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各自为政” 多部门联动机制有效运作 2008年冰雪灾害,曾让各地医院骨科病房一度“爆满”。记者当时在湖北武汉采访时获知,3家医院一天内救治的因风雪天气摔伤的患者近两百人。政府应急预案中的一些“软肋”也在这场灾害中暴露无遗:市民出行十分不便;供水管网趋于老化;电煤储备不足,电力供应吃紧…… 事实上,在近年来屡屡出现的极端天气面前,我国突发性灾害应急管理体制的深层次问题也逐步暴露。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杨建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2007年11月1日,我国就已经实施了突发事件应对法,此外还有防震减灾法、消防法等,并且相关法规规范也相继得到修订和完善。因此,关键问题不在于有没有法律,而是相关法律有没有被执行到位。 对于救灾力量和应急指挥出现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现象,杨建顺深有感触。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行政法专家姜明安也曾向本报表示,“我国在应急法律体系和机构设置上的确有些分散,需要逐步整合”。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并印发了《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作为国家专项应急预案之一,预案涵盖了从气象灾害预警、应急响应、应急处置到恢复重建的全过程,其一大特点就是要求建立气象灾害防御的部门联动机制。 《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颁布不久,北方即出现大雪天气。预案中提及的应急处置落实得如何?部门联动机制又运行得怎样?在2010年第一场大雪降下之后,记者便到各处探访,试图寻找应急管理中的“软肋”,但一番采访下来,记者发现,法律专家们此前质疑的问题都得到了较为妥善的解决。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受此次大雪影响最大。截至1月3日上午11点,已经有198个出港航班延误,115个航班取消。记者了解到,首都机场已于1月2日持续启动相关应急保障预案做好旅客保障和除冰雪工作,并会同主要航空公司和空管等相关部门启动了首都机场雪天运行协调管理委员会保障机制。 在首都机场候机厅,有关方面增派了60名机场服务人员在3个航站楼内对旅客进行引导,安排旅客休息;航站楼内工作人员还为滞留旅客提供免费的饮用水,若航班延误时刻处于用餐时间,则监督航班营运人及其代理人为旅客提供延误餐;机场物业人员也采取措施,防止地面湿滑对旅客造成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