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全市社科理论界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座谈会发言摘要
2024-08-06 10:25: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专题】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编者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新时代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总动员总部署。学习好贯彻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日前,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市社科院)组织召开全市社科理论界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座谈会,与会社科界代表通过交流研讨,进一步深化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学习领会,为全面形成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热潮提供理论动能。今刊登发言摘要,以飨读者。

图为座谈会现场(李磊明 摄)

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要突出“三个导向”

  钟春洋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要突出目标导向把握改革的系统性、突出问题导向体现改革的实践性、突出效果导向彰显改革的人民性,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绩实效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在突出目标导向中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性

  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坚持系统观念是新时代改革方法论的鲜明特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决定》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总目标,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总目标一脉相承,和党的二十大作出的战略部署相互衔接。目标导向的明确,深刻揭示了中国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道路,继续推进系统性的制度创新与体制变革。习近平总书记在《决定(讨论稿)》的说明中强调:“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谋划和部署改革,是党领导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来谋划和展开,确保目标明确。实现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科学谋划改革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和推进方式。《决定》除引言和结束语外,共15个部分,包括主题、重大原则、重大举措和根本保证。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牵引,强调“七个聚焦”“五个注重”等。这些一起构成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四梁八柱”总布局,指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牵引与主要路径,更加注重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宁波要围绕“走在高质量发展前列”的改革发展目标,对接中央和省委改革决策部署,谋划重大试点和重大平台,打造新的改革发展引擎,在新征程上,以“加强改革系统集成”的新作为,打开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局面。

  在突出问题导向中夯实系列改革举措的实践性

  实践性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起点,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实践中解决问题。问题蕴含着社会发展的突破点和关键环节。坚持问题导向,是改革的鲜明特征,也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经验。针对问题进行改革,通过改革不断解决问题,又在解决问题中深化改革。当前,我国发展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不少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不过。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针对这些主要问题设计、规划和展开,2023年12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文件起草组召开全会重点课题调研部署会议,安排55家中央有关部门和单位就38个重点课题进行调研,此后形成78份调研报告。这些调研报告聚焦各领域面临的主要问题,以解决制约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卡点堵点问题、发展环境和民生领域的痛点难点问题、有悖社会公平正义的焦点热点问题等为导向,提出完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体制机制的建议方案,进一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一般性改革举措不写、发展性举措不写、中央已经部署正在实施的改革举措不写,力争让决定稿的改革成色更足、改革味更浓”,从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相关重要文件、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反馈意见建议、专题调研报告、访谈材料、课题研究报告等材料中,系统梳理有关领域的重要改革举措。

  宁波将试点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解放思想,大胆实践,认真谋划推动国家级、省部级、市级三级改革试点。在新征程上,必须强化问题意识,奔着问题去,突出重大问题、关键问题,抓好调查研究,真正把情况摸清,把对策提实。

  在突出效果导向中体现改革实践进程的人民性

  人民性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行动价值和实践逻辑。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全面深化改革”,从“摸着石头过河”到“顶层设计”,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根本原因在于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归依,从人民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决定》坚持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抓住什么、推进什么。这些内容具有深刻的目的论和价值论底蕴,体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是党领导全面深化改革事业的根本工作路线。改革为人民,有着十分确定的具体内容,不是抽象的政治要求。《决定》提出的一系列改革举措,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保制度,全面取消在就业地参保户籍限制,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按照自愿、弹性原则稳妥有序推进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等。这些举措持续释放改革“红利”,必将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同时,人民群众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主体,又是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动力。许多改革新思路、新路子、新模式由人民群众提出、开拓和创造,有力地推进了改革进程。

  宁波坚持把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作为衡量改革成效的根本标准,着力推动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大事”和“关键小事”领域的改革,确保群众能满意、有获得感,以充分调动广大群众拥护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作者为市委党校校委会委员、教育长)

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冯建波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党的二十大首次确立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不仅充分彰显了教育、科技、人才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而且明确把“全面创新”作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的最核心、最关键、最根本的目标和要求。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三大强国战略重要交汇点,必须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全面创新的崇高职责和神圣使命。

  围绕全面创新推进教育教学综合改革

  一是要持续优化学科布局和专业设置。作为地方高校,服务好地方发展就是服务好大局,要高度重视契合我省“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和我市“361”万千亿级产业集群的基础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布局发展,努力为地方培养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的创新型、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二是要持续推进“新工科”“新文科”“新农科”“新医科”等教育教学改革。在推动“三全育人”“五育并举”过程中,把创新教育贯穿于其中,以培养创新思维、掌握创新方法、提升创新能力、激发创新精神作为检验教育教学成效的主要标准,并逐步构建大中小学创新教育一体化发展格局,推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创新氛围。三是要持续发挥大学作为创新策源地的社会文化功能。大学不仅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地,更是创新思想的发源地和创新文化的传播地,大学不能办成封闭的“象牙塔”,而应成为引领社会风尚、传播先进文化、启迪创新精神的开放场所。这是大学的责任,也是大学的基本功能,要主动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积极向社会开放学术资源、场地资源和人才资源,通过开放办学逐步使大学成为区域的创新文化中心。

  围绕全面创新建设科技创新共同体

  一是深入推进以项目为牵引的有组织科研。按照“大师+团队”模式,组建跨学科甚至跨学校的科研团队,紧贴科技创新的社会需求,形成重大科研难题协同攻关的体制机制。二是建立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鼓励引导教授、博士组团走进企业、走近产业,出台高层次人才互聘政策,鼓励高校和500强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单项冠军企业之间的科技人才双向交流互动,在支持企业强化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同时,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三是积极推进校企科技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围绕某个产业核心领域,以一所或多所高校为中心,行业或大型企业为牵引,多个企业参与的协同创新中心,深化教科人一体、加强产学研合作、开展多学科交叉,促进高校与企业共同发现科技问题,共同突破科技核心技术,联动推进高能级科创平台打造、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层次人才培养。四是着力推进政产资研共建人才创新中心建设。充分发挥高校人才优势,以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通过政府支持、产业支撑、资本介入、专业研究机构赋能等,引入社会资源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在科技创新领域培育出更多“瞪羚”和“独角兽”企业。五是积极推进国际创新合作中心建设。依托高校的学术资源和青年人才,在人文交流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中东欧”的科研合作及人才交流,高水平举办国际青年创新大赛,吸引全球青年才俊来华来甬开展创新交流和合作,为宁波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增添创新动力。

