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浙杭
真没想到,世博宁波特别日这天,正是建军节。离开军营已经二十多年了,但火热的军旅生涯却时时勾起我的回想。每每临近建军节,这种怀念就会变得分外强烈,有时,梦中还经常浮现出部队的工作、生活情景。此时,我才似乎领悟北宋词人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个中韵味。
那就来说说我入伍后的第一个建军节吧。
1969年盛夏,刚入伍半年的我驻扎在福建省南安县的官桥镇。7月初的一天,我所在的某部工兵排接到通知,去安溪县某地担任国防施工任务。我们打好铺盖,带上武器弹药,趁着夜色就匆匆上路了。闽南的夏夜,白天积聚的暑气还未散去,没有一丝凉风,山道上除了我们沙沙的脚步声,间或就是路边草丛的蛐蛐声。夜色中我们也不知走了多少时间,凭感觉,离开驻地营房已经很远了。我们几个刚入伍的新战士不由得心急,一迭声地问班长,到了吗?到了吗?班长总是那样不紧不慢地回答我们:快了,快了。
这一句“快了”,竟让我们一口气行军大半夜,赶了九十里山路,脚板上都打起了好几个水泡,一瘸一拐的,真是狼狈。待到东方泛出鱼肚白时,我们已经来到了安溪境内的一个小山村。微熹的晨光中,这个地处大山脚下的小山村正在缓缓醒来,农舍上空升起了袅袅炊烟,村道上已经有早起下地的村民,见了我们也不陌生。定睛细看,这个地势险要的小山村实是一方天然战略要地:背倚大山,可进可退,南面山脚是省道,边上不远就是大沙河。兄弟连队已经在村庄附近的山腰上挖好了两条2.3米宽、2.6米高、50米长的卡口坑道,我们的任务,就是在土方施工完成的基础上进行混凝土灌注。
我们全排四十多人,驻地临时安排在村庄旁一个破旧的小庙里,生活和施工用水都要到二百米开外的大沙河去挑。休整一天后,第二日天刚麻麻亮,我们就开始施工。砂石、水、水泥,这些材料都要从山脚下手提肩扛往上运,没几天,我们这些城市兵的肩膀和手掌都磨破了,旧痂再添新创,一个个疼得呲牙咧嘴的。更要命的是,灌注工事时是在狭小的空间里作业,水泥粉尘、混凝土碎末混合着满身的汗水,一天施工下来,我们全身的汗毛和头发全都被水泥浆凝住了,结成了一小坨一小坨的,很难洗干净,大伙索性把头发全都剃了,一眼望去,大日头底下,满山坡晃动的全是一个个闪烁的光头。
因为国防施工体力消耗大,我们的伙食标准也从每天四毛五提高到了五毛,但实在也没什么好吃的,最常吃的就是炊事班自己孵的黄豆芽。由于炊事班的几个兵没有孵豆芽的经验,孵出的黄豆芽大多只是短芽,吃进去时都还是一颗颗的,拉出来成了一粒一粒的。说起上厕所方便,更是让我们这些城里兵如临大敌,这些临时厕所都是在山坡上随便挖几个坑,用芦苇席围起来的,称作“旱厕”。天气酷热,臭气熏天不说,就怕蛆爬到坑外,一脚踩下就滋啦滋拉地响,简直无法下蹲。一到如厕时间,我们就把裤腿卷得老高,速战速决,然后拼命跺脚,生怕蛆爬上裤脚。即便施工环境、物质条件如此艰苦,工事灌注的速度、质量却一点也没有拉下,很少出现“蜂窝”、“麻面”、“老鼠洞”的现象。七月份,正逢沿海多台风季节,东南风稍大的天气,就会有金门方向的蒋军施放的携带有传单、收音机和糖果的气球飘过来,这样,施工之外我们还多了一份任务,有气球出现时就背着武器上山,把这些气球一一收缴上来。
转眼快到八一建军节了,这可是我们新战士们期盼已久的日子,节前一两天,排里就对我们展开了部队传统教育,让大家了解我们这支英雄的部队充满着血与火的历史,目的是让我们在新时代继续保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我还记得当时的学习内容里有一项是学习河南一个生产大队支部书记杨水才的事迹,这位大队支书抱病带领贫下中农为提高粮食产量苦干、苦战,最后病死在农田建设第一线。他有一句名言:小车不倒只管推,一直推到共产主义。就是这句话激励着我们在施工中拼死拼活地干,身上晒得脱了一层又一层皮也不吭一声。
我清楚地记得是7月31日下午,工地上突然被暄天的锣鼓声所包围,附近村里的村民们挑着花生、荔枝、桃子前来慰问我们了。这军民情感交融的一幕,让初入军营的我们感到了激动。这天晚上,我们围着老乡送的花生、水果开班务会,每人还领到了几颗黑乎乎的硬糖,就是这看上去难以下咽的糖,我们也不舍得一下子吃完。当疲惫的身子一下子松懈下来,我们这些才十七八岁的新兵们突然无比想念远方的亲人,老兵们照例一个一个地找我们谈心,勉励我们要以革命事业为重,不要想家。可是安慰好了我们,老兵们又会偷偷地拿出爱人或家人的照片看,有的还趁我们不注意悄悄拭去眼角的泪花。
老兵回忆那一年建军节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0-08-01 14:09:34
