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夹 | 返回宁波网首页 | 博客 | 论坛 | 时尚 | 娱乐 | 影院 | 电视 | 音乐 | 健康 | 汽车 | 旅游
对 话 BO播报 三江时评 网友播报 网上调查 网友贴图 论坛精贴 点击排行 网上电视 外媒看宁波 图 片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正文
政府工作报告
——2009年2月18日在宁波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02月23日 09:02
关注百姓 关爱生活  中国宁波网新闻热线:27802780  重要报料本网付酬 浙江网通热线支持

市长毛光烈作政府工作报告。(记者 严 龙 胡建华 摄)

  宁波市市长 毛光烈

  一、2008年工作回顾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宁波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8年工作回顾

  2008年,是我市发展进程中很不寻常、很不平凡的一年,是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克难攻坚、创业创新取得积极成效的一年。面对历史罕见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面对低温雨雪冰冻等自然灾害带来的严重影响,市政府在中共宁波市委的正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积极实施省委“创业富民、创新强省”和市委“六大联动、六大提升”战略,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工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00万标箱,现代交通网络体系建设取得新成就,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通车,梅山保税港区获批建设,成功蝉联全国文明城市。

  去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3964.1亿元,增长10.1%。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10.9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90.4亿元,分别增长12%和18.6%。集装箱吞吐量1084.6万标箱,增长16%,进入世界港口前十强。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30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450元,分别增长13.4%和13.9%。新增就业岗位13.3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3%。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5%。预计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0.5%左右(含宁波钢铁能耗),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幅度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服务民生的十方面实事全面完成。

  一年来,我们围绕市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主要做了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积极应对,有效保障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全力帮扶企业发展。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制定保稳促调19条意见、金融保障18条措施和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23条政策。大力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积极推动银企对接,引导金融机构优化服务,促进企业上市融资,信贷投放总量增长17.9%。全面开展清费减负行动,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临时下浮社会保险费缴费比例,暂停征收行政事业性收费150项,减轻企业、个人负担60亿元。加强煤电油运的综合协调,推进各类人才和劳动者的培训,努力为企业发展提供资源要素保障。

  扩大内需确保增长。努力优化投资结

  构,实施重大项目建设会战攻坚,制定扩大内需12条措施,建立健全责任分解、任务督查和领导干部联系重大项目制度,北仑四期集装箱码头等项目建成投用,镇海炼化100万吨大乙烯等项目加快推进,杭甬客运专线等项目开工建设。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2%。深入实施“商贸活市”战略,加快城乡商贸流通设施和商业网点建设,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加强商品流通安全和市场运行监测,努力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9.6%。

  创新服务破解难题。始终把工作重点放在企业一线,全面开展“干部进企业、服务促发展”活动,通过建立领导干部联系企业制度、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咨询8718服务平台等措施,切实帮助企业发展。组织4000多名机关干部对口服务企业1.2万家,帮助企业解决各类难题4700多件。全市上下形成了多方联动、共克时艰,力保企业稳定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着眼长远,大力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制定服务业跨越式发展行动纲要和工业创业创新倍增计划。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引进金融机构18家,举办会展活动276个,旅游总收入增长18.4%,完成服务外包额31.2亿元,软件业产值增长40%。工业转型发展稳步推进,实现工业总产值10937亿元,增长13.9%;新产品产值增长12.4%,新产品产值率达到14.1%。现代农业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特色农业、开放型农业和高效生态农业比重稳步提高,粮食生产获得丰收,新增农业产业基地22个、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842家。

  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实施科技研发投入资助计划,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试点)企业、专利示范(试点)企业发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增长22.1%。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77家,专利授权量9882件,新增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55家、市级重点实验室4个、中国驰名商标76件。与中科院、浙江大学等大院大所和武汉、西安等中西部城市的科技合作进一步深化。

  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启动新一轮生态市建设,实施“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农村农业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推进重点区域、流域和行业的污染整治,加大城区内河截污治理力度。财政环境保护支出增长42.9%。抓好节能宣传引导,大力推进企业节能和全民节能行动。实施循环经济试点,推进“24·10”减排工程,强化减排考核、监测和统计,宁波北区污水处理厂等项目建成投用,污水日处理量达到89万吨。

