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的台北年货市场上,一家商铺打出明显的“欢迎使用消费券”的广告 桃园一家餐厅动作够快,去年就挂出有关消费券的醒目广告 本报记者 周骏 潘高峰 刚过去的牛年春节,要说在宝岛台湾哪些词使用最频繁,非“消费券”和“三千六”莫属。全台湾从北到南,不论是上班族还是流浪汉,不论是亿万富豪还是平民百姓,每人都可以领到价值3600元新台币的消费券。在春节前夕消费券发放的当天,许多人的见面语都变成了:你领了吗? 去年11月,本报记者 赴台北参加世界中文报业协会第41届年会,正值台湾的消费券政策从全岛大讨论到最终方案公布的阶段。作为全世界第一个以发放消费券形态拉动消费的地区,台湾这项刺激经济的政策从酝酿到出台的过程,引起了普遍关注。 1 吸引眼球 刺激消费 消费券的全名是“振兴经济消费券”,台湾于今年1月18日正式向民众发放。据台湾媒体报道,发放消费券的当天,全台湾2300多万人中有2100多万人分别在14202个投票所领取了自己的新年“红包”,领票率超过91%。台湾过去每年经常有各种投票选举,由于往往造成社会人心的不稳定,不少老百姓对投票所有些厌恶。但这一次到投票所不是领选票,而是红纸封套装着的一叠价值3600元的消费券。以致有人感叹:这回投票所算是物尽其用了。 为了吸引大家使用消费券,台湾很多商家近乎疯狂地推出各种折扣优惠、组合套餐,有些还可抽奖,奖品有汽车、房产等。借助消费券的“东风”,今年春节期间,台湾许多商家生意大好,商场到处人头济济。其中著名的灿坤电气连锁更是创下了史上单日最高销售额4.5亿元新台币的纪录。据调查显示,有53%上班族因消费券而提高过节预算,平均较去年提高新台币3082元。 从发放消费券那天到春节前的5天里,收进消费券的业者到银行兑领的金额达63亿元新台币。2月2日,春节长假后银行首日营业,仅台银这一天就被兑领了近2.6亿元,比年前单日高出一倍;第一银行年前五个营业日才兑领7亿多元,但2日一天就兑领6亿元。据银行统计,仅一个春节,民众至少已使用了200多亿元消费券,约占总发行数的四分之一。 2 全岛讨论 谨慎推出 2008年11月上旬,台湾拟发消费券来刺激岛内消费的消息经媒体披露后,很快在全台湾掀起了一场近乎全岛参与的大讨论。报纸上连篇累牍地发表各方的意见,各家电视台也几乎天天讨论。是发现金还是发消费券?是救济穷人还是全民福利?是以“户”为单位还是以“人”为对象?大家各抒己见,讨论得不亦乐乎。而前期争议最大的就是消费券能否刺激消费?反对者认为,民众很可能会用了消费券而把原本准备消费的钱存起来,就好比本来一天喝一杯咖啡的人,不会因为领到消费券就喝两杯咖啡,消费习惯不会轻易改变。赞同者则坚持,只要消费券不找零,每一次消费必然会超出消费券的金额,所以带动消费是毫无疑问的。 本报记者是11月17日抵达台北的。一到下榻的宾馆,就从当天的报纸上看到,当时被炒得沸沸扬扬的以年所得30万元以下家庭为优先照顾对象的“扶贫”方案被新的“排富”政策所取代。“扶贫”的范围被扩大到家庭年所得120万元以下,每户发放金额在1万元左右。根据该方案预计,受惠的家庭也从原来的45万户扩大到500万户,占台湾地区总家庭数的88%。 11月18日上午,世界中文报业协会第41届年会在五星级的晶华酒店开幕。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亲临会场致开幕词时透露,“行政院”当天将正式公布消费券政策。当天中午,“行政院”负责人刘兆玄亲自举行记者会,宣布消费券的实施方案。当天出版的台湾联合晚报第一时间刊登了这一重大消息。年会下午休息间隙,还散发着油墨香的报纸便送到了大家手里。最新公布的消费券政策又从前一天的“排富”方案演变成“普降甘霖”,3600元消费券人人有份。同时公众最关注的发放时间、消费时限等也撩开了神秘面纱。 据台湾媒体透露的消息,消费券政策从“排富”到“不排富”是11月17日晚上才确定的,而发放金额是3600元还是5000元,一直到18日上午决策层还在举棋不定。最后拿出两个方案,由刘兆玄拍板定下。 当天晚上,台北市政府宴请参加世界中文报业协会年会的全体代表,刘兆玄到场致辞。他在谈到消费券计划时说,这些日子一直在反复考虑,做太小、太晚,会错失机会,后果严峻,所以今天终于作出决定。 12月5日台湾地区立法机构通过“振兴经济消费券发放特别条例”,对消费券方案又作进一步完善,并制定了更加周详的规定。