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宁波北仑48万新市民共享“均等化”服务
稿源: 中国宁波网  | 2010-04-22 15:19:07
率先构建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中国宁波网讯 在设施一流的公办学校享受优质均衡教育,在全市率先拥有孕产妇电子健康档案,在“家门口”与本地市民共享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在遍地开花的新型社区享受幸福舒适的异乡生活……,越来越多的“均等化”公共服务,已经成为工作和生活在宁波北仑48万新市民的一种常态生活。

  “让更多的新市民同沐城市文明阳光,共享改革发展‘红利’,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根本要求。”北仑区主要领导认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责任主体是政府,转变职能是前提,加大公共财政投入是保障。

  正是以这种高度的思想自觉为引领,依靠较强的经济实力,近年来北仑区按照“基本、平等、普遍、均衡”的原则,将更多财力投入到教育卫生、文化生活、安居乐业等与新市民利益密切相关的民生领域,让他们在共享“均等化”公共服务中加速与现代文明交融并进,率先构建起覆盖城乡、区域均衡、全民共享的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六成流动人口子女进公办学校

  区财政每年安排300万元,设立流动人口子女教育专项发展资金,去年增至600万元;全区公办学校就近接纳流动人口子女就读1.26万余人,接纳比例达到60.1%,占公办学校在校生数的33.8%;流动人口子女就学人数达2.1万人,其中义务教育段2万余人,入学率达到99%以上……为让流动人口子女有书读、读好书,北仑区成功摸索出一套有效加强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工作的新路子,让他们真正享受到“均等化”的优质教育。

  该区积极鼓励公办学校接纳流动人口子女,并按照有关规定给予一定奖励。从2006年开始,北仑公办初中开始就近接纳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并实行混合编班。这标志着从幼儿园到初中段,该区流动人口子女与本地孩子享有同等的优质教育资源。同时,通过创新办学模式,利用布局调整后腾空的部分闲置中小学校舍,举办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尝试由公办中小学管理。目前,有3所公办学校举办的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吸纳学生1400人。每个适龄流动儿童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该区把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纳入区域教育发展规划,相继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创办流动人口子女学校,促进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快速发展。区财政专门设立流动人口子女教育专项发展资金,用于对接收进流动人口子女或创办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公立学校的奖励和对民办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以奖代补,使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管理水平、教学质量、硬件设施条件大幅提高。近几年,该区11所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累计接纳学生3万余人。

  为保证流动人口子女同本地孩子一起充分享受高质量教育,该区还采取学校间帮扶结对和业务培训、向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派校长等措施,在设施管理、教育教学等方面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并推出督导、帮扶、风险储备金、培训、奖励等制度。同时对民办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增添现代化教育技术设备,给予投入资金额30%的补助。近几年,该区用于流动人口子女学校购置教育设备、培训教师的专款额度超过200万元。此外,还在全省率先组建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工会,在全市率先成立了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少先队组织。 “15分钟文化圈”里尽享多彩生活

  台上,名师名家抑扬顿挫、捭阖中外、纵横古今;台下,百余新老市民聚精会神、侧耳倾听、掌声雷动……日前,在北仑区大碶街道文化宫“文化大讲堂”现场,跟随儿子来自江苏盐城的65岁的顾苏红大妈,大饱耳福领略了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中国民族乐器——古筝古朴雅致的情趣。“我当了一辈子音乐教师,想不到退休后竟然还能在‘家门口’上这么好的‘大学’!”

  像顾大妈一样,如今在北仑,随着“文化阳光”的普照,“15分钟文化活动圈”在该区城乡已经变为现实,来自全国各地的新市民同本地居民一样,只需在“家门口”,就能找到一个求知、求美、求乐、求健等多种需求的文化活动场所。

  近几年,该区先后投入5亿余元建成了中心文化广场、北仑体艺中心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城市书房”读者公园等各具特色的“海享文化长廊”不断完善并投入使用,成为新老市民休闲娱乐和享受现代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从2006年开始,该区每年还投入1000多万元在全市率先实施“农村文化阳光工程”,重点完善室外文体活动场地、文体设施、图书室、报刊阅览室、室内文体活动室等农村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并在率先全省实现村落文化宫全覆盖。居住在该区196个村的新市民全部被纳入“15分钟文化活动圈”,享受到同城里人一样的文化服务。

  “我能站在舞台上镇定自如地表演节目,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暂居在该区新碶街道向家村的新市民彭敏,自打从湖北老家来到北仑后,有声有色的群众文化活动让她成了一名文艺骨干。“文化活动天天有,广场演出周周新,我们的日子越过越精彩。”据介绍,目前该区已拥有250多支,由5000多名新老市民自编、自导、自演的“海享文化”业余文艺团队,建立了由专业人员、文艺爱好者、大学生志愿者、中小学文艺教师等600余人组成的“海享文化服务志愿者队伍”。今年来,该区农村、社区的舞龙、民乐、戏曲、歌舞等精彩演出已吸引观众多达几十万人次。

  此外,该区从2006年始,还在全省率先实施所有体育资源向社会开放举措。目前全区9个街道( 乡镇) 和32所中小学,共273个篮球场、16座体育馆、31个田径场、46个排球场、18个门球场、3个地掷球场、450条健身路径和348张乒乓球台等文体活动设施已全部向社会开放,并为参与文体活动的新老市民意外伤害保险“埋单”。此举填补了全省体育资源对外开放意外责任的空白,在全国也尚不多见。

