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类百年技术创新历程看,每一项新技术的诞生与应用,都能成为推动企业发展、产业变迁、引领经济发展、大国崛起的关键力量。这一项“新技术”不一定会产生新行业,但对于传统行业而言,有了新技术才有可能跳升到新的生产力水平。
凯恩特材厂区
1940年-1990年
造纸行业污染严重 产能低 质量不稳定
从一度被列为限改关停的“全国污染企业500大”,到成为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行业标杆,数十年专注“一张纸”的制造,让浙江凯恩特种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实现华丽转身,成为全球最大的电解电容器纸生产基地。
凯恩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40年修建茅棚开办的开成纸厂,当时的生产设备十分简陋,简单的机械沿袭着手工造纸的传统手艺,后重组为遂昌造纸厂,到90年代,由于产能低下、产品单一、管理混乱、污染严重等问题,“疾病缠身”的造纸厂一度被列为限改关停的“全国污染企业500大”。
如今,凯恩的总市值接近30亿元,是丽水第一家上市企业。从最初的普通技术员到信息化办公室主任,进厂将近30年的陈晓明见证了企业的涅槃重生,也见证了造纸行业的跌宕起伏。他说,“造纸属于传统行业,和新兴行业的唯一区别就在于,有没有用新的理念、新的技术来改变自己。”
陈晓明深刻记得,在90年代,公司的一台纸机需要十几个人维护,产能非常低,质量还不稳定。那时候很多的关键环节都要依赖老员工的经验,判断磨浆浓度、进浆压力,温度、时间等等的变量,任何一个环节掌握不好,都会直接影响纸张组织匀度、强度和平滑度。
2002年-2012年
从自动化到信息化的飞跃
2002年,随着凯恩工业园区的新建,公司开始重视在自动化方面的投入,为每条生产线都配备了DCS、QCS(质量控制系统)、纸病检测系统,一条生产线只需要4-5人,产能是过去的二十倍。90年代,凯恩电解纸销量最高才700多吨,到2020年,销量突破了13000吨,约占全球销量的60-70%,居全球第一。
技术带来的跃进是迅猛的,陈晓明参与了新厂区建设,也见证了公司技术革新的全过程,他用“脱胎换骨”来形容这场自动化技术带来的转变。作为技术出身的管理者,他深知企业的病灶与技术的力量,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他持续关注着行业的前沿技术,这也让凯恩先人一步踏上信息化的道路。
1995年,凯恩是丽水市第一家自主开发实现“财会电算化”的企业,2000年,凯恩与用友结缘,将信息化的触角延申至供应链、人事、薪资管理、生产制造等模块。2012年,凯恩又先后实施了MES系统、能源管理平台等18个软件系统。
2020年—未来
supOS平台打造统一的数字底座
这些大大小小的软件就像分布在凯恩的一座座岛屿,每个系统都在各自领域散发着自己的“高光时刻”,但弊端也逐步浮出水面,由于凯恩在实施信息化系统的过程中缺乏顶层设计,每个软件都是一座孤立的岛屿,数据无法共享、重复录入,反馈难,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公司的发展,数字化转型迫在眉睫。
陈晓明当时问询了不少软件供应商和一些技术专家,正在寻找企业数字化转型出路时,浙江省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组建浙智专委派驻遂昌专家指导组走进了凯恩,“这真的是一场及时雨,蓝卓的专家给了我们很多指导建议,也是这个机缘,我们与蓝卓supOS工业操作系统一拍即合。”
通过蓝卓supOS平台的实施,将凯恩原先的用友、OA、ERP、CRM等系统全面集成,打通了数据通道,让信息更加透明及时,在实现所有数据互通互连的基础上,围绕MES、CRM、WMS三大模块为凯恩特材落地管控衔接、质量贯穿始终的制造管理体系、供应链一体化体系及经营管理一体化体系,实现了企业数字化、透明化、可视化经营。
未来三年,supOS工业操作系统成为凯恩统一的数字化平台底座,双方将进一步发挥平台技术能力和大数据价值,持续跨专业、企业、行业赋能,助力凯恩特材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创“世界一流特种纸生产和研发基地”的目标持续努力。
回顾凯恩这几十年的数字化转型道路,亦是一部近30年造纸产业转型升级的长篇巨制,陈晓明很是感慨:“数字化时代已经不允许我们以单一的眼界看问题了,如何利用好数字化做到降本增效是企业活下去的关键,尤其对于传统行业,未来谁的成本控制的更好,谁就能在市场获得更多的话语权。”
编辑: 杨丹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