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伟长:我当然不想回去。可是那时艰苦了。那时我的工资15万金圆券,只能买两个暖瓶,叫我怎么过日子。
记者:可是在回国之前,您在美国的收入已经很不错了?
钱伟长:很不错。那是8万美金一年。
记者:所以当时您在这样的情况下,您就选择了说我还是回去吧。
钱伟长:要到外国大使馆,去申请注册,美国大使馆注册,好多问题,我都无所谓,你信什么教?我说我没教,他说不行啊,没教在美国人看来,你是无教之徒,是野蛮人。后来他是这样,你填孔教吧,我是孔教。到了最后一条,我填不下去了。讲中国和美国打仗的时候,你是忠于中国,还是忠于美国。那我说,我说当然忠于中国了,我是中国人,我不能忠于美国人。我就填了一个NO,我不填YES,结果就因为这个,他不让我去了。
记者:填这个NO的同时,就意味着你跟美国人讲,我不去你美国了,您心里很清楚这一点。
钱伟长:是啊,我就不去了,我总不能忠于美国人。
记者:当时您毫不犹豫。
钱伟长:我这一点是毫不犹豫的,我回国就是为了中国的。
1956年,钱伟长参加了我国第一次12年科学规划的制定,并与钱学森、钱三强一起,被周总理公开赞誉为“三钱”。也在这一年,他被任命为清华大学副校长,当时他不会料到,他在这个位子上的时间竟会十分的短暂。
五十年代,正是我国全面照搬苏联模式的时期,中国的高等教育,也选择了苏联式的高度集中和专才教育。1957年 1月,钱伟长发表《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一文,反对苏联模式中不合理的部分,并且提出要理工合校、重视基础学科等意见。
钱伟长:反对学习苏联,苏联那一套不是我们需要的一套,它对这个基础课很不重视。
记者:当时您能够,敢于明确地提出来,反对学苏联?
钱伟长:我明确提出来了。
记者:当时苏联是老大哥。
钱伟长:老大哥我不管,你那东西我晓得,我对苏联的文献很熟,他们的工作不好。我是很清楚的。
钱伟长的教育理念,一经提出便在清华园内引起了长达三个月的大讨论,在随后而来的反右运动中,这种讨论却以政治方式而告终,1957年6月钱伟长被停止了一切工作。
记者:不去上课对您来讲,是不是一件很痛苦的事。
钱伟长:我当然没有办法,我是不上课,不上课他让我做,做实验室助理。
记者:做实验室助理。
钱伟长:就是让我扫地,我扫了一年,晓得吗。
记者:当时您在这一年当中,您还是坚持您的看法。
钱伟长:我坚持我的看法。我想总有人会理解的。
记者:可是当时把您打成右派之后,你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
钱伟长:那无所谓,我被打成右派,连儿子上大学都不许,我的儿女都没有进大学。
记者:就是因为您要坚持您的这种教育上这种观点?
钱伟长:这我坚持的,我一直坚持到现在。
文革后,邓小平复出,主抓文化教育工作,使知识和人才重新得到尊重,之后他又提出,要把四个现代化作为新时期的主要任务,于是人才培养就成为了国家建设的当务之急。就在1983年的一天,已经七十多岁的钱伟长,突然接到一纸调令,被任命为上海工业大学校长。
钱伟长:教育部规定的,超过六十不允许再当校长。
记者:当时你已经七十二?
钱伟长:我后来问了,我看这个调令,这个调令很奇怪,这个叫汪道涵,那个是上海市长,汪道涵告诉我,给我调令看,他说你这调令是邓小平亲自签字。而且下面写了,予中央组织部调遣为上海工业大学校长。下面又加了一句话,这个任命,不受年龄限制。
记者:不受年龄限制。
钱伟长:汪道涵说你可不能辞职。你这是终生教职,终生校长,不受年龄限制。
记者:所以您到现在还当着校长。
而当钱伟长来到上海工业大学的时候,他才知道,这个学校已经两年没有校长,全校的学生不足千人,被上海人称为四等学校。
记者:当时钱老,您是一个全国著名的科学家了,这个地位也很高,让您到这样一个很破败的这样一个学校来,你当时心里头能接受吗?
