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文艺舞台为时代“鼓与呼”!2023宁波的“文艺事件”四季有声
2023-12-27 09:43: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  

【专题】文化进万家

  作为宁波的一名文化记者,我感到2023年“很忙”。

  从春天“宁波春晚”为春潮起舞,为时代壮歌;到夏天的“盛世修典”,将出圈的“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引入宁波;到秋天的浙江书展,多项数据刷新历史纪录;到冬天,至今仍在国家博物馆举办的河姆渡文化发现50周年特展,将在结束后移师宁波博物院……

  宁波的“文艺事件”四季有声。记者马不停蹄的背后,正是港城文化繁荣发展、艺术盛事层出不穷的侧面反映。

2023年宁波春晚现场。

  文艺舞台为时代“鼓与呼”

  舞台艺术是烘托城市文化氛围的重要表征。能够拿出什么样的舞台作品,能引进多少高水平、受市场欢迎的演出,直观反映一地文化市场的繁荣程度。

  近年宁波文艺作品出圈不在少数,从至今受“剧圈”广泛欢迎的《花木兰》,到业内大受赞誉的《呦呦鹿鸣》,到省内凡有大活动必邀请的越窑青瓷瓯乐演出团队,到层出不穷的基层文艺队伍……宁波业已拥有一支拿得出手、拿得出精品的演员、舞美、灯服道效团队。

  今年年初,这支团队排演了宁波人自己的春晚“江河湖海共春潮”,用一台演出奏响2023年复苏与腾飞的序章。

  文艺作品是时代的记录者、歌唱者,理应用亲切、通俗的手段鼓舞感染大众。“宁波春晚”达到了这样的目的,它让各界倍感振奋,也让海内外的宁波游子、宁波帮人士又一次将目光投向家乡宁波,为新年开了个好头。

  5月,宁波市演艺集团的舞剧《东方大港》在国家大剧院首演,接着又参与了全国舞蹈展演、上海国际艺术节等,成为宁波舞台艺术对外输出的一张新名片。

  《东方大港》历经多年选题,排演过程也是几经曲折,用业内的话说“完成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它将舞台鸿篇巨制聚焦于宁波港,将万吨巨轮“引进”天幕,把操作员的控制杆转化为舞蹈动作,实现了一次非同凡响的创作。

  在国家大剧院演出后,我采访了观看演出的朱洁静,一位在《朱鹮》《永不消逝的电波》中有过精彩表现的舞剧演员。她兴奋地表达了自己对《东方大港》的欣赏,认为这是一场有感染力、给观众带来“震撼”的演出。

  她眸中的星光和充分认可的表情让我难忘,也让人对主旋律题材的市场化生出一份信心。

河姆渡文化发现50周年“远古江南·海陆山河”特展在国家博物馆举行。

  精品展览的“引入”与“导出”

  如果说舞台表演的受众仍集中在少数,那么展览的受众扩大到了更大的圈层。

  7、8月间的宁波美术馆是大小朋友的天下。超长展线,超多作品集中的“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宁波特展”,在宁波创造了很多个第一次。

  本土观众第一次看到如此众多的中国古代美术精华济济一堂。它是一次艺术的公众化普及,也是一堂漫长而丰富的艺术公开课,对大众提供了高水平的文化供给。

  “盛世修典”是破圈层的,看画的人不仅仅是专家和爱好者,更多是普通市民。在艺术的长河里,在备受赞誉的沉浸式展厅里,他们直观感受到了艺术的给养,感到“千年丹青一日还”。这种艺术体验是稀缺的、难得的、珍贵的。