  (三)统筹兼顾,积极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加快新农村建设。实施新一轮“百千工程”,大力推进村庄整治建设,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新增全面小康村47个、环境整治村319个,标准海塘维修加固工程全面完成,“农民安全饮用水工程”实现全覆盖。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新建改建农村公路368公里,新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50个,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网络体系基本建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提前两年完成。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新建农村社区服务中心164个。

  加快区域协调发展。积极实施“中提升”会战攻坚,加大东部新城开发建设力度,国际航运服务中心一期等项目建成投用,机场快速干道、绕城高速连接线等项目开工建设,铁路南站客运枢纽等项目前期工作有序开展,江北新城规划启动,镇海新城建设积极推进,鄞州新城区初具规模,宁波国家高新区、东钱湖旅游度假区建设进一步推进。余慈地区统筹发展规划体系基本健全,区域内交通道路等统筹建设步伐加快,杭州湾国际商务健身高端服务区前期工作进展顺利。象山港区域保护开发取得新进展,主要功能区块实质性启动,象山港大桥开工建设,财政转移支付奉化、宁海、象山三县(市)同口径增长47.1%。

  加快港口和集疏运网络体系建设。推进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宁波国际集装箱海铁联运枢纽中心、镇海大宗货物海铁联运物流枢纽港等项目进展顺利,一批码头(泊位)正式对外启用。加强与上海及省内港口的合作,推进内陆无水港建设,港口揽货体系不断健全。积极完善港口集疏运网络,象山三门口跨海大桥、大碶疏港高速等项目建成通车,甬台温铁路宁波段、舟山大陆连岛工程宁波连接线、栎社机场国际货运中心等项目有序推进。

  (四)强化创新,着力构建改革开放发展新格局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开展综合配套改革和排污权交易试点。国资监管深入推进。探索直接融资渠道,制定公司股权出质登记、专利权质押贷款等政策意见,开展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加快农村改革步伐,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和农村住房制度改革试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新进展。深化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和公立医疗机构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单位改革。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工作全面实施。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管理“宁波模式”初步形成,外来务工人员参加社会保险入选中国改革开放30年30个创新案例。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动从开放立市向开放强市转变,开放型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678.4亿美元,增长20.1%。实际利用外资25.4亿美元。完成境外中方投资3.1亿美元,对外承包劳务合作营业额增长36.7%。加快开发区(园区)和城市功能区转型发展,“三区四基地”建设稳步推进。深化与长三角城市的合作,对接2010年上海世博会工作实质性启动。推动与国内外重点城市的合作交流,成功举办甬港经济合作论坛、“新加坡·宁波周”和“武汉·宁波周”等活动。实际引进内资186.5亿元。“山海协作”和对口支持、帮扶工作继续推进,和衢州的资源与产业合作不断深化。口岸、侨务、对台、外事工作取得新成绩。

  (五)以人为本,加快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扎实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城乡劳动力就业培训和服务体系,健全就业援助机制,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6.5万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消除。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三项新社保制度,基本建立了惠及城乡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保体系。财政就业和社会保障支出增长32.3%。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生活困难家庭帮扶标准稳步提高,发放失业救济金1.7亿元。启动实施“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1.9万人次受惠。新增廉租房保障家庭3477户,开工建设经济适用房38万平方米、建成58万平方米,完成老小区整治22个、受益居民1.7万户。

  加快发展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深化服务型教育体系建设,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稳步提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8%。创新学前教育办学管理体制,推进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和困难家庭子女就学帮扶行动。加强人才的培养引进,人才总量达到69万人,增长14%。启动第二轮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完善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保障体系,推行廉价药物制度,十大医疗卫生基础设施项目稳步推进。财政医疗卫生支出增长29.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逐步提高,学生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实施。探索医疗纠纷“宁波解法”。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宁波文化广场建设正式启动,宁波(鄞州)博物馆建成投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文学艺术、档案史志稳步发展。网络文化管理得到加强。奥运火炬在宁波成功传递,城乡体育事业蓬勃发展。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加强群众信访工作,大力排查化解社会矛盾,出色完成奥运安保任务。强化公共安全,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数字化城管和社会管理动态视频监控系统建设,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和自然灾害防御能力进一步增强。加强市场组织保障,完善食品药品监管体系,加强重点食品源头控制,推进农村“十小”行业整治,有效处置了成品油供应紧张、问题婴幼儿奶粉等突发事件。扎实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及百日督查活动,安全生产事故次数、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下降15.8%、6.2%和17.3%。推进现代化和谐社区建设,34个社区成为省首批“和谐示范社区”。民族、宗教关系融洽和谐,老龄、残疾人等工作取得新进展。积极支持国防建设,深入开展拥军优属、军民共建活动,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

