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朱宇冯瑄宁海记者站陈勇周武军
这几天,得力集团有限公司正在紧张筹备今年第三次订货会,近200种新产品下个月将在国内文具市场集中亮相。
这些“得力文具”,是得力集团和当地70余家文具企业的共同成果。第三季度,得力与合作伙伴们将迎来新的利润增长期。
去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袭来后,在龙头企业得力集团的引领下,宁海文具产业开始了转型升级之旅。
文具是宁海的支柱产业,大大小小文具企业有42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92家,托起了一个年销售额50亿元的块状经济。
但是,这个产业大而不强,形聚神散,多数企业以出口和贴牌加工为主,习惯于“单兵作战”。在金融危机的“海啸”中,不少企业“呛水”,有的走到了生死边缘。
关键之时,得力集团站了出来,以品牌为纽带,将一只只“小舢板”组合起来,打造“联合舰队”闯市场。
天虹是宁海一家“专业化走到极致的企业”,只做一种产品——长尾票夹,做到了全国老大,产品全部在欧美市场贴牌销售。
金融危机爆发后,外贸订单一路下滑的天虹和得力成功联手。得力把长尾票夹的生产全部交给了天虹,一年下单5000万元。
“我们产品线单一,一无品牌二无渠道,短时间内转内销根本不可能,借助得力,我们内销已占全部销售的四分之一,顺利度过了危机。”在总经理郑崇廷看来,天虹是这次合作的赢家。
对得力总经理娄甫安来说,这次牵手,得力也是赢家:“我们是综合性文具供应商,不可能全部产品都自己做,即使勉强做长尾票夹,也不一定做得过天虹。”
在中国文具之都宁波,得力集团的特立独行在于,它十余年来孜孜以求深耕国内市场,拥有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
“全国已经有30家分公司,还有60个办事处,覆盖全国一二三级市场。”娄甫安称之为“植根中国”计划。
按照这个计划,得力与它的合作伙伴们共享的不只是渠道。得力有强大的研发能力,在宁海建立了六大研发中心,还成立了上海得力工业研究所,在韩国成立了平面设计工作室。
这些研发资源也通过得力的“订单”,实现了与宁海十多家合作伙伴间的共享。
“yocoo”,中文名“优酷”,是得力韩国平面设计工作室研发的一个学生品牌。支撑这个年销售额上亿元品牌的,是十多个研发人员,其余由宁海十多家文具企业分工协作完成。
在得力集团的产品陈列室,面对各种新颖别致的新产品,娄甫安如数家珍:液体胶是“津华”做的,固体胶“振博”做的,铝尺“蓓蕾”做的……
得力集团的这些合作伙伴,都是各自领域的“制造专家”,他们共享了得力的研发和渠道,依靠得力这棵“大树”快速进入国内市场。
“宁海文具产业正由原生态的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宁海文具协会副秘书长应宏波说,一个以得力为龙头、越来越多中小企业参与的产业分工协作体系已具雏形。
今年1至7月,得力集团完成销售额12.5亿元,同比增长12%,利润同比增长60%。同一时期,宁海文具企业出口下降了11%,国内市场销售却逆势增长32%。
“订单”是这个产业分工协作体系的基础。得力还在酝酿管理和理念等无形资产的输出,加强对供应链的培育和控制,并且尝试与供应商共同制订行业标准。
“中国文具业处在一个转折点上。”娄甫安说,就像10年前中国彩电行业洗牌前夜,得力将和宁海文具产业共同提升,参与中国文具品牌竞争时代市场秩序的重构。
专家论道
合作打造产业集群
宁波市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方建新副研究员
一个宁海县就有文具企业400多家,形成了文具产业块状经济。在我们宁波,类似的块状经济还有不少。这些块状经济繁荣的背后,正是中小民营企业的蓬勃发展。
但是,这些块状经济中的民企,数量多、规模小,在经营上也习惯于“单兵作战”,同行之间合作不多,甚至还出现了恶性竞争。这一现象,与宁波传统的“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文化不无关系。应该说,在创业初期确实需要这样的闯劲,也加速了块状经济的形成。然而,从长远看,企业发展更需合作,合作才能产生共赢。
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宁波民营企业各自为政、整体不强的格局不堪重负,一些企业遇到了生存危机。得力集团发挥龙头企业效应,抱团合作不仅帮助了同行企业,也扩大了自身的影响力,提升了区域产业竞争力。这充分说明,块状经济中的民企必须通过集聚与合作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
集聚与合作,正是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关键之时,既需要像得力集团这样的大企业站出来当“大哥”,也需要同行中小企业甘于当“配角”,相互间分工合作,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形成强大的产业集群,才能获得新生。
(记者邓少华整理)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彩电 内销 成功 出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