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缘起
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河南省安阳市的西高穴村东汉大墓,经专家研究,基本认定:此墓即为文献中记载的魏武王曹操高陵。针对专家提出的六大证据,网上也不乏质疑之声,有专家表示:在进一步的证据出现之前,将保持疑问。那曹操墓还能提供进一步的证据么?
DNA检测、颅骨复原、热释光断代能否辨别曹操墓真伪
12月27日,“曹操墓被发现”消息一出,议论四起,有专家亮出“六大证据”,就有人提出“六大质疑”,考古专家、历史学者、各方网友争论得不亦乐乎。
除了出土文物,是否有更有力的证据能够确定墓葬年代?DNA检测能否为“曹操”验明正身?颅骨复原技术是不是能让现代人一睹“曹操”真容?
种种疑问都需要现代的科技手段给出答案。
热释光断年代,更靠谱
以墓葬中的陶器进行热释光断代,能够进一步对墓葬年代进行考证
目前都是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进行推测,能否用科技手段对墓葬进行鉴定?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主任王昌燧说,可以以C14进行测年。他说,含C物质的C14含量在C元素中所含的比例几乎是保持恒定的,如果含C物质一旦停止与大气的交换关系,则该物质的C14含量不在得到新的补充,而原有的C14按照衰变规律减少,每隔5730年减少一半,因此只要测出含C物质中C14的减少的程度,就可以计算出它停止与大气进行交换的年代,这就是C14测年的原理。C14测年普遍应用在考古研究中。但王昌燧指出受实验本身的限制,这种测年方法的精度不高,误差能达到几十年,也无法确定墓葬的准确年代。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刘庆柱说,如果用热释光断代确定墓葬年代将更准确。他说,根据出土的文物基本可以确定墓葬属于东汉晚期,因为“墓葬中的物品年代属性很清晰,但如果需要进一步确定年代,可以使用热释光断代。”他解释说,以墓葬中的陶器进行热释光断代,误差比较小,能够进一步对墓葬年代进行考证。
他介绍,对于陶瓷来讲,其中含有大量的矿物晶体,如石英、长石和方解石等,这些晶体长期受到核辐射(如α、β和γ)的作用,积累了相当的能量,因此若把陶瓷加热,将可观察热释光现象,热释光的强度与它所接受的核辐照的多少成正比。在陶瓷的烧制过程中原始的热释光能量都会因高温而全部释放掉,就像是把热释光时钟重新拨至零点。此后陶瓷重新积累热释光信号,所以最后所测量得到的热释光信号,是与陶瓷的烧制年代成正比。
DNA定身份,难度大
经过近两千年,遗骨中核DNA降解得很厉害,只能提取到一些零星的片段
有报道指出,可以依据曹氏族谱找到曹操的后人,进行DNA比对,从而确定遗骨身份,对此,北京华大方瑞司法物证鉴定中心主任邓亚军表示这几乎没有可能。
“中国的家族谱主要记载男性后代,即使找到曹操的后人,也只能提取核DNA进行检测。”邓亚军解释说,核DNA呈线状,比较容易断裂,而且经过近两千年,遗骨中核DNA降解得很厉害,只能提取到一些零星的片段,做鉴定的难度很大。并且她指出,在曹操几十代后人中,发生基因突变的可能性很大,这也给DNA鉴定造成了障碍。
有专家指出,此次出土的遗骨,可以与曹氏家族墓中的遗骨进行DNA鉴定。“如果之前发现的曹氏家族墓中所葬确为曹操的族人,并且为母系家族的,这种情况下DNA鉴定有可能确定"曹操"的身份。”邓亚军解释,由于受精卵中的线粒体DNA主要遗传自母亲,这种DNA呈环状,受破坏的程度比较小,她表示,如果能以线粒体DNA为标志物进行鉴定,鉴定的精度会比较高,结果也会比较可靠。
刘庆柱也表示:“如果需要进行DNA鉴定,早前在曹氏家族墓中发现的遗骨或许能够提供比对的样本。”
据了解,曹氏家族墓群位于安徽省亳州市,是魏武帝曹操家族墓群,时代为东汉,占地约10平方公里,据文物普查,发现50—60座,已清理发掘的有曹腾、曹篙、曹鼎、曹鸾、曹勋、曹水、曹宪等人的墓葬。
刘庆柱告诉记者,他已经向有关部门反映,曹氏家族墓中的DNA样本或许对“曹操”遗骨鉴定有所帮助。
颅骨复原“曹操”,不可能