  (六)转变职能,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推进法治型政府建设。自觉接受市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监督,加强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联系沟通。认真做好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和市政协常委会意见建议办理落实工作,办结市人大代表建议618件、政协提案529件,报市人大常委会备案审查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48件,提交地方性法规议案4件,制定修改政府规章7件。

  加快创新型政府建设。全面推进行政审批职能归并改革,深化实施行政决策专家论证、社会听证和合法性审查制度,成立发展规划院、城乡规划研究中心和现代物流规划研究院,加强事关长远发展重大问题的研究。建立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考核机制,自主创新、节能减排和改善民生等指标列入重要考核内容。开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推进各类规划的落实。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实行政府信息公开,新闻发言人制度进一步规范。

  强化廉洁型政府建设。深入开展新一轮机关作风建设年活动,大力精简会议文件和各类评比达标活动,建立网上行政审批和电子监察网络系统。规范政府转移支付和政府采购,强化审计监督和行政监督,严格财政节支,市级机关公用经费压缩5%。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大商业贿赂治理力度,纠风治乱工作有效推进。

  2008年,我们还遭遇了严重的自然灾害。面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我们紧急启动应急响应,迅速组织毁损设施抢修,及时恢复对外交通,保障市场供应,努力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后,我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总体部署,全力支援抗震救灾,向灾区捐赠款物8.3亿元,派遣特警、消防、卫生等救援人员2400多人,圆满完成过渡安置房援建任务,对口支援青川县灾后重建工作进展顺利。

  各位代表,在环境多变、挑战多重的情况下,去年我市发展取得上述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全市人民众志成城、团结奋斗的结果,是驻甬部队、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大力支持的结果,也是广大“宁波帮”和帮宁波人士关心帮助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驻甬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向所有参与宁波发展的建设者,向所有支持宁波现代化建设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回顾过去的一年,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政府工作也存在许多不足。主要是:年初确定的预期目标未能全面完成,生产总值增幅、集装箱吞吐量增幅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没有实现预定指标,分别相差1.9个、4个和1个百分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剧,财政收支平衡难度增加,金融稳定风险增大,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城乡区域发展还不平衡,环境保护力度仍需加大,影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亟待有效突破;就业压力增加,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困难,食品安全和安全生产形势仍较严峻,一些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需要加快解决;政府职能转变尚未完全到位,依法行政能力有待提高,有的机关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不强、作风不实、效率不高,铺张浪费等问题依然存在。对此,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既要客观分析,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又要增强信心,采取更扎实、更有效的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2009年预期目标和总体要求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宁波推进“十一五”规划纲要顺利实施的关键一年。同时,今年将是新世纪以来我市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不断加深,外部需求明显收缩,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城镇失业人员增多,经济增长下行的压力明显加大。由于我市经济对外依存度高,临港工业比重大,将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挑战。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这场金融危机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国际能源资源和资产价格大幅回落,国际高层次人才流动加快,为我市经济发展提供了较低成本的要素资源,外部需求大量减少形成的市场倒逼客观上也增强了企业转型、产业升级的动力。国家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为我市加快转型发展提供了良好平台和难得机遇。从宁波情况看,通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我们积累了比较雄厚的综合实力和抗击风险的能力,在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推进自主创新等方面已经有了积极的进展。我们要全面正确认清形势,既要看到存在的困难,更要增强发展的信心,树立良好的精神风貌,努力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积极实施省委“创业富民、创新强省”和市委“六大联动、六大提升”战略,迎难而上抢机遇,坚定信心求突破,保增长、抓转型、重民生、促稳定,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确保民生持续改善,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加快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