  围绕全面创新打造高水平人才高地

  一是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充分发挥高校作为人才集聚地的作用,按照“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要求,进一步拓展引才渠道、完善引才政策,努力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二是加快人才自主培养步伐。围绕“三支队伍”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推进卓越工程师学院、产业人才学院建设,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服务一体推进中,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三是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按照“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的原则,简化科研人员的出差审批、经费报销等流程,推动线上课题、职称申报,减轻科研人员行政负担,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实施以标志性成果为重点的职称评审绿色通道,为科研人员专注于自己的科研事业营造良好环境。

  加强党对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工作的全面领导

  一是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创新和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努力提升领导改革的政治站位和能力水平。二是坚持“破五唯”(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破四唯”(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立新标”。加快健全符合全面创新规律的评价考核机制,健全鼓励探索、宽容失败和常态化弘扬科学家精神工作机制,努力为各类人才保驾护航、撑腰站台,推动形成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三是坚持党风作风与校风学风一体优化。引导党员干部和教研人员志存高远、爱国奉献、矢志创新,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和教育家精神,自觉把学术追求融入建设教育、科技、人才强国的伟大事业中,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同时坚持“严”的标准和基调,强化党风政风和师德师风建设,坚守学术诚信底线,培育和涵养优良作风学风。

  (作者为宁波工程学院党委书记)

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杨兵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将“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定义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并将“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放在了“七个聚焦”的首位、十四类改革任务的首位。下一步,宁波应立足问题导向、突出需求牵引、坚持人民至上,从“更公平、更高效、更统一”三方面发力改革,为加快实现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探索“宁波路径”、提供“宁波经验”、贡献“宁波力量”。

  加快实现“更公平”,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决定》强调,“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宁波要在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上发力,让国企更有责任担当、让民企更富有活力动能。

  一是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当前,新一轮国企改革进入关键年,针对我市国有企业规模不大、创新力不强、收益不高等问题,进一步通过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完善现代企业新型经营责任制、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健全创新容错机制等举措健全国有经济管理体系,提升国有企业创新能力,增强国有企业产业竞争力。二是完善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针对我市民营经济“大而不强”、活力不足、要素制约等问题,深化“放管服”改革,以制度刚性保障民营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深入破除市场准入壁垒,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加快研发后补助等普惠政策落地落实,完善民营企业融资支持政策制度,让民间资本“能投、想投、敢投、可投”。三是促进国企民企协同发展。积极推动国企与民营企业等社会资本开展股权合作,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补链、延链、固链、强链,鼓励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领域,国企与民营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开展联合攻关、科技创新。

  加快实现“更高效”,促进要素资源配置效率提升

  《决定》强调,“完善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推动生产要素畅通流动、各类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潜力充分释放”。宁波要以积极推动国家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落地为牵引,推动生产要素畅通流动、各类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潜力充分释放。

  一是积极推动传统要素市场化改革挺进“深水区”。土地要素方面,加快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进一步探索国土空间综合整治政策机制创新,健全产业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劳动力要素方面,深化我市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深化人力资源服务增值化改革,更大力度集聚高层次人才;技术要素方面,积极探索新型科研组织模式,创新科技金融服务模式,建立效能导向的科技治理机制;资本要素方面,优化政府投资基金市场化管理运营体制,完善投资引导对接机制。二是积极推动新型要素市场化改革迈向“无人区”。数据要素方面,深化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推进行业数据流通平台建设,完善数据交易市场体系建设;绿色能源要素方面,促进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推进化石能源消费预算管理试点;低空要素方面,加快出台宁波市低空经济产业发展促进条例,积极争取国家低空经济产业综合示范区改革试点;海洋要素方面,健全海域资源评估个人与机构准入制度,完善海域分层确权机制和使用权流转机制。三是推进要素市场制度建设。健全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实现要素价格由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

  加快实现“更统一”,深度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

  《决定》强调,要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破除妨碍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制度壁垒。宁波要找准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结合点,加快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

  一是健全以公平为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构建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建立健全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制度,强化知识产权和各种数据等新型产权保护制度。二是优化市场准入环境。全面落实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优化新业态新领域市场准入环境,坚决清理取消违规设立的准入许可、隐形准入门槛;健全激励相容的社会信用制度,加强信用信息共享应用,完善信用监管制度。三是健全透明规范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建立健全我市统一规范、信息共享的招标投标和政府、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采购等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探索成立公共交易集团。四是完善规划体系和政策统筹机制。健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度体系,强化规划衔接落实机制;提升政策集成效能,加强上下联动、部门协同、政策衔接和系统集成,强化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机制,促进发展规划、空间规划、产业规划与各项政策协同发力。

  (作者为市发展规划研究院党组副书记)

在守正创新中开启全面深化改革新征程

  万汝洋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系统部署,开启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

  自觉主动、全面深入“学”

  一是学习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领导、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创造性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科学回答了在新时代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怎样全面深化改革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这些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得到了系统完整的体现,必须学深悟透。

  二是学习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重大原则。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总目标既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一脉相承,又同党的二十大作出的战略部署相互衔接,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明确了目标导向。提出的“六个坚持”重大原则,即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系统观念,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遵循。

  三是学习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任务举措。《决定》提出了“七个聚焦”、300多项改革任务,可结合宁波实际,按照贯彻执行类、推进实施类、积极争取类学习和把握。

  四是学习把握改革的规律特点。当前,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呈现出新的规律和特点,比如从“先易后难、渐进式推动”走向“顶层设计、总体谋划”、从“倒逼式改革”走向“改革自信”等,需要我们深入学习和把握。

  立足基础、着眼长远“谋”

  一是在国际国内形势中谋划。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前进道路上必然会遇到各种矛盾和风险挑战。特别是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不断升级。国内区域竞争激烈,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有效应对这些风险挑战,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需要我们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做到临危不乱、危中寻机、开拓进取、开辟新局。

