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邱朝平
在我偏僻的农村老家,赶集不叫赶集,而是叫逢圩,祖祖辈辈一直这样叫下来,大多数圩场是在乡镇政府的所在地,逢圩是人们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一种行为、一种活动。现在逢圩,骑上摩托车,或是在村头路口招一下手,拦一辆专门经营农村客运的交通车、班车,一点都不夸张地说,来回一趟就像是上了一次厕所、到菜园里摘了一些菜、坐在沙发上抽了一袋烟那样简单快捷、方便轻松。如果回到从前,这是不敢想象、白日做梦的事。
千百年来,通往圩镇的只是一条十多公里、宽不到两米、坑坑洼洼、弯弯曲曲的黄泥小路。村民们逢圩,不但晴天一身尘土,雨天一身泥浆,还要翻过两个大山坳,淌过一条小溪河,连自行车都不能骑,运什么东西全靠肩挑手提,来回一趟一般需要八九个小时,逢圩成了活受罪,因此,村民们这种最纯朴、最原始、最传统的行为活动在此时此地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不知有多少逢圩的愿望被扼杀、被抛弃,也不知有多少追求美好、开阔眼界、更新观念的思想火花被浇灭、被大山埋葬,以至村民们都以一年要去逢几个圩作为一项任务、一个目标;多逢了几个圩,则是多了一份骄傲多了一份自豪,在别人面前说话都显得更有份量,其心情和感受好象是现在去了北京、上海、广州甚至是境外等大城市一样。大多数村民娶妻嫁女或是家里办什么大一点的事,几乎都要把有关的人请到圩上,坐在餐馆茶店里商谈,这样才显示出虔诚、隆重、有面子。由此可见,村民们对“圩”是多么的向往,对逢圩又是多么的渴望。然而在那时,却是如此的艰难、如此的可望而不可及。
直到一九九三年,县里的富民工程把修路作为重中之重,并做出了全面的科学规划,于是,施工队开进来了,技术人员住进来了,“轰轰隆隆”的机器声、开山炮声像一串串春雷,又似演奏的乡村交响曲,那样的振奋人心、那样的悦耳动听。一年半的时间,一条贯穿五个村、连结乡政府的沙石公路完工了,一时间,自行车、摩托车、汽车多了起来,逢圩不再遥不可及,也不那么的高贵那么有吸引力,渐渐地成了村民的家常便饭。二00一年,国家投巨资又把沙石公路拓宽,两年后改建成纵越南北通往省城的二级公路,与此同时,“圩”的地方有了规模不小的汽车站,人多起来了,物丰起来了,昔日沉寂孤寞的圩镇日益繁华热闹,演变成一个小都市;我们小山村里的一些香菇木耳笋干茶油优质大米等土特产品也卖上了好价钱,有些人还上门来收购,村民们的钱包鼓了起来,终日脸上都是漾着灿烂的笑。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展开和向纵深发展,国家对交通的投入不断加大,我们那里更是锦上添花,县乡、乡乡、乡村、村村之间都有了水泥公路,和省道县道乡道相连接,纵横交错,形成了网络布局。村民们出行,尤如在城里坐交通车从东站到西站那样自由那样方便。在村民们的心目中,“逢圩”这一概念已日渐淡化,开口不是去县城就是去市里。特别有意思的是,一些村民还常常去省城逛逛大街,品品风味小吃,早上去,下午回,那情形就像是逢圩走亲戚一样。这真是,圩的诱惑千百年,世代美梦今日圆。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价钱 大米 茶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