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省委十五届五次全会绘就了浙江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省域先行的宏伟蓝图。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会,对标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给祖籍宁波的香港企业家的重要回信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全会部署,明确了我市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实干先行的任务书、路线图和时间表。当前,全市上下正一体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市委全会部署,坚定挺立改革潮头,凝聚实干奋进之力,为宁波推动“六大变革”再深化再突破、展现“六个之都”新气象新魅力,彰显使命担当、作出更大贡献,精彩谱写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宁波篇章。
以卓越标准、先行姿态坚决扛起改革使命
海曙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海曙作为宁波的中心城区和门户枢纽,必须树牢卓越的标准、保持先行的姿态,一体学习领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增强使命自觉、激扬奋进力量,不断开创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卓越城区建设新局面。
一、以改革强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同发展、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制度体系,完善促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的体制机制与政策体系,加快打造新型工业化转型升级示范区。构建全域创新体系,坚持“创新、创意、创质”三创驱动,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完善街区孵化、载体加速、园区投产的全域创新体系。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聚焦现代贸易、现代金融、现代物流、软件信息、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生活服务等重点领域,加快推动现代服务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全力建设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二、以改革促开放,提升营商好生态。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对标一流、锚定更优、追求卓越,以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撬动政务、法治、市场、经济生态、人文五大环境优化提升,打响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归曙感”一流营商环境品牌。发展壮大民营经济,以政商关系的纯度、破难解困的力度换取经营主体的满意度,打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环境。巩固提升门户枢纽优势,依托自贸联动创新区空港片稳步探索制度型开放,全力支持服务空铁一体宁波枢纽建设,着力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加快打造门户功能突出、产业特色鲜明、发展带动强劲的临空经济示范区。
三、以改革惠民生,绘就共富新图景。赓续海曙千年文脉,以中央文化活力区、都市文博引领区建设为牵引,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一体推进以文铸魂、以文化人、以文兴业、以文塑城,创新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机制和活化利用机制,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不断丰富文明新实践、文化新场景、文旅新业态。持续增进民生福祉,聚焦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样板区,不断深化推进乡村振兴的多元路径探索,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推进以高质量充分就业为支撑的“扩中提低”改革,完善以“一老一小”为重点的人口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迭代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
四、以改革助统筹,推动城乡大融合。打造全域焕新样板,坚持“三沿”(沿江、沿路、沿山)开发,强化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牵引作用,构建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体系,完善人口集聚、土地集约、产业集群的政策体系,建立健全“城、郊、乡”全域焕新体制机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巩固生物多样性保护先发优势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成果,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优化全要素环境污染防治、全领域绿色低碳发展体系,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快打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双向转化通道。
五、以改革固根本,促进治理现代化。建设高水平平安善治海曙,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不断提升平安海曙法治海曙建设水平,完善党建引领、“三治”(自治、法治、德治)融合的基层治理体系,更加注重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打造新时代勤廉高地,坚持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持续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让“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在海曙大地蔚然成风。
增强改革定力 强化改革攻坚