钱伟长:我不愿意到北京了。北京有些人岂有此理。
记者:所以您愿意到这个地方来创业?
钱伟长:我不怕,我哪儿都敢去的,可以从头开始。所以我提出了拆除四堵墙。
钱伟长:你看大学从来不跟家长有联系的对不对?我们学校面对社会,就是家长,还有将来的用人单位,让他来体现,但是这从来没人管的。
记者:所以这是第一个,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墙。
钱伟长:第二个就是教师跟学校不接触的,对不对?
记者:只管上课?
钱伟长:只管上课,上完课跑了,教师也找不了,你办公室,不是每天8小时,你要在办公室里头,你可以搞科研也可以自己备课。第三个,我们科研跟教学要结合的,对不对?刚才说了上六堂课,还有34小时,你干科研,给你办公室。
记者:就是作为教授、教师不能只教课,必须还得有做科研的能力?
钱伟长:对。还有就是学科之间有关系。我们加了很多课,这种课都是广泛的。还有我们允许学别的学的课。3、4年级,选别的系的必修课。
记者:一二年级呢?
钱伟长:一二年级是集体的,叫加强班。
记者:一二年级不分系、不分专业。
钱伟长:不分专业,还有我们规定学生四个人一个房间,要不同专业的。
记者:要不同专业的人在一块住。
钱伟长:是规定的,不许中文系的老在一起。
记者:打破专业的界限。
钱伟长:打破专业的界限。
记者:这是不是就是您说的要拆除四堵墙
钱伟长:拆除四堵墙,这是墙。
改革开始的时候,周哲玮正在跟随钱老读博士,之后又长期从事学校的管理工作,他对那时候的改革情形十分了解。
周哲玮:阻力是比较大的。因为当时上海工业大学,基本的情况还是以教学为主。那个时候教师要求不要逼我们去搞研究,我们这么多年只熟悉教学,让我们做我们擅长的事情,甚至也有教师说不要逼我们学外语,我们国学没有这个基础,希望按照他原来的生活方法继续下去。
记者:实际上您也是跟上海大学,上海工业大学,实际上您也是跟这个上海工业大学,或者教育界的一些传统的教育教学的教法,一些习惯的斗。
钱伟长:不一样的不习惯。
记者:那您怎么斗?
钱伟长:淘汰,大概淘汰了1/3,换了1/3,重新我到外头去找人来。
记者:淘汰到1/3。
1992年钱伟长又在全国率先推行学分制,刚开始时压力重重,后来在几年内竟风行全国。凭借这种求实创新的教育改革和独特的教育理念,1993年,上海工业大学合并了四所学校,成立为现在的上海大学,从原来只有八百名学生,发展为目前的在校学生三万人, 1996年上海大学又成为全国百所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同时教学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在今年全国三十多所高校的本科教学评优中,上海大学名列第一。
从72岁到92岁,钱伟长用二十年的晚年岁月,实现着自己一生的梦想,直到现在,学校大大小小的事情他还总是放在心上,最近校园中一些学生沉迷于网络和流行文学,这让他很是着急,今天,他就是要选出十位中国近代文学家的名著,编辑成书,来作为学生的课余读本。
钱伟长:回国了,我就要为国家做工作,对不对,我只要有精神,我照样做,我这个学校还没办得百分之一百好。还有很多不听话的老师,我这批老师解决了。这里有个计划,我这计划要办得比现在还好。
钱伟长所说的计划就是要把上海大学成世界一流的研究性大学,他说当好这年大学校长,不仅是他的责任,更是他的义务,的确,自从来到上海他就一直是一名义务校长。
钱伟长:我对自己从来不考虑的,我在上海大学不拿工资的。
记者:我听说您在这里也没有自己的房子。
钱伟长:我住在学校的。这种种经历我都过过,我不在乎。我只要事情办得对国家好就行。你同意不?我没别的要求,我希望国家强大起来,强大要力量,这力量就是知识。
钱伟长因九一八事变弃文从理 想走科学救国路
稿源: 央视网 2010-07-30 15:18:30
钱伟长:我当然不想回去。可是那时艰苦了。那时我的工资15万金圆券,只能买两个暖瓶,叫我怎么过日子。
记者:可是在回国之前,您在美国的收入已经很不错了?
