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宁波:不断创新共同富裕的市域实践
2021-11-11 08:54: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  

【专题】推动共同富裕 浙江先行示范

  乡村景致(李磊明摄)

  编者按: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上发表重要文章《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深刻阐释了“共同富裕为什么、共同富裕是什么、共同富裕怎么干”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了根本遵循。

  市发展规划研究院将党史学习教育与业务研究有机结合,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扎实推动共同富裕》重要文章精神,紧扣宁波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目标要求,聚焦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三大主攻方向,围绕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鼓励灵活就业发展、四明山区域生态发展等问题,组织力量深入调查研究,形成系列成果,为宁波不断创新共同富裕的市域实践贡献智库力量。

  加快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推动形成橄榄型社会结构

  杜妲仪

  构建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橄榄型社会,是现代社会结构的基本特征,也是宁波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的重要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要“抓住重点、精准施策”,重点关注高校毕业生、技术工人、中小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进城农民工、基层一线公务员及国有企事业单位基层职工等群体的收入增长。这为宁波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宁波是我国改革开放前沿和沿海发达城市,民营经济发达、市场主体众多、创新创业活跃,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持续扩大,总体走在全省全国前列。也要看到,对标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的目标要求,我市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工作还存在不少短板,中等收入规模总体不足,与橄榄型社会结构有较大差距;城乡区域发展较不平衡,农村居民收入渠道收窄、增收乏力;灵活就业群体保障不足、抗风险能力和收入稳定性差,低学历低技能人群众多、向上流通受限。下一步,我市要把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放在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聚焦重点群体和薄弱领域,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扶持,拓宽收入增长渠道,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畅通向上流动通道,力争到2025年,我市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和比例大幅度提升,基本形成橄榄型社会分配结构。

  一是拓宽收入增长渠道。坚持以产业带动就业,增加居民工资性收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打造十大标志性产业链,建设制造业单项冠军之城。鼓励勤劳致富,强化重点群体就业保障,支持新就业形态发展,完善用工服务保障。支持创业创新,增加居民经营性收入。落实创业支持政策,打造高标准创业平台载体,建设“双创”示范基地。优化营商环境,清除创业壁垒,完善创业服务。加快要素流通变现,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探索农村集体资产盘活变现,建立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退出转让价格形成机制。引导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提供更多样化理财产品。

  二是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工资稳定增长机制,完善非国有企业职工薪酬激励机制、国有企业内部工资总额管理办法,开展学校、科研院所、公立医院、县域医共体等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实施股权激励和员工持股计划。完善财政调控政策,提高公共财政对农村地区、南翼地区、偏远地区的转移支付,提高一般性支付比例,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加快启动我市生态补偿立法工作。强化社会保障兜底,提高中等收入群体的抗风险能力。落实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扩大参保覆盖面;发挥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制度的安全托底作用,保护灵活就业及新业态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鼓励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创新和推广,健全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长效机制。

  三是支持重点群体发展。完善产业工人薪酬激励机制,健全职业技能培训机制,畅通职业发展通道,培育新时代“宁波工匠”。维护和发展好中小微企业主体,建立公平竞争市场秩序。健全小微企业梯次培育机制,精准开展金融服务差异化细分工作。增加中高素质劳动者收入,实施专业技术人员激励计划,提高人力资本报酬。全面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深化行业指导办学和校企合作,完善大学生创业一站式线上服务平台,拓展教育培训、住房租赁等延伸服务,办好宁波青年大学生创业大赛。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加快传统农民职业化转型,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公平就业机会,放开放宽外来务工人员落户条件,完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政策,强化务工人员职业技能培训。

  四是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合理教育资源配置,推动义务教育“双减”。提高城市非户籍人口、农村和偏远地区、中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平等接受教育、积累人力资本的机会。优化医疗、养老服务,落实基本医疗保险省级统筹机制,完善慢性病医保和大病保险政策,做好养老服务规划,减少中等收入群体后顾之忧。加强住房供应和保障,减轻居民住房负担。培育住房租赁市场、调整完善公租房政策、大力发展保障性住房、试点建设共有产权住房。

  (作者单位:市发展规划研究院综合经济研究部)

  持续深化“三块地”改革激活农村“沉睡的资产”