江北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擘画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江北是靠打“创新牌”、吃“改革饭”、走“开放路”发展起来的,要在新征程上更进一步、攀高跨越,就必须在改革上率先行动、率先破题,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勇争先作示范。
一、坚持学深悟透,坚定改革方向。要持续学习好、领悟透、把握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做到常学常新、常悟常进。增强改革政治自觉。持续深化理论武装,在原原本本学、字斟句酌学、循迹溯源学、知行合一学中,始终站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增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锚定改革使命方位。对标对表中央《决定》和省委、市委《实施意见》,深刻把握总体目标体系的战略引领、攻坚性改革的示范引领、改革落实机制的实干引领,迭代深化推进“五个争创”、打造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示范城区的探索实践,更好地以改革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提升服务大局全局的能力水平。把牢改革科学方法。深刻把握“六个坚持”重大原则,贯通用好“八八战略”思想宝库,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熟练掌握运用科学的改革方法论,坚持守正创新、有破有立,更好地依靠改革厚植制度优势、激活发展动力、提升治理效能。
二、坚持突出重点,聚力改革破难。要用好全面深化改革“关键一招”,依靠改革疏通堵点、破除痛点、解决难点。聚力加快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健全有利于科技创新驱动力、产业集群竞争力、开放发展聚合力、营商环境软实力提升的制度机制,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贯通、高水平创新型城区建设、数实融合两业融合、开放平台和开放经济发展、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等方面勇闯新路。聚力创新高效能治理。迭代优化有效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深化平安江北法治江北建设的制度机制,持续探索行政执法、公正司法、全民普法等领域新经验新模式,健全完善风险闭环管控、矛盾多元化解、应急处突快响联动的大平安、大安全机制。聚力塑造高品质生活。紧扣城市数智化、新能源化、国际化“三化”转型新方向新要求,深入挖掘“港源”“城始”历史底蕴和时代价值,在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城市体检更新、重点区块开发建设、城乡风貌管控、绿色低碳转型等方面攻坚克难、探索创新,推动城产人文深度融合。聚力促进高水平共富。在推进强村富民集成改革、就业创业服务、公共服务设施集成供给、青年友好型城区建设、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构建等方面深化破题,提升城乡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坚持实干争先,提振改革精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全党“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只有真抓落实、敢抓落实、善抓落实,才能达到改革“一子落”、发展“满盘活”的功效。压实层层担当的改革责任。要强化主动谋改革、抓改革、推改革的意识,把改革精神、改革思维、改革办法贯穿各项工作始终,在改革发力显效中解决发展之难、打开崭新局面。增强善作善成的改革本领。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健全改革正向激励和容错纠错制度,引导干部争当改革的排头兵、探路者、实干家,自觉锻强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相适应的作风和能力,敢于攀高比强、勇于奋进争先。营造敢闯敢为的改革氛围。坚持“开门搞改革”,充分发挥群众首创精神、激发群众创造活力,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充分吸收到改革实践中来,形成“一盘棋”抓改革、“一股劲”促改革的生动局面。
打造科创强区 建设品质之城
镇海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镇海区按照省委十五届五次全会和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会的部署要求,进一步动员全区上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勇毅前行,持续推动“八八战略”走深走实,以“一流作风、一流业绩”勇于扛起新发展阶段历史使命,交出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科创强区、品质之城建设高分答卷。
一、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为驱动,全面提升科创策源力。强化创新驱动。放大平台带动作用,充分发挥甬江实验室、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等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技术创新策源地作用,加速孕育原创性、颠覆性技术,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完善激励政策,突出企业主体地位,锚定发展新质生产力主攻方向,推动产学研融通创新,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对接和支持力度。优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全面加强“三支队伍”建设,推进“引育留用”协同发力,优化升级人才政策体系,健全“投拨联动”机制,增强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的稳定预期,推动人才服务从保障型向发展型转变。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优化教育资源布局,营造良好教育生态。要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增强人力资源开发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