钱伟长:很不错。那是8万美金一年。
记者:所以当时您在这样的情况下,您就选择了说我还是回去吧。
钱伟长:要到外国大使馆,去申请注册,美国大使馆注册,好多问题,我都无所谓,你信什么教?我说我没教,他说不行啊,没教在美国人看来,你是无教之徒,是野蛮人。后来他是这样,你填孔教吧,我是孔教。到了最后一条,我填不下去了。讲中国和美国打仗的时候,你是忠于中国,还是忠于美国。那我说,我说当然忠于中国了,我是中国人,我不能忠于美国人。我就填了一个NO,我不填YES,结果就因为这个,他不让我去了。
记者:填这个NO的同时,就意味着你跟美国人讲,我不去你美国了,您心里很清楚这一点。
钱伟长:是啊,我就不去了,我总不能忠于美国人。
记者:当时您毫不犹豫。
钱伟长:我这一点是毫不犹豫的,我回国就是为了中国的。
1956年,钱伟长参加了我国第一次12年科学规划的制定,并与钱学森、钱三强一起,被周总理公开赞誉为“三钱”。也在这一年,他被任命为清华大学副校长,当时他不会料到,他在这个位子上的时间竟会十分的短暂。
五十年代,正是我国全面照搬苏联模式的时期,中国的高等教育,也选择了苏联式的高度集中和专才教育。1957年 1月,钱伟长发表《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一文,反对苏联模式中不合理的部分,并且提出要理工合校、重视基础学科等意见。
钱伟长:反对学习苏联,苏联那一套不是我们需要的一套,它对这个基础课很不重视。
记者:当时您能够,敢于明确地提出来,反对学苏联?
钱伟长:我明确提出来了。
记者:当时苏联是老大哥。
钱伟长:老大哥我不管,你那东西我晓得,我对苏联的文献很熟,他们的工作不好。我是很清楚的。
钱伟长的教育理念,一经提出便在清华园内引起了长达三个月的大讨论,在随后而来的反右运动中,这种讨论却以政治方式而告终,1957年6月钱伟长被停止了一切工作。
记者:不去上课对您来讲,是不是一件很痛苦的事。
钱伟长:我当然没有办法,我是不上课,不上课他让我做,做实验室助理。
记者:做实验室助理。
钱伟长:就是让我扫地,我扫了一年,晓得吗。
记者:当时您在这一年当中,您还是坚持您的看法。
钱伟长:我坚持我的看法。我想总有人会理解的。
记者:可是当时把您打成右派之后,你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
钱伟长:那无所谓,我被打成右派,连儿子上大学都不许,我的儿女都没有进大学。
记者:就是因为您要坚持您的这种教育上这种观点?
钱伟长:这我坚持的,我一直坚持到现在。
文革后,邓小平复出,主抓文化教育工作,使知识和人才重新得到尊重,之后他又提出,要把四个现代化作为新时期的主要任务,于是人才培养就成为了国家建设的当务之急。就在1983年的一天,已经七十多岁的钱伟长,突然接到一纸调令,被任命为上海工业大学校长。
钱伟长:教育部规定的,超过六十不允许再当校长。
记者:当时你已经七十二?
钱伟长:我后来问了,我看这个调令,这个调令很奇怪,这个叫汪道涵,那个是上海市长,汪道涵告诉我,给我调令看,他说你这调令是邓小平亲自签字。而且下面写了,予中央组织部调遣为上海工业大学校长。下面又加了一句话,这个任命,不受年龄限制。
记者:不受年龄限制。
钱伟长:汪道涵说你可不能辞职。你这是终生教职,终生校长,不受年龄限制。
记者:所以您到现在还当着校长。
而当钱伟长来到上海工业大学的时候,他才知道,这个学校已经两年没有校长,全校的学生不足千人,被上海人称为四等学校。
记者:当时钱老,您是一个全国著名的科学家了,这个地位也很高,让您到这样一个很破败的这样一个学校来,你当时心里头能接受吗?