  唐秀华

  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在城乡统筹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但城乡发展差距特别是城乡绝对收入差距仍然较大,成为宁波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的一块短板。制约宁波城乡统筹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城乡土地管理体制和分配体制上的二元结构尚未根本破除,农村宅基地、耕地、集体建设用地等资源流通变现机制没有建立。当前,国家、省、市对深化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作出了系统部署,为我市农村土地市场改革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根本遵循。宁波在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的过程中,要持续深化农村土地征收、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和宅基地制度改革的“三块地”市场化改革试点,激活农村“沉睡的资产”,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促进城乡共同富裕。

  近些年来,宁波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不断突破创新,取得丰硕成果。目前,全市完成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三权分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承包地合同签订率达99.4%,5个区县(市)开展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全市土地流转率达69.8%,居全省第一。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试点稳慎推进,象山县列入第四批全国农村综合改革标准化试点和新一轮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稳步推进,开创了土地二级市场交易的“宁波模式”。也要看到,随着改革逐步进入“深水区”,农村土地改革各种深层次困难和挑战不断凸显,如在开展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试点方面,象山县发挥“探路者”作用,做法经验获得国家和省相关部门的高度肯定,但是县级试点拓展到全市域范围内试点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有的是法律层面的制约,中央明确未列入全国试点的不得擅自拓展这项改革,在深化改革上存在法律法规顾虑;有的是实施层面的制约,村集体对宅基地回购、统一规划利用等均需要一定的支持条件,在激活利用中存在不少制约。下一步,我市要牢牢把握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进城乡共同富裕的大方向,持续深化农村“三块地”市场化改革试点,激活农村“沉睡的资产”,进一步畅通资源向资产流通的渠道,促进城乡之间资源要素有效对接、合理流动。

  一是持续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以象山县推进全国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为龙头,积极开展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实践探索,努力形成一套成熟严密、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打开宅基地资源、资产、资本的转化通道,为全市梯度推进提供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办法。在防范风险、权属清晰和保证农民有稳定住所的前提下,稳妥探索农房抵押贷款和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探索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实现形式,在符合必要条件前提下,赋予农民住房财产权、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融资功能。探索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完善出租、入股、合作等多种方式,鼓励社会资本等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及闲置农房发展民宿等乡村产业项目。结合全市国土空间整治工作,深化推进农村宅基地综合整治,盘活闲置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二是持续深化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改革。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积极稳妥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适时出台我市实施办法。建立入市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实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促进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深化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有效盘活农村存量经营性建设用地。推进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调整征地片区综合地价最低保护标准,制定公共利益征地相关制度。

  三是持续深化农村耕地经营权等改革。进一步推广承包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扩面提质,探索承包地经营权在公开市场流转机制,探索土地合作社等承包地经营权入股形式。加快推进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完善定价机制、提高补偿标准。完善农村土地征收公益用地认定机制,动态调整征地片区综合地价最低保护标准。逐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到2025年全市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达到10%。深化集体林权确权登记颁证改革,健全林地经营权流转制度,推进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林权及林地经营权流转证抵押贷款。

  (作者单位:市发展规划研究院产业研究部)

  多措并举强化社会保障促进灵活就业健康发展

  段亚男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所在。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以及互联网的普及,劳动力市场逐渐出现各种灵活用工形式,灵活就业已成为劳动者就业选择的新形式,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蓄水池”。相比传统就业,灵活就业往往具有工作场所不固定、岗位变动快、服务周期短、劳动报酬不稳定等特征,整体参保水平不高,因此,需要更具弹性的社会保障机制,以减少灵活就业人员的后顾之忧。对此,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要坚持应保尽保原则,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加快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长期以来,我市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加大创业创新支持力度,支持平台经济等新业态发展,不断健全新业态用工制度,由此涌现了一大批灵活就业人员。目前,我市灵活就业人员主要集中在电子商务、网络约车、网络送餐、快递物流等新业态行业,新业态用工总量超过全市就业登记人员数量的10%,成为吸纳就业的“蓄水池”和城乡居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渠道,也成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支撑。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和难点:一是社保政策不完善,已试行的法规法律中并没有规定灵活就业人员工伤保险的缴纳问题,这成为大多数灵活就业人员无法参加工伤保险的制度障碍。二是职业培训不足,当前新业态新职业培训多由企业内部自行组织,官方培训路径尚未明确,并且职业培训与劳动者之间相互节奏不匹配。三是信息化管理不足,对灵活就业人员多采取传统的管理方式,增加了灵活就业收入稳定性等方面风险冲击。