  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目标导向要求,建议今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6%,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增长9%,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7%,城镇新增就业岗位11.5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104%以内,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同口径下降4%(含宁波钢铁能耗),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3%和4%。

  今年国际国内发展环境的不确定因素非常突出,全面完成上述目标任务难度较大,我们要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全力做好工作,力争完成各项预期目标。

  在具体工作中,要切实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坚持保增促调,切实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今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坚定不移地贯彻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增强促进科学发展、扭转经济增速下滑趋势的紧迫感。既要坚持扩大内需,又要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着力保持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优势;既要提升发展传统优势产业,又要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推进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既要发挥政府的推动和引导作用,又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共同保增促调的合力。

  坚持会战攻坚,积极实施扩大内需的重大举措。按照中央“快、重、准、实”的工作要求,采取更直接、更有力、更见效的举措,有效扩大投资、消费需求,继续开展重大项目会战攻坚活动,加大“中提升”十大功能区块和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力度,确保战略性重大项目建设取得积极进展。调整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规模的合理增长,防止并纠正盲目上项目、不符合科学发展的做法。

  坚持创新服务,不断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深入开展“创建服务型机关,促进企业发展”活动,把服务企业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结合起来,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结合起来,与推进服务型机关建设结合起来,把深化改革和扩大内外开放结合起来。加强分类指导,突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千方百计帮助企业破解难题、开拓市场、走出困境。不断解放思想,创新政策服务,激发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坚持改善民生,努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认真抓好“富民、育民、惠民、便民、健民、安民”六大民生工程的落实,集中财力抓紧解决当前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扎实推进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事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2009年主要工作任务

  按照上述总体目标和工作要求,着重做好以下七方面工作:

  (一)立足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积极扩大投资规模。实施重大项目会战攻坚,推进民生安居、基础设施、企业技改、现代产业、城市重点功能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社会事业等方面项目建设。加快北仑五期集装箱码头、杭甬客运专线、绕城高速东段及连接线、机场快速干道等项目建设进度,启动城市快速轨道交通一号线一期等项目建设。全面贯彻增值税转型改革,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和装备升级。拓宽融资渠道,吸引保险机构、社会资本参与项目投资。加强项目前期工作,加大项目储备力度,争取一批重大项目获国家审批。完善产业扶持政策,落实项目投资联合审批制度,提高项目报批服务效率。健全重大项目督查制度和投资考核激励机制,加强投资项目和资金监管。完善工业用地招拍挂制度和统筹安排占补平衡机制,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力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

  努力促进居民消费。完善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及支付保障机制,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收入,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改善居民消费预期。着力打造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中心镇及重点镇“三级商圈”,提升城市对消费的引导能力。推进乡镇商贸设施和农村商业网点建设,完善城乡商贸流通网络。实施家电下乡工程,对农民购买列入目录的家电产品给予补贴。促进社区服务性消费规范发展,新建市级社区商业示范点20个以上。大力培育消费热点,完善信用消费。重视旅游对扩大消费的作用,积极实施市民休闲旅游行动,推动都市旅游发展,加快长三角最佳休闲旅游目的地建设。力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

  加大住房保障力度。把扩大住房作为扩大消费的重点。积极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实施“两提两扩”政策,廉租房保障对象从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以下提高到45%以下,经济适用房5年建设目标提前到今明两年完成;增加限价房保障方式,范围扩大到符合条件的城镇中低收入困难家庭、优秀外来务工人员、引进人才以及正常缴存住房公积金的大学本科及以上毕业生和农村教师,保障性房源建设点由城区扩大到中心镇。加快城区非成套房改造、老小区整治和城中村改造。完善住房保障考核机制。采取契税补贴、减免住房交易营业税、提高住房公积金贷款限额等措施降低购房成本,促进住房消费。加强房地产业金融支持,强化市场监测,优化住房结构,规范房地产市场行为,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二)巩固农业基础,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负责制,完善粮食扶持政策,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业十大主导产业发展,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和出口蔬菜、水产养殖、林特花卉、畜禽养殖“一区四带”建设,建成特色优势产业基地20个以上。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专业服务公司和专业技术协会发展,健全农产品流通网络。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服务体制创新,完善农业技术、疫病防控、质量监管等服务体系。全面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完善农业生产风险防范体系,提升农业抗灾能力。增加农业投入,确保财政对农业投入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