二、以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支撑,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聚焦制造业强基。高水平推进产业集群建设,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深入实施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构建以一流企业为引领的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体系,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围绕服务业补短。发挥区位、产业等优势,大力发展黏着性强的现代服务业,加快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大开放合作力度。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高质量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坚持内外贸、进出口、传统贸易和新型贸易协调发展,持续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优化提升“大招商”机制,创新产业链招大引强模式,争取引进更多大项目、好项目。
三、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载体,全力建设品质文化之城。深化意识形态除险保安。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做实做细理论研究传播、重大主题宣传、新闻舆论引导等工作,健全重大热点网络舆情引导和应对协同机制。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落细。健全常态化理想信念教育机制,深化“微笑镇海”“书香镇海”建设,引导市民遵守社会公德、恪守职业道德、弘扬家庭美德、提升个人品德。扩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深化“文化耕基”工程,完善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体系。开辟社会资本进入文化领域的新通道。加强重大文化项目建设推进和专业化管理,探索多场馆融合和社会化运营模式。
四、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推动公共服务普惠共享。推进“扩中提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完善统筹城乡、线上线下一体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健全“一人一技”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深化“镇海无欠薪”行动,贯通就业创业政策,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坚持“兜底普惠”。稳步推进社会保险扩面提标,构建多层次、多支柱、可持续的养老和医疗保险体系,健全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制度,精准实施分层分类梯度社会救助。提升“服务温感”。积极构建优婚、优生、优育贯通的高水平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进嵌入式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改革,探索“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健全公共卫生体系,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推动优质医疗服务能力提升。
勇当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探路者
奋力谱写“双一流双示范”建设新篇章
北仑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深入分析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谋划和部署,必将开启中国新的伟大变革、实现新的伟大飞跃。省委十五届五次全会和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会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擘画的蓝图基础上,细化了实施的“路线图”和“施工图”。要深刻领会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结合实际找准改革突破口和发力点,撬动改革全过程、全链条、全维度,扛起北仑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地的使命担当,勇当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探路者,奋力谱写“双一流双示范”建设新篇章。
学深“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要义。要一体贯通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实干争先,在深学笃行中进一步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要深刻认识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的重要抓手,是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必由之路,是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的实现路径。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强化有解思维、创新优解路径,确保以改革的获得感提升改革的共识度。要系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市委全会精神,认真对标中央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谋划部署,围绕省委提出的“三个再”“五个更”的奋斗目标和市委坚持深化“六大变革”、奋力打造“六个之都”的要求,坚定不移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强力推进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以领跑状态领先姿态为全省推进“两个先行”、打造“重要窗口”和全市“争创市域样板、打造一流城市、跻身第一方阵”贡献更大北仑力量。