  宁波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肩负着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以及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和提升低收入群体收入的责任,解决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问题就是其中一项重要任务。下一步须从扩中提低、打造橄榄型社会结构的高度,多措并举强化社会保障,推进灵活就业健康发展。

  一是社会保险应区分对待,因人制宜。设计可选择性制度,尊重灵活就业者参保的个人意愿和选择。以保障现有生活水平为基本理念,不同层次设置不同社会保障力度,细化缴费档位标准。在养老保险方面,可对年龄较大且通过相关部门鉴定无法继续工作的零工给予一定的缴费年限照顾,对已达到退休年龄、但缴费年限不足的灵活就业人员,可适当延长其缴费期限。

  二是社会保险制度要从目前的“广泛覆盖”走向“全覆盖”。聚焦那些还未纳入的人群,积极研究、创造条件,将非本市户籍灵活就业人员逐步纳入本市社会保险制度。如户籍不在本地的灵活就业群体,可先试点开展有浙江省或长三角缴纳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累计满10年,且在最后参保地宁波实际缴纳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累计满5年的,可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缴纳养老保险,之后探索逐步放开户籍政策。

  三是提高支持灵活就业的市场参与度。积极发挥行业规范引导作用,加强从业人员的保障,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积极引入商业保险。支持鼓励宁波保险业为外卖配送、网约车等新业态提供商业保险产品,重点为灵活就业人员工作过程中发生意外等情形提供相应的保险保障,同时也为雇主提供雇主责任险等保险服务。积极引导成立工会组织,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积极作用,推动成立多种形式的新业态从业人员工会组织。

  四是建立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灵活就业登记和统计监测制度,加强灵活就业人员就业登记服务。完善统计监测制度,建立本市实有人口灵活就业调查排摸机制,定期对本市实有人口灵活就业情况开展统计分析。优化人力资源服务,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加强岗位信息发布和引导,将新业态平台企业灵活用工需求纳入常规岗位信息发布渠道,并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职业指导和岗位推荐等服务。鼓励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业协会、社团组织等向灵活就业人员提供职业介绍、政策宣传、技能培训、代缴社保等服务。加大新业态灵活就业的培训力度,支持院校、培训机构、企业实施灵活就业人员新就业形态技能提升培训。

  (作者单位:市发展规划研究院规划和区域研究部)

  赓续四明根脉激发共富动能

  余旭东

  四明山区域资源丰富、风景秀丽、古迹众多,是宁波生态水源涵养和休闲旅游的“大花园”、人文历史和红色革命的“活档案”。区域森林覆盖率高达77.5%,拥有全市五分之一的林地、三分之二的大型水库和星罗棋布的中小型水库,有“浙东绿肺”“天然氧吧”之美誉。同时,四明山区域也是革命老区、后发展地区,是宁波推进共同富裕相对薄弱地区。为此,《宁波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实施四明山区域振兴计划。

  长期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四明山区域生态发展,成立了组织机构,制定了规划体系,加大了扶持力度,区域生态环境实现根本性好转,到2020年底生态公益林面积达到121.4万亩,区域林木蓄积量达418万立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万元。但对标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的要求,四明山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依然相对薄弱,是宁波推动共同富裕需要重点关注的地区。下一步,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四明山区域振兴计划,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更好统筹生态保护和科学发展,推进区域生态增绿、产业增效、人民增收,把四明山区域建设成为浙东红色圣地、生态资源宝地、绿色发展高地、和谐人居福地,努力打造成革命老区“共同富裕”样板和宁波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的重要试验田。

