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出创业板有重大现实意义 突击审批批量上市存在隐患 市盈率过高股价有泡沫风险 防止超计划募集资金“圈钱” 十年磨一剑,备受期待的创业板终于在10月1日前开始招股,这无疑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进程中的一件大事,它的推出是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实现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战略措施,是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加快资本市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与此同时,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从已经招股和通过审核的公司情况来看,创业板存在的以下问题令人担忧: 一是“大跃进”式的突击审批、批量上市,难免鱼龙混杂,为日后埋下隐患。自9月17日开始对7家申请创业板上市的公司进行过会,到国庆节前共上会企业32家。与中小板公司每次仅发审2-4家拟上市企业相比,创业板除了“上会”数量高出一筹之外,在过会率上更让中小板公司望尘莫及,除磐能电力、同济同捷和核新同花顺三家被否外,其余29家均顺利过会。这种“大跃进”式的突击过会审批不得不令广大投资者产生疑虑甚至是担心,短短的十几天里可能把这么多申请上市企业的真实情况了解清楚吗?如此仓促地突击审批会不会蕴含审批把关不严的风险? 二是首批发行的创业板公司市盈率高得惊人,蕴含的股价泡沫风险非常高。从首批十家创业板公司的发行情况来看,平均市盈率已达55倍多,高于市场预期的30-40倍的水平,而A股市场2007年股指最高位6134点的市盈率也只有60倍左右。多数公司的上市定价已经透支了它们未来两年企业可预期的业绩成长性,其蕴含的股价泡沫风险已非常高了。过高的市盈率需要企业的飞速发展作为支撑的,如果企业上市后没有得到飞速发展,股票价格将面临大幅下降的可能。这样会严重损害股民对创业板的投资热情,创业板变成无人问津的“冷板”。 三是大幅度超计划募集资金,创业板恐沦为“圈钱板”。首批上市的10家创业板公司融资规模达到66.76亿元,较招股说明书中的预计募资总额31.47亿元增长超过100%,平均1家公司的融资规模就接近7亿元,是原来机构预测值的3倍多。其中超额融资最多的是神州泰岳,超出其原计划的两倍多,高达18.33亿元。让人担忧的是,这批公司首发募集资金量超出不少公司高管预期,到手的钱怎么花出去对他们来说是种挑战,无形中也加剧了未来公司的经营风险。眼下,中小企业板的高管套现风潮愈演愈烈,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股东是否会走同样的路,让人担忧。 据统计,自1971年美国设立纳斯达克标志着创业板市场真正开始以来,共有39个国家和地区先后设立了75家创业板市场。截至2008年末,有34家已经先后“关门大吉”,创业板“死亡率”如此之高,新陈代谢如此之快,这说明创业板市场的高风险性,低成活率。因此创业板的推出,应该谨慎行事,不应该急功近利,为完成某种“政治”任务而采取“大跃进”式的突击审批、批量上市,而应该宁缺勿滥。审批机关要本着对投资者负责,对市场负责的态度,发挥好审核、把关的功能,对过高的发行价进行必要的窗口指导,避免不合格的企业混入创业板阵营,给投资者带来伤害。否则,创业板将要步大多数国家创业板的后尘,沦为可有可无的“垃圾板”。 (作者石建勋为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股指 标志 创业板 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