[1]  [2]  下一页  尾页
【编辑:赖小惠】

宁波北仑48万新市民共享“均等化”服务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0-04-22 15:19:07

率先构建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中国宁波网讯 在设施一流的公办学校享受优质均衡教育,在全市率先拥有孕产妇电子健康档案,在“家门口”与本地市民共享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在遍地开花的新型社区享受幸福舒适的异乡生活……,越来越多的“均等化”公共服务,已经成为工作和生活在宁波北仑48万新市民的一种常态生活。

  “让更多的新市民同沐城市文明阳光,共享改革发展‘红利’,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根本要求。”北仑区主要领导认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责任主体是政府,转变职能是前提,加大公共财政投入是保障。

  正是以这种高度的思想自觉为引领,依靠较强的经济实力,近年来北仑区按照“基本、平等、普遍、均衡”的原则,将更多财力投入到教育卫生、文化生活、安居乐业等与新市民利益密切相关的民生领域,让他们在共享“均等化”公共服务中加速与现代文明交融并进,率先构建起覆盖城乡、区域均衡、全民共享的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六成流动人口子女进公办学校

  区财政每年安排300万元,设立流动人口子女教育专项发展资金,去年增至600万元;全区公办学校就近接纳流动人口子女就读1.26万余人,接纳比例达到60.1%,占公办学校在校生数的33.8%;流动人口子女就学人数达2.1万人,其中义务教育段2万余人,入学率达到99%以上……为让流动人口子女有书读、读好书,北仑区成功摸索出一套有效加强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工作的新路子,让他们真正享受到“均等化”的优质教育。

  该区积极鼓励公办学校接纳流动人口子女,并按照有关规定给予一定奖励。从2006年开始,北仑公办初中开始就近接纳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并实行混合编班。这标志着从幼儿园到初中段,该区流动人口子女与本地孩子享有同等的优质教育资源。同时,通过创新办学模式,利用布局调整后腾空的部分闲置中小学校舍,举办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尝试由公办中小学管理。目前,有3所公办学校举办的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吸纳学生1400人。每个适龄流动儿童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该区把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纳入区域教育发展规划,相继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创办流动人口子女学校,促进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快速发展。区财政专门设立流动人口子女教育专项发展资金,用于对接收进流动人口子女或创办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公立学校的奖励和对民办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以奖代补,使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管理水平、教学质量、硬件设施条件大幅提高。近几年,该区11所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累计接纳学生3万余人。

  为保证流动人口子女同本地孩子一起充分享受高质量教育,该区还采取学校间帮扶结对和业务培训、向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派校长等措施,在设施管理、教育教学等方面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并推出督导、帮扶、风险储备金、培训、奖励等制度。同时对民办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增添现代化教育技术设备,给予投入资金额30%的补助。近几年,该区用于流动人口子女学校购置教育设备、培训教师的专款额度超过200万元。此外,还在全省率先组建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工会,在全市率先成立了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少先队组织。 “15分钟文化圈”里尽享多彩生活

  台上,名师名家抑扬顿挫、捭阖中外、纵横古今;台下,百余新老市民聚精会神、侧耳倾听、掌声雷动……日前,在北仑区大碶街道文化宫“文化大讲堂”现场,跟随儿子来自江苏盐城的65岁的顾苏红大妈,大饱耳福领略了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中国民族乐器——古筝古朴雅致的情趣。“我当了一辈子音乐教师,想不到退休后竟然还能在‘家门口’上这么好的‘大学’!”

  像顾大妈一样,如今在北仑,随着“文化阳光”的普照,“15分钟文化活动圈”在该区城乡已经变为现实,来自全国各地的新市民同本地居民一样,只需在“家门口”,就能找到一个求知、求美、求乐、求健等多种需求的文化活动场所。

  近几年,该区先后投入5亿余元建成了中心文化广场、北仑体艺中心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城市书房”读者公园等各具特色的“海享文化长廊”不断完善并投入使用,成为新老市民休闲娱乐和享受现代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从2006年开始,该区每年还投入1000多万元在全市率先实施“农村文化阳光工程”,重点完善室外文体活动场地、文体设施、图书室、报刊阅览室、室内文体活动室等农村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并在率先全省实现村落文化宫全覆盖。居住在该区196个村的新市民全部被纳入“15分钟文化活动圈”,享受到同城里人一样的文化服务。

  “我能站在舞台上镇定自如地表演节目,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暂居在该区新碶街道向家村的新市民彭敏,自打从湖北老家来到北仑后,有声有色的群众文化活动让她成了一名文艺骨干。“文化活动天天有,广场演出周周新,我们的日子越过越精彩。”据介绍,目前该区已拥有250多支,由5000多名新老市民自编、自导、自演的“海享文化”业余文艺团队,建立了由专业人员、文艺爱好者、大学生志愿者、中小学文艺教师等600余人组成的“海享文化服务志愿者队伍”。今年来,该区农村、社区的舞龙、民乐、戏曲、歌舞等精彩演出已吸引观众多达几十万人次。

  此外,该区从2006年始,还在全省率先实施所有体育资源向社会开放举措。目前全区9个街道( 乡镇) 和32所中小学,共273个篮球场、16座体育馆、31个田径场、46个排球场、18个门球场、3个地掷球场、450条健身路径和348张乒乓球台等文体活动设施已全部向社会开放,并为参与文体活动的新老市民意外伤害保险“埋单”。此举填补了全省体育资源对外开放意外责任的空白,在全国也尚不多见。

[1]  [2]  下一页  尾页

编辑: 赖小惠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