  一是大力推动改革创新,激发区域发展动能。以改革创新为引领,聚焦土地、资产、数字和市场等领域体制机制创新探索,最大程度地激发区域发展动能。推进农村土地和人口流转、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生态价值转化等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一系列改革举措,形成集成式机制创新。深化农村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探索“一户多宅”农房使用权确权分类处置办法,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推广“土地超市”模式,建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长效机制,创新“坡地村镇”建设试点,开展农民“带权进城”探索。推动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和数字化改革,探索完善股权赋码登记、股份合作社公司化改造和终止退出等机制,建设农村集体经济“数字化系统”。深化生态产品价格改革,构建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价值实现体系和生态产品交易体系,开展森林碳汇项目开发试点,探索制定碳汇生态产品交易制度,建立“两山银行”试点平台,推动生态资源规模化收储、专业化整合和市场化运作。

  二是挖掘生态、文化、资源价值,善于在发展的不充分中探索共同富裕发展的新空间。充分挖掘四明山生态价值、文化价值和资源价值,构建具有四明山区域特色的“绿色富民”产业体系,带动四明山居民增收创收,克服区域经济发展不充分问题。大力发展优质粮蔬、特色水果、名贵药材、精品花木等高价值生态农业,培育浙贝母、竹、茶全产业链,丰富四明山农业品牌体系。推进旅游与生态保护、文化激活、教育拓展、消费升级等相融合,高质量发展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康养旅游等“多彩四明”文旅体系,提高“浙东红色圣地”知名度,巩固旅游业在推进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推动森林、风、光等资源产品价值化,加快森林资源核算,探索林业碳汇交易,开展推进分布式光伏试点,推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拓展农民增收渠道。

  三是聚焦文教、卫健、治理的现代化,精于在发展的不平衡中建立“均衡优质”保障的新体系。坚持均等化、一体化方向,加快构建区域配置均衡、优质共享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四明山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推进公共服务供给品质化,围绕文化、教育、健康、养老、就业等重点公共服务领域,实施“红色四明”“优学四明”“健康四明”“颐养四明”及“甬上乐业”四明行动,发展农村普惠性学前教育,建设四明山区域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15分钟健康服务圈、20分钟养老服务圈。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健全法治、智治、自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创新“民主法治示范村”,推广应用“五彩梁弄”数字乡村平台。强化风险防范,切实保障社会公共安全,提高山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作者单位:市发展规划研究院投资研究部)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13736009897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1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宁波:不断创新共同富裕的市域实践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1-11-11 08:54:00

  乡村景致(李磊明摄)

  编者按: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上发表重要文章《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深刻阐释了“共同富裕为什么、共同富裕是什么、共同富裕怎么干”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了根本遵循。

  市发展规划研究院将党史学习教育与业务研究有机结合,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扎实推动共同富裕》重要文章精神,紧扣宁波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目标要求,聚焦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三大主攻方向,围绕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鼓励灵活就业发展、四明山区域生态发展等问题,组织力量深入调查研究,形成系列成果,为宁波不断创新共同富裕的市域实践贡献智库力量。

  加快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推动形成橄榄型社会结构

  杜妲仪

  构建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橄榄型社会,是现代社会结构的基本特征,也是宁波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的重要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要“抓住重点、精准施策”,重点关注高校毕业生、技术工人、中小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进城农民工、基层一线公务员及国有企事业单位基层职工等群体的收入增长。这为宁波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宁波是我国改革开放前沿和沿海发达城市,民营经济发达、市场主体众多、创新创业活跃,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持续扩大,总体走在全省全国前列。也要看到,对标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的目标要求,我市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工作还存在不少短板,中等收入规模总体不足,与橄榄型社会结构有较大差距;城乡区域发展较不平衡,农村居民收入渠道收窄、增收乏力;灵活就业群体保障不足、抗风险能力和收入稳定性差,低学历低技能人群众多、向上流通受限。下一步,我市要把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放在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聚焦重点群体和薄弱领域,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扶持,拓宽收入增长渠道,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畅通向上流动通道,力争到2025年,我市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和比例大幅度提升,基本形成橄榄型社会分配结构。

  一是拓宽收入增长渠道。坚持以产业带动就业,增加居民工资性收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打造十大标志性产业链,建设制造业单项冠军之城。鼓励勤劳致富,强化重点群体就业保障,支持新就业形态发展,完善用工服务保障。支持创业创新,增加居民经营性收入。落实创业支持政策,打造高标准创业平台载体,建设“双创”示范基地。优化营商环境,清除创业壁垒,完善创业服务。加快要素流通变现,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探索农村集体资产盘活变现,建立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退出转让价格形成机制。引导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提供更多样化理财产品。