把牢“系统集成”的改革逻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系统提出“七个聚焦”的改革路线图,细化十四个方面的具体指引,具有鲜明的整体谋划、系统布局特点。要以更宽视野坚定“统揽全局、贯通未来”的战略导向,更加注重把握改革演进发展脉络,深刻认识变与不变、继承与发展、原则性与创造性的辩证统一,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从大处着眼、新处发力、难处攻坚,不断破除路径依赖,破解制约高质量发展的资源要素瓶颈、思想理念束缚,确保改革走深走实。要在巩固基础上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改革的系统联动,立足一域谋划全局,将全区发展放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坐标谋划考虑,最大限度释放改革整体效能。要深刻认识和把握“显绩”和“潜绩”的辩证法,多作打基础、利长远的实功,既要注重引资、项目,也要注重民主法治、精神文明、安全生产、人才培养等,夯实“稳”的基础,为发展创造条件、提供动力。
激活“破题开路”的改革动力。要聚焦新质生产力,以甬江科创区建设为牵引,深化产业园区改革,广聚创业创新人才,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大“腾笼换鸟”和“低小散乱污”整治力度,促进大中小企业特色发展、集群发展。要聚焦制度型开放,落实建设世界一流强港行动,深化“两场一仓一中心”整治,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打造更具有支配力和保障力的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不断拓展开放成效。要聚焦新型城镇化,做强空间规划引领,高效推进“多规合一”,为高质量发展提供高品质空间支撑。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打好“农村改革”“就业创业”“低收入帮扶”组合拳。要聚焦现代化治理,以构建风险闭环管控大平安机制为抓手,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迭代完善“141”基层治理体系。聚焦重点领域、重点环节,深化风险隐患大排查大化解行动。要聚焦高质量党建,坚持用改革的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推动改革在“最后一公里”落地生根。
向“新”而行 向“质”图强
为当先锋作示范注入强大动力
鄞州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鄞州要在“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征程中当先锋作示范,必须以打主动仗的锐气勇气,率先探索构建新质生产力发展生态,争当发展新质生产力排头兵。
一是打好科技创新的攻坚战。善于高地起高台。树立“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理念,既要建强宁波院士中心等现有平台,加快推进宁波东方理工鄞州研究院、东方理工(鄞州)产业园建设,也要主动对接之江实验室、甬江实验室等省市高能级平台。勇于卡口攻卡点。聚焦“卡脖子”难题,以揭榜挂帅、赛马比武、定向委托等形式,加快实现“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从1到10”的颠覆性跨越。精于生态强生机。把创新生态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贯通,推进科技金融、科技市场、创新联盟、标准品牌建设、知识产权保护等一体集成。
二是打好产业创新的立体战。加快“转”,夯实大底盘。提速推进智能化,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推动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提速迈向高端化,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向专业化、集团化、体系化发展,提升航运物流、金融服务、绿色低碳、工业物联网、服务贸易等领域服务能级。发力“育”,打造强引擎。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推进整机、关键元器件与关键技术融合,推动金属材料、稀土磁性材料、工程陶瓷材料等优势产业向上下游延伸。大胆“试”,开辟新赛道。集中力量探索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空天信息、未来诊疗、宽禁带半导体等未来产业,力争创建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未来产业先导区。
三是打好企业创新的持久战。坚持让企业家拥抱创新。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大力培育科学企业家、创新型企业家,引领企业追逐风口、勇立潮头。坚持逆周期创新投入。从政府端来说,持续加大政策精准扶持力度,真金白银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从企业端来说,把创新投入作为最大投资,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建立健全企业科创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坚持“四链”(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充分发挥“链主”型企业引领作用,引导带动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促进延链补链强链。
四是打好改革创新的遭遇战。破营商环境难点。深入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做好审批流程环节的“减法”、政策扶持资金的“加法”、政务增值服务的“乘法”、妨碍公平竞争的“除法”,提高助企纾困的精度、力度和效度。破要素配置堵点。深化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打破要素流动市场壁垒,激发数据、技术、知识等优质生产要素活力,构建符合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破开放合作痛点。发挥鄞州开放程度高的优势,充分利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吸引集聚全球优质资本、技术、人才、数据等资源,不断增强发展新优势。
五是打好人才创新保卫战。建好高素质干部队伍。创新推进薪火接力计划、竞标选才、新时代“领雁工程”,深化“一线鄞领建功”行动,完善“争先进位·比武打擂”机制,打造一支适应时代需要、体现鄞州特质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建强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和企业家队伍。实施战略人才集聚行动,围绕产业、企业需求,精准招引战略顶尖人才,揭榜挂帅举荐人才、不拘一格评价人才,为人才提供全周期管理服务。实施鄞商提质发展行动,加强“科学家+企业家”携手创新、互派挂职,深化“青蓝接力”“鄞领双传承”工程。建优高素养劳动者队伍。发挥全省最大规模人力资源产业优势,一体实施“城市英才”扩面、“鄞育匠才”提质、“新农人”培优行动,全面培养一支有干劲、懂技术、善创新的高素养劳动者队伍。
以“双增双强”优化提升营商环境
