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夹 | 返回宁波网首页 | 博客 | 论坛 | 时尚 | 娱乐 | 影院 | 电视 | 音乐 | 健康 | 汽车 | 旅游
对 话 BO播报 三江时评 网友播报 网上调查 网友贴图 论坛精贴 点击排行 网上电视 外媒看宁波 图 片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正文
《瞭望》文章:30年改革开放解放了13亿人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12月16日 21:14
关注百姓 关爱生活  中国宁波网新闻热线:27802780  重要报料本网付酬 浙江网通热线支持

  不囿于理论,始终围绕最迫切的现实需要;谨慎推进,不超越现实可能性

  “改革开放的根本经验,是通过解放人达到解放生产力”,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的时候,中央党校哲学部副主任韩庆祥教授这样评价30年的成功,“这也是邓小平把解放思想放在实事求是之前的一个原因。因为不破除思想的束缚,就迈不开解放的脚步。解放思想的实质就是解放人。”

  30年前,当二百多名共产党精英云集人民大会堂时,引发中国历史转折的起点,是一个平反冤假错案、解放老干部的建议。

  这如同一个象征,之前之后,无数中国人从政治束缚中解脱出来,汇聚成建设中国的巨大力量。从那时直到今天,三十年中,从政治平反到人的全面发展,中国走出一条坚定稳健的人的解放之路。

  对此,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修泽研究员认为,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持续30年展现出的发展奇迹,必然是中国经济力量不断壮大的30年,也必然是中国人格力量逐步升华的30年。

  他将30年来人的解放过程,概括为既互相交错、又相对独立的三个大的方向,第一,将人从计划经济模式下,主体性被禁锢的状态下解放出来;第二,将人从原教旨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下,主体性被金钱侵蚀的状态下解放出来;第三,则力图把人从物的束缚中解脱出来,通过对人自身需求的高度关注,把人推向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30年改革开放,解放了13亿人这一最活跃的生产力因素,是一件前无古人的事业。30年来,这条中国特色的人的解放之路,既不囿于理论,始终围绕最迫切的现实需要;又谨慎推进,不超越现实可能性。这是大国治理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贡献给人类文明的多元化样本。

  始终贴近基本国情,尊重历史成果

  30年改革开放所推动的人的解放,始终贴近现实国情,围绕中国最迫切的现实需要制定目标,因而体现出明显的阶段性、螺旋式上升的特征。“中国的改革从外围开始,逐步向内核逼近;呈现渐次展开、逐步过渡到整体推进的特征”,常修泽总结道。

  韩庆祥教授把30年来人的解放总结成五个阶段:一是从1978年到1985年左右,真理标准大讨论破除了“两个凡是”,从思想上解放人,同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得以正本清源,破除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这一阶段主要是政治层面的解放。

  二是1985年左右到1988年左右,是文化层面的解放。主要是提出人的现代化,从传统陈旧文化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三是1988年左右到1992年,是哲学层面的解放。体现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强调人的主体性,破除从物的层面去看待人,强调人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是1992年后,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用市场机制解决效率问题,把人从权力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人通过能力来立足社会,产生了中国前所未有的能力经济,开始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依附于权力的权力经济。

  五是“以人为本”提出后,把人从物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以往市场经济的一个结果是以财富为标准来衡量人,容易牺牲民生、生态,针对此,中央提出以人为本,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

  同时从横向来看,人的解放又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是思想解放;其次是能力解放,即通过市场机制释放个人能力;三是自立解放,摆脱了单位人依附于组织的状况;四是利益解放,由过去个人无条件服从国家利益,没有独立利益主体的情况,变为权利平等的利益主体。

  这样清晰的几个阶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对人的全面发展认识的不断深化。而这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也始终与中国发展的现实国情紧密相关。

  30年来每一次人的解放,都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形成持续进步的过程:政治解放为经济发展提供基础,经济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这样的递进,30年后回顾,显得尤为清晰。

  自由选择权是改革最初带给人的权利。1978年12月至1985年前后,被后来的研究者视为改革的启动阶段。此时,始于1978年的解放思想从真理标准大讨论出发,开始反思传统模式的禁锢。“解放思想就是从政治层面上解放了人”,韩庆祥教授这样评价。

  反思的结果是,“包产到户”的浪潮席卷全国,到1983年底,全国包产到户的覆盖面达到了95%以上,思想解放直接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化,喻示着觉醒的开端,人的精神枷锁逐渐被打破。

