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浙江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为导向,推进美丽河湖建设,共同守护水美家园。图为夕阳下的慈溪市潮塘江绿道。陈琨镭 摄
慈溪以水为名、依水而兴,一条蜿蜒的潮塘江记录着慈溪的变迁。江两岸的滨水步行道镶嵌在成片的绿廊中,正是慈溪人遛娃、休闲、露营的网红打卡地。不久前,潮塘江两侧绿道更是成功入选第四届“宁波最美绿道”。
然而,十年前的潮塘江却承载着过量的工业污水,加上两岸人口集聚,生活污水截污率低下,部分河段发黑发臭。依水而居的坎墩街道坎西村不少村民回忆说:“原先河道窄、垃圾多,住着河景房却享受不到河景。”
以工业立市的慈溪曾属于重酸雨区,2012年河网以劣Ⅴ类水质为主,水质优良率仅10%。以潮塘江上游的污染源为例,横河镇相士地村集聚着近300家轴承厂,一年废水产生量超过10万吨。
当时,慈溪“低、小、散”的产业结构,特别是废塑料、小熔炼、小轴承等污染大能耗高的小工业,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短板。
河道清淤
推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态文明这个旗帜必须高扬。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鲜明指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要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
清水环通工程
作为国内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之一,2013年,浙江主动调整进入新常态,打出了一套以水环境治理为突破口的转型升级组合拳。
慈溪市陆续作出治水强基攻坚、全域兴水治水等工作部署,十年间,共实施河道整治和生态河道建设近2390公里,创建宁波市水环境示范村59个、示范镇6个、美丽河湖片区2个,市控及以上断面水质功能区达标率达100%,水质优良率翻了两番,获评“2021年度美丽浙江建设优秀县(市、区)”称号。
2021年度省“五水共治”工作考核优秀乡镇——慈溪市崇寿镇
为进一步压紧压实兴水治水的政治责任,当地纪检监察机关聚焦轴承、轻纺、拖鞋发泡等块状行业整治提升,以及近海污染防治、“河长制”等重点工作落实,先后开展“环保清源”专项监督、水环境治理重点督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护航等系列行动,严肃查处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用铁的纪律守护好慈溪的绿水蓝天。
浙江以水为“媒”,推动工业绿色发展成效显著。图为慈溪滨海经济开发区倒映着蓝天白云的伏龙湖。沈依洋 摄
铺开慈溪治水蓝图,治水剿劣已经望向海洋。慈溪滨海经济开发区属于近海工业区,曾因污水超标排放入海问题备受关注。在当地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推动下,2020年以来,该开发区共排查企业467家,取缔淘汰5家,搬迁转移11家,帮扶提升21家,立案查处68家,达到省级工业园区污水零直排建设标准,并在转型阵痛中渐获绿色发展新动能。
滨海经济开发区海岸滩涂
“作为出租人,以前只负责收租金,现在变成了环保问题整改的第一责任人,我打算让2家污染较重的企业进行退租。”慈溪滨海经济开发区某厂房的房东宋先生在接受环保部门的污水超标排放问题整改约谈后表示。
慈溪加强江河湖库污染防治,让生态优势更多惠及百姓。图为慈溪市森林公园中贯通南北水系的中心景观湖。沈赞赞 摄
做厚生态本底,激活美丽经济,慈溪市扎扎实实施水环境治理工作,拓宽“美丽资源”向“美丽经济”转化渠道。
胜山镇积极探索“治、管、护、养”一套“组合拳”推进“生态治水”,实现河畅水清、水菱相融的景象,同步提升了红菱种植业的高质量发展,红菱亩产值已近万元,打造因水而兴的乡村治水共富样板。
胜山红菱基地
观海卫镇系统性整治沿山线周边水域,结合鸣鹤古镇周边人文历史文化,连接环白洋湖步道、精品沿山线,形成“三山两湖尽雅兴、一线一镇展人文”的旅游风景路线。今年以来,古镇已引入3家民宿,吸引游客数达30万人次,白洋村、双湖村、鸣兴村等沿线各村也积极参与招商引资,聚焦发展生态民宿、露营基地等项目,串起共治水生态、共享水红利的“活水共富”产业链。
观海卫镇鸣鹤古镇
碧水清清如镜,映射水富慈溪新画卷。在绿色经济的加持下,慈溪市在2020年成为省内首个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关口的县市,2021年更是第7次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县级)”。
治水之路,久久为功。慈溪市已编制完成兴水治水五年规划,在2022-2026年期间计划建设“兴水治水”重点项目近47个,完成综合投资141.6亿元,着力打造“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全新河道面貌,重塑品质化江南水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