根据条例,在台湾有户籍的台湾居民及其外籍、大陆港澳配偶以及2009年3月底前出生的婴儿,都可领取;为鼓励消费,消费券使用时间缩短了3个月;消费券通过户政系统发放,居民凭身份证件或户口簿到投票站领取;持消费券可以到有营业登记的零售店、量贩店或餐饮店消费,不兑现金不找零…… 3 非常手段 连锁反应 受金融海啸的影响,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台湾亮起了三盏红灯:第一盏是产业严重衰退,第二盏是失业率屡创新高,第三盏是消费市场低迷不振。在台湾期间,我们从当地的电视里看到,许多大型商场都门庭冷落,消费之不景气显而易见。 因此消费券方案一经公布,民众反应热烈。当天媒体的话题就转向如何使用这笔“意外之财”。台湾一个小学教师的月收入超过7万元新台币,3600元消费券的购买力实在微不足道,不少官员与民众都表示要将领到的消费券捐赠给慈善团体。但对于贫困家庭来说,这3600元堪称是一笔能够救命度日的“及时雨”。银行对上班族使用消费券的调查显示,89.66%的人肯定消费券有助提升景气,56%认为能有效刺激消费。有58%的受访者表示,会用在原来就有意购买的必需品上,真正愿意多买原本不准备买的也有37%左右。而大多数人都预期实际消费一定会超过新台币3600元。 随着消费券政策的出台,台湾各商家针对消费券设计的促销方案纷纷出笼,连远在大陆的台商企业也不甘人后,要分食消费券这块“蛋糕”。上海的台商企业打出在上海也可以使用消费券的口号,有的餐厅亮出“使用消费券打9折”的广告。台商开设在上海的一家医院还推出优惠健康检查,3600元消费券能够抵用1000元人民币(相当于近5000元新台币)。开设在广东东莞的台商子弟学校还允许用消费券为子女缴付学费,尽管与该校小学学费每年人民币1.6万元及中学每年2万元比较,相当于1000元人民币的消费券对吸引学生根本起不了任何作用,但于此足可看出消费券产生的影响。 4 多方试探 厚积薄发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认为:在经济不景气时期,假如民众均吝惜消费,这只会使得市场上原本冷清的买气更冷清。消费减少,工厂的生产必然相对减少,连带工厂雇用的工人也跟着减少,势必形成更多的失业人口。人们因失业更不舍得花钱消费,从而造成恶性循环。所以,凯恩斯主张越是经济不景气时越要扩大消费,节约与储蓄反而会造成更大的萧条悲剧。 台湾当局的消费券政策,其实就是凯恩斯理论的实践,是非常时期的非常手段。它比起日本政府发的现金“红包”,比起美国政府的“救市”计划,更简单更直接更惠民。然而在制定、完善、实施这一政策的过程中,决策者显然十分慎重。 据台湾同行透露,负责制定消费券政策的经建会一开始并未把方向完全向公众交底,而是不断地释放消息,来试探各方面的意见。在长达半个多月的时间里,包括学术界、媒体和大众,通过不同场合对消费券发表了大量的意见,还有很多人打电话到经建会表示自己的看法。有的不赞成排富,有的主张直接退税,甚至有民众提议干脆在次年报税的时候,直接把消费发票当作单据来核销抵减。经建会在不断释放信息的过程中,接获了大量来自民间的声音,并且从善如流,在最后的方案中采纳了不少民众的合理建议。 为了让消费券发放过程顺畅圆满,“内政部”于2009年1月6日还举行了一次由该部门上百名工作人员参与的发放过程仿真演练。除了借此掌握发放所需时间,也希望通过体验仿真领取流程,来发现发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向民众传递领取消费券时应注意的事项。 过去台湾也曾推行过包括“租税减免”等措施,几乎都是优惠到相对的有钱人或企业集团的层面,鲜有政策真正落实到“自然人”,特别是落实到弱势群体。包括曾获不少人赞同的退税方案,最后获益多者还是富人。而经历了反复讨论多次修订才出台的消费券方案既不排贫,也不排富,不仅体现了“平等性”的价值,在实施细则上也规避了许多人们曾担心的弊端。因此最终方案亮相后,各界几乎都是一片叫好声。唯一的“不满意”就是“3600元太少,根本不够花”。 台湾当局这次总共发放了829亿元消费券,预计能提升GDP0.64个百分点。对于消费券政策能否真正拯救台湾的经济,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消费券所能呈现的市场繁荣只是短期效果,如何增加就业率及提高劳动者的收入,那才是振兴经济的根本。台湾媒体评论,这一场从消费券产生的资金能量流动,在真正刺激消费之前,先开始刺激了一场“人心价值的活络”。这应该是到目前看来消费券最有价值之处。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年货市场 报纸 就业 促销 优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