钱伟长:我不愿意到北京了。北京有些人岂有此理。
记者:所以您愿意到这个地方来创业?
钱伟长:我不怕,我哪儿都敢去的,可以从头开始。所以我提出了拆除四堵墙。
钱伟长:你看大学从来不跟家长有联系的对不对?我们学校面对社会,就是家长,还有将来的用人单位,让他来体现,但是这从来没人管的。
记者:所以这是第一个,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墙。
钱伟长:第二个就是教师跟学校不接触的,对不对?
记者:只管上课?
钱伟长:只管上课,上完课跑了,教师也找不了,你办公室,不是每天8小时,你要在办公室里头,你可以搞科研也可以自己备课。第三个,我们科研跟教学要结合的,对不对?刚才说了上六堂课,还有34小时,你干科研,给你办公室。
记者:就是作为教授、教师不能只教课,必须还得有做科研的能力?
钱伟长:对。还有就是学科之间有关系。我们加了很多课,这种课都是广泛的。还有我们允许学别的学的课。3、4年级,选别的系的必修课。
记者:一二年级呢?
钱伟长:一二年级是集体的,叫加强班。
记者:一二年级不分系、不分专业。
钱伟长:不分专业,还有我们规定学生四个人一个房间,要不同专业的。
记者:要不同专业的人在一块住。
钱伟长:是规定的,不许中文系的老在一起。
记者:打破专业的界限。
钱伟长:打破专业的界限。
记者:这是不是就是您说的要拆除四堵墙
钱伟长:拆除四堵墙,这是墙。
改革开始的时候,周哲玮正在跟随钱老读博士,之后又长期从事学校的管理工作,他对那时候的改革情形十分了解。
周哲玮:阻力是比较大的。因为当时上海工业大学,基本的情况还是以教学为主。那个时候教师要求不要逼我们去搞研究,我们这么多年只熟悉教学,让我们做我们擅长的事情,甚至也有教师说不要逼我们学外语,我们国学没有这个基础,希望按照他原来的生活方法继续下去。
记者:实际上您也是跟上海大学,上海工业大学,实际上您也是跟这个上海工业大学,或者教育界的一些传统的教育教学的教法,一些习惯的斗。
钱伟长:不一样的不习惯。
记者:那您怎么斗?
钱伟长:淘汰,大概淘汰了1/3,换了1/3,重新我到外头去找人来。
记者:淘汰到1/3。
1992年钱伟长又在全国率先推行学分制,刚开始时压力重重,后来在几年内竟风行全国。凭借这种求实创新的教育改革和独特的教育理念,1993年,上海工业大学合并了四所学校,成立为现在的上海大学,从原来只有八百名学生,发展为目前的在校学生三万人, 1996年上海大学又成为全国百所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同时教学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在今年全国三十多所高校的本科教学评优中,上海大学名列第一。
从72岁到92岁,钱伟长用二十年的晚年岁月,实现着自己一生的梦想,直到现在,学校大大小小的事情他还总是放在心上,最近校园中一些学生沉迷于网络和流行文学,这让他很是着急,今天,他就是要选出十位中国近代文学家的名著,编辑成书,来作为学生的课余读本。
钱伟长:回国了,我就要为国家做工作,对不对,我只要有精神,我照样做,我这个学校还没办得百分之一百好。还有很多不听话的老师,我这批老师解决了。这里有个计划,我这计划要办得比现在还好。
钱伟长所说的计划就是要把上海大学成世界一流的研究性大学,他说当好这年大学校长,不仅是他的责任,更是他的义务,的确,自从来到上海他就一直是一名义务校长。
钱伟长:我对自己从来不考虑的,我在上海大学不拿工资的。
记者:我听说您在这里也没有自己的房子。
钱伟长:我住在学校的。这种种经历我都过过,我不在乎。我只要事情办得对国家好就行。你同意不?我没别的要求,我希望国家强大起来,强大要力量,这力量就是知识。
编辑: 崔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