  二是在立足改革基础上谋划。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宁波按照中央、省委部署要求,坚定不移打“创新牌”、吃“改革饭”、走“开放路”,先后涌现出一批在全国全省有影响力的重大改革成果,连续9年获评全省改革优秀市。自2014年起,每年谋划实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改革,引领撬动各领域改革齐头并进。截至2023年,已滚动推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等261个重大改革项目。“放管服”改革、中国—中东欧经贸合作示范区、亲清政商关系、乡村治理现代化等改革成果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肯定;“村民说事”“小微权力管理”、国有土地二级市场改革等首创经验在全国推广。这些成绩都为我们进一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是聚焦问题短板谋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突出问题导向”,强调“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奔着解决最突出的问题去。当前,宁波发展中主要存在科技创新能级不够高、数字经济发展不够强、高水平大学不够多、城市品质不够优等问题。下一步,需要聚焦这些问题短板,切实提升改革的精准性、针对性、实效性,不断把改革推向深入。

  久久为功、扎扎实实“干”

  一是聚焦重点干。《决定》明确提出,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下一步,要深化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健全支持全面创新制度体系,集中力量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化发展,促进数实深度融合,推进自贸区战略提升,深化内外贸一体化试点等重点改革。

  二是围绕民生干。《决定》明确提出,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下一步要以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为牵引,推动更多领域更大范围实现“高效办成一件事”;健全优质均衡、全面覆盖的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擦亮“七优享”品牌;加快推进符合宁波特点的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改革;健全以“一老一小”为重点的全生命周期人口服务体系等。

  三是抓好落实干。《决定》提出,明确各项改革实施主体和责任,把重大改革落实情况纳入监督检查和巡视巡察内容。下一步要构建完善“系统谋划—推进实施—督查问效—考评推广”的改革全周期闭环管理体系,加强各项改革举措的协调衔接,推动各领域各方面改革举措同向发力、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打造更多具有宁波标识的改革理论成果、制度成果和实践成果。

  (作者为市委改革办改革二处处长)

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谢 磊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对新征程上加强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对聚焦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作出了新的部署。‌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对于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全面从严治党具有重要意义,更是确保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成功和中国式现代化顺利实现的坚强保障。

  充分认识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重要性

  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法治、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的改革紧密联系、相互交织、彼此渗透,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会对其他领域的改革产生复杂影响,而党的领导地位决定了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对于全局改革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为的就是构成有利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特定制度环境。因此,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直接关系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实现。

  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是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的有力保障。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创新和改进的是党的领导制度和执政方式,提高的是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从而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使党更好地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以往的改革实践表明,党领导和推动的改革事业越是向纵深推进,越需要党的建设提供更坚强有力的保障。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仅保证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与运行,还有利于党在改革实践中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形成合力,从而保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顺利开展。

  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是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迫切需要。从现代政党的运行规律来看,执政党必须加强自身建设,自觉推动政党的现代化进程,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就是突破口。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建设好、管理好我们这样一个大党,需要持续推进制度完善,不断加强体制机制建设。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除了党自身存在一些问题,我们更面临诸多考验,这就要求党必须遵循执政党建设的规律,通过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来实现党自身的现代化。

  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需把握好四组关系

  制度传承与创新变革。党的建设制度是历史演进的产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也是建立在继承和发扬党长期以来形成的优秀制度基础上的,比如民主集中制、批评与自我批评等。关键是要从党的建设制度的变革历史中,寻找改革的价值与亮点,从中汲取营养予以传承。需要说明的是,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绝不是为改革而改革,是为了调动全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抓改革、促发展为着力点。这种探索不单纯求“新”——制定某项具体的制度,更不只是求“变”——修改完善旧有制度,而是为适应新的社会发展变化,在继承中创新,在发展中深化。

  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坚定的共同信仰是制度得以顺利制定、执行的根本保证,合理的制度设计与安排又为思想武装的落地落实“保驾护航”,党的思想建设与制度建设辩证统一于党的建设全过程,两者必须同向发力、同时发力。《决定》要求“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建立健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长效机制”。这是用制度设计把思想建党的内容、形式、做法等制度化,是用制度安排为做好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系统谋划与重点突出。党的建设制度是一整套系统的制度体系,相应的改革也须具备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决定》对于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都有战略部署和实现路径,这些都是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章节中,用了较大的篇幅聚焦干部人事制度,着力构建科学有效的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评价、教育培训、管理监督和激励保障制度体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能否成功,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培养选拔忠诚于党和人民的好干部,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关系到党领导改革的能力状况,关系到党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认同状况。

  顶层设计与细节雕琢。《决定》明确指出要完善党内法规,增强党内法规权威性和执行力。构建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不仅是给自己立规矩,关键是党内法规涉及与国家法律法规和其他制度相衔接的问题,它的有效执行还涉及国家治理中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这种相一致、相衔接、相统一也是顶层设计。党的组织系统对党的整体的科学运行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巩固党执政的组织基础,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要注重的细节。

  【作者为市社科联(市社科院)党建研究所所长】

加快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市域样板

  李包庚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从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14个方面,加快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这为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宁波紧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系统部署,奋力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市域样板提供了科学指引。

  宁波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市域样板面临的瓶颈问题

  市委十四届三次全会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宁波要在高质量发展中走在“两个先行”前列,全面建成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近年来,宁波坚决扛起锻造硬核力量、唱好“双城记”、建好示范区、当好模范生、共同富裕示范先行的使命担当,地区生产总值跃居全国城市第12位,工业增加值跃居第7位,外贸进出口总额跃居第5位,跻身全球航运中心城市综合实力十强,这些成绩为宁波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市域样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宁波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需加快破解,各方面短板弱项依然存在,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在经济领域,存在主导产业布局不尽合理、“一区多业”“多区一业”并存,乡镇及以下工业区块存在数量多、规模小、布局分散、产业同质化问题。宁波自主的国际性品牌还十分有限,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相对较低,对产业链、供应链的掌控能力不足;在开放经济方面,还存在政策体系不完善的问题,对开放型经济质量、效益、效率等方面形成制约;在跨境贸易方面,优化通关作业等支持跨境贸易的制度创新和政策扶持力度较小;激发民营企业参与对外贸易的体制机制尚有不足。

  在科技创新、前沿技术研究等方面,还未形成有力的制度性支撑体系,新兴产业的创新驱动力不强,难以形成足够的市场竞争力。制造服务业供给水平和发展层次较低,缺乏高科技含量、高资本投入、高附加值、高产业带动力的高端制造服务业,难以吸引到产业人才、管理人才、企业家人才等科技复合型人才。