  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和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标准,促进农民种粮增收。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支持发展特色农产品和设施农业、观光农业、农家乐等新型农业业态。实施“兴林富民工程”,促进山区农民增收。鼓励发展农村社区服务业,拓展农民创业就业领域。实施农村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大力开展先进实用技能培训,改善农民创业就业的信息、金融和技术服务。健全相对欠发达地区、山区、海岛和困难家庭的社会帮扶机制,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助标准。

  稳步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确保农村低保水平达到城镇低保水平的60%以上。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完善义务教育免费制度,实施农村免费职业教育。推进农民健康工程,健全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财政补助水平和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县(市)区人均筹资标准达到175元以上。加快中心镇、中心村建设和村庄整治,完善农村防洪排涝体系,加强农村低压电网整治,推进公路公交、供水供气、信息网络等向农村延伸覆盖,抓好农村社区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和制度创新。严格耕地保护责任制,依法实施违法用地责任追究制。进一步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稳步推进农村宅基地置换,依法保障农户宅基地的用益物权。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抓好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统筹土地利用和城乡规划。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和货币政策的作用,引导更多资金流向农村。推进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在试点基础上规范发展,发挥农村现代金融服务功能。完善村企结对共建长效机制,动员全社会力量支持新农村建设。稳妥推进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规范农村法律顾问制度,完善农民群众利益表达和矛盾化解机制。

  (三)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深入实施服务业跨越式发展行动纲要,大力发展外贸出口、进口及内贸、运输物流、金融服务、会展、休闲旅游等支柱产业和科技信息、文化创意、中介、高端培训等主导产业。加快服务业产业基地培育,推进宁波国际集装箱海铁联运枢纽中心、镇海大宗货物海铁联运物流枢纽港等项目建设,促进产业集聚、企业集中、功能集成和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推进国际金融服务中心、国际航运服务中心、国际贸易展览中心、第四方物流等服务平台建设,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面向国内外重点区域和城市招商招展招机构,引进高端服务企业、机构和人才,拓展服务范围和服务市场。支持有条件的大企业大集团二三产分设,推进服务业企业优化重组,培育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和品牌企业。

  着力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全面实施工业创业创新倍增计划,加快信息技术应用和电子商务发展,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大力发展“5+5”产业。贯彻实施国务院九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发挥开发区(园区)、城市功能区及块状特色产业集聚区的比较优势,加快新兴产业基地和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培育发展。对列入市级重点“低产田改造”企业和基地内企业“零土地技改”项目实施补贴。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大力培育工业创业创新示范企业。鼓励和支持分离发展的制造企业、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和宁波市科技型企业。推动企业组织结构创新,鼓励重点骨干企业开展股权购并或实施跨区域重组联合,形成大中小企业联动发展的良好格局。

  全面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着力支持产品创新保增长,创新专利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加快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共性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启动和丰创意广场建设,力争宁波研发园区建成投用。积极培育专利示范(试点)企业,引导和支持各类创新主体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促进专利技术的产业化。落实鼓励购买和使用国产首台首套重大技术装备的优惠政策,支持企业参与国家标准的制定。深入实施标准化、品牌化战略,开展知识产权保护执法专项行动。力争全年专利授权量超过1万件,其中发明专利520件,开发市级以上新产品1500项。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例达到1.5%。

  强化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全面实施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和“333”节能行动方案,加快推进实施循环经济“十大行动计划”、“十大节能工程”和“24·10”减排重点工程建设,促进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单位的节能减排。严格执行环评审批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能评审查制度,坚决控限高能耗、高污染行业,依法淘汰小冶炼、小造纸等行业落后产能。组织实施重大节能技术专项,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和新型再生能源,推广应用高效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产品。加强节油节电节地工作,深入开展全民节能行动。大力发展循环农业,促进农业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完善节能减排监管体系,健全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和奖惩制度。深入实施“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推进重点区域环境污染和河道整治,加快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管网和泵站建设,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和平原绿化工作,推动园林绿化改造升级,强化饮用水源地保护。

