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时代需要怎样的书展?浙江书展如何“出圈”?
2023-11-02 14:21:10 稿源: 中国宁波网  

中国宁波网记者石承承

11月3日到5日,第八届浙江书展将在宁波盛大开幕。

在互联网“碎片化”阅读盛行的时代,书展为何还能拥有一众粉丝?在这些“出圈”的书展里,我们又能收获怎样的启迪?

相比北京书展、上海书展、香港书展,浙江书展“很年轻”。

2015年,浙江举办首届书展;2016年,浙江省全民阅读节落户宁波,第二届宁波书展规模因此成倍扩大,品质明显提升;2019年,宁波书展升格为浙江书展,从原来的地方文化阅读品牌,提升为全省文化阅读品牌。

年轻,意味着可以有无限可能!

只要走进过浙江书展,就知道这里不只是一个卖书、买书的地方,更像是一场以书为媒的文化盛事,除了新书、好书,还有藏在书后的人,以及因书而生的文创产品……

以2021年举行的第七届浙江书展为例,“宋韵书房”被搬进现场。“书房”里有按南宋石刻公园史诏墓前石椅1:1比例雕斫的椅子,还有宋代点茶技艺的展示。书尚未翻开,但读书的“氛围感”已经拉满。

第七届浙江书展上,南宋书房被搬进展馆。资料图

同样拥有无限可能的,还有在省内各地“开花”的城市书展。

在今年温州书展上,用旧书籍、旧台灯等老物件搭建的“时光阅读展区”更是把读者带回到“旧时灯光好读书”的氛围中。不只有书,是书展的一种可能。

在嘉兴,“好读书,虽三家之村必储经籍”的传统从书展出发,融入街头巷尾、田间地头的“智慧书房”与“农村书屋”。不只有书展,是书展的另一种可能。

在互联网“碎片化”阅读盛行的当下,书展为何热度不减?人们为什么愿意把“逛书展”当做一件时髦的事?

人们想要追求情怀与仪式感。

互联网的发达,影视作品、短视频的“无孔不入”,从未取代书的地位。

从牙牙学语时的绘本到求学时字斟句酌的教科书,从打发睡前时光的小说到自我提升的专业书籍……“消失的书”从未消失,人们对阅读的向往伴随一生。

正如意大利作家、符号学家翁贝托·艾柯在演讲《书的未来》中指提到的,“电脑通讯跑在你前面,书却会与你一同上路,而且步伐一致……”

只是,当读书变得跟吃饭、睡觉一般“生活化”,我们很容易对它“视而不见”,忽视它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和意义。

书展的举办,就像是“闹钟”,在固定的日子,把人们“唤醒”,重新感受阅读的氛围。

人们想要寻找瞬息万变中的“确定性”。

尽管人们已经习惯通过互联网来获取信息和知识,但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带来的乌龙与反转,算法带来的“信息茧房”,不明真相导致的“情绪绑架”,人们往往是忐忑不安的。

书展的出现,或许能化解了良莠不齐、虚实难辨的网络信息带来的不确定性。它就像“风向标”,来自出版社、出版人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经验积累,精挑细选告诉大家哪些书值得读,哪些讲座值得听,哪些思考值得学。

书展及书籍传递给大家的,不只是知识和信息,还有逻辑思考后的理性,让人能够静下心来,明辨是非,慎思笃行,不被情绪冲动左右。

随着素养的提高,见识的增长,大家对书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怎样办展,才能办出人们流连忘返,收获满满的书展?

要以“聚沙成塔”的气势来办展。

书展的影响力,唯大不破。就拿今年的上海书展来说,不仅吸引全国20多家出版集团,350余家出版社携18万余种精品图书参展,还举办了850余场阅读活动。

足够大的书展才能吸引更多出版机构将其作为首发、重磅新书发布的平台。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不会干枯,一本书只有经历书海浮沉的考验才能铸就经典。

这或许也正是上海书展面向公众的门票预售一片火爆的场面。

要以“海纳百川”的心态来办展。

无论是传统纸质书籍,还是电子版、视频版、语音版等新媒体“书籍”,阅读方式的多元化,并不会改变阅读本身的意义。

因此,书展应该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吸纳更多主题好、质量佳的数字化阅读产品参与其中,以高质量数字阅读引领、提升公众的阅读能力。