  在文化发展方面,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宁波城市文化主题形象不够亮眼,缺少统摄性的城市文化主题;城市文化空间体系不够完善,还缺乏代表城市形象、彰显城市品位的知名文化地标;城市文化创新动能不足,缺乏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文化传播和文旅融合的智能化服务大平台。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宁波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市域样板的必由之路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宁波加快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市域样板,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围绕高水平提升智造创新能级,在现代产业和科技教育人才支撑高质量发展上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包括建设数字经济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培育“绿新高、大优强”企业梯队,构建鼓励自由探索的开放协同创新格局,打造海纳百川的高水平人才首选地等。

  围绕完善促进高水平打造双向开放枢纽、锻造硬核力量方面进一步深化改革,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体制机制,持续增强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全力打造高效畅通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城市,包括打造国际航运综合服务枢纽,以制度型开放牵引“两区”联动,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推动口岸监管创新改革,打造跨境贸易便利化示范高地,建设“双向开放”的贸易强市,争创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等。

  围绕高水平塑造滨海时尚风貌,在实现全域统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上进一步深化改革,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强化低碳、零碳等绿色技术研发应用,开展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行动,建设国家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示范城市。

  围绕高水平创建文明城市,在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方面进一步深化改革,为开展“在宁波,感悟真理伟力”实践解码工程、持续打响“在宁波,看见文明中国”品牌、深化全民悦享的高品质文化供给、加快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提供制度支持。

  围绕高水平推进共同富裕先行,增进民生福祉共创美好生活方面进一步深化改革,努力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缩小“三大差距”,持续优化橄榄型社会结构,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有效增强公共服务体系均衡性和可及性,深化“扩中提低”收入分配改革、完善“甬上乐业”就业服务体系、构建“兜底普惠”社会保障网络、推进“全龄友好”健康宁波建设。

  围绕高水平构建智慧善治体系,在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上深化改革,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加快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市域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宁波、平安宁波。

  围绕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市域典范,进一步深化改革,大力建设法治中国先行市、率先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着力打造数字化改革新高地、持续提升社会治理实战实效。

  (作者为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在凝聚改革共识中汇聚团结合力

  陈金波

  凝聚改革共识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基础,凝聚更广的改革共识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越是进入改革深水区,越需要凝聚共识、集聚人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心向背、力量对比是决定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关键,是最大的政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完善发挥统一战线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政治作用的政策举措”,就是希望健全“广泛凝聚共识的机制”,最大程度地凝聚改革共识、最大力度地汇聚改革合力。

  深刻理解改革是深度参与改革的“前奏”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从“一招鲜”到“组合拳”、从“点出彩”到“面开花”、从“单兵突进”到“多跨协同”,涉及治国理政方方面面。习近平总书记曾打过一个形象比方:“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就愈加需要各方面“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

  一要化搞懂改革为理解改革。改革开放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一招,也是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市域样板的关键一招。“改革有阵痛,但不改革就是长痛”。只有自觉做改革的明白人,才能从认识上不摇摆、不懈怠、不迷糊,从思想上不煎熬、不拖宕、不彷徨,走向行动上不怕难、不惧扰、不畏累,才能将改革要求贯彻到底、将改革部署执行到底、将改革任务落实到底。

  二要化理解改革为支持改革。深化改革对各领域的多跨协同,不可避免遇到扭曲与摩擦,需要各方面在改革遇到新体制建构难题时坚定支持改革;深化改革对现有制度秩序的调整与重组,不可避免触碰到既得利益与预期,需要各方面在改革遇到有形与无形抵制时自觉鼓励改革;深化改革对公平与效率关系的调处与把握,不可避免出现冲突与挫折,需要各方面在改革碰到困难与阻力时包容宽容改革。

  三要化支持改革为参与改革。实践证明:“没有人民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改革每一次认知的突破与深化、每一件新事的产生与发展、每一个经验的创造与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实践”。只有大家参与改革,才能避免“上头热、下面冷”。只有大家不做看客做主人、不做观察员做实践者、不做“改革摇头派”做“改革促进派”,才能打通改革障碍的“最先一公里”、疏通改革疑难的“最后一公里”。

  自觉想在一起是自主干在一起的“前提”

  毛泽东同志曾讲过:“我们的权力是谁给的?是工人阶级给的”“是占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广大劳动群众给的”,习近平总书记告诉我们“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只有在迎面改革关系难以厘清、利益难以权衡、问题难以破解的关键时刻,心里还始终装着人民群众实际过得怎么样、人民群众到底期待些什么、人民群众利益应该如何保障,人民群众才会与党委政府“一起来想”“心往一处想”。只有深化改革始终想着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人民群众才会“一起来干”“劲往一处使”。

  一方面,深化改革要充分营造“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良好氛围,及时总结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充分调动群众推进改革的积极动能,同人民群众一道把改革推向前进。另一方面,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解决好深化改革进程中的民生重点、堵点和痛点,做好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的好事,让蓝图变成现实,激励人民群众尤其是特殊群体理解改革、支持改革、投身改革。

  凝聚改革共识是汇聚发展合力的“前导”

  共识是奋进的动力,只有进一步凝聚改革共识,才能进一步调动各方面改革的积极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增进共识”。抽象地谈论改革,往往反对的人少、慷慨激昂的人多。具体地推进改革,往往是改别人时态度鲜明、改自己则左躲右闪。特别是当社会结构、社会分配、社会秩序改革走向纵深时,越是真刀真枪,越是触动奶酪,越易出现思想失察、心理失衡、情绪失控、行为失管。必须最大限度破除沟通障碍、最大力度消除群体隔膜,努力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凝聚改革正能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凝聚共识,就是要形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合力”“没有广泛共识,改革难以顺利推进,推进了也难以取得全面成功”。一要在“宣”上下功夫。多渠道、多形式讲准、讲活、讲透、讲广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全会精神家喻户晓,营造高度认同改革、积极参与改革、主动支持改革的良好社会生态。二要在“干”上下功夫。聚焦真问题、回应真需要、化解真期盼,以可感、可及、可信的改革成果取信于民、造福于民,引导社会形成愿为改革献计、愿为改革想招、愿为改革出力的生动局面。三要在“商”上下功夫。改革共识源于决策层的决心、执行层的用心、利益层的称心、老百姓的信心,改革共识是党委政府、专家学者、各界群众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反复磋商中的智慧凝结。需要发挥民主党派“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的重要作用,需要发挥统一战线“人才库”“智囊团”的支持作用,不懈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扎实做好利益相关者的大统战工作,凝聚改革共识、汇成团结合力。

  (作者为浙江万里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宁波市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研究重点基地首席专家)

