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励志行 | 踏寻红色足迹 争当爱国少年
2024-07-09 09:26: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  

【专题】“双百”惠民行第二季

  青山埋忠骨,四明湖水清。

  87年前,“七七事变”爆发,日军全面侵华,中国军民奋起反抗,拉开全民族抗战的序幕。

  7月7日,“知行合一 铸魂育人”宁波大中小学移动思政课第15堂课开课了!

  当天,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师生,携手余姚市第一实验小学教育集团花园校区的小学生来到被称为“浙东延安”的余姚横坎头村,瞻仰先烈、缅怀历史,一起感受红色热土上的抗日故事和乡村巨变。

  访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

  当天,思政巴士载着学生来到余姚梁弄镇横坎头村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旧址群。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方舟讲述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发生在浙东大地上、壮怀激烈的抗日故事。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41年皖南事变爆发后,党中央作出了在浙东建立革命武装、开辟根据地的战略决策。之后,浦东抗日武装分批赶赴浙东,与当地革命武装力量共同拉开了创建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序幕。

  1943年,浙东抗日武装攻克余姚梁弄伪军据点,控制了整个四明山区。同年,三北游击司令部和浙东区党委机关分别进驻梁弄和横坎头,梁弄镇成为浙东抗日根据地的中心。浙东抗日根据地成为抗日战争时期全国19块解放区之一。

  方舟老师带领学生参观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旧址群。

  在方舟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参观了浙东行政公署、浙东军政干校、中共浙东区委旧址等地。

  “抗日战争时期,浙东根据地远离华中基本根据地和新四军主力,孤悬敌后。为什么还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生存和发展呢?大家带着问题去参观,看谁能找到答案?”方舟引导学生在革命旧址中寻找答案。

  宁大师生带领小学生参观浙东军政干校旧址。

  小学生在大学生的引导讲解下,认真倾听寻找答案。

  “我们的军队很勇敢!”

  “我们的军队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和老百姓打成一片!”

  ……

  “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五月山上杨梅红,‘浙纵’见了心不动,不是杨梅不爱吃,三大纪律记心中。这是当时流传在根据地的一首歌谣。余慈地区盛产杨梅,我们党的部队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十项注意’,群众夸我们纪律好,盼着我们打胜仗!”方舟老师介绍,浙东根据地军民团结,建立了严密有效的军事指挥系统和政府机构,发展壮大起来。

  宁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带领小学生参观讲解。

  之后,同学们来到浙东银行史迹陈列馆和《新浙东报》旧址。参与讲解的是宁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初心”理论宣讲团的金方媛同学。

  为了让小学生了解什么是“抗币”。金方媛专程前往宁波档案馆查找抗币资料图片,铜版纸印刷带到现场,“实物”教学讲解浙东银行的历史。

  参观浙东银行和《新浙东报》社旧址。

  看浙东红村发展变化

  余姚横坎头村不仅是“红村”,也是“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村。

  当天下午,同学们参观了横坎头村新时代服务实践站,了解横坎头村的发展变化。

  宁大思政导师方舟正在讲解。

  “曾经,横坎头村是‘山大石头多,出门就上坡’的贫困村。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勉励下,横坎头村历经三代村干部的努力,最终实现了让乡亲们生活越过越红火的美好愿望。”在村史馆,方舟老师讲解了横坎头村的蜕变过程,一张张对比照片,一个个数据,一幅幅定格的笑脸,让同学们感受到乡村巨变。

  “如今,这里‘月月有花看,季季有果摘’,民居白墙黛瓦、错落有致,村内人头攒动、游人如织。红色引领、绿色发展及清廉村居建设‘三驾马车’,让横坎头村蝶变为全国文明村。”方老师介绍说。

  余姚市第一实验小学教育集团花园校区的学生们参观横坎头村村史馆。

  据介绍,为了能让游客深度游,横坎头村与相邻的汪巷村、甘宣村组成横坎头未来乡村片区。

  通过全域美丽田园小火车观光游路线,串联起汪巷村小状元乐园、荷花池,甘宣村大溪农场等景点,将各村旅游资源全盘激活,实现多个村的抱团发展。

  “之前父母带我来过这里,这次和大哥哥大姐姐一起来,他们讲得很有趣。这里原来是抗日指挥所,现在村民过上了幸福生活。” 余姚市第一实验小学教育集团花园校区三年级学生慎可人说。

  这堂思政课,宁大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教育(师范)专业的方一涵和其他5个小伙伴参与教学。为了上好这堂思政课,她们提前到横坎头村踩点规划线路,设计教学方案。

  “讲解抗日根据地,涉及党史。小学生没有基础,理解起来难度有点大。我们搜集红色歌谣、军民团结的小故事,把它们串联起来,让小学生感受到我们党的优良作风。”方一涵说。

  参与移动思政课的师生在横坎头村合影留念。

  记者 王冬晓 张培坚 实习生 吴瑜哲

编辑: 杨丹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4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励志行 | 踏寻红色足迹 争当爱国少年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4-07-09 09:26:00

  青山埋忠骨,四明湖水清。

  87年前,“七七事变”爆发,日军全面侵华,中国军民奋起反抗,拉开全民族抗战的序幕。

  7月7日,“知行合一 铸魂育人”宁波大中小学移动思政课第15堂课开课了!