香港书展上,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就通过推出《桌游识中国历史》特色桌游产品,以及“手游识中国历史”游戏学习app来引导香港的青少年更好了解祖国地理知识和历史脉络,

与此同时,书展不能放弃自己的“导读”功能,针对数字阅读存在的痛点,以出版机构、出版人的修养学识、经验积累,帮助那些有价值的书从算法提供的所谓“畅销书”中脱颖而出。

要以“投其所好”的思路来办展。

书展的成功与否,首先就是要能吸引尽可能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来,因此要尝试更多符合公众喜好的方式,比如知名畅销书作家签售,颇受年轻人追捧的盖章打卡等……将形式多样的活动嫁接到书展中,丰富书展的内容。

甚至还可以玩些“花活”。嘉兴书展,作为端午民俗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让书展与嘉兴最为大家所熟悉的粽子“搭档”;广西教育出版社也曾在书展上打出“精神食粮与物质食粮二者缺一不可”的标语,把书与螺蛳粉“组CP”。

书展,以书为媒,却未必要处处有书。从文化讲座到作家签售,从IP开发到影视制作,把书展打造成行业交流的空间,多元文化汇聚的场所,才能办出一个生机勃勃的展。

要以“生活化”的姿态来办展。

书展传递出了对知识的推崇,对文化的尊重,是“高大上”的事,持之以恒,才能将其打造成为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文化品牌,并终将影响很多人,滋养一座城市的文化品格。

“高大上”的事,或许可以用“生活化”的方式来做。

除了书展呈现形式的多样化、生活化,更重要的是书展要“日常化”,突破“一时一地一场展览”的局限,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将“书香满城”的阅读氛围融于日常,实现既有“流量”,又有“留量”,既是“网红”,又能“长红”。

第八届浙江书展即将“掀起盖头”来,它会以怎样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在大家面前,让我们拭目以待!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3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时代需要怎样的书展?浙江书展如何“出圈”?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3-11-02 14:21:10

中国宁波网记者石承承

11月3日到5日,第八届浙江书展将在宁波盛大开幕。

在互联网“碎片化”阅读盛行的时代,书展为何还能拥有一众粉丝?在这些“出圈”的书展里,我们又能收获怎样的启迪?

相比北京书展、上海书展、香港书展,浙江书展“很年轻”。

2015年,浙江举办首届书展;2016年,浙江省全民阅读节落户宁波,第二届宁波书展规模因此成倍扩大,品质明显提升;2019年,宁波书展升格为浙江书展,从原来的地方文化阅读品牌,提升为全省文化阅读品牌。

年轻,意味着可以有无限可能!

只要走进过浙江书展,就知道这里不只是一个卖书、买书的地方,更像是一场以书为媒的文化盛事,除了新书、好书,还有藏在书后的人,以及因书而生的文创产品……

以2021年举行的第七届浙江书展为例,“宋韵书房”被搬进现场。“书房”里有按南宋石刻公园史诏墓前石椅1:1比例雕斫的椅子,还有宋代点茶技艺的展示。书尚未翻开,但读书的“氛围感”已经拉满。

第七届浙江书展上,南宋书房被搬进展馆。资料图

同样拥有无限可能的,还有在省内各地“开花”的城市书展。

在今年温州书展上,用旧书籍、旧台灯等老物件搭建的“时光阅读展区”更是把读者带回到“旧时灯光好读书”的氛围中。不只有书,是书展的一种可能。

在嘉兴,“好读书,虽三家之村必储经籍”的传统从书展出发,融入街头巷尾、田间地头的“智慧书房”与“农村书屋”。不只有书展,是书展的另一种可能。

在互联网“碎片化”阅读盛行的当下,书展为何热度不减?人们为什么愿意把“逛书展”当做一件时髦的事?

