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夹 | 返回宁波网首页 | 博客 | 论坛 | 时尚 | 娱乐 | 影院 | 电视 | 音乐 | 健康 | 汽车 | 旅游
对 话 BO播报 三江时评 网友播报 网上调查 网友贴图 论坛精贴 点击排行 网上电视 外媒看宁波 图 片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正文
李秋君:大千世界 丹青为伴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11月14日 17:28
关注百姓 关爱生活  中国宁波网新闻热线:27802780  重要报料本网付酬 浙江网通热线支持
 

李秋君:大千世界   丹青为伴

在中国绘画的千年历史中,女性艺术家始终处于“缺席”状态,即使偶然被提及,其艺术成就也无足轻重。20世纪以来,随着知识女性的觉醒、思想的自由和个性的解放,女性在画坛上才真正占据了一席之地,以空前的活跃姿态,取得了世人瞩目的艺术成就。而那一席之地中,就有女画家李秋君的身影。

她曾主持中国近代美术史上“组织最早、阵容最强、规模最大、持续最久”的中国女子书画会,更因张大干称之为“生平第一知己”而名闻遐迩。

 

不幸染上顽疾    却与丹青结缘

2004年4月30日,“朝花夕拾——海上女画家作品回顾展”在上海中国画院开幕,展出了8位已故女画师的45幅作品。有人写道:“走入不大的展厅,首先跃人眼帘的是8名女子的照片,或端庄淑丽,或温婉可人,或深静颖秀,或宛转清腴……欣赏着这一幅幅清雅秀美的图画,仿若聆听着这些才女当年的轻声曼语……”这8位才女之一便是我国著名女画家——李秋君。

李秋君生于1899年,小港李氏家族人。她在上海务本女中读书时,父亲李薇庄不幸去世了。这对少女时代的李秋君是个莫大的打击。她原本就多愁善感,这下又悲郁成疾,不久染上了肺病。因当时还没有特效药来治愈此病,只能呆在家里静心调养。当她看到长兄师从海上著名女画家吴淑娟习书作画,为排遣寂寞无聊的时光,便也跟着拜师学画。没想到,这一学,李秋君便与丹青结下了不解之缘。

也是因祸得福,这场疾病成全了李秋君。她在闺阁中静养10年,同时练笔10年,不知不觉,她在绘画上的造诣已经名声在外了,海上画坛的一些大活动,往往也请她参与。当时,她的画功主要来自于临摹。在静养期间,她临摹家族的收藏品,临摹世交名士的收藏品,临摹古董商暂时放在家中的收藏品。她所临摹的画,年代跨越“宋、元、明、清”。李秋君的初期画作主要是仕女。一般仕女,削肩细眼,三白面孔,是明代仕女的风格。而她的作品常出现的水纹波浪,线条流畅,明显地借鉴了宋、元画卷,大幅仕女的粗犷线条,也来自宋元古画。

李秋君天资聪颖,善于吸取众家之长。特别是结识张大千以后,她的画风主攻大型山水和青绿山水。当时女画家大多画花鸟、仕女,很少有画大幅山水的。李秋君最有名的是填金青绿山水,这样的画作金碧辉煌,非常华贵亮丽。这类作品需要大量的纯金粉,和真正的石青、石绿,费用太大,除了张大千、吴湖帆,其他人很少用。

 

 

组织中国女子书画会   树立”新女性”形象

1934年,李秋君联络冯文凤、陈小翠、顾青瑶、杨雪玖、顾默飞等上海著名女画家,发起组织“中国女子书画会”。应者云集,踊跃加盟,短短数月之内,会员竞达到150多名。除了发起人,主要成员有唐冠玉、虞澹涵、陆小曼、吴青霞、包琼枝、丁筠碧、徐慧、余静芝、周炼霞、鲍亚晖、谢应新、谢月眉、杨雪瑶、庞左玉等,几乎囊括了全国各地的著名女画家和女书法家。

当时,中国的女性艺术家异常活跃,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投身于社会革命,以变革社会为职志的艺术家;二是接受思想启蒙,卷入西学热潮的艺术家;三是以艺术修身养性,作为高雅消遣的“闺秀派”艺术家。而中国女子书画会正是第三类的集成者。她们既不以革命为职业,也不以艺术为鹄的,而在于表明一种具有独立人格精神的“新女性”形象。她们从闺阁中走出来,以一个自由人的身份积极参于文化活动,显示出新时代新女性所应有的一种新型的生活方式。古老的封建专制和男权社会的“三从四德”,在她们身上已不起作用。而李秋君确实堪称第三类女性艺术家的典型代表。

一个女性艺术社团,以全国性的规模和如此持久的凝聚力展开活动,在20世纪的中国是绝无仅有的。虽然,她们在艺术上并没有创造出多少值得称道的业绩,但却反映出当时中国女性艺术家精神自立的一个侧面。所以说中国女子书画会的成立,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一件大事,并意义深远。

