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三地争夺诸葛亮故里 被指15亿建仿古建筑大集合
稿源: 北京晨报  | 2011-04-19 10:13:44

  胡艺

  追问

  会不会变成盲目投资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历史荣誉感,每个地方的居民,也打心底里期盼自己的老家“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成为历史名人的故里。但是问题是,争“诸葛故里”本身没有错,不等于地方政府斥巨资来争就正确,动辄斥资几亿,也难免因为缺少科学地论证,而导致投资的盲目。更可怕的是,这是政府的投资。

  任何一项文化产业,从项目的论证,到项目的确立,到投资的到位与地皮的设定,都必须要有专家与投资者的计算。多少年能收回成本;对地方GDP有多大的贡献力;投这15亿元时,有没有经过纳税人的同意;有没有通过合理的财政预算;事后有没有审计;花钱过程是否透明……所有的问题,都比争诸葛亮故里本身更加实际。

  上述问题没有给公众一个答案,地方政府就盲目上项目这才是花15亿争诸葛亮文化旅游区的根本症结所在。权力的盲目,或者导致重复建设,或者导致地方政府背负上沉重的债务。举一个镇政府的例子:河南灵宝豫灵镇因为盲目投资,已经负债一亿多元。比它更高、手笔更大的政府部门,若负债真是不敢想象。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陈昌智曾表示,“要防止出现地方政府为刺激经济而推出的庞大投资计划,变成单纯追求政绩的不良现象。”有的时候,地方政府在大把的钞票与一些热闹项目面前,很难保持一个理性的判断,这样也很难避免权力的盲目投资。

  王传涛

  观察

  对历史的畸形消费

  面对“投资1.8亿元的建设诸葛亮城”,就事论事的评价已经有些落伍,我们应正视的困境是:到底是什么原因把各地都“绑”上了“名人故里”争夺的“战场”?又是什么因素促使各地开始了“大手笔”的血战?不能忽视的一个现实是争夺者的变本加厉正在升级:动辄几千万的投资,加上“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通行证,已经把对古人的争夺战演变成了“连续剧”: 从炎帝到老子、孙子、墨子,从司马迁、董仲舒到诸葛亮、王安石、袁崇焕、李白……的故里都有地区在争,上演了一幕幕闹剧,直让我们看到了政府一幕幕“闹剧”。

  在一些人眼中,任何有噱头和炒作价值的古人,都成了一门“利益学”和“算计课”:历史早已成了一种可以被用来获利的行业。而进入当下的唯一通行证就是经过仔细考量后的利益转化公式古人能否成为攫取金钱的筹码以及能不能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投资1.8亿元建设的诸葛亮城”,难道不是最好的说明吗?

  进一步说,这是整个社会陷入利益思维主导文化的泥淖之中的折射把名人故里当成了赚钱机器。“投资1.8亿元建设的诸葛亮城”的用意固然令人心忧,而更令人心忧的是弥漫于整个社会的集体无意识。这种集体无意识的日益侵蚀,某种程度上会让我们丢弃一种理性的思考和纠偏的勇气,最终在利益驱动下消费和绑架名人故里的价值。对任何所谓名人故里的争夺,都可以看到地方政府利欲熏心的一面,当这种行为发展到登峰造极地步的时候,就意味着是对历史的一种畸形消费,是对“名人故里”的糟蹋而非保护,更是传承的断裂而非延续。“1.8亿元”诸葛亮城是权力的“烧钱游戏”,更是权力“算计学”的隐喻。

  朱四倍

  遗憾

  “滥用”诸葛亮

  也是一种悲哀

  虽然各地的做法都有自身的算盘,但这的确是诸葛亮的悲哀,也是我们自身的悲哀。人们记住诸葛亮,除了他足智多谋外,更重要的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如今各地仅仅祭出一个孔明的名号,却在做一些与诸葛亮的精神气质截然相反的事情。如果用这15亿,多建一些安居工程,多解决些民生问题,而不是屡次三番对诸葛亮这样一个无限丰富的文化符号无限滥用,决策者才会赢得民众的尊重。诸葛亮地下有知,也会会心一笑。  钱兆成

