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季羡林—专访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第一代弟子张保胜】
张羽:下面我们将请进季羡林老先生的第一代弟子、北京大学教授张保胜来聊一聊季老。
短片:我国著名学者、国学大师、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季羡林先生于2009年7月11日上午8时50分在北京301医院辞世,享年98岁。
季羡林先生1911年8月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之后到德国潜心学习“印度学”十年,归国后,他长期在北京大学任教。
季羡林先生精通12国语言,在语言学、历史学、佛教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是佛教梵文,中印古文化关系史和印度佛教史等研究领域的开辟者,是中国东方学研究的一代宗师,至今无人可望其项背。
1946年,季羡林回国后受聘为北大副教授,仅一个星期后,他就被当时的文学院院长汤用彤破格提拔为正教授,兼文学院东方语言文学系系主任和文科研究所的导师。一个星期副转正,这个纪录在北大至今没有被打破。
季羡林先生的人生曾历经艰辛,为人却乐观、豁达,淡泊名利。他说自己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过自己的良知。在进行学术研究之余,季羡林先生还写下了多部散文著作,深受国人的喜爱。他曾在书里廓清外界“加”在自己头上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这三项桂冠,他表示:“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
我国著名学者、国学大师、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季羡林先生于2009年7月11日上午8时50分在北京301医院辞世,享年98岁。
季羡林1911年8月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到德国潜心学习印度学,1946年回国。
他精通12国语言,在语言学、历史学、佛教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是享誉世界的国学大师。
他的多部文学著作也深受国人喜爱,他在书中透露出的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以及一位知识分子的良知,影响了几代中国人。
张羽:其实所有的北大学生都应该知道季老,我上学的时候刚入学的时候,专门入校的新生会到魏明湖边等季老早上溜弯,看季老走过来之后,大家停下来,等着季老小走或者慢跑过去,看着背影再走,都是这样的。
张保胜:是,这确实是受人敬仰的一位长者,一位导师。
张羽:给我印象特别深一个细节是在1992年当时我毕业,从北大毕业,我是代表本科生毕业讲话,季老是代表教职员工,对要走出校门的青年学子的一个嘱托,老先生走到台前的时候,首先笔直的90度,给所有的学生鞠了一躬,当时满场掌声雷动,到这样一个身份的人,还保持这种谦虚谨慎,让学生非常感动。
张保胜:他一直是这样,不管任何人去了,到他家里,他都要站起来跟你握手,迎接你,走的时候必定把你送出门外,这是他的习惯。不管是什么人,学生也是如此。这是一贯的他的作风,对人非常平易、和蔼可亲,对学生来说确实自己是师长,像父母一样,就像慈父般的师长。在学术方面是一个严师,对我们搞研究是一个严师,是这样的,一直如此。
张羽:您是季老唯一带过的一届本科生是吧?
张保胜:不能说唯一的,我们班我跟你说,我们班当时进来20个人,1960年,这是解放后第一批,也是他教本科生教的就这一期,后来就没有再上课,就这么一批,20个人,结果有三个学生开学以后转系了,剩了17个人,就是毕业了17个。
张羽:那时候您看过他的工作状态吗?
张保胜:工作状态,那时候他就是在家里边,上班之前,四点起床,在文化大革命也是如此,四点钟起床,他就是在四点钟到七点钟,三个小时,他这一天时间把这三个小时抓住了,他就觉得还做了很多工作,他说时间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都是个常数,时间稍纵即逝,你如果抓不准,就流逝过去了,所以他就每天如此,几十年如一日,这个不容易。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一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