  (四)推进改革开放,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创新。推进水、电、气、数字电视、物业、非居民垃圾管理等方面价格改革,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创新公用行业运行体制机制,培育适度竞争的市政公用事业市场体系。推进金融创新,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继续开展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完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引导商业银行合理增加信贷投放,促进企业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力争全年信贷增长20%。减、免、缓、停一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决策机制,扩大服务外包,推行代建制,建立健全投资项目后评价、重点项目公示和责任追究制度。积极稳妥推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中心镇扩权改革。

  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支持企业境外招商、参展、促销,努力稳定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扩大自主品牌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出口核心竞争力体系和内外对接的贸易体系。积极发展服务贸易,促进加工贸易向产业链高端转型升级。推动更多企业发展进口贸易,优化进口产品结构,加快进口分拨中心和区域性资源配置基地建设,引导本地产品进入采购营销网络。完善产业损害预警机制和快速应对机制,积极应对国际贸易壁垒。健全出口信用保险保障机制,有效防范经营风险。力争进出口总额增长11%,其中出口增长13%。保持外资适度规模,引导外资投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提升外资质量。加大境内外招商力度,积极开展“二次招商”和“重点招商”,探索跨国并购、海外上市等引资新途径。重视外商投资环境建设,完善外商投诉管理制度。加快各类开发区域整合提升,推进宁波保税区、宁波出口加工区转型发展。鼓励企业赴境外投资办企业和组建境外营销网络,提升境外工程承包规模。加强境外经贸合作服务和风险管理。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培育一批领军型服务外包企业和示范园区,争创全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

  加强与国内外城市合作发展。继续发挥“宁波帮”和帮宁波人士作用,依托甬港经济合作论坛推进与港澳台地区的合作交流。以深化与新加坡的合作为基础,提升与东南亚地区的合作水平。依托国际友好城市,加强与日本、韩国、美国和欧洲等国家(地区)的合作交流。积极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有效对接2010年上海世博会。

继续办好“宁波周”活动,以拓展港口城市腹地为重点,加强与中西部地区的战略合作。以国内友好城市和重要展会为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拓展国内市场和发展空间。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合作交流,构建区域合作新格局。继续做好对口帮扶、对口支援工作,推进“山海协作”,促进和衢州的资源与产业合作。做好对口支持青川有关乡镇的灾后重建工作。优化宁波—舟山港发展模式,推进港口联盟和集装箱海铁联运发展,加快港口服务业跨区域合作,提升口岸开放、大通关和电子口岸服务水平。

  推进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战略。积极实施“中提升”会战攻坚,全面加快十大区块和八大系统建设,增强中心城区功能,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落实余慈地区统筹发展规划,推进余慈大道、杭州湾跨海大桥余慈连接线等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共管,促进产业和社会政策、公共服务体系的有效衔接。提升杭州湾新区开发水平,高水平规划开发滨海休闲旅游区,推进杭州湾国际商务健身高端服务区建设。加大南部区域的统筹发展力度,重视象山港区域的保护和利用,加快象山港大桥建设,促进海洋经济和休闲旅游产业发展。

  (五)加快文化大市建设,提升社会事业水平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推进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重视特殊教育。加快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和校舍标准化改造,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城乡师资的统筹管理和有序流动。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推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断深化服务型教育体系建设,提升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健全公共职业技能培训平台,完善职业培训社会化管理机制,实施地方教材开发和重点专业、特色学校建设,积极培养具有高中端职业(执业)资格的“双证书”应用型人才。深化与中国社科院的战略合作,确保首批合作项目顺利推进。完善教育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加强民办教育的服务和管理,促进平安校园建设。加大帮困助学力度。

  改善医疗卫生服务。加快市第一医院扩建暨国际医疗保健中心工程、市第二医院扩建工程建设进度,力争中医院迁建、市妇儿医院扩建、新民医院新建等项目建成投用。启动卫生强市创建工作。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深入开展城乡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医疗急救网络建设,重视疾病预防,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贯彻实施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深化公立医疗机构内部改革,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经济补偿机制。严格廉价药物使用制度,推进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改革试点,降低群众医药费用负担,完善医疗纠纷调解机制。加强民营医疗机构的规范化管理。巩固低生育水平,健全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统筹人口和计划生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和管理。

