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理由部分雷同
成绩成“高频”评语
纵观各校校长推荐理由,超过六成的校长谈到了“成绩”,“成绩优异”、“名列前茅”、“成绩在年级排名前三”的类似字眼在评语中随处可见。这表明,虽然北大对校长推荐的学生的标准不作严格规范,全才、偏才皆可,但从推荐语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校长仍选用了“成绩”作为主标尺。
此外,“学生干部”、“奥赛”、“素质”、“特长”等词也在校长推荐理由中频繁出现,由此造成的一个奇怪现象是,许多校长陈述的推荐理由大同小异。比如,北大附中3名学生的推荐理由开头几乎都是“热爱集体,乐于奉献,思维敏捷,勤于钻研,勇于创新,成绩优异”,最后以“在同学和教师推荐中得到高度认同”结尾;重庆南开中学的推荐理由非常直接,3名学生的理由都几乎只有一句话:综合素质好,学业成绩优秀。
而希望“没有争议”的这份名单,恰因此带来了争议。如南师附中推荐的学生匡超,被认为是一次“指标浪费”,因为匡超是公认的“即使参加高考,考取北大也没问题。”网友也发出了不同声音:漂亮的成绩单成了“校长推荐”的通行证,这是否又一次走上了以成绩论英雄的老路?
不过,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杨东平教授认为,校长们倾向于推荐考试成绩最好的人并无不妥,关键是在成绩优异者中,要选择那些有社会责任感、社会关怀、领导能力的卓越之才,而不是纯粹的书生型人物。他还认为,发现个别偏才怪才,不应成为考试改革的主要目的。
被推荐学生产生过程
90名被推荐学生的产生过程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六种方式:
一、自荐+民主推荐—按综合成绩排序—相关领导小组集体确定人选—公示名单
二、按综合成绩排序—征求学生及家长意见—相关领导小组集体确定人选—公示名单
三、自荐—相关领导小组集体确定人选—按“先特长,后成绩”排序—公示名单
四、自荐—专家组面试—相关领导小组集体确定人选—公示名单
五、按综合成绩排序—专家组面试—相关领导小组集体确定人选—公示名单
六、按综合成绩排序—自荐—学生投票—老师评议—相关领导小组集体确定人选—公示名单
(记者 杨 暄)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标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