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夹 | 返回宁波网首页 | 博客 | 论坛 | 时尚 | 娱乐 | 影院 | 电视 | 音乐 | 健康 | 汽车 | 旅游
对 话 BO播报 三江时评 网友播报 网上调查 网友贴图 论坛精贴 点击排行 网上电视 外媒看宁波 图 片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正文
李俍民:小乡村走出去的“革命翻译家”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11月14日 17:28
关注百姓 关爱生活  中国宁波网新闻热线:27802780  重要报料本网付酬 浙江网通热线支持
 

李俍民:小乡村走出去的“革命翻译家”

书香门第出身的他,很早就参加进步活动并投身革命,而“文化”样式是他从事革命活动的锐利武器。一部《牛虻》成了他译著的“最强音”。他说:“我希望自己能学会意大利文。我还想再为青少年读者翻译一部八十万字的意大利著名作品。这是我的一个心愿!”真是老骥伏枥,壮心不已,这段话充分表现了一个革命翻译家的崇高精神境界,感人至深。

 

出身“革命家庭”

1919年3月15日,浙东穿山半岛灵岩一个叫横河的乡村,李氏家族有个新生儿呱呱坠地,家长叫李琯卿,而这位新生儿便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翻译家李俍民。

1938年,已是中共党员的李俍民的哥哥李侠民(又名李长来),从革命圣地延安学习回来,在家乡横河村发展了自己的亲弟妹李倜民、李俍民和李偀民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共历史上的第一个家庭党支部成立,哥哥李侠民任党支部书记。入党时,李俍民只有19岁。

中共横河李氏家庭支部成立后,很快与镇海地下党组织接上了关系,他们一边发展地下党员,如李健民的妻子冯和兰等,一边领导家乡群众,开展形式多样的抗日宣传活动。李俍民追随其哥哥横河的公德小学为据点,以学校教师(绝大数是地下党员)为核心,团结吸收周围一些当时失业、失学回乡的工人、学生,组织“横河乡抗日救亡工作团”、“海燕歌咏队”、“海鹰剧团”,从学校到乡村到处进行演出活动,上演《放下你的鞭子》、《大战卢沟桥》等剧目,把抗日救亡运动搞得轰轰烈烈。1940年春,中共宁属特委移驻山沿陈(今大碶街道沿陈村)设立秘密机关。在此期间,李氏家庭支部通过公德小学师生经常把重要情报提供给宁属特委。特委也通过李氏家庭支部和地方进步人士,利用教师联谊会形式,广泛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活动。而作为联合小学中心的公德小学在李氏家庭党支部领导下,担负起全乡教育教学、培养革命干部和宣传抗日救亡的三大任务。

这一时期,通过参加进步活动,革命的种子已牢牢地扎根在李俍民的心田。

 

积极投身革命

李俍民青少年时期深受“五四’新文学和西洋文学作品的影响和熏陶。1932年就读宁波效实中学,曾被选为校刊《效实学生》主编。1935年,在校刊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文学翻译习作《他回来了吗》(又名《归乎》,保加利亚作家瓦佐夫的短篇小说)。高中毕业后,先后担任小学校长、教务主任等职。

抗日战争爆发后,李俍民积极参加当地抗日救亡运动,与同乡青年一起组织海鹰剧团,演出与其兄合编的九幕剧《精忠报国》等。李俍民又创作了儿童文学剧本《儿童团大打东洋兵》,发表在桂林一个进步刊物上。1941年,在上海出版的《宁波人报》上,发表了他整理的家乡民间故事《龙角山和虎头岭》。1942年5月,因不堪忍受敌伪的政治压迫,奔赴淮北苏皖边区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进抗大四分校学习,毕业后,被分配到洪泽湖畔淮宝县立中学任教。其间因受梅益翻译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影响而自学俄文,立志从事文学翻译工作。1946年秋,李俍民考入上海沪江大学英文系。在校期间,又用英文翻译了美国女作家罗林斯的长篇小说《鹿童泪》(又名《一岁的小鹿》),这是他翻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以翻译革命小说著名