编辑: 陈晓怡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4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全市社科理论界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座谈会发言摘要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2024-08-06 10:25:00

  编者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新时代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总动员总部署。学习好贯彻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日前,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市社科院)组织召开全市社科理论界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座谈会,与会社科界代表通过交流研讨,进一步深化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学习领会,为全面形成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热潮提供理论动能。今刊登发言摘要,以飨读者。

图为座谈会现场(李磊明 摄)

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要突出“三个导向”

  钟春洋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要突出目标导向把握改革的系统性、突出问题导向体现改革的实践性、突出效果导向彰显改革的人民性,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绩实效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在突出目标导向中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性

  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坚持系统观念是新时代改革方法论的鲜明特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决定》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总目标,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总目标一脉相承,和党的二十大作出的战略部署相互衔接。目标导向的明确,深刻揭示了中国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道路,继续推进系统性的制度创新与体制变革。习近平总书记在《决定(讨论稿)》的说明中强调:“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谋划和部署改革,是党领导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来谋划和展开,确保目标明确。实现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科学谋划改革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和推进方式。《决定》除引言和结束语外,共15个部分,包括主题、重大原则、重大举措和根本保证。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牵引,强调“七个聚焦”“五个注重”等。这些一起构成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四梁八柱”总布局,指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牵引与主要路径,更加注重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宁波要围绕“走在高质量发展前列”的改革发展目标,对接中央和省委改革决策部署,谋划重大试点和重大平台,打造新的改革发展引擎,在新征程上,以“加强改革系统集成”的新作为,打开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局面。

  在突出问题导向中夯实系列改革举措的实践性

  实践性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起点,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实践中解决问题。问题蕴含着社会发展的突破点和关键环节。坚持问题导向,是改革的鲜明特征,也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经验。针对问题进行改革,通过改革不断解决问题,又在解决问题中深化改革。当前,我国发展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不少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不过。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针对这些主要问题设计、规划和展开,2023年12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文件起草组召开全会重点课题调研部署会议,安排55家中央有关部门和单位就38个重点课题进行调研,此后形成78份调研报告。这些调研报告聚焦各领域面临的主要问题,以解决制约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卡点堵点问题、发展环境和民生领域的痛点难点问题、有悖社会公平正义的焦点热点问题等为导向,提出完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体制机制的建议方案,进一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一般性改革举措不写、发展性举措不写、中央已经部署正在实施的改革举措不写,力争让决定稿的改革成色更足、改革味更浓”,从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相关重要文件、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反馈意见建议、专题调研报告、访谈材料、课题研究报告等材料中,系统梳理有关领域的重要改革举措。

  宁波将试点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解放思想,大胆实践,认真谋划推动国家级、省部级、市级三级改革试点。在新征程上,必须强化问题意识,奔着问题去,突出重大问题、关键问题,抓好调查研究,真正把情况摸清,把对策提实。

  在突出效果导向中体现改革实践进程的人民性

  人民性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行动价值和实践逻辑。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全面深化改革”,从“摸着石头过河”到“顶层设计”,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根本原因在于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归依,从人民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决定》坚持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抓住什么、推进什么。这些内容具有深刻的目的论和价值论底蕴,体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是党领导全面深化改革事业的根本工作路线。改革为人民,有着十分确定的具体内容,不是抽象的政治要求。《决定》提出的一系列改革举措,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保制度,全面取消在就业地参保户籍限制,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按照自愿、弹性原则稳妥有序推进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等。这些举措持续释放改革“红利”,必将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同时,人民群众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主体,又是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动力。许多改革新思路、新路子、新模式由人民群众提出、开拓和创造,有力地推进了改革进程。

  宁波坚持把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作为衡量改革成效的根本标准,着力推动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大事”和“关键小事”领域的改革,确保群众能满意、有获得感,以充分调动广大群众拥护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作者为市委党校校委会委员、教育长)

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冯建波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党的二十大首次确立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不仅充分彰显了教育、科技、人才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而且明确把“全面创新”作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的最核心、最关键、最根本的目标和要求。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三大强国战略重要交汇点,必须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全面创新的崇高职责和神圣使命。

  围绕全面创新推进教育教学综合改革

  一是要持续优化学科布局和专业设置。作为地方高校,服务好地方发展就是服务好大局,要高度重视契合我省“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和我市“361”万千亿级产业集群的基础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布局发展,努力为地方培养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的创新型、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二是要持续推进“新工科”“新文科”“新农科”“新医科”等教育教学改革。在推动“三全育人”“五育并举”过程中,把创新教育贯穿于其中,以培养创新思维、掌握创新方法、提升创新能力、激发创新精神作为检验教育教学成效的主要标准,并逐步构建大中小学创新教育一体化发展格局,推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创新氛围。三是要持续发挥大学作为创新策源地的社会文化功能。大学不仅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地,更是创新思想的发源地和创新文化的传播地,大学不能办成封闭的“象牙塔”,而应成为引领社会风尚、传播先进文化、启迪创新精神的开放场所。这是大学的责任,也是大学的基本功能,要主动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积极向社会开放学术资源、场地资源和人才资源,通过开放办学逐步使大学成为区域的创新文化中心。

  围绕全面创新建设科技创新共同体

  一是深入推进以项目为牵引的有组织科研。按照“大师+团队”模式,组建跨学科甚至跨学校的科研团队,紧贴科技创新的社会需求,形成重大科研难题协同攻关的体制机制。二是建立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鼓励引导教授、博士组团走进企业、走近产业,出台高层次人才互聘政策,鼓励高校和500强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单项冠军企业之间的科技人才双向交流互动,在支持企业强化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同时,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三是积极推进校企科技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围绕某个产业核心领域,以一所或多所高校为中心,行业或大型企业为牵引,多个企业参与的协同创新中心,深化教科人一体、加强产学研合作、开展多学科交叉,促进高校与企业共同发现科技问题,共同突破科技核心技术,联动推进高能级科创平台打造、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层次人才培养。四是着力推进政产资研共建人才创新中心建设。充分发挥高校人才优势,以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通过政府支持、产业支撑、资本介入、专业研究机构赋能等,引入社会资源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在科技创新领域培育出更多“瞪羚”和“独角兽”企业。五是积极推进国际创新合作中心建设。依托高校的学术资源和青年人才,在人文交流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中东欧”的科研合作及人才交流,高水平举办国际青年创新大赛,吸引全球青年才俊来华来甬开展创新交流和合作,为宁波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增添创新动力。

