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庆“抄袭门”的曝光,不仅掀起了各方热议,也在业内引发了相关反思。
论文“数量”指标催生学术潜规则
“三年时间,要在核心刊物(CSSCI)上公开发表三篇论文,并完成一篇10到20万字的博士论文,实在是时间比较紧。”在四川大学工作的陈老师是前几年毕业的文科博士,对博士生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等硬性指标有很深的理解。
数量是条生死线
“博士论文的数量指标是一个头痛的问题。”陈老师说,“博士读三年,一年半学习,一年半写博士论文,还必须在学校指定的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三篇。”陈老师说,许多博士生为了在论文发表数上达标,不得不挖空心思,有的抄袭、有的学生自己写好学术文章后拉着自己的导师当第二作者,借着导师在学术圈的“名气”推销自己的论文;有的博士生甚至支付版面费刊登学术文章。有调查显示,博士生刊登一篇论文所需支付的版面费在1500-3000元左右。“对于在刊物上发表论文,很多博士生都选择了遵从‘潜规则’,因为大家都不想跟自己的学位、前程过不去。”
评价机制出问题
“学术界浮躁,究其深层原因在于科研考核制度出了‘问题’”,四川大学另一在职教授告诉记者说,在高校里,一位高校老师要从讲师、副教授、教授、硕导、博导一路评上来,也是主要依据本人一年在什么级别的刊物发表了多少篇文章。不仅如此,科研人员各级课题、科研经费的审批等制度,都过分强调论著数量、论文发表刊物级别,而忽视对真实性、原创性等进行严格的审查。该教授认为,一位大师只要一生出过几篇有份量的论文,就是无人能及的顶峰!而现在的评价机制驱使研究生、高校老师“唯数量化”,只能先用数量“凑合”,“这样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当然就不乏其人了”。
已有高校尝试改革
据了解,现在国内一些高校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人大、北师大、西安交大等高校取消了“研究生毕业必须发表论文”规定。
西安交通大学规定,该校博士生即使未发表过学术论文,也能够毕业并获得学位。取掉硬指标同时,该校同时强调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的质量和国际影响力,鼓励博士生走向国际学术交流前沿。 (记者余媛媛)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