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王安石的四明佛缘
2024-04-02 10:07:31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  

【专题】文化进万家

王安石书法《楞严经旨要卷》。

刻在祖关山文化公园石上的王安石诗。

上海博物馆藏有王安石传世的两件书法真迹之一《楞严经旨要卷》,淡墨行书,萧散简远,写于其去世前一年(1085)。

王安石晚年醉心佛学。注解过《金刚经》《维摩诘经》《楞严经》《华严经》等多部佛教经典的他,有着良好的佛学修养,佛语、佛典在其诗中随处可见。罢相退居江宁(今南京)的十年,他常与高僧大德往来,还将自己的居所半山园改成了“报宁禅寺”,可见虔敬之心。

学者分析王安石对佛教兴趣之由来,大都归结于北宋儒释交融的时代背景。僧俗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许多佛门中人都与士大夫保持良好的关系。

而梳理王安石的佛缘,不难发现,其源头恰始于鄞县(今宁波)。四明三佛地,给了他最原始的土壤;与宁波诸僧的交往,亦持续到他抵达京师以后。

佛寺:王安石“出差住宿”首选

五代以来,由于吴越王室对佛法之提倡,宗师高僧之经营,两浙地区佛教日臻兴盛。天童、育王等名山古刹,成为丛林圣地。

北宋庆历七年(1047),王安石为鄞令后,用脚步丈量四明山水。《鄞县经游记》记录他12天走遍东西十四乡的故事,抛开其勤政的剪影,会发现他几乎所有的住宿问题都在寺院解决。

第一天住慈福院,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住阿育王寺,第五天、第六天住旌教院,第七天住瑞岩开善院,第八天住天童寺,第十天在大梅山保福寺庄吃饭,当晚住普宁院,第十一天住资寿院。也因为上述地名在方志中皆可查考,人们得以还原这十二天的行程图。

天下名山僧占多,《鄞县经游记》提到了天童寺住持瑞新。忙碌的行程中,王安石不忘抽出一天,和瑞新一起攀爬天童后山玲珑岩,听猿猴吟啸,浑然忘归。

王安石与瑞新相交投契。《临川先生文集》中,有《答瑞新十远》诗:“远水悠然碧,远山天际苍。中有山水人,寄我十远章。我时在高楼,徙倚观八荒。亦复有远意,千载不相忘。”大意是瑞新长老曾寄给他“十远”诗,透露远离尘俗之意。而当时王安石人在城中,山水之思不过想想而已。

后期,瑞新移住镇江金山寺。皇祐五年(1053),王安石前去拜访,却闻瑞新已然圆寂。悲伤之余,王安石写下《书瑞新道人壁》:“始瑞新道人治其众于天童之景德,余知鄞县,爱其材能,数与之游……”深情回忆两人的交往。

算来,王安石与瑞新的交往前后至多七年,但情义甚笃。王安石曾应瑞新所请作过一篇《涟水军淳化院经藏记》,夸赞“若通之瑞新、闽之怀琏,皆今之为佛而超然,吾所谓贤而与之游者也。此二人者,既以其所学自脱于世之淫浊,而又皆有聪明辨智之才,故吾乐以其所得者语焉,与之游,忘日月之多也。”

其中提到的金山瑞新、大觉怀琏,皆与宁波有缘,王安石对他们多有赞美。

与高僧打趣之“调皮小王”

除了天童,王安石在育王山中也有不少朋友。清人全祖望有《王文公祠》诗云:“文公(王安石)为作灵岩行,曾向山中一信宿。若琏若坦若虚白,话旧殷殷陈野蔌……”诗中的大觉怀琏、育王常坦、育王虚白,都是王安石结交的名僧。

大觉怀琏,福建漳州人,宋仁宗时曾任京师十方净因禅院住持,多次与皇帝对答,跟很多士大夫都有交往。宋英宗治平年间,怀琏禅师离开京师繁华地,先至金山寺,后归隐阿育王寺,二十多年后圆寂,享年82岁。宝庆《四明志》有云:“阿育王山广利寺,大觉禅师怀琏居之,法席鼎盛,名闻天下。”