  二是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工资稳定增长机制,完善非国有企业职工薪酬激励机制、国有企业内部工资总额管理办法,开展学校、科研院所、公立医院、县域医共体等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实施股权激励和员工持股计划。完善财政调控政策,提高公共财政对农村地区、南翼地区、偏远地区的转移支付,提高一般性支付比例,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加快启动我市生态补偿立法工作。强化社会保障兜底,提高中等收入群体的抗风险能力。落实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扩大参保覆盖面;发挥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制度的安全托底作用,保护灵活就业及新业态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鼓励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创新和推广,健全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长效机制。

  三是支持重点群体发展。完善产业工人薪酬激励机制,健全职业技能培训机制,畅通职业发展通道,培育新时代“宁波工匠”。维护和发展好中小微企业主体,建立公平竞争市场秩序。健全小微企业梯次培育机制,精准开展金融服务差异化细分工作。增加中高素质劳动者收入,实施专业技术人员激励计划,提高人力资本报酬。全面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深化行业指导办学和校企合作,完善大学生创业一站式线上服务平台,拓展教育培训、住房租赁等延伸服务,办好宁波青年大学生创业大赛。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加快传统农民职业化转型,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公平就业机会,放开放宽外来务工人员落户条件,完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政策,强化务工人员职业技能培训。

  四是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合理教育资源配置,推动义务教育“双减”。提高城市非户籍人口、农村和偏远地区、中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平等接受教育、积累人力资本的机会。优化医疗、养老服务,落实基本医疗保险省级统筹机制,完善慢性病医保和大病保险政策,做好养老服务规划,减少中等收入群体后顾之忧。加强住房供应和保障,减轻居民住房负担。培育住房租赁市场、调整完善公租房政策、大力发展保障性住房、试点建设共有产权住房。

  (作者单位:市发展规划研究院综合经济研究部)

  持续深化“三块地”改革激活农村“沉睡的资产”

  唐秀华

  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在城乡统筹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但城乡发展差距特别是城乡绝对收入差距仍然较大,成为宁波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的一块短板。制约宁波城乡统筹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城乡土地管理体制和分配体制上的二元结构尚未根本破除,农村宅基地、耕地、集体建设用地等资源流通变现机制没有建立。当前,国家、省、市对深化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作出了系统部署,为我市农村土地市场改革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根本遵循。宁波在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的过程中,要持续深化农村土地征收、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和宅基地制度改革的“三块地”市场化改革试点,激活农村“沉睡的资产”,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促进城乡共同富裕。

  近些年来,宁波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不断突破创新,取得丰硕成果。目前,全市完成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三权分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承包地合同签订率达99.4%,5个区县(市)开展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全市土地流转率达69.8%,居全省第一。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试点稳慎推进,象山县列入第四批全国农村综合改革标准化试点和新一轮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稳步推进,开创了土地二级市场交易的“宁波模式”。也要看到,随着改革逐步进入“深水区”,农村土地改革各种深层次困难和挑战不断凸显,如在开展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试点方面,象山县发挥“探路者”作用,做法经验获得国家和省相关部门的高度肯定,但是县级试点拓展到全市域范围内试点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有的是法律层面的制约,中央明确未列入全国试点的不得擅自拓展这项改革,在深化改革上存在法律法规顾虑;有的是实施层面的制约,村集体对宅基地回购、统一规划利用等均需要一定的支持条件,在激活利用中存在不少制约。下一步,我市要牢牢把握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进城乡共同富裕的大方向,持续深化农村“三块地”市场化改革试点,激活农村“沉睡的资产”,进一步畅通资源向资产流通的渠道,促进城乡之间资源要素有效对接、合理流动。