  围绕全面创新打造高水平人才高地

  一是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充分发挥高校作为人才集聚地的作用,按照“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要求,进一步拓展引才渠道、完善引才政策,努力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二是加快人才自主培养步伐。围绕“三支队伍”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推进卓越工程师学院、产业人才学院建设,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服务一体推进中,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三是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按照“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的原则,简化科研人员的出差审批、经费报销等流程,推动线上课题、职称申报,减轻科研人员行政负担,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实施以标志性成果为重点的职称评审绿色通道,为科研人员专注于自己的科研事业营造良好环境。

  加强党对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工作的全面领导

  一是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创新和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努力提升领导改革的政治站位和能力水平。二是坚持“破五唯”(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破四唯”(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立新标”。加快健全符合全面创新规律的评价考核机制,健全鼓励探索、宽容失败和常态化弘扬科学家精神工作机制,努力为各类人才保驾护航、撑腰站台,推动形成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三是坚持党风作风与校风学风一体优化。引导党员干部和教研人员志存高远、爱国奉献、矢志创新,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和教育家精神,自觉把学术追求融入建设教育、科技、人才强国的伟大事业中,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同时坚持“严”的标准和基调,强化党风政风和师德师风建设,坚守学术诚信底线,培育和涵养优良作风学风。

  (作者为宁波工程学院党委书记)

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杨兵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将“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定义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并将“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放在了“七个聚焦”的首位、十四类改革任务的首位。下一步,宁波应立足问题导向、突出需求牵引、坚持人民至上,从“更公平、更高效、更统一”三方面发力改革,为加快实现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探索“宁波路径”、提供“宁波经验”、贡献“宁波力量”。

  加快实现“更公平”,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决定》强调,“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宁波要在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上发力,让国企更有责任担当、让民企更富有活力动能。

  一是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当前,新一轮国企改革进入关键年,针对我市国有企业规模不大、创新力不强、收益不高等问题,进一步通过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完善现代企业新型经营责任制、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健全创新容错机制等举措健全国有经济管理体系,提升国有企业创新能力,增强国有企业产业竞争力。二是完善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针对我市民营经济“大而不强”、活力不足、要素制约等问题,深化“放管服”改革,以制度刚性保障民营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深入破除市场准入壁垒,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加快研发后补助等普惠政策落地落实,完善民营企业融资支持政策制度,让民间资本“能投、想投、敢投、可投”。三是促进国企民企协同发展。积极推动国企与民营企业等社会资本开展股权合作,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补链、延链、固链、强链,鼓励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领域,国企与民营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开展联合攻关、科技创新。

  加快实现“更高效”,促进要素资源配置效率提升

  《决定》强调,“完善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推动生产要素畅通流动、各类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潜力充分释放”。宁波要以积极推动国家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落地为牵引,推动生产要素畅通流动、各类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潜力充分释放。

  一是积极推动传统要素市场化改革挺进“深水区”。土地要素方面,加快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进一步探索国土空间综合整治政策机制创新,健全产业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劳动力要素方面,深化我市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深化人力资源服务增值化改革,更大力度集聚高层次人才;技术要素方面,积极探索新型科研组织模式,创新科技金融服务模式,建立效能导向的科技治理机制;资本要素方面,优化政府投资基金市场化管理运营体制,完善投资引导对接机制。二是积极推动新型要素市场化改革迈向“无人区”。数据要素方面,深化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推进行业数据流通平台建设,完善数据交易市场体系建设;绿色能源要素方面,促进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推进化石能源消费预算管理试点;低空要素方面,加快出台宁波市低空经济产业发展促进条例,积极争取国家低空经济产业综合示范区改革试点;海洋要素方面,健全海域资源评估个人与机构准入制度,完善海域分层确权机制和使用权流转机制。三是推进要素市场制度建设。健全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实现要素价格由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

  加快实现“更统一”,深度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

  《决定》强调,要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破除妨碍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制度壁垒。宁波要找准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结合点,加快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

  一是健全以公平为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构建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建立健全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制度,强化知识产权和各种数据等新型产权保护制度。二是优化市场准入环境。全面落实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优化新业态新领域市场准入环境,坚决清理取消违规设立的准入许可、隐形准入门槛;健全激励相容的社会信用制度,加强信用信息共享应用,完善信用监管制度。三是健全透明规范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建立健全我市统一规范、信息共享的招标投标和政府、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采购等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探索成立公共交易集团。四是完善规划体系和政策统筹机制。健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度体系,强化规划衔接落实机制;提升政策集成效能,加强上下联动、部门协同、政策衔接和系统集成,强化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机制,促进发展规划、空间规划、产业规划与各项政策协同发力。

  (作者为市发展规划研究院党组副书记)

在守正创新中开启全面深化改革新征程

  万汝洋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系统部署,开启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

  自觉主动、全面深入“学”

  一是学习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领导、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创造性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科学回答了在新时代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怎样全面深化改革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这些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得到了系统完整的体现,必须学深悟透。

  二是学习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重大原则。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总目标既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一脉相承,又同党的二十大作出的战略部署相互衔接,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明确了目标导向。提出的“六个坚持”重大原则,即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系统观念,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遵循。

  三是学习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任务举措。《决定》提出了“七个聚焦”、300多项改革任务,可结合宁波实际,按照贯彻执行类、推进实施类、积极争取类学习和把握。

  四是学习把握改革的规律特点。当前,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呈现出新的规律和特点,比如从“先易后难、渐进式推动”走向“顶层设计、总体谋划”、从“倒逼式改革”走向“改革自信”等,需要我们深入学习和把握。

  立足基础、着眼长远“谋”

  一是在国际国内形势中谋划。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前进道路上必然会遇到各种矛盾和风险挑战。特别是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不断升级。国内区域竞争激烈,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有效应对这些风险挑战,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需要我们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做到临危不乱、危中寻机、开拓进取、开辟新局。

