觉的过度依赖是酿成此次大祸的重要原因。”詹长权说。
实习记者 李妍|连线台北报道
台湾塑化剂危机成全岛灾难 四大原因致监管失效
稿源: 中国经济周刊 2011-06-07 13:48:49
“闪电行动”的不只是台湾“卫生署”。就在同一天,台湾“法务部”称已成立专案小组,解决民众关心的索赔问题。“督导各地检署侦办相关案件,并透过媒体报道此类事件的司法救济管道,如果权益或健康受损,可以提出民事诉讼,还可透过假处分(相当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的‘诉讼保全’)防止厂商脱产”,并明确指出,“民事诉讼法可进行集体诉讼,消保法也有团体诉讼规定”。
台湾“经济部”也“研拟从生产制造端源头进行管制,把食品添加物业者也纳入食品GMP认证的自主管理对象,进行强制认证,希望改进行政作业手段,对食品进行更严格的把关,让民众安心。”
然而,让台湾民众倍感诧异的是,负责毒物管制的“环保署”却一直未表态。“目前很多专家和团体都希望能将塑化剂由第四类毒物管制提升到第二类,如此可以加强管制力度,查获业者违法后,惩处也更重。”孙璐西很困惑,“为何在其他部门都积极应对的时候,‘环保署’态度消极?这如何能响应要求食品安全的强烈民意?”
同时,也有台湾媒体批评说,“政府的行动安抚了消费者不会买到含有塑化剂的食品,但是还没有交代清楚,到底有哪些食品是安全的,已经吃进肚子里的食品对人体健康危害又有多重,已经被污染的食品目前是否全部受到监控 ,都有待进一步理清。”
研究公共行政的徐心怡则对记者表示,反应迅速一向是台湾政府的特色,但同时,台湾政府也因此饱受非议。“一直难逃作秀和形式主义的嫌疑。”
大陆地区几乎不受影响?
“落水”的诸多台企中有很多大陆消费者非常熟悉的品牌,如统一、康师傅、白兰氏等。从5月27日起,在大陆有业务的台企都纷纷表示,其在大陆生产和销售的产品是安全的。
据台湾“卫生署”公布,台湾食品龙头企业统一集团的三种产品:宝健运动饮料、芦笋汁和7-SELECT低钠运动饮料被查出有毒,而且其中有毒芦笋汁已销往大陆。
但统一集团总经理助理杨寿正于5月27日对媒体表示,“起云剂”只在台湾地区的产品中使用,大陆统一品牌饮料不受本次事件影响。
对于最受大陆关注的“有毒芦笋汁”,杨寿正则表示,“销售仅限于台商较为密集的闽南,由小贸易代理商进口并在小超市和零售摊点售卖,涉及到厦门、东莞等地”,而“大陆其他地区绝无”。并且,“目前统一集团已经通过三种渠道回收有毒芦笋汁,一是贸易商封闭库存,二是接受中间渠道和消费者的退货,三是通过清查进行回收。”
白兰氏公司随即公开表示,该公司生产的受“起云剂”污染的儿童钙片 与维他命产品,并没有在大陆销售。
康师傅公关部负责人陈功儒也向媒体强调,该公司在大陆地区销售的任何饮料产品都是在当地生产的,与台湾地区没有任何关系。
据媒体报道,目前沈阳的沃尔玛超市已对被禁止进口的台湾饮料进行紧急下架,并接受消费者退货。而在“涉毒”芦笋汁的主要销售地福建和广东东莞,该产品已难觅踪影,台湾产的其他食品也普受牵连。东莞本地零售龙头企业的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店80%的台湾食品都已下架。
6月1日晚间,卫生部紧急发布公告,将塑化剂邻苯二甲酸酯类等17种物质列入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名单,这意味着塑化剂将作为卫生监管部门今后的监督管理重点之一。
30年来,塑化剂为何能逃过层层监管?
原因一:
管制架构失效
台湾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詹长权 表示,最关键的原因是政府没有办法管理最新出现的一些化学品。台湾市面上的化学物质有10万多种,且大部分都有毒性。而被台湾“环保署”列为毒性化学物质的只有271种。“目录”外的空白区域成为隐患滋生地。此外,包括DEHP在内被列为第四类毒性化学物质的有78种。按照规定,对第四类毒性化学物质采取的是“事后报备”的管理方法,“监管只是名义上的”。
原因二:
实验室检测体系漏洞
在台湾,食品检测只参照“两表”:肯定性物质列表和否定性物质列表,至于不在“两表”中的物质,台湾“卫生署”的检测员通常不会注意。台湾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凌永健表示:“要建立完善的实验室检测制度,加强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实验室专业检测,以弥补一般的政府检测部门所做的例行检测的不足。”
原因三:
食品追溯制度不足
台湾是世界上第一个实行加工食品追溯制度的地区,“但是很遗憾,这个制度只局限于生鲜领域,且最近三年都是停滞的。”詹长权认为,继续完善食品追溯制度迫在眉睫。
原因四:
“名优产品”抽检率过低
台湾有关部门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抽查确定“GMP微笑认证产品”(由台湾“经济部”评定的名优产品)的食品安全质量。“过低的抽检率和对业者自觉的过度依赖是酿成此次大祸的重要原因。”詹长权说。
实习记者 李妍|连线台北报道
编辑: 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