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先生留给我们的博大遗产……
不完满的才是人生
2008年7月11日早晨9点,季羡林止步于98岁。听闻此消息,仍是深感愕然,虽然众所皆知,季老因病已卧榻数年。而在我们的脑海中,他还是95岁的“红衣少年”,他说自己“身体很好,要活到150岁”。
我们敬仰季羡林老先生,是因为他的思想就像一本厚厚的百科全书,读之使人明智,而他的品格却像一目见底的清水,大德大智隐于无形。
“我现在觉得,人真是一个奇妙的动物,人的一生也多半是奇妙的一生。你想走的路,有时无论如何也走不上。你不想的路,不知不觉之中,不管有多少曲折,最终还是要走上。”
幸运农家子,屡遇名师
季羡林的家乡是山东省清平县(现属临清市)康庄镇官庄,他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季家当时的下一代孩子中只有季羡林一个男孩,叔叔与父亲经过反复的商议、筹划,终于共下决心:无论如何也要把季家的这根独苗苗培养成人。鉴于叔父在济南有稳定的收入,于是兄弟俩决定把小羡林从官庄带出去,离开农村,送到济南去培养。
季羡林在故乡只呆了6年,但是故乡的姣好,还有故乡的贫穷,却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由于叔父的接济,季羡林在济南读完了小学和中学。15岁的时候,季羡林考入山东大学附属高中。山大的校长就是当过前清状元的王寿彭。在王寿彭的影响下,山大附中的老师尊孔成风。这所高中的老师们,古文水平是极高的,尤其教国文的王老师对季羡林的影响极大。他布置的一篇作文《读〈徐文长传〉书后》,季羡林写得下力,他给的批语是“全校之冠”。从此季羡林的所谓虚荣心一下子就被提起来了,再也不愿意有不好的成绩。于是,他一改过去贪玩不用功的习性,开始用起功来。第二学期,他又得了甲等第一名。
中学时,季羡林喜欢上了英语。他沉迷于此,进而喜欢上了外国文学。他和80多个高中同学,北上京城投考大学,结果只有3人高中,而他同时考取了北大和清华。
1930年,季羡林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德文。他师从吴宓、叶公超学东西诗比较、英文、梵文,并选修陈寅恪教授的佛经翻译文学、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俞平伯的唐宋诗词、朱自清的陶渊明诗。由于旁听了陈寅恪的“佛经翻译文学”,他更在心里种下了研究梵文和巴利文的种子。
“我毕生要走的道路终于找到了,我沿着这一条道路一走走了半个多世纪,一直走到现在,而且还要走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