  二是在立足改革基础上谋划。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宁波按照中央、省委部署要求,坚定不移打“创新牌”、吃“改革饭”、走“开放路”,先后涌现出一批在全国全省有影响力的重大改革成果,连续9年获评全省改革优秀市。自2014年起,每年谋划实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改革,引领撬动各领域改革齐头并进。截至2023年,已滚动推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等261个重大改革项目。“放管服”改革、中国—中东欧经贸合作示范区、亲清政商关系、乡村治理现代化等改革成果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肯定;“村民说事”“小微权力管理”、国有土地二级市场改革等首创经验在全国推广。这些成绩都为我们进一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是聚焦问题短板谋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突出问题导向”,强调“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奔着解决最突出的问题去。当前,宁波发展中主要存在科技创新能级不够高、数字经济发展不够强、高水平大学不够多、城市品质不够优等问题。下一步,需要聚焦这些问题短板,切实提升改革的精准性、针对性、实效性,不断把改革推向深入。

  久久为功、扎扎实实“干”

  一是聚焦重点干。《决定》明确提出,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下一步,要深化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健全支持全面创新制度体系,集中力量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化发展,促进数实深度融合,推进自贸区战略提升,深化内外贸一体化试点等重点改革。

  二是围绕民生干。《决定》明确提出,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下一步要以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为牵引,推动更多领域更大范围实现“高效办成一件事”;健全优质均衡、全面覆盖的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擦亮“七优享”品牌;加快推进符合宁波特点的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改革;健全以“一老一小”为重点的全生命周期人口服务体系等。

  三是抓好落实干。《决定》提出,明确各项改革实施主体和责任,把重大改革落实情况纳入监督检查和巡视巡察内容。下一步要构建完善“系统谋划—推进实施—督查问效—考评推广”的改革全周期闭环管理体系,加强各项改革举措的协调衔接,推动各领域各方面改革举措同向发力、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打造更多具有宁波标识的改革理论成果、制度成果和实践成果。

  (作者为市委改革办改革二处处长)

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谢 磊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对新征程上加强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对聚焦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作出了新的部署。‌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对于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全面从严治党具有重要意义,更是确保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成功和中国式现代化顺利实现的坚强保障。

  充分认识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重要性

  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法治、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的改革紧密联系、相互交织、彼此渗透,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会对其他领域的改革产生复杂影响,而党的领导地位决定了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对于全局改革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为的就是构成有利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特定制度环境。因此,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直接关系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实现。

  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是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的有力保障。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创新和改进的是党的领导制度和执政方式,提高的是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从而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使党更好地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以往的改革实践表明,党领导和推动的改革事业越是向纵深推进,越需要党的建设提供更坚强有力的保障。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仅保证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与运行,还有利于党在改革实践中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形成合力,从而保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顺利开展。

  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是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迫切需要。从现代政党的运行规律来看,执政党必须加强自身建设,自觉推动政党的现代化进程,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就是突破口。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建设好、管理好我们这样一个大党,需要持续推进制度完善,不断加强体制机制建设。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除了党自身存在一些问题,我们更面临诸多考验,这就要求党必须遵循执政党建设的规律,通过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来实现党自身的现代化。

  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需把握好四组关系

  制度传承与创新变革。党的建设制度是历史演进的产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也是建立在继承和发扬党长期以来形成的优秀制度基础上的,比如民主集中制、批评与自我批评等。关键是要从党的建设制度的变革历史中,寻找改革的价值与亮点,从中汲取营养予以传承。需要说明的是,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绝不是为改革而改革,是为了调动全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抓改革、促发展为着力点。这种探索不单纯求“新”——制定某项具体的制度,更不只是求“变”——修改完善旧有制度,而是为适应新的社会发展变化,在继承中创新,在发展中深化。

  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坚定的共同信仰是制度得以顺利制定、执行的根本保证,合理的制度设计与安排又为思想武装的落地落实“保驾护航”,党的思想建设与制度建设辩证统一于党的建设全过程,两者必须同向发力、同时发力。《决定》要求“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建立健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长效机制”。这是用制度设计把思想建党的内容、形式、做法等制度化,是用制度安排为做好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系统谋划与重点突出。党的建设制度是一整套系统的制度体系,相应的改革也须具备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决定》对于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都有战略部署和实现路径,这些都是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章节中,用了较大的篇幅聚焦干部人事制度,着力构建科学有效的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评价、教育培训、管理监督和激励保障制度体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能否成功,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培养选拔忠诚于党和人民的好干部,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关系到党领导改革的能力状况,关系到党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认同状况。

  顶层设计与细节雕琢。《决定》明确指出要完善党内法规,增强党内法规权威性和执行力。构建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不仅是给自己立规矩,关键是党内法规涉及与国家法律法规和其他制度相衔接的问题,它的有效执行还涉及国家治理中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这种相一致、相衔接、相统一也是顶层设计。党的组织系统对党的整体的科学运行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巩固党执政的组织基础,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要注重的细节。

  【作者为市社科联(市社科院)党建研究所所长】

加快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市域样板

  李包庚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从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14个方面,加快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这为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宁波紧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系统部署,奋力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市域样板提供了科学指引。

  宁波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市域样板面临的瓶颈问题

  市委十四届三次全会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宁波要在高质量发展中走在“两个先行”前列,全面建成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近年来,宁波坚决扛起锻造硬核力量、唱好“双城记”、建好示范区、当好模范生、共同富裕示范先行的使命担当,地区生产总值跃居全国城市第12位,工业增加值跃居第7位,外贸进出口总额跃居第5位,跻身全球航运中心城市综合实力十强,这些成绩为宁波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市域样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宁波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需加快破解,各方面短板弱项依然存在,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在经济领域,存在主导产业布局不尽合理、“一区多业”“多区一业”并存,乡镇及以下工业区块存在数量多、规模小、布局分散、产业同质化问题。宁波自主的国际性品牌还十分有限,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相对较低,对产业链、供应链的掌控能力不足;在开放经济方面,还存在政策体系不完善的问题,对开放型经济质量、效益、效率等方面形成制约;在跨境贸易方面,优化通关作业等支持跨境贸易的制度创新和政策扶持力度较小;激发民营企业参与对外贸易的体制机制尚有不足。

  在科技创新、前沿技术研究等方面,还未形成有力的制度性支撑体系,新兴产业的创新驱动力不强,难以形成足够的市场竞争力。制造服务业供给水平和发展层次较低,缺乏高科技含量、高资本投入、高附加值、高产业带动力的高端制造服务业,难以吸引到产业人才、管理人才、企业家人才等科技复合型人才。