奉化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为进一步推动营商环境优化提升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奉化区聚焦打造营商环境最优示范区,以“服务增值增效、干部强作风强创造”行动为抓手,着力破解体制机制障碍,全面推进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全力构建作风建设新生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切实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本领,以服务的增值增效,为企业群众减负减忧。
聚焦营商环境优化,做好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的“牵引文章”。坚持“服务增值”,围绕企业“要什么”、政府“给什么”,推动政务服务从便利化向增值化转变。比如,根据企业反映竣工验收环节部门分散、随意、低效审批等问题,创新推出竣工验收增值化改革,在企业综合服务中心设置建筑工程竣工验收综合服务专区,由住建、资规等10个部门入驻开展组团式服务,“一站式”提供验收事项技术指导服务,实现验收事项从26个缩减至17个,验收部门由16个压减至11个,填报材料减少约59%,验收时限从最长3个月缩短至12个工作日。再如,聚焦中介市场乱象,以环评中介服务集成改革为切入点,梳理中介服务事项清单,建立“中介联合体”,有效规范“网上中介超市”运转程序,扭转了重点领域中介市场收费高、质效差等局面。环评第三方市场增值式治理改革获评省生态环境厅环评与排污许可领域典型案例,中介市场集成改革成功列入宁波市行政审批中介服务规范提升专项行动试点。
聚焦政府职能转变,做好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的“集成文章”。坚持“服务增效”,围绕企业和群众牵肠挂肚的“关键小事”,大力实施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推行关联事项集成办、容缺事项承诺办、异地事项跨域办、政策服务免申办等服务新模式,积极推出夜间施工“一件事”、好医到家、海上小药箱等“微改革”,不断提升企业和群众体验感、获得感、幸福感。目前,1854项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进驻中心,依申请事项已实现100%全进驻,“一网通办”率达到99.5%。同时,实体化启用企业综合服务中心,开设项目、金融、人才等9个开放式服务板块,并创新推出“兜底服务窗口”,主动寻找“办不成事”和“疑难杂症”,构建部门协调、多跨协同、闭环解决的涉企服务机制。
聚焦作风成果巩固,做好行风建设集成性改革的“特色文章”。坚持“强作风”,以优良作风引领带动清朗行风,大力实施监管提能、标准提升、行风提质、环境提优为主题的“四提”行动,着力构建一批行业领先的制度体系,推动形成规范有序、竞争有力、服务有效的行业新风。重点聚焦部分企业反映的“检查扰企”等问题,创新推出检查事项计划化、次数集约化、标准统一化、行为规范化、评价三色化、结果增值化等“六化”工作法,持续优化执法部门形象,取得显著成效。
聚焦选人用人导向,做好“三支队伍”建设机制改革的“赋能文章”。坚持“强创造”目标,聚焦一体建强“三支队伍”,着力构建人才市场价格发现机制。发挥政策对人才价格的指导性作用,出台“凤麓精英”评审管理办法,创新人才评价方式,形成“人才有价”评估体系。发挥市场对人才价格的决定性作用,实施“引才强企”行动,以市场为导向配置人才资源、促进创新发展。发挥资本对人才价格的撬动性作用,采用“子基金+直投”双模式运作,实现“产业孵化人才、人才拉动增长”的良性循环。今年以来,新增高端创新创业项目15个,引进青年人才7101人。
全力提升工业用地二次开发水平
余姚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优化城市工商业土地利用,加快发展建设用地二级市场,推动土地混合开展利用、用途合理转换、盘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余姚紧盯工业用地二次开发,围绕工作中面临的规划影响、管控加紧、历史遗留、类别复杂等问题,深入研究破题之策,以期为县域实践提供余姚范式样板。
一、强化规划引领。加快落实工业集聚区专项规划,以“4个战略产业园+9个优势产业社区”为依托,优化“两区两线”工业空间管控体系,确保二次开发在科学管控下实施。强化规划指标执行刚性,不折不扣落实负面清单“一票否决”制,严防二次开发越过规划“红线”。
二、明确开发边界。对工业用地控制线内的现状低效工业用地,大力支持二次开发。对工业用地控制线外且城镇开发边界内的现状工业用地,实施更新转型。对城镇开发边界外的现状工业用地,原则上腾挪入园,特殊原因难腾挪的允许原地保留,但保留改造后应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三、分类引导施策。按照“分类施策、逐项破题”原则,对二次开发中的各类问题妥善处置。关于单家企业多个相邻地块并宗开发。针对地块年限界定,可按加权平均法确定统一的剩余出让年限,或通过补交差额年限出让价款,按出让终止期最迟的一宗土地确定权证年限,两种形式供企业自行选择。关于多家企业相邻土地联合开发。鼓励经营主体组建开发联合体,在明确约定分割比例、改造牵头主体等前提条件下,允许各联合体成员打破权属界线置换土地,共同编制改造方案。关于区块开发。可综合考虑国资收储、企业主导、多元联合等三种模式。关于混合用地开发。涉及混合用地的,在保证工业用途主导地位基础上,可兼容仓储、物流、研发、商业等混合用途。
四、优化空间指标。推进工业上楼。引导企业从“要地”向“上楼”转变,制定“工业上楼”建筑设计技术导则和产业导向目录,规范平面设计、层高承重、减振隔振等指标参数,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放宽建筑密度。在符合安全前提下,根据建筑用地面积调整建筑密度上限值,适当放宽建筑密度,从而提高亩均效益。统筹绿地布局。在工业控制线内统筹好工业园区绿地规模和布局,单个项目地块绿地率可从低要求。
五、统筹发展效益。配套设施同步提升。对二次开发需求和规模较大的区块,同步考虑配套道路、排污管网等基础设施的升级,做到一体推进、高效协同。历史问题同步解决。对有违法建筑、生态环保、消防安全等问题的企业,必须妥善解决相关问题后才予以二次开发项目审批。风貌形象同步改善。做好前期园区产业发展规划,建设高标准产业园区,加大“高精尖”产业项目招引力度,招引产业能级高、发展潜力大的代表性企业入驻园区,推动产业业态和产业布局提档升级。
六、政策服务靠前。金融力量拉动。以设立产业地产基金、资产证券化、收益权信托等方式,给予开发主体融资支持,鼓励金融机构给予稳定优惠的贷款支持。审批服务促动。建立联审小组,推动并联审批、信息共享,并创新以案例制为基础的极简审批模式。政策红利撬动。奖励兼并收购,企业通过兼并收购盘活低效土地、厂房,并引进高端产业项目的,给予资金奖励。奖励产出贡献,对二次开发后亩均税收达到一定标准的给予资金奖励。奖励土地指标,建立二次开发“增存挂钩”机制。专项资金撬动,从全市年度经营性用地出让收入中,计提一定比例设立工业用地二次开发专项资金池,用于政策奖补、银行贷款撬动等资金保障。
争当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县市域实践排头兵
