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领航中国·红色足迹:红色宣言
稿源: 新华网  | 2011-05-10 10:15:20

  2010年1月18日,是陈望道诞辰120周年纪念日。当年,这个29岁的年轻翻译者为了集中精力工作,一日三餐和茶水都是母亲送过去。有一次,母亲给儿子送去粽子,让他蘸红糖吃。结果,陈望道却把墨汁当红糖蘸着吃掉了,而红糖却依然放在原处未动。

  在《共产党宣言》出版72年之后的1920年8月,它的中文译本由上海社会主义研究社出版,首印一千册。

  此书甫一出版,一位湖南青年就将它奉为至宝。十几年后,他与外国记者谈话时,提及"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其中的一本便是"《共产党宣言》,陈望道译,这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书"。

  这个人就是后来成为中国领袖的毛泽东。

  这是山东省博物馆珍藏的一本小册子,仅仅封面上的五个字就足以让所有参观者肃然起敬。

  这本《共产党宣言》,是1975年,由当时84岁高龄的老共产党员刘世厚捐献给国家的。它屡遭战火,能够完整保存下来,堪称一大奇迹。 当年,刘世厚捐出这本用性命保存下来的《共产党宣言》时,当时在座的七八十岁的老党员看到这本当年他们曾经学习过的"大胡子"书时,都激动得老泪纵横。

  这是中国境内第一次在印刷品上出现共产主义理论的创造者马克思的肖像。91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巨人的深邃眼神。

  事实上,早在清末民初,一些来华的外国传教士、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中国无政府主义者,就在报刊上对马克思、恩格斯及其理论做过零星的介绍。但他们对这一科学理论的了解和认识是非常肤浅和片面的,他们的介绍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马克思主义吸引越来越多的中国进步青年的转折点,是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发生的俄国十月革命。

  看到在寒冷的灰黑色的街巷中,革命者簇拥在鲜艳的红旗下呐喊冲锋的场景,邻国成功的十月革命,使中国奔腾的地火终于找到了突破口。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编辑:范敬英】

领航中国·红色足迹:红色宣言

稿源: 新华网 2011-05-10 10:15:20

  2010年1月18日,是陈望道诞辰120周年纪念日。当年,这个29岁的年轻翻译者为了集中精力工作,一日三餐和茶水都是母亲送过去。有一次,母亲给儿子送去粽子,让他蘸红糖吃。结果,陈望道却把墨汁当红糖蘸着吃掉了,而红糖却依然放在原处未动。

  在《共产党宣言》出版72年之后的1920年8月,它的中文译本由上海社会主义研究社出版,首印一千册。

  此书甫一出版,一位湖南青年就将它奉为至宝。十几年后,他与外国记者谈话时,提及"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其中的一本便是"《共产党宣言》,陈望道译,这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书"。

  这个人就是后来成为中国领袖的毛泽东。

  这是山东省博物馆珍藏的一本小册子,仅仅封面上的五个字就足以让所有参观者肃然起敬。

  这本《共产党宣言》,是1975年,由当时84岁高龄的老共产党员刘世厚捐献给国家的。它屡遭战火,能够完整保存下来,堪称一大奇迹。 当年,刘世厚捐出这本用性命保存下来的《共产党宣言》时,当时在座的七八十岁的老党员看到这本当年他们曾经学习过的"大胡子"书时,都激动得老泪纵横。

  这是中国境内第一次在印刷品上出现共产主义理论的创造者马克思的肖像。91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巨人的深邃眼神。

  事实上,早在清末民初,一些来华的外国传教士、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中国无政府主义者,就在报刊上对马克思、恩格斯及其理论做过零星的介绍。但他们对这一科学理论的了解和认识是非常肤浅和片面的,他们的介绍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马克思主义吸引越来越多的中国进步青年的转折点,是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发生的俄国十月革命。

  看到在寒冷的灰黑色的街巷中,革命者簇拥在鲜艳的红旗下呐喊冲锋的场景,邻国成功的十月革命,使中国奔腾的地火终于找到了突破口。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编辑: 范敬英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