  在宁波引入展览的同时,今年,我也在北京见证了由宁波输出的精品展览在国家级平台上亮相。

  2023年是河姆渡文化发现50周年。借由国家博物馆“远古江南·海陆山河”特展,河姆渡文化的多件代表作50年来首次进京,补上了多年来的一个“缺环”。在中国考古备受关注,“中国气派”考古学呼吁振兴的当下,这次亮相对于浙江和宁波的考古人来说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一名90后新闻人,20世纪70年代的考古工作是“过去时”,而能够在50年后的今天参与并见证河姆渡文化发现50周年庆典,同样是一件让人倍感庆幸与荣耀之事。它让我在国家级舞台上看到了宁波文明进程的闪光点,使我加强了对地方文化脉络的认知,也进一步树立起对于地域的文化自信。

浙江书展上的排队场面。

  “双轮驱动”文化内生

  发生在11月的第八届浙江书展“虽迟但到”。这项延后一年举办的省级重大文化活动,寄托了更多人的期待。

  在前几届的经验之上,第八届浙江书展在时间与地点选择、优惠券的发放与核销模式方面更加谨慎和细致,也考虑得更多。效果显而易见,三天的书展,人流量和码洋均创新高,大量观众呼唤加开夜场,表示“没逛够”“没买够”,让人看到大众在文化消费层面的全面回归,以及持续“买买买”的欲望动力。

  “书藏古今,港通天下”,宁波的城市标语因为浙江书展永久落户和《东方大港》起航而更加掷地有声。对城市文化打造来说,更多时候应是有特色、有目的、符合城市现状与性格的。一个是从天一阁延续下来的藏书文化,一个是从地理特色发展而来的港城文化,这两种文化就像“左右手”,为城市发展提供内驱力。

  藏书文化面向古代,展现一种温暖的古老;而港城文化面向未来,是开放包容的,富有探险精神,蓬勃创新。宁波文化事业的脉络与走向始终离不开这“双轮驱动”,这两者恰恰也是宁波文化在对外传播方面最有记忆点、最利于打造的“流量入口”。

  新的一年将至,2024宁波春晚的节目创排已然启动。来年的宁波,又会在哪些方面让人眼前一亮?让我们拭目以待。(记者顾嘉懿 文/摄)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3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文艺舞台为时代“鼓与呼”!2023宁波的“文艺事件”四季有声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 2023-12-27 09:43:00

  作为宁波的一名文化记者,我感到2023年“很忙”。

  从春天“宁波春晚”为春潮起舞,为时代壮歌;到夏天的“盛世修典”,将出圈的“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引入宁波;到秋天的浙江书展,多项数据刷新历史纪录;到冬天,至今仍在国家博物馆举办的河姆渡文化发现50周年特展,将在结束后移师宁波博物院……

  宁波的“文艺事件”四季有声。记者马不停蹄的背后,正是港城文化繁荣发展、艺术盛事层出不穷的侧面反映。

2023年宁波春晚现场。

  文艺舞台为时代“鼓与呼”

  舞台艺术是烘托城市文化氛围的重要表征。能够拿出什么样的舞台作品,能引进多少高水平、受市场欢迎的演出,直观反映一地文化市场的繁荣程度。

  近年宁波文艺作品出圈不在少数,从至今受“剧圈”广泛欢迎的《花木兰》,到业内大受赞誉的《呦呦鹿鸣》,到省内凡有大活动必邀请的越窑青瓷瓯乐演出团队,到层出不穷的基层文艺队伍……宁波业已拥有一支拿得出手、拿得出精品的演员、舞美、灯服道效团队。

  今年年初,这支团队排演了宁波人自己的春晚“江河湖海共春潮”,用一台演出奏响2023年复苏与腾飞的序章。

  文艺作品是时代的记录者、歌唱者,理应用亲切、通俗的手段鼓舞感染大众。“宁波春晚”达到了这样的目的,它让各界倍感振奋,也让海内外的宁波游子、宁波帮人士又一次将目光投向家乡宁波,为新年开了个好头。