慈溪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慈溪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和给祖籍宁波的香港企业家的重要回信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市委全会部署,感恩奋进、担当示范,持续推动“八八战略”走深走实,争当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县市域实践排头兵,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慈溪新篇章,为宁波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实干先行当先锋、打头阵。
一要扛起政治担当。敢不敢改革、会不会改革,是对党员干部政治意识、政治能力的重要检验。我们将牢牢把握改革的政治引领性,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与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对宁波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紧密结合起来,持续推动“八八战略”走深走实。慈溪是经济大市、人口大市,城乡和产业发展比较均衡,在县市域发展实践中具有很强的典型性。特别作为改革开放先发地区,在新征程上会更早碰到“成长的烦恼”,这既是压力挑战,也提供了更多改革课题。我们将自觉扛起“大块头”大担当,大胆试、大胆闯、大胆干,探索更多可供借鉴的县市域改革实践,以改革实绩实效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二要抓实首要任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慈溪作为民营经济大市,推进高质量发展面临“大而不强”“多而不精”等结构性矛盾问题,必须以改革开放来破题开路,从体制机制上推动解决。一方面,以改革创新增强内生动力。牢牢抓住“工业立市、创新强市”首位战略,聚焦城市数智化新能源化国际化转型等重点领域,推动“两项整治”持续深化、“双抓行动”全面发力,持续完善工业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改革等长效机制,撬动产业组织形态、社会治理形态、都市发展形态全面焕新。另一方面,以高水平对外开放增强发展活力。抢抓国家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机遇,不断做强内外贸一体化发展,促进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发展壮大,进一步巩固扩大外贸优势。随着“双铁”(高铁、市域铁路)建设推进,慈溪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凸显,必须更加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杭甬“双城记”、余慈地区统筹等重大战略,在区域开放合作中提升城市能级。
三要坚持改革为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基层在实际推进过程中,最根本的要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回答好“政绩为谁而树”问题。最关键要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坚持“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当前慈溪在生态环境、安全生产、公共服务等方面与群众期待还有差距,要用好改革关键一招补短板,做到群众有所呼、改革有所应,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四要狠抓改革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特别强调“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基层作为改革任务落地的关键,我们将不断强化想抓落实的自觉、敢抓落实的担当,树牢“守规矩、敢担当、要积极、抓具体”的工作导向,持续深化“担当作为比作风、争先进位赛业绩”主题活动,改革创新再深化、攻坚突破攀新高,以过硬作风把改革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同时,要把抓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与做好当前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围绕坚定不移高质量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要求,更有针对性地抓好重大项目投资、产业数字化、扩内需稳外贸等重点任务;更大力度地抓好各类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中央环保督察整改等攻坚行动,全面巩固稳进向好良好态势,高质量建设共富共美现代化新慈溪,努力为宁波“争一流、创样板、谱新篇”做更大贡献。
争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排头兵
宁海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系统擘画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蓝图,充分激发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劲动力。宁海县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全会、市委全会部署,把准方向、守正创新、砥砺前行,持续解决发展问题、塑造发展优势、凝聚发展力量,扬改革之帆,不断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上革新先行。
一是全面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实业立县、工业强县,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迭代升级“365”工业体系,大力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培育壮大“文化+健康”“光伏+储能”“模具+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三大主赛道,深化产业链“一类事”改革,推动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以“绿新高、大优强”为方向,加快推动企业“上规上市上云上榜”,深化“215”企业梯度培育机制,进一步壮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队伍,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合理降低制造业综合成本,强化环保、安全等制度约束,持续推动工业全域治理。
