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制作:孔锡成
永旺村位于庄市街道东部、甬江科创大走廊规划范围,村域面积约2.69平方公里,曾获省级文明村、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省级善治示范村等荣誉称号。“十四五”时期,永旺村将坚持党建引领,以“服务甬江科创大走廊、打造都市后花园”为建设目标,以“农创、科创、文创”产业为引擎,依托精品村、未来乡村建设,全方位多渠道增强村集体造血功能,努力打造成为“景美、善治、共富”新时代美丽乡村。
巴贡村位于西藏那曲市比如县城所在地,海拔4000米,原本交通不便、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单一,农牧民不同程度存在等靠要思想。近年来,比如县委县政府坚持“扶贫”与“扶志”相结合,宁波援藏工作组积极探索变“输血”为“造血”的宁波模式,巴贡村村两委班子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集中力量发展村特色产业,农牧民获得感显著提升,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一个地处雪域高原的西藏比如,海拔4000米,空气稀薄,交通不便。
一个位于江南沿海的浙江镇海,城乡接合部附近,人流混杂,空间有限。
巴贡村和永旺村,两个看上去“短板”明显的村子,在党建这根“红线”的牵引下,紧紧拴在了一起。因“地”制宜,量“体”裁衣,一对跨越山海的村子以此结成了“亲戚”,加油鼓劲、坚定信心,振奋精神、携手同行,努力调制共富路上“独家配方”。
点灯指路
一张蓝图绘到底
午后,阳光正好,远处皑皑的雪山上,尽是明晃晃的银光。巴贡村党支部书记布嘎,裹着藏袍,别着党徽,自带藏北汉子的粗犷。他望着摄像头,咧嘴一笑,露出一口白牙,又平添了几分淳朴。
屏幕这头,和他对话的,是永旺村党委书记郭诚军。连日来一线抗疫,口罩背后是难掩的疲惫,但郭书记还是打起十二分精神,热情地挥手招呼。
这一次跨越山海的“视频连线”,源于一个月前的约定。在宁波援藏干部的牵线搭桥下,已经结对的比如镇和庄市街道决定再迈一步,将共富的对子扎根到最基层的农村。
巴贡村很小,25户人家,109名村民,基本都是以放牧为生。虽说当地被誉为“藏北江南”,村子又沿怒江而居,但原生态的土房子、老旧的基础设施,一旦碰上地质灾害,就是极大的安全隐患。
永旺村钟家自然村里风景秀美。
永旺村不大,却集聚了2000多本地人口、5500多外地人口。这里比邻中心城区,集聚了一批“低小散乱”小作坊。只是,人流混杂带来的一系列环卫和治理压力,让这个小村苦不堪言。
资质平平的村子,要想华丽蝶变,需要着眼长远的引路人,更需要烛照前方的领航者。
2016年,在地方党委和援藏省市的大力支持下,巴贡村推掉了灰墙土瓦的砖房,除掉了杂乱无序的草,宁波援藏资金投资2000万元修建了巴贡小康示范村。24幢钢筋水泥小洋房,干净整洁的道路,功能齐全的村文化活动中心……巴贡成了远近闻名的样板村。
怒江边,巴贡村建起了一排排钢筋水泥小洋房。
2019年,永旺村请来了同济大学专家团队做规划,将农村闲置的宅基地流转到经济合作社,统一进行改造提升,一大片四季不败的花海,先为村子赚了一波人气,带动整个村子环境大整治。
短短几年,两个“普通班”里的小乡村,都在各自党委的引领下焕然一新。这份“不约而同”,源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验证了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所言非虚。
挖掘特色
一条街区富口袋
“我们这儿有个说法,秋天一过,这个时候肉质最好。所以现在恰逢‘冬宰’,家家户户都在采购肉类酥油糌粑,准备过冬。”布嘎书记一字一句,努力用标准的普通话,传递来自千里之外的热情。
在其不远处,人流集聚的地方,正是宁波援藏资金参与投资建设的民俗手工业园区。这个总投资数千万元的街区,依次分布着家具店、藏餐馆、小商店、修理厂等,是镇子里新的人气点。
巴贡村民俗产业园银装素裹。
不用开车翻山越岭,“家门口”既能买到生活必需品,又能展示当地民族特色产业,自然受到欢迎。目前,51间门面房承租给各领域商户,巴贡村借此得到每年每户万元的分红。
“听着就觉得欣欣向荣,好想能实地感受下。”郭诚军下意识将手机屏幕挪得更近点,脸上挂着真诚的笑意。
要不是这波疫情,位于村子核心区的特色街区已竣工。以后到永旺村,不仅可以看花海,还可以品美食、搞文创——原本靠着“城市后花园”出圈的永旺村,有了更大的“野心”。
清退低小散乱的企业,改建成停车场和游客服务中心;发挥比邻高校科研院所的优势,引进农创、文创、科创的优质项目;打造青创公寓,吸引青年优质人口流入……按照规划,小村子也要和高质量发展挂上钩。
永旺村梅园里游人如织。 汤越 摄
“实现共同富裕,首先要有物质基础,老百姓的钱袋子要鼓起来,集体经济要强起来。不论天南地北,发展都是乡村振兴的硬道理。”郭诚军的话,得到了布嘎的连连肯定。
明年,巴贡村也有个小目标。看到园区里的产业“下金蛋”,村子也想盖个房子开超市,为集体经济添收入。“我们还想让村里的年轻人去汽修厂培训学习,回头村子自己也能干。”布嘎说。
有了好政策,还要不等不靠加油干。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将各类资源禀赋用足、用好、用活,特色之路才是康庄大道。
多重赋能
一串项目惠民生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其实,这场跨越山海的缘分,几年前就已埋下伏笔。
2019年年底,1997年出生的赤列拉姆,在第九批宁波援藏工作组的帮助下,走出了雪域高原,接受就业创业培训,并在距离永旺村不远的宁波市大学科技园工作。
周末到了,同事邀她去永旺村的花海野餐。她记得,漂亮的花海中央,是一块绿色的草坪,各色的帐篷中间,大人们悠闲地喝着咖啡享受午后阳光,小孩子则撒开了腿尽情玩耍。
“当时就觉得村子很美,人气很旺。没想到,自家村子和这个村子结对了。”作为村里掰着手指头就能数得过来的大学生,赤列拉姆期待这里浓浓的创新氛围和实干的创业传统,能够给家乡带来新的变化。
永旺村花海里办起音乐节,吸引多方来客。汤越 摄
先富带后富,先进带后进,重要的不仅是产业、项目,更是理念、民生。
长期以来,抬眼即是高山,隔断的不仅仅是巴贡村的交通,还有包括教育医疗在内的各类公共服务。生了病,硬生生扛着;生了娃,上山挖虫草。这样年复一年,仿佛是个没有终点的恶性循环。
好在,一批又一批宁波援藏干部,将沿海的先进理念和发展观念带到了比如。如今,比如镇的入学率几乎达到100%,远远超过其他藏区乡镇;得益于镇海区青年企业家协会的捐助资金,镇里还建立了大病救急周转基金,光今年就帮助了4户因病致贫的农户。
眼下,和赤列拉姆一样,共有7名比如籍大学生在宁波就业。在这座改革开放前沿城市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东西,或将成为一颗颗种子,等着他们回到家乡,在雪域高原上,生根发芽。
“我们以后一定要结好这门‘亲’,让宁波援藏多年的好传统不断延续,也让我们一起奔向共同富裕!”两位书记不舍地道别,约好有机会再聚。
那时,一定春暖花开,葳蕤繁祉。(中国宁波网记者 黄合)
编辑: 赖小惠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