该会成立后,随即开展活动,一连举办了4次画展,并出版4期“特刊”。直至日寇入侵大上海,她们万般无奈才停止活动。

 

投身于救亡运动    创办灾童教养所

中国女子书画会被迫停止活动后,李秋君放下画笔,走出闺阁,自觉地投身于救亡运动。

战争使无数平民惨遭杀戮,孩童失去双亲,一个个成为孤苦无依的流浪儿。看到这些可怜的孤儿,李秋君的心被刺痛了,内心深处的善良与爱心汹涌澎湃地激发出来。为此,她于1938年专门创办了上海灾童教养所。所址设于极司斐尔路(今万航渡路)盛公祠内,一开始收容灾童30人,后来逐渐增加到250余人,盛公祠容纳不下了,又迁至湖南路285号。

李秋君不仅让所内的灾童学习文化知识,还教会他们至少一门谋生技能,她要将他们塑造成对社会有益的人。

对于这家灾童教养所,李秋君的侄子李名邺有一段回忆:

“秋君姑是所长,负责经费及向社会上扩大影响,引起人们对抗战的关心。内部主政的教务长等一批教师,很多是地下党员,利用慈善工作、教育工作开展活动。我发现所里的一些地下党教师是秋君姑之前就认识,再到教养所来工作的。他们输送了一批青年去解放区,参军或加入地下党。这些学生解放后都已是革命干部,来看望过秋君姑,他(她)们尊称秋君姑为李老师。创办教养所,对秋君姑的思想教育和影响也是很深的。”

后来又逢国共合作,八路军、新四军相继成立,急需各方支援。李秋君毅然出任上海十八集团军抗日后援会征募主任,利用小港李家的地位和关系,积极为解放区捐赠医疗物资,掩护共产党人和爱国人士。因支援抗战有功,李秋君收到过新四军颁发的、上面盖有朱德总司令印章的奖状,她一直珍藏着,“文革”时才付之一炬。

 

成为新中国首批画师   却在浩劫中香消玉殒

上海解放后,李秋君爱国爱民、同情革命的义举得到了回报。她是市长陈毅首批接见的爱国民主人士之一,曾当选为第一届上海市人民代表,以后历届当选,直至“文革”。李秋君同时还担任第一届上海市民主妇联执委,并参加很多社会活动。如贯彻新婚姻法和维护妇女权益等工作。而那时候,绘画反而成了她的“业余作业”。

建国初期,艺术界流行这样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画和中医差不多,是不“科学”的,甚至提出要把中国画改作彩墨画的主张。当时上海约有三四百名国画家,他们受这种观点之苦,无法从事专业美术工作,经济拮据生活困难,更使国画艺术面临继承发展的难题。幸亏毛泽东知道了,特别提出:“难道有共产党员不要中国画的吗?”随即,周恩来在一次最高国务会议上决定:在北京和上海各成立一个中国画院。于是,在1956年8月,上海中国画院成立了筹备委员会。9月,经过民主协商,聘请69位画家成为上海中国画院的第一批画师,待遇优厚,级别相当于教授。李秋君便是这万众瞩目的69位画师之一。

一生与丹青结缘的李秋君,那时已得董北苑、董其昌法,风格颇似大千,古拙凝重;新画仕女端庄沉丽,具唐人风格。然而,社会对于艺术家的要求,是紧扣时代脉搏,反映现实生活,中国画不能再出现古装人物。山水画中亦需现代人点缀。李秋君知难而上,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深入生活第一线汲取营养。1958年3月,她与王个移、唐云、程十发、朱梅村、侯碧漪等画师一道,到上海久新、益丰两家搪瓷厂劳动锻炼。后来又去海岛渔场,积极体验现实生活,用习惯于传统题材的画笔,探索运用各种艺术手法,绘就了一批新国画。如现藏上海中国国院的《假日》、《渔舟待发》、《向东海要鱼》,这些都是具有突破性的传世佳作。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画院的一切创作活动均告停顿,画师们一律不准请假,接受批斗。李秋君平时待人宽厚,处事也十分谨慎低调,在画院中人缘颇佳,所以“革命小将”对她还算手下留情。但她还是遭受到不应有的磨难,后又被送到博物馆劳动,使她的健康状况更加恶化,最终没能熬过这场浩劫,于1971年3月21日晨光微曦时病逝于上海第六人民医院,享年72岁。

 

邂逅艺术大师大千  被誉生平第一知己

    张大干是20世纪中国画坛中最负盛名、同时又因多彩人生而极具魅力的艺术大师。

当时,李秋君的大哥祖韩曾任上海美商中国营业公司买办、中国化学工业社董事长,汉文正楷印刷公司董事长。虽是商人的他却自幼酷爱丹青,擅画山水,并能鉴别书画,与张大千因兴趣相投而成为好友。1922年,李秋君毕业于务本女中,此时的她已经二十三岁了,虽画有所成,但因自己的病因而延误了婚姻大事。在旧社会时代的闺阁千金,大都十六、七岁出阁,二十多岁未嫁,已被视为“老姑娘”了。李氏家人对秋君的婚事,自然格外关心。想把秋君许配给张大千。此时,张大千也经常来李家论书谈画,天长日久,与秋君意趣相投,而秋君确曾属意于大千,可是由于张大千已有妻妾,因而这一段姻缘未能成功。但从此张大千成了李府上宾,而秋君始终以止于礼之纯情与之相伴,以致终生未嫁。