二是全面完善数实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完善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政策体系”。宁海县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优化“智改数转”项目培育机制,强化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供给,鼓励企业实施全环节数智化改造,加快推进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重点(细分)行业数字化改造和企业上云上平台等“三个全覆盖”。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乘数效应,贯彻实施“数据要素X”三年行动计划,积极探索数据要素协同融合路径,聚焦服务惠企、城市治理、交通运输、科技创新、现代农业等领域开发一批数据产品,推进宁海政务数字底座建设,加快公共数据与社会数据融合应用,完善“数字资源”一本账管理,逐步加大数据共享开放力度。
三是全面健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完善支持服务业发展政策体系”。宁海县“一业一策”研究破题服务业支持政策体系,加大力度促进消费品以旧换新,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数字服务、科技服务、工业设计、文化创意、人力资源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现代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完善扩大消费长效机制,集中突破新能源车、演艺经济、民生服务业等重点消费领域,持续扩大健康、体育、文旅等有效供给,创新市场化办节模式,提升徐霞客开游节等节事活动质效,改造提升一批人气旺、特色强的街区商圈,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快建设区域型消费中心城市。
四是全面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抓紧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宁海县坚持守正创新,走好“链群配”发展必由之路。不断培育和引进产业链供应链,努力向更高水平的集群化进军。深入实施产业链供应链强链补链行动和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完善“链长+链主+链创”高效协同机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集聚效应,带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支持头部企业大力开展产业链协同创新,持续力推链主型企业引领下的产业链协同科技创新,构建链主企业牵头的创新联合体攻关模式。积极提升工业母机、高端装备等细分领域竞争力,加快抢占国有替代、自主可控“蓝海市场”。
加速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
象山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全会、市委全会部署,必须在抓落实、谋改革、促发展上见实效,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象山县坚持陆海统筹、向海图强,强化功能定位向海、空间布局向海、产业导向向海,探索走出一条以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为牵引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一、坚持向海图强进军新蓝海,聚力提升海洋新质生产力“含金量”。一是从传统赛道向新兴赛道切换。抢跑“风光核储氢”新能源赛道,打好“资源换产业、场景换运维、绿电换未来”组合拳,中船海装、国电海上风电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同步谋划近百平方公里的绿能岛整岛开发和绿电、热能关联产业发展,加速推动“风光无限”的海洋资源转化为“无限风光”的未来产业。二是从传统招商向图谱招商发力。发挥海洋资源比较优势,谋定功能材料、绿色能源、船舶建造、临港装备、现代渔业、海洋生物、滨海旅游、海洋信息等八条海洋目标产业链,整合政府、企业、基金、智库等多方力量,推行“一链一长”“一链一策”,形成海洋经济招商新图谱。三是从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型。坚持“捕养加”并举、“渔工贸”结合,大力发展远洋渔业、深海养殖、生鲜贸易,推动传统渔业在加快转型、提质增效中形成新质生产力。
二、坚持科技兴海激发新动能,聚力提升海洋新质生产力“含新量”。一是合作共建大院大所提升创新策源力。坚持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探索“一产业、一链主、一院所、一平台”模式,通过央地合作、校地共建等方式,引进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南方中心、中国科学院海洋新材料东海试验场等一批共性技术创新中心和服务平台,有力推动风电装备、海洋防腐、特种船舶等一批涉海产品技术业内领先。二是创新迭代“青年与海”提升人才支撑力。创新打造海洋科创、海洋艺术、海洋运动、海洋生态、海洋生活五大板块,持续优化人才服务体系,“青年与海”科教人一体化创新体系建设引领带动人才工作取得标志性成果。三是研发突破渔业“芯片”提升核心竞争力。以水产种业技术革新推动渔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持续深化与中山大学、宁波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等20余家国内高校院所合作,全力推进渔业种苗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三、坚持安全低碳营造新场景,聚力提升海洋新质生产力“含绿量”。一是示范打造海上“千万工程”治理新场景。坚持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全省率先实施海上“千船引领、万船整治”工程,打造集“安全、智慧、生态、环保、美观、舒适”等“六场景”于一体的示范渔船,压减老旧渔船,持续提升渔船本质安全水平。针对性打出“减船转产+渔船改造+春雷行动+数字渔港”等组合拳,海上安全形势实现整体好转。二是乘势发展“海上运动”活力新场景。做足亚运引流、以赛促旅文章,打响“北纬30°最美海岸线”文旅IP,大力发展帆船帆板、游艇潜水、沙滩排球等体育产业,“海洋运动到象山”品牌成功打响。三是率先探索“海上两山”转化新场景。组建运行全省首家“海上两山合作社”,梳理形成生态资源资产“一张图”,全力拓宽“生态资源—有价资产—绿色资本”的转化路径,建立全国首个跨省联合共建的蓝碳生态碳账户,开展全省首例“蓝碳+产权+司法”交易。精心打造滨海环岛“一号公路”,带动沿线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增幅超10%,美丽共富在北纬30°最美海岸线上加速生长。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