  在文化发展方面,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宁波城市文化主题形象不够亮眼,缺少统摄性的城市文化主题;城市文化空间体系不够完善,还缺乏代表城市形象、彰显城市品位的知名文化地标;城市文化创新动能不足,缺乏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文化传播和文旅融合的智能化服务大平台。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宁波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市域样板的必由之路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宁波加快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市域样板,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围绕高水平提升智造创新能级,在现代产业和科技教育人才支撑高质量发展上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包括建设数字经济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培育“绿新高、大优强”企业梯队,构建鼓励自由探索的开放协同创新格局,打造海纳百川的高水平人才首选地等。

  围绕完善促进高水平打造双向开放枢纽、锻造硬核力量方面进一步深化改革,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体制机制,持续增强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全力打造高效畅通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城市,包括打造国际航运综合服务枢纽,以制度型开放牵引“两区”联动,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推动口岸监管创新改革,打造跨境贸易便利化示范高地,建设“双向开放”的贸易强市,争创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等。

  围绕高水平塑造滨海时尚风貌,在实现全域统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上进一步深化改革,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强化低碳、零碳等绿色技术研发应用,开展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行动,建设国家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示范城市。

  围绕高水平创建文明城市,在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方面进一步深化改革,为开展“在宁波,感悟真理伟力”实践解码工程、持续打响“在宁波,看见文明中国”品牌、深化全民悦享的高品质文化供给、加快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提供制度支持。

  围绕高水平推进共同富裕先行,增进民生福祉共创美好生活方面进一步深化改革,努力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缩小“三大差距”,持续优化橄榄型社会结构,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有效增强公共服务体系均衡性和可及性,深化“扩中提低”收入分配改革、完善“甬上乐业”就业服务体系、构建“兜底普惠”社会保障网络、推进“全龄友好”健康宁波建设。

  围绕高水平构建智慧善治体系,在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上深化改革,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加快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市域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宁波、平安宁波。

  围绕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市域典范,进一步深化改革,大力建设法治中国先行市、率先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着力打造数字化改革新高地、持续提升社会治理实战实效。

  (作者为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在凝聚改革共识中汇聚团结合力

  陈金波

  凝聚改革共识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基础,凝聚更广的改革共识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越是进入改革深水区,越需要凝聚共识、集聚人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心向背、力量对比是决定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关键,是最大的政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完善发挥统一战线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政治作用的政策举措”,就是希望健全“广泛凝聚共识的机制”,最大程度地凝聚改革共识、最大力度地汇聚改革合力。

  深刻理解改革是深度参与改革的“前奏”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从“一招鲜”到“组合拳”、从“点出彩”到“面开花”、从“单兵突进”到“多跨协同”,涉及治国理政方方面面。习近平总书记曾打过一个形象比方:“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就愈加需要各方面“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

  一要化搞懂改革为理解改革。改革开放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一招,也是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市域样板的关键一招。“改革有阵痛,但不改革就是长痛”。只有自觉做改革的明白人,才能从认识上不摇摆、不懈怠、不迷糊,从思想上不煎熬、不拖宕、不彷徨,走向行动上不怕难、不惧扰、不畏累,才能将改革要求贯彻到底、将改革部署执行到底、将改革任务落实到底。

  二要化理解改革为支持改革。深化改革对各领域的多跨协同,不可避免遇到扭曲与摩擦,需要各方面在改革遇到新体制建构难题时坚定支持改革;深化改革对现有制度秩序的调整与重组,不可避免触碰到既得利益与预期,需要各方面在改革遇到有形与无形抵制时自觉鼓励改革;深化改革对公平与效率关系的调处与把握,不可避免出现冲突与挫折,需要各方面在改革碰到困难与阻力时包容宽容改革。

  三要化支持改革为参与改革。实践证明:“没有人民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改革每一次认知的突破与深化、每一件新事的产生与发展、每一个经验的创造与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实践”。只有大家参与改革,才能避免“上头热、下面冷”。只有大家不做看客做主人、不做观察员做实践者、不做“改革摇头派”做“改革促进派”,才能打通改革障碍的“最先一公里”、疏通改革疑难的“最后一公里”。

  自觉想在一起是自主干在一起的“前提”

  毛泽东同志曾讲过:“我们的权力是谁给的?是工人阶级给的”“是占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广大劳动群众给的”,习近平总书记告诉我们“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只有在迎面改革关系难以厘清、利益难以权衡、问题难以破解的关键时刻,心里还始终装着人民群众实际过得怎么样、人民群众到底期待些什么、人民群众利益应该如何保障,人民群众才会与党委政府“一起来想”“心往一处想”。只有深化改革始终想着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人民群众才会“一起来干”“劲往一处使”。

  一方面,深化改革要充分营造“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良好氛围,及时总结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充分调动群众推进改革的积极动能,同人民群众一道把改革推向前进。另一方面,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解决好深化改革进程中的民生重点、堵点和痛点,做好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的好事,让蓝图变成现实,激励人民群众尤其是特殊群体理解改革、支持改革、投身改革。

  凝聚改革共识是汇聚发展合力的“前导”

  共识是奋进的动力,只有进一步凝聚改革共识,才能进一步调动各方面改革的积极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增进共识”。抽象地谈论改革,往往反对的人少、慷慨激昂的人多。具体地推进改革,往往是改别人时态度鲜明、改自己则左躲右闪。特别是当社会结构、社会分配、社会秩序改革走向纵深时,越是真刀真枪,越是触动奶酪,越易出现思想失察、心理失衡、情绪失控、行为失管。必须最大限度破除沟通障碍、最大力度消除群体隔膜,努力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凝聚改革正能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凝聚共识,就是要形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合力”“没有广泛共识,改革难以顺利推进,推进了也难以取得全面成功”。一要在“宣”上下功夫。多渠道、多形式讲准、讲活、讲透、讲广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全会精神家喻户晓,营造高度认同改革、积极参与改革、主动支持改革的良好社会生态。二要在“干”上下功夫。聚焦真问题、回应真需要、化解真期盼,以可感、可及、可信的改革成果取信于民、造福于民,引导社会形成愿为改革献计、愿为改革想招、愿为改革出力的生动局面。三要在“商”上下功夫。改革共识源于决策层的决心、执行层的用心、利益层的称心、老百姓的信心,改革共识是党委政府、专家学者、各界群众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反复磋商中的智慧凝结。需要发挥民主党派“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的重要作用,需要发挥统一战线“人才库”“智囊团”的支持作用,不懈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扎实做好利益相关者的大统战工作,凝聚改革共识、汇成团结合力。

  (作者为浙江万里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宁波市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研究重点基地首席专家)

编辑: 陈晓怡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