  一是持续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以象山县推进全国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为龙头,积极开展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实践探索,努力形成一套成熟严密、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打开宅基地资源、资产、资本的转化通道,为全市梯度推进提供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办法。在防范风险、权属清晰和保证农民有稳定住所的前提下,稳妥探索农房抵押贷款和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探索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实现形式,在符合必要条件前提下,赋予农民住房财产权、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融资功能。探索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完善出租、入股、合作等多种方式,鼓励社会资本等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及闲置农房发展民宿等乡村产业项目。结合全市国土空间整治工作,深化推进农村宅基地综合整治,盘活闲置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二是持续深化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改革。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积极稳妥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适时出台我市实施办法。建立入市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实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促进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深化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有效盘活农村存量经营性建设用地。推进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调整征地片区综合地价最低保护标准,制定公共利益征地相关制度。

  三是持续深化农村耕地经营权等改革。进一步推广承包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扩面提质,探索承包地经营权在公开市场流转机制,探索土地合作社等承包地经营权入股形式。加快推进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完善定价机制、提高补偿标准。完善农村土地征收公益用地认定机制,动态调整征地片区综合地价最低保护标准。逐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到2025年全市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达到10%。深化集体林权确权登记颁证改革,健全林地经营权流转制度,推进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林权及林地经营权流转证抵押贷款。

  (作者单位:市发展规划研究院产业研究部)

  多措并举强化社会保障促进灵活就业健康发展

  段亚男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所在。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以及互联网的普及,劳动力市场逐渐出现各种灵活用工形式,灵活就业已成为劳动者就业选择的新形式,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蓄水池”。相比传统就业,灵活就业往往具有工作场所不固定、岗位变动快、服务周期短、劳动报酬不稳定等特征,整体参保水平不高,因此,需要更具弹性的社会保障机制,以减少灵活就业人员的后顾之忧。对此,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要坚持应保尽保原则,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加快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长期以来,我市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加大创业创新支持力度,支持平台经济等新业态发展,不断健全新业态用工制度,由此涌现了一大批灵活就业人员。目前,我市灵活就业人员主要集中在电子商务、网络约车、网络送餐、快递物流等新业态行业,新业态用工总量超过全市就业登记人员数量的10%,成为吸纳就业的“蓄水池”和城乡居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渠道,也成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支撑。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和难点:一是社保政策不完善,已试行的法规法律中并没有规定灵活就业人员工伤保险的缴纳问题,这成为大多数灵活就业人员无法参加工伤保险的制度障碍。二是职业培训不足,当前新业态新职业培训多由企业内部自行组织,官方培训路径尚未明确,并且职业培训与劳动者之间相互节奏不匹配。三是信息化管理不足,对灵活就业人员多采取传统的管理方式,增加了灵活就业收入稳定性等方面风险冲击。

  宁波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肩负着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以及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和提升低收入群体收入的责任,解决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问题就是其中一项重要任务。下一步须从扩中提低、打造橄榄型社会结构的高度,多措并举强化社会保障,推进灵活就业健康发展。

  一是社会保险应区分对待,因人制宜。设计可选择性制度,尊重灵活就业者参保的个人意愿和选择。以保障现有生活水平为基本理念,不同层次设置不同社会保障力度,细化缴费档位标准。在养老保险方面,可对年龄较大且通过相关部门鉴定无法继续工作的零工给予一定的缴费年限照顾,对已达到退休年龄、但缴费年限不足的灵活就业人员,可适当延长其缴费期限。

  二是社会保险制度要从目前的“广泛覆盖”走向“全覆盖”。聚焦那些还未纳入的人群,积极研究、创造条件,将非本市户籍灵活就业人员逐步纳入本市社会保险制度。如户籍不在本地的灵活就业群体,可先试点开展有浙江省或长三角缴纳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累计满10年,且在最后参保地宁波实际缴纳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累计满5年的,可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缴纳养老保险,之后探索逐步放开户籍政策。

  三是提高支持灵活就业的市场参与度。积极发挥行业规范引导作用,加强从业人员的保障,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积极引入商业保险。支持鼓励宁波保险业为外卖配送、网约车等新业态提供商业保险产品,重点为灵活就业人员工作过程中发生意外等情形提供相应的保险保障,同时也为雇主提供雇主责任险等保险服务。积极引导成立工会组织,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积极作用,推动成立多种形式的新业态从业人员工会组织。

