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校长实名推荐制”一亮相便遭舆论普遍质疑,倡议者呼吁——
本报记者 付毅飞
北大“校长实名推荐制”亮相数日后,在社会各界沸沸扬扬的争论、质疑声中,首批被推荐的学生进入了公众的视野。
据江苏媒体报道,南京师大附中高三(1)班学生匡超已被确定为学校即将举荐给北大的人选,目前正在接受“公示”,成为校长实名推荐上北大的“第一人”。
匡超的入选,在该校获得了一致认可。其班主任刘文庆介绍,他的学习成绩一直是年级第一;性格很阳光,搞活动能力强,很受同学拥护;有竞赛特长,获得过南京市英语电视口语大赛一等奖、江苏省物理竞赛一等奖、江苏省数学竞赛二等奖……
“总之一句话,这个学生综合素质很强!”而该校已被清华提前录取的学生赵鹏更是毫不掩饰自己对匡超的钦佩:“匡超啊,超牛的!文科生里他理科学得最好,理科生里他文科学得最好!”
据湖北媒体20日消息,武汉二中高三(6)班学生宋轶凡也开始接受“公示”,在他的名字上,同样戴着“武汉市三好学生”、“科学大赛一等奖”、“考试成绩年级第一”等光环。
有评论认为,这两位被推荐者在所有学生中是出类拔萃的,以他们的能力,考上任意一所一流大学都不足为奇。
可正因如此,使得这次推荐更像是对此前“校长推荐人选是否公正”质疑的回应,或是校长为了捍卫自己名誉所做出的证明,而未必符合“校长推荐制”的初衷。
浙江杭州二中校长叶翠微是“校长推荐制”的倡议者。他向记者讲述了两年前发生的一件事:当时,该校一名学生的化学成绩非常突出,曾获得过化学竞赛的省一等奖和全国的金牌,但在参加北大的自主招生考试时发挥欠佳,最后未能通过。叶翠微得知此事,感觉非常可惜,于是以个人名义向北大招办写信诉说了相关情况,请求给这个学生一次机会。北大招办工作人员经过探讨,重新对该生进行了面试,并最终破格录取。
“如今,这个孩子在学校表现十分突出。”叶翠微接受本报记者电话采访时说。这件事以后,他萌发了建立“校长推荐制”的想法。
在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看来,“校长推荐”是对现有录取制度的探索和补充,因而值得推荐的学生应该是可能成为像钱钟书、吴晗这样在某些方面表现出过人才华的特殊人才,而不是一般意义上“均衡”发展的优等生。“我不敢保证学校今年一定有符合推荐标准的学生,如果没有,我宁愿一个也不推荐”。
话虽如此,但在当前舆论重压之下,已成为众矢之的的39位校长是否都能真正做到?如果数学考零分的吴晗、数学考15分的钱钟书出现在如今的学校里,有几位校长敢于顶着“暗箱操作”的质疑,把他们列入推荐名单?
对于目前正在接受公示的推荐结果,叶翠微显得颇为无奈。
“舆论监督很正常,也很有必要,可我没想到这件事会引来这么大的关注,可以说是太关注了。”他说,“在这么大的压力之下,校长很难发挥自己的个性,只能按照大家都能接受的方式来选择推荐人选。而这样,永远也出不了钱钟书。”他表示,希望社会能多给予一些包容,别让“校长推荐制”背离了个性选材的初衷。
(本报北京11月22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