“我知道,他是出版界有名只译革命小说的人,直到1990年代初去世。”原三联书店总经理兼《读书》杂志主编沈昌文是这样评价李俍民的。

解放后,李俍民的翻译才能得到充分施展。他先后在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上海编译所、上海译文出版社任编译员。1954年,加入上海作家协会。196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主要翻译作品有:爱尔兰女作家伏尼契的《牛虻》(1953年,中国青年出版社)、苏联作家毕尔文采夫的《柯楚别依》(1954年,上海新文艺出版社)、意大利作家乔万尼奥里的《斯巴达克思》(195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苏联作家盖达尔的《学校》(1955年,少年儿童出版社)、巴若夫的《孔雀石箱》(1955年,少年儿童出社)美国作家希尔德烈斯的《白奴》(1961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等长篇小说和童话集。他还翻译了大量外国中、短篇小说,如《苏联少年英雄柯季克》、《游击队的儿子》、《斯巴达克》、《近卫军战士马特洛索夫》、《少女革命家——丹娘》(以上是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和《卓娅》(中国青年出版社)等。另外,六十到七十年代,有他参加翻译的苏联长篇小说《军人不是天生的》、《多雪的冬天》、《人世间》、《你到底要什么?》、《围困》等,在我国读者中也颇有影响。

此外李俍民译著的小说还有《伊格纳托夫兄弟游击队》、《一朵小红花》、《游击队的儿子》、《绿蚱蜢》、《下雪了》、《生命之爱》、《两个不听话的小姑娘》、《新来的》、《黑宝宝》、《总工程师》、《白桦树下的茅屋》、《红海军和小黑熊》、《尼尔斯奇游记》、《聪明的小鸭子》、《性格和真实》等作品,是国内有影响的十大外国文学翻译家。

 

影响了几代人的《牛虻》

李俍民译著中最有影响的作品就是《牛虻》。

爱尔兰女作家艾·丽·伏尼契受俄国先进的政治思想家影响,以19世纪意大利民族解放运动为背景创作了长篇小说《牛虻》,并于1897年在英国出版。 
      由于伏尼契与俄国革命家的特殊关系,加上作品强烈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思想,小说在十月革命的苏联青少年读者中流传甚广,俄国著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曾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多次提到《牛虻》这本书,使我国翻译家李俍民先生受到极大感染。1953年,李俍民先生根据英文原著,参考两种俄文译文,将《牛虻》译成中文并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中文版《牛虻》问世后,很快得到广大中国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的热烈欢迎,从1953年到1959年该书印行达100万册。

《牛虻》影响了新中国几代人。50年代李俍民《牛虻》译著出版后,在全国人民,尤其是青年中引起了轰动。特别是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牛虻》更是成了鼓舞志愿军战士斗志,奋勇杀敌的精神动力。此书尽管在“文革”期间受到无端批判并被禁止出版,但人们私下里依然视《牛虻》为精神食粮。1978年6月《牛虻》重新出版。从1978年6月《牛虻》重新出版,至1995年9月已累计印刷30次,发行总量达204万册。李俍民译著的《牛虻》已成为我国几代读者喜爱和受益最多的译本,《牛虻》对弘扬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起到了重大作用。国家有关部门今年又将中国青年出版社的《牛虻》译本列为全国新华书店常备书目之一。 

 

人物简介:

  (1919~1991) 原名李恺,又名李星,宁波北仑大横河人。1937年读中学时参加横河抗日救亡工作团。高中毕业后历任小学校长、教务主任等职。1942年至淮北苏皖边区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1946年入沪江大学外文系,后辍学,始事苏联儿童文学翻译。新中国成立后,专事文学翻译,历任上海少儿出版社编辑及上海编译所、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分社编译所、上海译文出版社编译所所员,上海市政府参事室参事,上海市政协委员等职。

译著有《牛虻》、《斯巴达克斯》、《白奴》等数十部约1600万字。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奥斯特 白桦 万字 
稿源:  编辑: 朱慧慧
相关报道
[ [发表评论] | 我要投搞 | 进入论坛 | 发给好友 | 打印该页 | 后退 | 关闭窗口 ] 
专题 分类
宁 波 热 点 国 内 聚 焦
国 际 纵 横 年 度 专 题
社 会 热 点 文 化 教 育
综 艺 娱 乐 体 育 天 地
实 用 宝 典 科 技 财 经
最新 专题
牛年股市股民牛盼
美俄卫星相撞
大明星小沈阳
多省市发消费券刺激消费
我国多省旱情
进入更多专题
联系方式
新闻热线
0574-27802780 87685148
热线传真
0574-27802780
投稿邮箱
edit@cnnb.com.cn
报料邮箱
news@cnnb.com.cn
联系地址
宁波灵桥路768号中国宁波网
邮政编码 315040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函[2001]82号  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 1104076  浙ICP备05019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