  四是建立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灵活就业登记和统计监测制度,加强灵活就业人员就业登记服务。完善统计监测制度,建立本市实有人口灵活就业调查排摸机制,定期对本市实有人口灵活就业情况开展统计分析。优化人力资源服务,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加强岗位信息发布和引导,将新业态平台企业灵活用工需求纳入常规岗位信息发布渠道,并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职业指导和岗位推荐等服务。鼓励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业协会、社团组织等向灵活就业人员提供职业介绍、政策宣传、技能培训、代缴社保等服务。加大新业态灵活就业的培训力度,支持院校、培训机构、企业实施灵活就业人员新就业形态技能提升培训。

  (作者单位:市发展规划研究院规划和区域研究部)

  赓续四明根脉激发共富动能

  余旭东

  四明山区域资源丰富、风景秀丽、古迹众多,是宁波生态水源涵养和休闲旅游的“大花园”、人文历史和红色革命的“活档案”。区域森林覆盖率高达77.5%,拥有全市五分之一的林地、三分之二的大型水库和星罗棋布的中小型水库,有“浙东绿肺”“天然氧吧”之美誉。同时,四明山区域也是革命老区、后发展地区,是宁波推进共同富裕相对薄弱地区。为此,《宁波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实施四明山区域振兴计划。

  长期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四明山区域生态发展,成立了组织机构,制定了规划体系,加大了扶持力度,区域生态环境实现根本性好转,到2020年底生态公益林面积达到121.4万亩,区域林木蓄积量达418万立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万元。但对标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的要求,四明山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依然相对薄弱,是宁波推动共同富裕需要重点关注的地区。下一步,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四明山区域振兴计划,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更好统筹生态保护和科学发展,推进区域生态增绿、产业增效、人民增收,把四明山区域建设成为浙东红色圣地、生态资源宝地、绿色发展高地、和谐人居福地,努力打造成革命老区“共同富裕”样板和宁波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的重要试验田。

  一是大力推动改革创新,激发区域发展动能。以改革创新为引领,聚焦土地、资产、数字和市场等领域体制机制创新探索,最大程度地激发区域发展动能。推进农村土地和人口流转、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生态价值转化等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一系列改革举措,形成集成式机制创新。深化农村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探索“一户多宅”农房使用权确权分类处置办法,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推广“土地超市”模式,建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长效机制,创新“坡地村镇”建设试点,开展农民“带权进城”探索。推动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和数字化改革,探索完善股权赋码登记、股份合作社公司化改造和终止退出等机制,建设农村集体经济“数字化系统”。深化生态产品价格改革,构建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价值实现体系和生态产品交易体系,开展森林碳汇项目开发试点,探索制定碳汇生态产品交易制度,建立“两山银行”试点平台,推动生态资源规模化收储、专业化整合和市场化运作。

  二是挖掘生态、文化、资源价值,善于在发展的不充分中探索共同富裕发展的新空间。充分挖掘四明山生态价值、文化价值和资源价值,构建具有四明山区域特色的“绿色富民”产业体系,带动四明山居民增收创收,克服区域经济发展不充分问题。大力发展优质粮蔬、特色水果、名贵药材、精品花木等高价值生态农业,培育浙贝母、竹、茶全产业链,丰富四明山农业品牌体系。推进旅游与生态保护、文化激活、教育拓展、消费升级等相融合,高质量发展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康养旅游等“多彩四明”文旅体系,提高“浙东红色圣地”知名度,巩固旅游业在推进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推动森林、风、光等资源产品价值化,加快森林资源核算,探索林业碳汇交易,开展推进分布式光伏试点,推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拓展农民增收渠道。

  三是聚焦文教、卫健、治理的现代化,精于在发展的不平衡中建立“均衡优质”保障的新体系。坚持均等化、一体化方向,加快构建区域配置均衡、优质共享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四明山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推进公共服务供给品质化,围绕文化、教育、健康、养老、就业等重点公共服务领域,实施“红色四明”“优学四明”“健康四明”“颐养四明”及“甬上乐业”四明行动,发展农村普惠性学前教育,建设四明山区域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15分钟健康服务圈、20分钟养老服务圈。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健全法治、智治、自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创新“民主法治示范村”,推广应用“五彩梁弄”数字乡村平台。强化风险防范,切实保障社会公共安全,提高山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作者单位:市发展规划研究院投资研究部)

编辑: 陈奉凤

纠错:171964650@qq.com/13736009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