首页  上一页  [1]  [2] 
【编辑:孙研】

三地争夺诸葛亮故里 被指15亿建仿古建筑大集合

稿源: 北京晨报 2011-04-19 10:13:44

  胡艺

  追问

  会不会变成盲目投资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历史荣誉感,每个地方的居民,也打心底里期盼自己的老家“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成为历史名人的故里。但是问题是,争“诸葛故里”本身没有错,不等于地方政府斥巨资来争就正确,动辄斥资几亿,也难免因为缺少科学地论证,而导致投资的盲目。更可怕的是,这是政府的投资。

  任何一项文化产业,从项目的论证,到项目的确立,到投资的到位与地皮的设定,都必须要有专家与投资者的计算。多少年能收回成本;对地方GDP有多大的贡献力;投这15亿元时,有没有经过纳税人的同意;有没有通过合理的财政预算;事后有没有审计;花钱过程是否透明……所有的问题,都比争诸葛亮故里本身更加实际。

  上述问题没有给公众一个答案,地方政府就盲目上项目这才是花15亿争诸葛亮文化旅游区的根本症结所在。权力的盲目,或者导致重复建设,或者导致地方政府背负上沉重的债务。举一个镇政府的例子:河南灵宝豫灵镇因为盲目投资,已经负债一亿多元。比它更高、手笔更大的政府部门,若负债真是不敢想象。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陈昌智曾表示,“要防止出现地方政府为刺激经济而推出的庞大投资计划,变成单纯追求政绩的不良现象。”有的时候,地方政府在大把的钞票与一些热闹项目面前,很难保持一个理性的判断,这样也很难避免权力的盲目投资。

  王传涛

  观察

  对历史的畸形消费

  面对“投资1.8亿元的建设诸葛亮城”,就事论事的评价已经有些落伍,我们应正视的困境是:到底是什么原因把各地都“绑”上了“名人故里”争夺的“战场”?又是什么因素促使各地开始了“大手笔”的血战?不能忽视的一个现实是争夺者的变本加厉正在升级:动辄几千万的投资,加上“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通行证,已经把对古人的争夺战演变成了“连续剧”: 从炎帝到老子、孙子、墨子,从司马迁、董仲舒到诸葛亮、王安石、袁崇焕、李白……的故里都有地区在争,上演了一幕幕闹剧,直让我们看到了政府一幕幕“闹剧”。

  在一些人眼中,任何有噱头和炒作价值的古人,都成了一门“利益学”和“算计课”:历史早已成了一种可以被用来获利的行业。而进入当下的唯一通行证就是经过仔细考量后的利益转化公式古人能否成为攫取金钱的筹码以及能不能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投资1.8亿元建设的诸葛亮城”,难道不是最好的说明吗?

  进一步说,这是整个社会陷入利益思维主导文化的泥淖之中的折射把名人故里当成了赚钱机器。“投资1.8亿元建设的诸葛亮城”的用意固然令人心忧,而更令人心忧的是弥漫于整个社会的集体无意识。这种集体无意识的日益侵蚀,某种程度上会让我们丢弃一种理性的思考和纠偏的勇气,最终在利益驱动下消费和绑架名人故里的价值。对任何所谓名人故里的争夺,都可以看到地方政府利欲熏心的一面,当这种行为发展到登峰造极地步的时候,就意味着是对历史的一种畸形消费,是对“名人故里”的糟蹋而非保护,更是传承的断裂而非延续。“1.8亿元”诸葛亮城是权力的“烧钱游戏”,更是权力“算计学”的隐喻。

  朱四倍

  遗憾

  “滥用”诸葛亮

  也是一种悲哀

  虽然各地的做法都有自身的算盘,但这的确是诸葛亮的悲哀,也是我们自身的悲哀。人们记住诸葛亮,除了他足智多谋外,更重要的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如今各地仅仅祭出一个孔明的名号,却在做一些与诸葛亮的精神气质截然相反的事情。如果用这15亿,多建一些安居工程,多解决些民生问题,而不是屡次三番对诸葛亮这样一个无限丰富的文化符号无限滥用,决策者才会赢得民众的尊重。诸葛亮地下有知,也会会心一笑。  钱兆成

首页  上一页  [1]  [2] 

编辑: 孙研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