王安石有《寄育王大觉禅师二首》,其一云“单已安那示入禅,草堂难望故依然。山今岁暮终岑寂,人更天寒最静便。隐迹亦知甘自足,凭心岂吝慰相怜。所闻不到荆门耳,人老禾新又一年”;又一云“山木悲鸣水怒流,百虫专夜思高秋。道人方丈应无梦,想复长吟拟慧休”。

按时间推算,王安石与大觉怀琏应相识于京师。晚期,他另有《平甫与宝觉游金山思大觉并见寄及相见得诗次》二首。当时他的弟弟王安国与怀琏禅师在金山寺相逢,怀琏写诗给王安石,王安石寄答:“槛窥山鸟有真意,窗听海潮非世音。一笑上方人事好,不知衰境两侵寻。”流露老年心境。

值得一提的是,大觉怀琏与苏轼亦交往颇深,曾邀苏轼写阿育王寺宸奎阁铭。苏轼撰文详细记录了怀琏禅师的生平往事,文章与书法皆精,是宝贵的四明文献。

王安石与育王寺虚白、常坦亦有诗歌往来。其中,《戏赠育王虚白长老》一首写得非常有趣:“白云山顶病禅师,昔日公卿各赠诗。行尽四方年八十,却归荒寺有谁知。”一般认为是王安石在鄞县时所作。诗中描写虚白禅师曾经声名显赫,许多士大夫都为其赠诗。但如今年事已高,退隐“荒寺”,没有几个人知道他的来历。当时,王安石作为二十几岁的“小年轻”,大胆调侃八十岁的高僧,题曰“戏赠”,可以说非常调皮了。

嘉祐五年(1060),王安石在使北途中另有《奉使道中寄育王山长老常坦》长诗,其中说:“塞垣春枯积雪溜,沙砾威怒黄云愁。五更匹马随雁起,想见鄮郭花今稠。百年夸夺终一丘,世上满眼真悠悠。寄声万里心绸缪,莫道异趣无相求。”王安石人在北方,却想着“鄮郭花今稠”。在鄞的高僧,也让王安石牵动着对鄞县岁月的思念。

山水与时光,在诗文中永存

考查文献,与王安石有明确往来的鄞县僧人还有嗣端。他是明州人,受业于崇法寺。志磐《佛祖统记》中说,“王荆公宰鄞,与师为方外友”。王安石有《崇法留题》诗云:“小亭临水间修篁,郁郁余华席地香。惟愿时人观此境,尽将烦恼作清凉。”

崇法寺所在地即今之祖关山。据王安石在《鄞女墓志铭》中所写,庆历八年(1048)六月,他在鄞县去世的小女儿亦葬于“崇法院之西北”。王安石离任时,曾专程谒墓,表示“今夜扁舟来诀汝,死生从此各西东”,同时委托僧人灵照守墓。千载之下,诗中哀恸之情未减分毫。

另据《释门正统》记载:“丞相舒王(王安石)也初宰鄞,听广智讲故修性事理,体用之谈,往往言于讲义。”里面提到的广智,是一位天台宗高僧,曾任延庆寺住持。

在四明游寺访僧的路上,王安石还留下过许多山水诗文。《天童道上》《天童山溪上》《太白岭》等写于春日的诗句,眼下十分应景。

其实,当年天童山的住宿环境可能并不怎么样。根据王安石在《信州回车馆中作二首》中的回忆,“太白山根秋夜静,乱泉深水绕床鸣。病来空馆闻风雨,恰似当年枕上声”“山木漂摇卧弋阳,因思太白夜淋浪。西窗一榻芭蕉雨,复似当时水绕床”。太白夜宿竟是“水绕床”的体验,可以说很特别了。

除了这些,王安石还写过《龙泉寺石井二首》,在鄞期间,他曾受指派前往余姚处理争讼案件,龙泉寺诗写于此时;还有《题宝岩寺寒碧亭二首》,该寺位于今海曙区横街镇梅园村;另有一首《发粟至石陂寺》诗,描写放粮救济灾民时的经历,旧注认为是王安石在鄞时所作,但“石陂寺”之名未见甬上方志著录,且存一说。记者 顾嘉懿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4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王安石的四明佛缘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 2024-04-02 10:07:31