  5月,宁波市演艺集团的舞剧《东方大港》在国家大剧院首演,接着又参与了全国舞蹈展演、上海国际艺术节等,成为宁波舞台艺术对外输出的一张新名片。

  《东方大港》历经多年选题,排演过程也是几经曲折,用业内的话说“完成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它将舞台鸿篇巨制聚焦于宁波港,将万吨巨轮“引进”天幕,把操作员的控制杆转化为舞蹈动作,实现了一次非同凡响的创作。

  在国家大剧院演出后,我采访了观看演出的朱洁静,一位在《朱鹮》《永不消逝的电波》中有过精彩表现的舞剧演员。她兴奋地表达了自己对《东方大港》的欣赏,认为这是一场有感染力、给观众带来“震撼”的演出。

  她眸中的星光和充分认可的表情让我难忘,也让人对主旋律题材的市场化生出一份信心。

河姆渡文化发现50周年“远古江南·海陆山河”特展在国家博物馆举行。

  精品展览的“引入”与“导出”

  如果说舞台表演的受众仍集中在少数,那么展览的受众扩大到了更大的圈层。

  7、8月间的宁波美术馆是大小朋友的天下。超长展线,超多作品集中的“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宁波特展”,在宁波创造了很多个第一次。

  本土观众第一次看到如此众多的中国古代美术精华济济一堂。它是一次艺术的公众化普及,也是一堂漫长而丰富的艺术公开课,对大众提供了高水平的文化供给。

  “盛世修典”是破圈层的,看画的人不仅仅是专家和爱好者,更多是普通市民。在艺术的长河里,在备受赞誉的沉浸式展厅里,他们直观感受到了艺术的给养,感到“千年丹青一日还”。这种艺术体验是稀缺的、难得的、珍贵的。

  在宁波引入展览的同时,今年,我也在北京见证了由宁波输出的精品展览在国家级平台上亮相。

  2023年是河姆渡文化发现50周年。借由国家博物馆“远古江南·海陆山河”特展,河姆渡文化的多件代表作50年来首次进京,补上了多年来的一个“缺环”。在中国考古备受关注,“中国气派”考古学呼吁振兴的当下,这次亮相对于浙江和宁波的考古人来说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一名90后新闻人,20世纪70年代的考古工作是“过去时”,而能够在50年后的今天参与并见证河姆渡文化发现50周年庆典,同样是一件让人倍感庆幸与荣耀之事。它让我在国家级舞台上看到了宁波文明进程的闪光点,使我加强了对地方文化脉络的认知,也进一步树立起对于地域的文化自信。

浙江书展上的排队场面。

  “双轮驱动”文化内生

  发生在11月的第八届浙江书展“虽迟但到”。这项延后一年举办的省级重大文化活动,寄托了更多人的期待。

  在前几届的经验之上,第八届浙江书展在时间与地点选择、优惠券的发放与核销模式方面更加谨慎和细致,也考虑得更多。效果显而易见,三天的书展,人流量和码洋均创新高,大量观众呼唤加开夜场,表示“没逛够”“没买够”,让人看到大众在文化消费层面的全面回归,以及持续“买买买”的欲望动力。

  “书藏古今,港通天下”,宁波的城市标语因为浙江书展永久落户和《东方大港》起航而更加掷地有声。对城市文化打造来说,更多时候应是有特色、有目的、符合城市现状与性格的。一个是从天一阁延续下来的藏书文化,一个是从地理特色发展而来的港城文化,这两种文化就像“左右手”,为城市发展提供内驱力。

  藏书文化面向古代,展现一种温暖的古老;而港城文化面向未来,是开放包容的,富有探险精神,蓬勃创新。宁波文化事业的脉络与走向始终离不开这“双轮驱动”,这两者恰恰也是宁波文化在对外传播方面最有记忆点、最利于打造的“流量入口”。

  新的一年将至,2024宁波春晚的节目创排已然启动。来年的宁波,又会在哪些方面让人眼前一亮?让我们拭目以待。(记者顾嘉懿 文/摄)

编辑: 陈捷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