李秋君与张大千,虽无婚姻之约,但对张大千的照顾真是无微不至。这在张大千晚年给祖莱的书信中可以看道:

“三小姐(秋君)诚为兄(大千)生平第一知己。自二十二岁于云书大伯府中一见倾佩,订为兄妹。三十年间,饮食衣服疾病医药,无不关切周至,以此亦颇为兄受谤。而三小姐亢爽之情,初无所计,且令心瑞、心沛一二侄女寄名膝下,为之命名,瑞为名玖、沛为名玫,从尊府排名也。似此豪直,求之古之闺彦亦不可得!”

又说:

“忆在三小姐画室,午夜同煮咖啡,以兄渴疾不能食糖,大哥(祖韩)三小姐亦为之摒而不食;端午节有客馈送洞庭白沙批把,亦相戒不许人回,其爱护之深,可以见矣!”

而最让张大千感动的,是李秋君率先把他视为“国宝”。他50岁时举行第四次婚礼,秋君亲自将他的手交到新娘徐雯波的手上,说:“此国之宝也,我侪当极力保护之!”此事张大干终身难忘,所以引为“生平第一知己”。这种超越了男女俗情的交往,也为朋辈所称道

张大干与李秋君同年出生,当时又恰逢五十岁。为此,“篆书醇雅,刻印浑巨,元朱文为近代第一”的金石大师陈巨来,特地刻制了一方“百岁千秋”印以表祝贺,印中巧妙地集他俩的名字、年龄于印中,供合作书画时盖用。这事后被传为艺坛佳话。

不仅如此,张大千和李秋君还互写墓碑。李秋君五十岁时,在静安公墓(现静安公园)建寿穴。墓碑是张大千写的——“画家李秋君生塘”,经石刻朱红色字立碑。李秋君为张大千写的,则是“张大千之墓”。大千也买寿穴,在秋君旁边。

1971年8月,李秋君在上海病逝后,李家人并未告诉张大千,怕他一下子接受不了“平生第一知己”的噩耗,后来总觉瞒也不妥,于是就告诉了张大千。当时,张大千 “惊痛之余,精神恍惚,若有所失”。终以亲笔作了一篇悼秋词,最沉痛者为末句:“古无与友朋服丧者,兄将心丧报吾秋君也!呜呼痛矣……”

 

①祖莱是张大千遗嘱执行人

 

人物简介:

李秋君(1899~1971)女,字祖云,别署欧湘馆主、欧湘馆女,宁波北仑小港港口李家人(现属北仑区戚家山街道)。1922年毕业于上海务本女中。初随长兄习书作画,后师从女画家吴淑娟。因其兄与张大千为至交,遂与之相识,得张指点,画技大进。1927年后与张辰伯、江小鹣、潘玉良等在沪创办艺苑。1929年加入蜜蜂画社,后任中国画会理事。1933年,在上海创办女子书画会,与何香凝、经普椿等为画友。抗战爆发后,参与组织灾童教养所,收容难童。1948年,李、张(张大千)同届五秩,陈巨来刻镌“百岁千秋”印方,集两人之名,供合作书画时盖用,传为艺坛佳话。建国后,上海美术协会成立时,任理事。其间,先后任教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新华艺术大学、中华文艺学校。又曾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上海市文史馆馆员、上海市妇联执委等职。1962年,当选为上海市人民代表。终生未婚,与丹青作伴。善画山水、人物、花卉,工诗文。传世作品有《假日》、《渔舟待发》、《向东海要鱼》等。著有《中国文学史》、《欧湘馆诗草》、《秋君画稿》。其作品曾参加各国展览,是长期活跃在上海画坛的著名女性。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成功 纯金 回报 会议 一批 
稿源:  编辑: 朱慧慧
相关报道
[ [发表评论] | 我要投搞 | 进入论坛 | 发给好友 | 打印该页 | 后退 | 关闭窗口 ] 
专题 分类
宁 波 热 点 国 内 聚 焦
国 际 纵 横 年 度 专 题
社 会 热 点 文 化 教 育
综 艺 娱 乐 体 育 天 地
实 用 宝 典 科 技 财 经
最新 专题
牛年股市股民牛盼
美俄卫星相撞
大明星小沈阳
多省市发消费券刺激消费
我国多省旱情
进入更多专题
联系方式
新闻热线
0574-27802780 87685148
热线传真
0574-27802780
投稿邮箱
edit@cnnb.com.cn
报料邮箱
news@cnnb.com.cn
联系地址
宁波灵桥路768号中国宁波网
邮政编码 315040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函[2001]82号  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 1104076  浙ICP备05019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