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姓名:邹焕祖
年龄:70岁
籍贯:武汉
简介:一位可敬的老人!
一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曾任铁道部大桥工程局桥梁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组织指挥过几十座桥梁的大型结构试验、监控、检测及通车鉴定。
1996年开始从事监理工作,担任过济南黄河二桥、山东利津黄河大桥、福州尤溪洲大桥、厦门同安大桥总监理工程师。
2004年到舟山,担任西堠门大桥总监理工程师。2007年下半年起,任西堠门大桥监理处高级技术顾问。曾多次获得连岛大桥指挥部授予的“先进个人”称号。
有人说:造桥人一生走不得好桥,修路人一世行不了平路。
连岛大桥通车就在眼前,而邹焕祖明了,自己即将与大桥告别。
或许,西堠门大桥就是他一生事业的终点站。
在这里,他失去了至亲的人,有过断骨切肤之痛,还有无数的辛劳和汗水。
至于得到的,难以尽言……
5年前,这里有什么?
2009年9月25日,邹焕祖在册子的西堠门大桥工地度过70大寿。没有儿孙绕膝,远离故乡亲友,身旁唯有雄伟的西堠门大桥无声相伴。
整整46个寒暑,与桥梁相伴。虽没有镌碑留名,但邹老一生的轨迹便书写在那些桥梁上。而在这座西堠门大桥,他将画下毕生事业的句号。“5年了,你问我对西堠门大桥是种什么样的感情,血脉相连啊!”邹老的一句感叹,道出了真情。
2004年4月20日,邹焕祖清楚地记得这个日子。就是这一天,他和3名同事从福州尤溪洲大桥建设工地直接调到册子岛,在岛西一隅勾画西堠门大桥的蓝图。“5年前这里有什么?荒滩、乱石、杂草,如此而已。”邹老的思绪重回那段岁月。“这样的场景,是我们造桥人早已看惯的。”他笑着说,“每接一个新的工程,每到一个新的地方,无非都是这样。”
造桥人的情怀
在邹老的心中,有着与常人不同的理念: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修桥铺路是至仁至善之举。造桥人所看到的,不是自己所处环境的艰苦,不是自己内心的孤独,也不是混混沌沌过日子。
造桥人应该看到的是每一座桥梁建成之后,老百姓脸上欢乐的笑容;应该感受的是老百姓发自内心的感激;应该聆听的是业主的关心言语;应该总结的是每一座桥梁的成功经验和失误教训。
伴着那座心中的西堠门大桥,邹焕祖全身心投入到工程前期的准备工作中去。
逐渐地,册子岛西隅的荒滩上有了人烟,有了工房,而大桥前期施工方案也逐步成形。
在很多同事的印象中,邹焕祖这位总监理工程师学识渊博且平易近人。工作上的各种难题,他总能给出完善的解决方案。但工作的艰苦、生活条件的简陋,他却从不提起。
来到册子后一年多,闲暇时,他唯一的牵挂便是远在武汉的老伴,那个与他青梅竹马,共同度过大半生的至亲人。
难以言表的伤痛
那几年,邹老事务繁忙,工程一个接着一个,与老伴聚少离多,家中的大小事务便压在了老伴一人肩上。
上了年岁,老伴的身体大不如前,有段时间甚至生病住院,而出差在外的自己却无法回家照顾。每每想到这些,邹老便从内心深处感到深深的愧疚。
2005年5月,趁着休假,邹焕祖回武汉家中小住几日,就在那段时间,他决定假期结束后带老伴来舟山。他觉得,舟山温润的气候能带给老伴健康,二老同住一段时间也能聊解寂寞。
这是个让他后半生都悔恨抱憾不已的决定。
就在2005年5月18日,二老前往舟山的半途,一场车祸夺去了老伴的生命。
说至此处,邹老眼中沁出泪水。“我们从小一处长大,这么多年来,感情一直很融洽,可是……”他难抑心中的激荡,言语中便有了一丝颤音。
自问:就这样草草了结?
在那场车祸中,邹焕祖重伤昏迷,浑身上下多处骨折,腿骨更是断了三截,被送往宁波的医院抢救。
几天后,当他苏醒过来后,用虚弱的声音向身边陪护者问了两句话:我妻子怎么样了?大桥工地上有没有出现什么问题?
