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孝闻街小学少先队员祭奠革命先烈时宣誓。
明天就是清明节,一年一度的扫墓高峰又将如期出现。在大人们眼里,清明节要做的事情,无非就是扫墓祭祖。那么,这个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的节日,在中小学生眼里,又是什么样的呢?
清明,单是扫墓祭祖吗
昨天上午,海曙区孝闻街小学三年级一个班的学生,在学校和街道的组织安排下,来到了中山广场的“明州双英亭”祭奠革命先烈。
孩子们各自在手工制作的小白花上抄了一首小诗,一一摆放在纪念亭前,把带来的菊花整齐有序地献给英烈们,然后听老同志和老师们讲解先烈们的生平事迹和英勇故事。最后,在老师的带领下,手握拳头庄严地宣誓。在整个不到40分钟的过程中,孩子们虽然都很认真,但是也有点不耐烦,以至于有人悄悄地说话。很明显,大多数孩子,听得似懂非懂。
仪式结束后,记者问几个小学生:“你们知道清明节是什么样的节日吗?你们能做什么?”一个孩子回答:“扫墓!”另一个孩子回答:“祭祖!”再后,就没一个孩子能说出更多的答案了。学校少先队辅导员老师介绍说,在周一的升旗仪式上,向全校学生进行了关于清明节的介绍和教育,主要是结合革命传统教育,祭奠仪式后,还要学生们写活动体会,到网上祭奠英烈等等,其他的内容和形式就没有了。
昨天,记者就此采访了海曙、江东、江北、鄞州的教育部门和部分中小学校,询问这几天开展了什么样的形式和内容的清明节教学活动。大同小异的是,各地中小学校要么在升旗仪式上简单宣讲清明节的来历,要么在学校计算机房开展网祭英烈活动,要么到就近的烈士纪念碑祭奠英灵,核心主题大多围绕着扫墓和祭奠。其间,没有一所学校开辟一堂专门的“清明课堂”,把这个传统文化节日纳入教学,仔细讲解清明节所包含的丰富内容。
那么,清明节就像这些孩子所知道的,就是单纯的扫墓祭祖吗?其实不然,清明节文化博大而精深,扫墓祭祖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清明其实是个复合节
“清明文化是以清明节为中心的一系列民俗文化,是一个典型的复合节。”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专家、宁波工程学院人文学院院长吴廷玉昨天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清明节在每年4月4日到6日前后,正是春光明媚、生机盎然之时,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国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之一,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清明由节气演变成节日,有许多的说法,构成了丰富的清明文化。
吴廷玉研究认为:“清明节把我国最大的纪念节日之一寒食节、最大的祭祀节日之一清明节和最大的娱乐节日之一踏春节,三大节汇聚在一起,赋予了更深刻的内涵,具有哲学意味、道德意味和美学意味。”
哲学意味,表现在清明节是一个生者与死者沟通、悲哀与欢乐交会的节日。人们在祖先的墓前反思生命,在生命的起点回顾生命的终点,由此对生命更加珍惜;道德意味,表现在对常怀感恩心、付出不回报、慎终追远的道德情操的提倡。因为寒食节是为纪念春秋时期晋国贤臣介子推的,是一个付出不图回报的典故。而扫墓的意义在于,“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美学意味,表现在亲近自然的春天仪式。清明时节是踏青、游春的好时节,而踏青是最具生命力的节俗活动,源远流长,《诗经》就有记载,《论语》中记载孔子也经常踏青。
“清明节在古代还是植树节和体育节!”吴廷玉介绍说,民间一直流传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等农谚,可见我国古人就有生态意识,乐于种树给后人乘凉庇荫。而这个时候,无论男女老少,会争相走出户外,举行射柳、蹴鞠(古代足球)、拔河、风筝、秋千等体育活动,古诗中曾描写到“四野如市”的盛况。
清明课何时走进中小学校
“现在好多历史记忆都淡化了,这样下去,我们的民族文化就要被风干了,所以重新激活这些民族记忆已经迫不及待了。清明节就是很好的例子,现在的孩子能记住多少东西啊?”昨天,吴廷玉忧心地发出呼吁:“我们对中小学生的教育缺乏传统文化的有效支撑,有必要开设清明课堂,这是一个传承清明文化很好的形式。相比空洞的说教,还不如让孩子们在体验中、实践中感受;让孩子们呆在教室里,还不如让他们去戴柳、插柳、放风筝、荡秋千……”
其实,一些中小学校的校长对开设清明课堂也颇有兴趣。江东区一中心小学的校长说,相对于目前中小学生智育发达、德育缺乏的现状,清明节是一个很好的教育题材,里面有很多的德育内容。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容易接受感性的东西,清明节里有许多吃的、玩的,孩子们肯定喜欢。鄞州区华泰小学校长林群也认为,清明文化里包含了丰富的教育资源,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如生命观、价值观、感恩思想等等,今后学校将结合学校实际,设计专门的教材,并拓展到其他传统节日。
国家教育部门早就要求各地“传统文化进校园”,在社会上引起了热潮,京剧、越剧等传统戏曲文化,也相继走进了中小学校。但是,相对于这些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样式,清明节显得冷落许多,甚至很多人把这个节日一味地和悲悲戚戚联系在一起。我市各地教育部门在每年的通知中,除了要求进行革命事迹教育外,也没有明确要求开设清明节课堂,使得这个优秀传统文化一直游离在课堂之外。
记者 郑仲晔
清明前后的节日
寒食节——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农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这天禁烟火,只吃冷食。后来在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相传此俗源于纪念春秋时晋国介之推(姓介名推,又称介子推,之为虚词,子为尊称)。当时介之推与晋文公重耳流亡列国,割股肉供文公充饥。文公复国后,之推不求利禄,与母归隐绵山。文公焚山以求之,之推坚决不出山,抱树而死。文公葬其尸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于子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后相沿成俗。
清明节——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日前后,但其节期很长,前后10天均属清明节。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踏春节——也叫踏青节,踏青之俗十分古老,基本上是伴随上巳祓禊和清明扫墓形成的。早在先秦,《诗经》中的一首诗就提到了伴随上巳修禊的士女的游乐活动。通常认为是农历三月初三,大多在清明节期间,古代人们结队春游,庙会唱戏,朝山进香,到平湖游春。这天媳妇回娘家,据说为娥皇、女英所留。从前妇女多于此日走娘家,如今走娘家自由择日。
今天,春游踏青仍然是一种重要的民间游赏娱乐习俗。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回报 一批 名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