王安石书法《楞严经旨要卷》。

刻在祖关山文化公园石上的王安石诗。

上海博物馆藏有王安石传世的两件书法真迹之一《楞严经旨要卷》,淡墨行书,萧散简远,写于其去世前一年(1085)。

王安石晚年醉心佛学。注解过《金刚经》《维摩诘经》《楞严经》《华严经》等多部佛教经典的他,有着良好的佛学修养,佛语、佛典在其诗中随处可见。罢相退居江宁(今南京)的十年,他常与高僧大德往来,还将自己的居所半山园改成了“报宁禅寺”,可见虔敬之心。

学者分析王安石对佛教兴趣之由来,大都归结于北宋儒释交融的时代背景。僧俗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许多佛门中人都与士大夫保持良好的关系。

而梳理王安石的佛缘,不难发现,其源头恰始于鄞县(今宁波)。四明三佛地,给了他最原始的土壤;与宁波诸僧的交往,亦持续到他抵达京师以后。

佛寺:王安石“出差住宿”首选

五代以来,由于吴越王室对佛法之提倡,宗师高僧之经营,两浙地区佛教日臻兴盛。天童、育王等名山古刹,成为丛林圣地。

北宋庆历七年(1047),王安石为鄞令后,用脚步丈量四明山水。《鄞县经游记》记录他12天走遍东西十四乡的故事,抛开其勤政的剪影,会发现他几乎所有的住宿问题都在寺院解决。

第一天住慈福院,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住阿育王寺,第五天、第六天住旌教院,第七天住瑞岩开善院,第八天住天童寺,第十天在大梅山保福寺庄吃饭,当晚住普宁院,第十一天住资寿院。也因为上述地名在方志中皆可查考,人们得以还原这十二天的行程图。

天下名山僧占多,《鄞县经游记》提到了天童寺住持瑞新。忙碌的行程中,王安石不忘抽出一天,和瑞新一起攀爬天童后山玲珑岩,听猿猴吟啸,浑然忘归。

王安石与瑞新相交投契。《临川先生文集》中,有《答瑞新十远》诗:“远水悠然碧,远山天际苍。中有山水人,寄我十远章。我时在高楼,徙倚观八荒。亦复有远意,千载不相忘。”大意是瑞新长老曾寄给他“十远”诗,透露远离尘俗之意。而当时王安石人在城中,山水之思不过想想而已。

后期,瑞新移住镇江金山寺。皇祐五年(1053),王安石前去拜访,却闻瑞新已然圆寂。悲伤之余,王安石写下《书瑞新道人壁》:“始瑞新道人治其众于天童之景德,余知鄞县,爱其材能,数与之游……”深情回忆两人的交往。

算来,王安石与瑞新的交往前后至多七年,但情义甚笃。王安石曾应瑞新所请作过一篇《涟水军淳化院经藏记》,夸赞“若通之瑞新、闽之怀琏,皆今之为佛而超然,吾所谓贤而与之游者也。此二人者,既以其所学自脱于世之淫浊,而又皆有聪明辨智之才,故吾乐以其所得者语焉,与之游,忘日月之多也。”

其中提到的金山瑞新、大觉怀琏,皆与宁波有缘,王安石对他们多有赞美。

与高僧打趣之“调皮小王”

除了天童,王安石在育王山中也有不少朋友。清人全祖望有《王文公祠》诗云:“文公(王安石)为作灵岩行,曾向山中一信宿。若琏若坦若虚白,话旧殷殷陈野蔌……”诗中的大觉怀琏、育王常坦、育王虚白,都是王安石结交的名僧。

大觉怀琏,福建漳州人,宋仁宗时曾任京师十方净因禅院住持,多次与皇帝对答,跟很多士大夫都有交往。宋英宗治平年间,怀琏禅师离开京师繁华地,先至金山寺,后归隐阿育王寺,二十多年后圆寂,享年82岁。宝庆《四明志》有云:“阿育王山广利寺,大觉禅师怀琏居之,法席鼎盛,名闻天下。”