男性头骨只剩头盖骨,前面的鼻子、脸部都被砸了
国际颅面鉴定协会副主席,辽宁铁岭公安局213所研究员兰玉文告诉记者,如果能得到完整的颅骨,根据解剖学、人类学特征,能够还原尸骨生前的面容。他解释说,人的鼻梁高矮、眼睛大小、眉毛高低等相貌特点,都取决于颅骨的特征,就像树和树干的关系。如果能够证实墓中的头骨是曹操的,就能依靠头骨复原技术,制作出一张曹操的“照片”,从而一睹一代枭雄的庐山真面目。
至于肤色,兰玉文表示,“白脸的曹操”是后人根据曹操性格,在戏曲中对人物的艺术创造,而头骨复原无法对此做出验证。
在史料记载中,曹操曾经得过“头风病”,并疑心名医华佗以治病为名谋害他,因此斩了华佗。通过头骨研究是否能够确定曹操得的是怎样的“头风病”?对此,兰玉文表示,尸骨生前头部所受的外伤、牙齿的疾病能够在头骨上留下痕迹,但类似于“头风病”的脑组织疾病,无法从头骨上看出端倪,所以也就无法对尸骨生前的头部疾病,做出相关的病理推测。
但曾经参与现场发掘的刘庆柱告诉记者:“墓里面很多石头都被打碎了,打得很残,像玉龟,出土就是两段,不要也给你打断,完全是发泄私愤。”据发掘人员介绍,凡是写着“魏武王常用”的石牌都被打断了,没有写的就没有打,据刘庆柱推测,这应该是政治报复,并发生在曹操下葬不久。
刘庆柱说,墓中发现了三个头骨,根据体质人类学鉴定,分别属于一名60岁左右的男性和两名年龄分别为20岁和50岁左右的女性。“但男性头骨只剩头盖骨,前面的鼻子、脸部都被砸了,以头盖骨进行面部复原是不可能的。”
曹操的两份遗嘱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和《宋书·礼志》等史书文献记载了 曹操的两份遗嘱。
第一份遗嘱 莫占良田
一份作于建安23(公元218)年6月。这份遗嘱被称作《终令》,全文如下: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周礼》冢人掌公墓之地,凡诸侯居左右以前,乡大夫居后。汉制亦谓之陪陵。其公卿大夫、列将有功者,宜陪寿陵,其广为兆域,使足相容。
这份遗嘱,交代自己死后的墓葬问题,有几点值得注意:墓地不得占用良田;地址是邺都西门豹祠西边山丘上;坟墓依山开掘,不在墓顶封土,种植树木;遵循汉周制度,要让一部分文武官员死后在旁边陪葬。遗嘱中,看不出曹操有特别主张薄葬的意思。这份遗嘱,大约只是曹操一时的设想,原则性的安排,并没有安排人去落实。
第二份遗嘱 不得随葬金银珠宝
另一份遗嘱作于建安25(公元220)年正月,曹操临终前不久。这份遗嘱被称作《遗令》,全文如下:吾夜半觉小不佳,至明日饮粥汗出,服当归汤。吾在军中,持法是也。至于小忿怒,大过失,不当效也。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吾有头病,自先著帻。吾死之后,持大服如存时勿遗。百官当临殿中者,十五举音,葬毕便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葬于邺之西冈,上与西门豹祠相近,无藏金玉珠宝。吾婢妾与伎人皆勤苦,使著铜雀台,善待之。于台堂上安六尺床,施繐帐,朝脯上脯糒之属,月旦、十五日,自朝至午,辄向帐中作伎乐。汝等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馀香可分与诸夫人,不命祭。诸舍中无所为,可学作组履卖也。吾历官所得绶,皆著藏中。吾馀衣裘,可别为一藏,不能者,兄弟可共分之。
这份遗嘱,大致包括几个方面:介绍自己病况以及对付办法;交代自己死后收敛方法;交代丧葬期间朝廷官员、屯戍将士的安排;交代埋葬之地:邺都西郊山岗上西门豹祠下方;吩咐不得随葬金银珠宝;交代妻妾、妓女的居处和生活就业安排;交代遗物的分割方法。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遗嘱中交代了埋葬之地,似乎透露一个信息:曹操临终的建安25年正月,还没有开始着手修建陵墓。(丁启阵) (来源:科技日报)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长石 就业 标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