  促进文化繁荣发展。积极推进“文化发展六大战略”,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探索乡镇、村(社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市场化运作、网络化配送新模式。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积极打造文艺精品、文化产业和文化活动品牌。开展“种文化”、送文化活动,创新城乡一体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加强文物普查和保护,推进大运河宁波段申遗工作。培育壮大文化企业主体,形成一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集聚区。完善文化市场制度化管理功能,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加快建设宁波文化广场、宁波书城,建成宁波帮博物馆。坚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大力弘扬“宁波精神”,推动职业道德和社会信用制度建设,全面提升城乡文明水平。积极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和文学艺术事业,推进档案的保护利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推动城乡公共体育设施的有效开放利用,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和品牌赛事培育,提升竞技体育水平。

  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引进。强化以企业为主体的人才开发导向,深入实施高端人才集聚工程、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千名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工程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推进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壮大“有证书、实用型”高技能人才队伍规模。拓展人才引进渠道,加强人才开发载体建设,优化人事人才公共服务,营造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力争全市人才总量增长12%以上。

  (六)重视民生改善,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积极促进居民就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构建覆盖城乡的人力资源市场和信息、培训服务网络,统筹城乡就业服务体系。优化自主创业环境,完善小额担保贷款等就业促进政策,推进创业带动就业。推进城镇充分就业社区创建活动,开发更多公益性就业岗位,帮助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鼓励和支持困难企业尽可能不裁员、少裁员,引导支持企业稳定就业岗位。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扶持和指导服务,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农村、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重视转业复退军人安置就业工作。引导外来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帮助做好就业指导服务。深入实施劳动合同法,建立和谐劳动关系。

  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健全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险体系,研究完善各类养老保险制度衔接转换办法,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加大对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投入,稳步提高养老、医保参保人员的待遇水平。发挥商业保险和社会互助保障的积极作用,加快发展社会化养老服务。深化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完善医疗、灾害等专项救助制度,切实保障农村贫困家庭、城镇困难家庭、离退休职工和在校贫困大学生的基本生活。

  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完善市场流通网络体系和价格监测体系,健全食品药品安全长效工作机制,确保粮食、蔬菜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和价格平稳。积极探索联合执法制度,完善数字城管信息平台,促进城市管理无缝隙、全覆盖。健全安全生产预警、预防和应急救援体系,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和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强化重点领域、行业的依法监管,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健全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推进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平台体系建设。加强金融风险监管,遏制涉众型金融经济犯罪。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严厉打击各类犯罪活动,大力整治“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加强国家安全工作。创新信访工作机制和方法,发挥人民调解的作用,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突发性、群体性事件。深入推进现代化和谐社区建设。强化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服务管理,妥善处理企业用工劳资纠纷,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支持驻甬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建设,加强国防教育、国防动员、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和人民防空工作,创新“双拥”工作,切实落实优抚安置政策。

  (七)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提高政府服务管理水平

  推进政府职能转换。积极稳妥启动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调整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和职责分工。探索建立乡镇公共安全监管体系,健全新型社区管理服务体制。促进政府管理职能重心下移。加快财税体制改革,规范非税收入管理,推进收费基金制度改革,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深化行政审批职能归并改革,加强行政审批服务和公共资源交易统一平台建设,推广网上电子行政审批服务和监察平台网络系统,提高办事效率。适时启动“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研究编制工作。

  创新政府服务方式。深入开展“创建服务型机关,促进企业发展”活动,完善领导联企、部门帮企等制度,通过开展形势宣讲、落实政策、协助开拓市场、简化审批、结对挂钩等服务,有效帮助解决企业发展面临的难题。进一步开展服务型示范机关和服务企业优秀公务员评比活动。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加大公共服务投入,加快培育服务市场。完善部门间的协调配合机制。加强行政效能监察,健全行政效能投诉受理机制。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全面贯彻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依法监督,积极支持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扎实做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工作。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畅通社会和舆论监督渠道,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人民团体的作用。推进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严格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考评制,完善行政复议制度和过错责任追究制,强化审计、监察等专门监督。

  大力推进政风建设。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完善“三重一大”保廉体系,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严肃查处商业贿赂、侵害群众利益等行为。坚决制止铺张浪费,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会议经费、公务用车经费、公务接待经费支出“零增长”,市级部门公务用车购置冻结一年,出国(境)经费削减20%。加强思想作风建设,进一步改进会风文风,力戒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确保政令畅通。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民主评议工作,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加强公务员队伍管理,切实提高机关工作效能。

