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夹 | 返回宁波网首页 | 博客 | 论坛 | 时尚 | 娱乐 | 影院 | 电视 | 音乐 | 健康 | 汽车 | 旅游
对 话 BO播报 三江时评 网友播报 网上调查 网友贴图 论坛精贴 点击排行 网上电视 外媒看宁波 图 片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正文
浙江知青徐如平:咱家“阿平”是能人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08月12日 13:39
关注百姓 关爱生活  中国宁波网新闻热线:27802780  重要报料本网付酬 浙江网通热线支持

  1969年6月,轰鸣的拖拉机把来自全国各地的1000多名知青接到了哲里木盟国营胜利农场插队落户。接下来的几年里,招工、上学、当兵,知青们陆续离开,到了1978年,绝大多数知青返城。然而,仍有一小部分知青选择留在了当地,彻底扎根,有的当上了干部,有的成了则成了地地道道的农民,与胜利农场血脉相融。四十年过去——

  本报记者周静

  反应机敏,语速很快,如同出镗的机关枪。浙江知青徐如平风风火火,大步流星。为了这次场庆知青聚会,场部特意把已经内退的徐如平请回来任总策划,联系知青,统稿出书,邀请领导……已经忙了一个半月。记者好不容易在一个空档“逮”到这位大忙人。

  “阿平为我们农场立下了汗马功劳!”听说记者要采访留在本地的知青,胜利农场人这样说。

  “人们叫我阿平,还有的叫我阿哥。”

  徐如平出生在浙江慈溪,如果没有那场史无前例的“知青运动”,徐如平会和哥哥姐姐一样,上大学,工作,在城市里过着优越的生活。可是命运的风把徐如平带到了遥远的内蒙古,他从来也未听说过的地方,胜利农场,三分场。

  家庭成份不好。招工、上学、当兵这等好事,轮也轮不到徐如平。好在徐如平天生一股闯劲,敢作敢为。刚来三分场就当上了三营二连一排副排长,后来还当过突击队队长、民兵小分队队长。

  浙江人的吃苦精神在徐如平身上有着淋漓尽致的体现。脏活重活抢着干。护青,秋收,装车,浑身的劲头好像使不完。冬天粮食入库,180斤重的大麻袋,徐如平一天就背过五六十袋,加起来足有一吨重。有时半夜衣服都不敢脱,听到忽然哨响,直接跳起来冲出去集合,到各分场去拉练。

  日子虽然艰苦,徐如平却干劲十足。

  如此过了十年。国家落实政策,知青一个接一个陆续返城,徐如平的心也长了草。是走是留?

  这时,胜利农场成立了丝绸厂,场里希望外交能力强的徐如平来厂工作,跑供应。

  徐如平有心回家,却又放不下农场的一切。“在哪儿都一样!”徐如平最后下定决心,安抚好盼他回家的亲人,做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选择。

  1985年,徐如平担任胜利农场丝绸厂副厂长,1987年任厂长。徐如平天南海北跑销路,“辽河”牌丝光被面远销呼和浩特、北京、天津、南方各省市,还得过自治区优秀产品奖。

  “现在用手一摸,就知道布料的好坏。”徐如平说。那几年,厂里效益特别好,工人的工资、福利待遇都翻了番。

  工作成绩突出,1989年徐如平调任到场部行政科科长,1998年任工商科长。这期间,徐如平做了不少事,其中有两件事最被人称道。

  一件事是场办畜禽公司亏损两千七百多万倒闭,银行走马灯一样来催帐。这笔巨额债务压得场里喘不过气。徐如平在市农管局、场部领导的支持下,逐级进行破产申请,经过艰难的公关,最终化解了债务,完成了这项别人看起来无法完成的任务。徐如平因此获得了市农管局颁发的个人特别贡献奖。

  另一件事也与债务有关。农场1988年成立了商业公司,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办起来,于1997年破产,欠下60多万元外债。公司破产,债主来到场里追债。这次又是徐如平,充分发挥他的外交能力,说服对方主动放弃债务,又一次为场里化解了难题。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1993年徐如平去北京给农场跑项目,着急赶着回场,凌晨三点多就乘车出发,结果出了车祸。另一位同行的人没抢救过来,徐如平右侧股骨头外伤,右侧骨盆粉碎性骨折,经过13个小时的手术,抢救及时,徐如平最终幸免于难。这场车祸让徐如平躺了半年。场里领导亲自带队前来探望,父老乡亲听说情况也纷纷赶来,带来各种滋补品。

  半年后,坚强的徐如平重新站了起来,和以前一样,依旧精力充沛,依旧不辞劳苦,为场里的事东奔西跑。“这件事,更让我看到场里领导对我的重视,看到老乡们对我的真情,让我感觉到留在这里没有错。我当时就下决心,这条命捡回来了,更得为场里多做事!”

  2006年,徐如平内退。这时的他功成名就。女儿回浙江余姚工作,儿子在通辽开了公司。而徐如平自己,也做起了买卖,生活富裕。

  现在的徐如平,有三个“家”:胜利农场一处房子,在通辽市置办了两处房子,在浙江老家有祖屋。每年徐如平都回浙江探亲,给过世的父亲母亲上上坟,与哥哥姐姐侄儿侄女合家团圆。

  上山下乡改变了徐如平的命运,但徐如平却把命运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农场,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自己怎么做。”徐如平说,“我必须对得起我的良心,对得起我的职称,对得起农场对我的一片深情厚谊!”

  农场人信任阿平,把阿平看成是自家的一员。缺钱了,孩子上大学了,找个好学校了,拉拉杂杂的事,办不了的事,找阿平准没错。阿平会热心帮忙。

  “我在浙江17年,在农场40年,”阿平反问记者,“你说到底哪个才是第二故乡?”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被面 布料 策划 补品 工资 
稿源:  编辑: 胡晓云
相关报道
[ [发表评论] | 我要投搞 | 进入论坛 | 发给好友 | 打印该页 | 后退 | 关闭窗口 ] 
专题 分类
宁 波 热 点 国 内 聚 焦
国 际 纵 横 年 度 专 题
社 会 热 点 文 化 教 育
综 艺 娱 乐 体 育 天 地
实 用 宝 典 科 技 财 经
最新 专题
我国试点成立消费金融公司
大众汽车与保时捷合并
食盐加典量将下调
国家统计局推迟公布CPI和PPI数据
石家庄房屋倒塌
进入更多专题
联系方式
新闻热线
0574-27802780 87685148
热线传真
0574-27802780
投稿邮箱
edit@cnnb.com.cn
报料邮箱
news@cnnb.com.cn
联系地址
宁波灵桥路768号中国宁波网
邮政编码 315040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函[2001]82号  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 1104076  浙ICP备05019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