王安石有《寄育王大觉禅师二首》,其一云“单已安那示入禅,草堂难望故依然。山今岁暮终岑寂,人更天寒最静便。隐迹亦知甘自足,凭心岂吝慰相怜。所闻不到荆门耳,人老禾新又一年”;又一云“山木悲鸣水怒流,百虫专夜思高秋。道人方丈应无梦,想复长吟拟慧休”。

按时间推算,王安石与大觉怀琏应相识于京师。晚期,他另有《平甫与宝觉游金山思大觉并见寄及相见得诗次》二首。当时他的弟弟王安国与怀琏禅师在金山寺相逢,怀琏写诗给王安石,王安石寄答:“槛窥山鸟有真意,窗听海潮非世音。一笑上方人事好,不知衰境两侵寻。”流露老年心境。

值得一提的是,大觉怀琏与苏轼亦交往颇深,曾邀苏轼写阿育王寺宸奎阁铭。苏轼撰文详细记录了怀琏禅师的生平往事,文章与书法皆精,是宝贵的四明文献。

王安石与育王寺虚白、常坦亦有诗歌往来。其中,《戏赠育王虚白长老》一首写得非常有趣:“白云山顶病禅师,昔日公卿各赠诗。行尽四方年八十,却归荒寺有谁知。”一般认为是王安石在鄞县时所作。诗中描写虚白禅师曾经声名显赫,许多士大夫都为其赠诗。但如今年事已高,退隐“荒寺”,没有几个人知道他的来历。当时,王安石作为二十几岁的“小年轻”,大胆调侃八十岁的高僧,题曰“戏赠”,可以说非常调皮了。

嘉祐五年(1060),王安石在使北途中另有《奉使道中寄育王山长老常坦》长诗,其中说:“塞垣春枯积雪溜,沙砾威怒黄云愁。五更匹马随雁起,想见鄮郭花今稠。百年夸夺终一丘,世上满眼真悠悠。寄声万里心绸缪,莫道异趣无相求。”王安石人在北方,却想着“鄮郭花今稠”。在鄞的高僧,也让王安石牵动着对鄞县岁月的思念。

山水与时光,在诗文中永存

考查文献,与王安石有明确往来的鄞县僧人还有嗣端。他是明州人,受业于崇法寺。志磐《佛祖统记》中说,“王荆公宰鄞,与师为方外友”。王安石有《崇法留题》诗云:“小亭临水间修篁,郁郁余华席地香。惟愿时人观此境,尽将烦恼作清凉。”

崇法寺所在地即今之祖关山。据王安石在《鄞女墓志铭》中所写,庆历八年(1048)六月,他在鄞县去世的小女儿亦葬于“崇法院之西北”。王安石离任时,曾专程谒墓,表示“今夜扁舟来诀汝,死生从此各西东”,同时委托僧人灵照守墓。千载之下,诗中哀恸之情未减分毫。

另据《释门正统》记载:“丞相舒王(王安石)也初宰鄞,听广智讲故修性事理,体用之谈,往往言于讲义。”里面提到的广智,是一位天台宗高僧,曾任延庆寺住持。

在四明游寺访僧的路上,王安石还留下过许多山水诗文。《天童道上》《天童山溪上》《太白岭》等写于春日的诗句,眼下十分应景。

其实,当年天童山的住宿环境可能并不怎么样。根据王安石在《信州回车馆中作二首》中的回忆,“太白山根秋夜静,乱泉深水绕床鸣。病来空馆闻风雨,恰似当年枕上声”“山木漂摇卧弋阳,因思太白夜淋浪。西窗一榻芭蕉雨,复似当时水绕床”。太白夜宿竟是“水绕床”的体验,可以说很特别了。

除了这些,王安石还写过《龙泉寺石井二首》,在鄞期间,他曾受指派前往余姚处理争讼案件,龙泉寺诗写于此时;还有《题宝岩寺寒碧亭二首》,该寺位于今海曙区横街镇梅园村;另有一首《发粟至石陂寺》诗,描写放粮救济灾民时的经历,旧注认为是王安石在鄞时所作,但“石陂寺”之名未见甬上方志著录,且存一说。记者 顾嘉懿

编辑: 杜寅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