  随后,经济建设主战场不断形成突破。常修泽认为,按照内在逻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进展有六个方面,即所有制结构改革、现代市场体系的培育和发展、政府宏观管理体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农业和农村体制改革、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创新。

  无论是政治束缚的解脱还是经济发展,都给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条件。“上述六方面的进展,给人的价值实现和多方面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常修泽认为。

  随着中国告别传统计划经济模式,社会财富不断被创造、积累,经济、政治制度持续改革实践,中国人经历了从权利受限走向平等,继而走向权利的内涵与外延不断扩展,多元权利完善生长并得到逐步保护。

  在这个进程中,社会稳定始终被视为第一需求,视为对人的解放和人最基本权利的保证。

  比如,1992年,改革陷入姓社姓资的争论,邓小平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凝聚起改革共识。

  韩庆祥对此评价说,改革是破旧立新的过程,因此外部环境和人们的思想观念不稳定是一种常态。中国改革的推动者通过像“三个有利于”这样的标准,在众多不确定中指明确定的方向,在“流变”中营造起一个稳定环境,也就是在意识形态的底线之外,鼓励人的一切创新,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寻求改革、发展、稳定的最佳结合点和平衡点,是我国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经验。”常修泽认为,“今天看,也是实现以人为本的新鲜经验。”

  与人的主体性成长强力互动,共同完善

  “此前,中国处于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下,人的主体性被集权所禁锢。”常修泽说。他将这种禁锢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依附性。计划经济以集权理论为依据,以命令形式强制性地下达给下级,上下级之间存在行政性的依附与被依附的关系,人们缺乏独立性。二是等级性。计划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的“平等”实质之间存在“冲突”或者“异化”,计划经济体制带来的等级性难以保障人的平等性。三是封闭性。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存在各种各样的“分割”和“封锁”,使人的心灵封闭,个性难以张扬。

  “人的主体性增强和全面发展,贯穿在对传统社会层级结构的破解过程之中。”韩庆祥说,在中国的传统社会结构中,政治要素过大而经济、社会要素过弱,实质上是一种权力的层级结构。这种社会层级结构产生于数千年的封建专制社会,又在计划经济模式中得以强化。

  常修泽认为,30年来,人的主体性的增强和自身的发展,表现为各个社会阶层主体性的增强,最有代表性的有六大阶层。

  ——中国农民主体性的增强和发展。80年代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户开始成为独立的经营主体,这种新的制度安排表明农民开始萌生一种“主体”价值。2003年的《农村土地承包法》、2007年的《物权法》,以国家法律的形式承认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农民作为一个独立的生产经营主体,已经站起来了。

  同时,农村乡镇企业的创建、农村基层民主制度的深入推广等,也使农民的自主意识有所增强。

  ——进城务工者群体的产生和迅速壮大。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农业剩余劳动力“离土又离乡”的异地就业和“非户籍性的迁移”明显增加,这是中国人口迁徙史上的一个壮举。进城务工者群体的主体性不断增强,并在进一步的释放过程中。

  ——企业职工和管理者的主体性释放。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创建和相应新型劳动关系的确立,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范围逐步扩大。中国企业员工逐步有了对劳动岗位的自由选择权和对劳动力价格的参与决定权,并由此带来社会和政治方面更多的话语权。这对促进员工的主体性及其发展是具有实质意义的。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就业 席卷 寻求 财富 产经 
 [1] [2] 下一页
稿源: 新华网  编辑: 吴颖
相关报道
[ [发表评论] | 我要投搞 | 进入论坛 | 发给好友 | 打印该页 | 后退 | 关闭窗口 ] 
专题 分类
宁 波 热 点 国 内 聚 焦
国 际 纵 横 年 度 专 题
社 会 热 点 文 化 教 育
综 艺 娱 乐 体 育 天 地
实 用 宝 典 科 技 财 经
最新 专题
牛年股市股民牛盼
美俄卫星相撞
大明星小沈阳
多省市发消费券刺激消费
我国多省旱情
进入更多专题
联系方式
新闻热线
0574-27802780 87685148
热线传真
0574-27802780
投稿邮箱
edit@cnnb.com.cn
报料邮箱
news@cnnb.com.cn
联系地址
宁波灵桥路768号中国宁波网
邮政编码 315040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函[2001]82号  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 1104076  浙ICP备05019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