李浙杭
真没想到,世博宁波特别日这天,正是建军节。离开军营已经二十多年了,但火热的军旅生涯却时时勾起我的回想。每每临近建军节,这种怀念就会变得分外强烈,有时,梦中还经常浮现出部队的工作、生活情景。此时,我才似乎领悟北宋词人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个中韵味。
那就来说说我入伍后的第一个建军节吧。
1969年盛夏,刚入伍半年的我驻扎在福建省南安县的官桥镇。7月初的一天,我所在的某部工兵排接到通知,去安溪县某地担任国防施工任务。我们打好铺盖,带上武器弹药,趁着夜色就匆匆上路了。闽南的夏夜,白天积聚的暑气还未散去,没有一丝凉风,山道上除了我们沙沙的脚步声,间或就是路边草丛的蛐蛐声。夜色中我们也不知走了多少时间,凭感觉,离开驻地营房已经很远了。我们几个刚入伍的新战士不由得心急,一迭声地问班长,到了吗?到了吗?班长总是那样不紧不慢地回答我们:快了,快了。
这一句“快了”,竟让我们一口气行军大半夜,赶了九十里山路,脚板上都打起了好几个水泡,一瘸一拐的,真是狼狈。待到东方泛出鱼肚白时,我们已经来到了安溪境内的一个小山村。微熹的晨光中,这个地处大山脚下的小山村正在缓缓醒来,农舍上空升起了袅袅炊烟,村道上已经有早起下地的村民,见了我们也不陌生。定睛细看,这个地势险要的小山村实是一方天然战略要地:背倚大山,可进可退,南面山脚是省道,边上不远就是大沙河。兄弟连队已经在村庄附近的山腰上挖好了两条2.3米宽、2.6米高、50米长的卡口坑道,我们的任务,就是在土方施工完成的基础上进行混凝土灌注。
我们全排四十多人,驻地临时安排在村庄旁一个破旧的小庙里,生活和施工用水都要到二百米开外的大沙河去挑。休整一天后,第二日天刚麻麻亮,我们就开始施工。砂石、水、水泥,这些材料都要从山脚下手提肩扛往上运,没几天,我们这些城市兵的肩膀和手掌都磨破了,旧痂再添新创,一个个疼得呲牙咧嘴的。更要命的是,灌注工事时是在狭小的空间里作业,水泥粉尘、混凝土碎末混合着满身的汗水,一天施工下来,我们全身的汗毛和头发全都被水泥浆凝住了,结成了一小坨一小坨的,很难洗干净,大伙索性把头发全都剃了,一眼望去,大日头底下,满山坡晃动的全是一个个闪烁的光头。
因为国防施工体力消耗大,我们的伙食标准也从每天四毛五提高到了五毛,但实在也没什么好吃的,最常吃的就是炊事班自己孵的黄豆芽。由于炊事班的几个兵没有孵豆芽的经验,孵出的黄豆芽大多只是短芽,吃进去时都还是一颗颗的,拉出来成了一粒一粒的。说起上厕所方便,更是让我们这些城里兵如临大敌,这些临时厕所都是在山坡上随便挖几个坑,用芦苇席围起来的,称作“旱厕”。天气酷热,臭气熏天不说,就怕蛆爬到坑外,一脚踩下就滋啦滋拉地响,简直无法下蹲。一到如厕时间,我们就把裤腿卷得老高,速战速决,然后拼命跺脚,生怕蛆爬上裤脚。即便施工环境、物质条件如此艰苦,工事灌注的速度、质量却一点也没有拉下,很少出现“蜂窝”、“麻面”、“老鼠洞”的现象。七月份,正逢沿海多台风季节,东南风稍大的天气,就会有金门方向的蒋军施放的携带有传单、收音机和糖果的气球飘过来,这样,施工之外我们还多了一份任务,有气球出现时就背着武器上山,把这些气球一一收缴上来。
转眼快到八一建军节了,这可是我们新战士们期盼已久的日子,节前一两天,排里就对我们展开了部队传统教育,让大家了解我们这支英雄的部队充满着血与火的历史,目的是让我们在新时代继续保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我还记得当时的学习内容里有一项是学习河南一个生产大队支部书记杨水才的事迹,这位大队支书抱病带领贫下中农为提高粮食产量苦干、苦战,最后病死在农田建设第一线。他有一句名言:小车不倒只管推,一直推到共产主义。就是这句话激励着我们在施工中拼死拼活地干,身上晒得脱了一层又一层皮也不吭一声。
我清楚地记得是7月31日下午,工地上突然被暄天的锣鼓声所包围,附近村里的村民们挑着花生、荔枝、桃子前来慰问我们了。这军民情感交融的一幕,让初入军营的我们感到了激动。这天晚上,我们围着老乡送的花生、水果开班务会,每人还领到了几颗黑乎乎的硬糖,就是这看上去难以下咽的糖,我们也不舍得一下子吃完。当疲惫的身子一下子松懈下来,我们这些才十七八岁的新兵们突然无比想念远方的亲人,老兵们照例一个一个地找我们谈心,勉励我们要以革命事业为重,不要想家。可是安慰好了我们,老兵们又会偷偷地拿出爱人或家人的照片看,有的还趁我们不注意悄悄拭去眼角的泪花。
编辑: 赖小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