这两件事,在他看来重要性超过自己的健康甚至生命。
在宁波治疗一段时间,伤势稳定之后,邹老回转武汉修养。临去之前,他提了个要求:监理处所有同事,只要回武汉必须去看他,向他详细汇报西堠门大桥工地的情况。“在武汉养伤的那段时间,我一直以为自己可能不会再回舟山了。”邹老说,“一方面是心理上的障碍过不去。老伴的离去对我打击太大。另一方面,我也年纪大了,又受了这么重的伤,恐怕身体吃不消。”
话虽如此,但邹老的心却一直牵挂着西堠门大桥。在内心中,他一直问自己:“这最后一班岗就这样草草了结? ”
一年后,重回册子
2006年,西堠门大桥工程建设进入高潮,尤其是钢箱梁制造、拼接、吊装都开始紧张施工。得知这个消息,邹老再也难以抑制自己的情绪。“在桥梁钢结构方面,是我研究了一辈子的专业。此时,西堠门大桥的钢结构施工,我不亲身参与其中会抱憾终身。”邹老说道。“舟山的领导、同事、朋友都对我这么关心,这个时候我应该去大桥工地尽一份力,以此回报关心我的人。我也希望自己能站好最后一班岗,不要留下什么遗憾。我想,老伴在天有灵,也会支持我的决定。”
2006年5月,离开大桥工地一年的邹焕祖重回册子。此时,他身上多了几样东西——断骨上的钢板和钢钉。“当时身体还没康复,尤其是腿上的伤使我行动不便。但是只要我还能动,在工地上就觉得心里踏实。”邹老说。
13级大风与140余级台阶
回到大桥工地后,考虑到邹老的身体,领导安排他审查方案。这活儿不用四处奔走,相对轻省些。
虽说工作不算忙,可每天清晨,在册子岛上便能见到邹老的身影。打拳、举哑铃、骑自行车,邹老忍着伤痛坚持锻炼。
“我就想让身体尽快康复,这样才能更好地工作。”邹老笑称,“你看,我现在身体很强健,掰手腕一些年轻人还比不过我。 ”说着,他拍拍手臂上的肌肉。
2007年的台风汛期,身体刚恢复一些的邹老便闲不住了,在大桥工地四处查看、照应。“我做的是监理工作,大桥的安全那是第一位的。 ”邹老说。
2007年9月中旬,台风“韦伯”来袭,此时,西堠门大桥正处在箱梁吊装的关键时刻。台风过境那天,西堠门大桥桥上实测最大风力达到13级,就在此时,邹老硬是让一位同事陪着爬上了大桥的锚碇。“我就为了实地感受对吊装的钢箱梁影响程度。”邹老说。
上锚碇需要攀爬140多级台阶,这对腿脚不方便的邹老来说是个莫大的考验。“走了一半之后,我就觉得腿疼得受不了,但还是咬牙往上爬。”“顶上的风大得很,安全帽、眼镜都被吹下海去了。但经过这次实地感受,我对大桥安全渡汛有了更大把握。”
融为一体,血脉相连
对于西堠门大桥,邹老倾注了大量心血。
身体刚恢复一些,他便亲自前往钢箱梁和配件生产厂家,实地查看、检验产品质量。这些厂家遍布全国各地,原本都安排了监理人员,但邹老却固执地一处处查看。“钢箱梁是大桥建设的重中之重,容不得一丝疏漏。”邹老说,自己是责任在身,马虎不得。
钢箱梁立焊焊接质量控制是钢箱梁安装的关键,在焊接现场便时常能看到邹老的身影。
夏天,钢箱梁内部温度高达70多度,很多人都劝邹老不要进去,可以让年轻人代劳,可他却不放心,时常进去查看一番。
在大桥工地上的每时每刻,邹老都在用自身的行动诠释着“责任”这个词的含义。他已经跟这座桥融为一体,血脉相连。
每个工程人员,在其一生所修建的工程中,都应该有一项值得自豪的、里程碑式的建筑。对邹老来说,西堠门大桥就是这样的里程碑。“西堠门大桥建成之日,就是我功成身退之时。安全、优质、高效地把西堠门大桥建好,此生无憾!”邹焕祖说。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回报 成功 安全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