人们想要追求情怀与仪式感。

互联网的发达,影视作品、短视频的“无孔不入”,从未取代书的地位。

从牙牙学语时的绘本到求学时字斟句酌的教科书,从打发睡前时光的小说到自我提升的专业书籍……“消失的书”从未消失,人们对阅读的向往伴随一生。

正如意大利作家、符号学家翁贝托·艾柯在演讲《书的未来》中指提到的,“电脑通讯跑在你前面,书却会与你一同上路,而且步伐一致……”

只是,当读书变得跟吃饭、睡觉一般“生活化”,我们很容易对它“视而不见”,忽视它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和意义。

书展的举办,就像是“闹钟”,在固定的日子,把人们“唤醒”,重新感受阅读的氛围。

人们想要寻找瞬息万变中的“确定性”。

尽管人们已经习惯通过互联网来获取信息和知识,但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带来的乌龙与反转,算法带来的“信息茧房”,不明真相导致的“情绪绑架”,人们往往是忐忑不安的。

书展的出现,或许能化解了良莠不齐、虚实难辨的网络信息带来的不确定性。它就像“风向标”,来自出版社、出版人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经验积累,精挑细选告诉大家哪些书值得读,哪些讲座值得听,哪些思考值得学。

书展及书籍传递给大家的,不只是知识和信息,还有逻辑思考后的理性,让人能够静下心来,明辨是非,慎思笃行,不被情绪冲动左右。

随着素养的提高,见识的增长,大家对书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怎样办展,才能办出人们流连忘返,收获满满的书展?

要以“聚沙成塔”的气势来办展。

书展的影响力,唯大不破。就拿今年的上海书展来说,不仅吸引全国20多家出版集团,350余家出版社携18万余种精品图书参展,还举办了850余场阅读活动。

足够大的书展才能吸引更多出版机构将其作为首发、重磅新书发布的平台。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不会干枯,一本书只有经历书海浮沉的考验才能铸就经典。

这或许也正是上海书展面向公众的门票预售一片火爆的场面。

要以“海纳百川”的心态来办展。

无论是传统纸质书籍,还是电子版、视频版、语音版等新媒体“书籍”,阅读方式的多元化,并不会改变阅读本身的意义。

因此,书展应该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吸纳更多主题好、质量佳的数字化阅读产品参与其中,以高质量数字阅读引领、提升公众的阅读能力。

香港书展上,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就通过推出《桌游识中国历史》特色桌游产品,以及“手游识中国历史”游戏学习app来引导香港的青少年更好了解祖国地理知识和历史脉络,

与此同时,书展不能放弃自己的“导读”功能,针对数字阅读存在的痛点,以出版机构、出版人的修养学识、经验积累,帮助那些有价值的书从算法提供的所谓“畅销书”中脱颖而出。

要以“投其所好”的思路来办展。

书展的成功与否,首先就是要能吸引尽可能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来,因此要尝试更多符合公众喜好的方式,比如知名畅销书作家签售,颇受年轻人追捧的盖章打卡等……将形式多样的活动嫁接到书展中,丰富书展的内容。

甚至还可以玩些“花活”。嘉兴书展,作为端午民俗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让书展与嘉兴最为大家所熟悉的粽子“搭档”;广西教育出版社也曾在书展上打出“精神食粮与物质食粮二者缺一不可”的标语,把书与螺蛳粉“组CP”。

书展,以书为媒,却未必要处处有书。从文化讲座到作家签售,从IP开发到影视制作,把书展打造成行业交流的空间,多元文化汇聚的场所,才能办出一个生机勃勃的展。

要以“生活化”的姿态来办展。

书展传递出了对知识的推崇,对文化的尊重,是“高大上”的事,持之以恒,才能将其打造成为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文化品牌,并终将影响很多人,滋养一座城市的文化品格。

“高大上”的事,或许可以用“生活化”的方式来做。

除了书展呈现形式的多样化、生活化,更重要的是书展要“日常化”,突破“一时一地一场展览”的局限,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将“书香满城”的阅读氛围融于日常,实现既有“流量”,又有“留量”,既是“网红”,又能“长红”。

第八届浙江书展即将“掀起盖头”来,它会以怎样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在大家面前,让我们拭目以待!

编辑: 杜寅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