  当天,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师生,携手余姚市第一实验小学教育集团花园校区的小学生来到被称为“浙东延安”的余姚横坎头村,瞻仰先烈、缅怀历史,一起感受红色热土上的抗日故事和乡村巨变。

  访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

  当天,思政巴士载着学生来到余姚梁弄镇横坎头村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旧址群。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方舟讲述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发生在浙东大地上、壮怀激烈的抗日故事。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41年皖南事变爆发后,党中央作出了在浙东建立革命武装、开辟根据地的战略决策。之后,浦东抗日武装分批赶赴浙东,与当地革命武装力量共同拉开了创建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序幕。

  1943年,浙东抗日武装攻克余姚梁弄伪军据点,控制了整个四明山区。同年,三北游击司令部和浙东区党委机关分别进驻梁弄和横坎头,梁弄镇成为浙东抗日根据地的中心。浙东抗日根据地成为抗日战争时期全国19块解放区之一。

  方舟老师带领学生参观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旧址群。

  在方舟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参观了浙东行政公署、浙东军政干校、中共浙东区委旧址等地。

  “抗日战争时期,浙东根据地远离华中基本根据地和新四军主力,孤悬敌后。为什么还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生存和发展呢?大家带着问题去参观,看谁能找到答案?”方舟引导学生在革命旧址中寻找答案。

  宁大师生带领小学生参观浙东军政干校旧址。

  小学生在大学生的引导讲解下,认真倾听寻找答案。

  “我们的军队很勇敢!”

  “我们的军队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和老百姓打成一片!”

  ……

  “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五月山上杨梅红,‘浙纵’见了心不动,不是杨梅不爱吃,三大纪律记心中。这是当时流传在根据地的一首歌谣。余慈地区盛产杨梅,我们党的部队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十项注意’,群众夸我们纪律好,盼着我们打胜仗!”方舟老师介绍,浙东根据地军民团结,建立了严密有效的军事指挥系统和政府机构,发展壮大起来。

  宁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带领小学生参观讲解。

  之后,同学们来到浙东银行史迹陈列馆和《新浙东报》旧址。参与讲解的是宁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初心”理论宣讲团的金方媛同学。

  为了让小学生了解什么是“抗币”。金方媛专程前往宁波档案馆查找抗币资料图片,铜版纸印刷带到现场,“实物”教学讲解浙东银行的历史。

  参观浙东银行和《新浙东报》社旧址。

  看浙东红村发展变化

  余姚横坎头村不仅是“红村”,也是“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村。

  当天下午,同学们参观了横坎头村新时代服务实践站,了解横坎头村的发展变化。

  宁大思政导师方舟正在讲解。

  “曾经,横坎头村是‘山大石头多,出门就上坡’的贫困村。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勉励下,横坎头村历经三代村干部的努力,最终实现了让乡亲们生活越过越红火的美好愿望。”在村史馆,方舟老师讲解了横坎头村的蜕变过程,一张张对比照片,一个个数据,一幅幅定格的笑脸,让同学们感受到乡村巨变。

  “如今,这里‘月月有花看,季季有果摘’,民居白墙黛瓦、错落有致,村内人头攒动、游人如织。红色引领、绿色发展及清廉村居建设‘三驾马车’,让横坎头村蝶变为全国文明村。”方老师介绍说。

  余姚市第一实验小学教育集团花园校区的学生们参观横坎头村村史馆。

  据介绍,为了能让游客深度游,横坎头村与相邻的汪巷村、甘宣村组成横坎头未来乡村片区。

  通过全域美丽田园小火车观光游路线,串联起汪巷村小状元乐园、荷花池,甘宣村大溪农场等景点,将各村旅游资源全盘激活,实现多个村的抱团发展。

  “之前父母带我来过这里,这次和大哥哥大姐姐一起来,他们讲得很有趣。这里原来是抗日指挥所,现在村民过上了幸福生活。” 余姚市第一实验小学教育集团花园校区三年级学生慎可人说。

  这堂思政课,宁大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教育(师范)专业的方一涵和其他5个小伙伴参与教学。为了上好这堂思政课,她们提前到横坎头村踩点规划线路,设计教学方案。

  “讲解抗日根据地,涉及党史。小学生没有基础,理解起来难度有点大。我们搜集红色歌谣、军民团结的小故事,把它们串联起来,让小学生感受到我们党的优良作风。”方一涵说。

  参与移动思政课的师生在横坎头村合影留念。

  记者 王冬晓 张培坚 实习生 吴瑜哲

编辑: 杨丹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