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太原11月28日电题:实名推荐制为何选不出“怪才”
记者王炤坤
39所名校校长向北大推荐学生的名单陆续出炉,北大开始审核推荐生资料。正如人们预料的那样,这次在知名中学内选拔“精英”的活动,选出的基本上是教师眼中的全才,而人们期待的偏才、怪才未能脱颖而出。
从全优生匡超第一个“秀出”,各地基本并未脱此样板。有资格入选者,基本上是文理皆优,各方面优秀,学生干部不少。像江苏选出的9名学生基本上都是“全才”,也有特长者,出版过武侠小说或是体育健将,但总的来看都是均衡发展的学生。
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为何推不出偏才、怪才?回顾整个过程,原因大致有三。一是没有现成的偏才、怪才评价标准。正如一位中学校长表示:“非不能也,实不敢也。”一旦偏才、怪才获得推荐,将面临严重的社会公正性质疑。二是担心影响学校的推荐资质,怕浪费名额。北大的招生方式只是多了一条选才的途径,终究还要接受高考的检验。如果学生“偏”得比较厉害,很可能会出现北大降30分后,也不能被录取的情形,所以中学校长不敢冒这个险。三是社会舆论压力大,让第一个想“尝螃蟹滋味”的人不敢坚持到最后。起初宣称力挺怪才、宁缺毋滥的北京某中学校长,迫于压力,表示对推荐思路作出调整。
我们不能简单责怪有选择权的中学校长缺乏足够的勇气,更不能责怪舆论关注给谁压力。高校录取改革事关教育公平,关乎千万青年的前途命运,审慎推进是必须的。
我国急需大批在某一领域有特长和天赋的创新型人才。科学巨匠钱学森生前多次提到,创新型人才不足是现行教育体制的严重弊端;学校没有按照培养科技发明创造人才的方式办学,没有自己独特创新的东西,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要培养未来的创新型大师,就要从基础教育抓起,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改革现有的对学生和教师的综合评价体系,创新教育内容和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尽快建立一套能反映素质教育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特长和创造性的评价体系,让天才、偏才、怪才在中学时代就能够脱颖而出,在此基础上,让这样的学生能走进一流大学,学到喜欢的专业。只有这样的评价尺度建立起来,才能跳出“按分论才”的窠臼,既造就大批均衡发展的人才,又培养出学有专长、术有专攻的创新型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