  各位代表,越是困难时刻,越要高度关注民生。今年我们将进一步推进民生事业发展,积极办好十方面的实事。一是就业方面。实施灵活就业社保补贴1.5万人以上,开发(保持)公益性岗位5500个,完成劳动力技能培训20万人次,确保城镇“零就业家庭”发现一户、解决一户。组织专场招聘会100场。二是社会保障方面。市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75%以上,实施住院门诊双统筹。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城镇职工和居民医疗保险待遇水平、重点优抚对象抚恤和城乡低保补助标准。新增实质性开展居家养老服务行政村150个,新增养老床位1820张。推进市社会福利院建设和“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三是教育卫生方面。小学、初中生均公用经费分别不低于450元和650元。免除“低保”和“社会扶助证”家庭子女就读中等职业学校学费。义务教育段66%以上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由公办学校接纳。70%以上幼儿入读省三级以上幼儿园。继续改造农村乡镇卫生院30个,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达标率达到50%以上。新增医院床位1000张。四是群众文体生活方面。免除5万户以上低保户家庭的有线电视入网费和收视维护费,向农村低保无电视机的困难家庭赠送1万台电视机。完成20万居民用户有线数字电视转换。行政村体育健身路径覆盖率提高到90%以上。五是农村公共服务方面。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院有效费用补偿水平提高到36%以上,门诊有效费用报销水平20%以上。建成全面小康村35个、环境整治村300个、新农村电气化村改造500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50个、农村联网公路180公里。完成山区、海岛和革命老区异地安置移民1500户、相对欠发达地区低收入农户危房改造1500户。六是住房保障方面。符合廉租住房条件的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现应保尽保。开工建设经济适用房30万平方米以上,解决3000户以上低收入家庭住房。海曙、江东、江北三区整治老小区175万平方米,完成80万平方米。开工建设拆迁安置房310万平方米。推进30个城中村改造。七是群众出行方面。新增环保舒适型公交车250辆以上,新增公交枢纽站、首末站10个,新辟、优化调整公交线路40条。市区新增道路停车泊位5000个以上。八是环境保护方面。完成清水河道建设250公里、城区内河整治24条。完善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加强临港工业废气污染区域整治。全面改善江北区及鄞州平原区域供水水质。重点生态公益林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亩17元。九是市场保障方面。改造农村菜市场30个以上,新增村级连锁便利店150家,市区建设放心餐饮加工配送中心3个。完善食品药品源头控制和市场准入,食品抽验达到每千人4批次,食品药品安全风险继续下降。十是公共安全方面。加快社会管理动态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全面实施基层和谐促进工程。完成15座水库保安工程、屋顶山塘除险加固30座。亿元生产总值安全生产事故死亡率继续下降,事故死亡人数控制在省政府下达的年度控制指标内。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我们肩负着艰巨而繁重的任务,困难和挑战考验着我们,责任和使命激励着我们。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宁波市委的领导下,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振奋精神、迎接挑战,群策群力、克难攻坚,以优异的成绩向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特色农业 通关 产品结构 成品油 工资 
稿源: 宁波日报  编辑: 崔燕
相关报道
[ [发表评论] | 我要投搞 | 进入论坛 | 发给好友 | 打印该页 | 后退 | 关闭窗口 ] 
专题 分类
宁 波 热 点 国 内 聚 焦
国 际 纵 横 年 度 专 题
社 会 热 点 文 化 教 育
综 艺 娱 乐 体 育 天 地
实 用 宝 典 科 技 财 经
最新 专题
希拉里访问亚洲四国
牛年股市股民牛盼
美俄卫星相撞
大明星小沈阳
多省市发消费券刺激消费
进入更多专题
联系方式
新闻热线
0574-27802780 87685148
热线传真
0574-27802780
投稿邮箱
edit@cnnb.com.cn
报料邮箱
news@cnnb.com.cn
联系地址
宁波灵桥路768号中国宁波网
邮政编码 315040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函[2001]82号  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 1104076  浙ICP备05019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