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席评论 徐迅雷 “驻京办”要撤了!这个消息1月24日登上了诸多门户网站的醒目位置。网友评论沸腾一片。 各地各行驻京办,机构个数已过万。有关主管部门刚出台一份红头文件,其中数千家驻京办将在6个月内撤销完毕,主要只保留级别较高的省级、地市级政府驻京办。 不是“一刀切”,但也“切一刀”。驻京办是干吗的?简而言之,就是“联络处”。京城是首都,重要,所以各地都得在那里设立办事处。近年来,驻京办存在的腐败问题和种种违规行为,引起了中央高层的关注。驻京办被戏称为“蛀京办”。2006年,调查整顿驻京机构被中纪委列为重点任务之一。而且机构本身的开销也非常大,“驻京办年耗百亿元”,这显然还不包括“灰色支出”。 看起来这次撤销驻京办,很像“急刹车”,但从长远来看,人们有理由担心仅仅是“点刹车”。隐性存在、死灰复燃,都是完全有可能的。若干年后,“驻京办”的宏大车流,可能在换了“牌照”之后,照样奔涌于京城的康庄大道,依然令人咋舌。 方案中,仍保留“高级别”的驻京办,主要职能要归位公共服务。这构想很好,但知易行难。你不妨随机问问当地百姓,有几人知道当地驻京办在什么位置?一些驻京办已挂上了“群众工作办公室”的牌子,就看你这个“群众工作”怎么做、做什么了。而且职能的变味是很容易的。比如你初衷是要搞成“驻京信访办公室”,很可能很快就变成了“驻京信访拦截办公室”。 已有地方官员发话:“取消驻京办,地方损失大。”各地驻京办,是个竞争性关系,大家都担心没了这个机构,我这里就吃亏。其实统统撤掉了,对大家都一样,不也很好吗? 驻京办的一项重任,就是为“跑部钱进”服务,附带“跑部官上”之类的“潜职能”。由于担负“跑部钱进”“联络感情”之类的责任,说实在的“驻京办主任”也不好当。“会叫的孩子多吃奶”,会叫的地方多得钱,会跑的官员快升官——这问题看起来在下头,本质根源还在上头,在体制制度。 我国在1994年进行分税制改革后,财权上解、事权下移。但中央财政的钱不是只用在“中央”的,有很大一部分经费要转移支付,重新回到地方搞建设、办服务。各地都想多拿到一些项目,多获取一些经费,所以“跑部钱进”成了一道熙熙攘攘的风景。驻京办在这里无非起到牵线搭桥和“润滑剂”的作用。 只要制度不改进,那么“跑部钱进”就不会消失;只要“跑部钱进”不消失,那么各种在平常联络京城京官的机构与行动,就难以绝迹。甚至,我“驻京办”没了,那不“驻”京,改为“住”京——住到宾馆里,时间可长可短,暂住北京去办事,成为“住京办”,那不是也照样“办”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