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宁波热点  >  五水共治  >  工作简报
宁波五水共治工作简报2021年第9期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1-09-17 14:43:22

  第9期(总第324期)

  市美丽宁波建设领导小组

  “五水共治”(河长制)办公室编

  综合治水专辑

  ●宁海县做好“三篇文章”扎实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

  ●江北区“三个一”全域推进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

  ●奉化区“三个减量”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增效

  ●鄞州工业园区“三巧闯三关”创成省级污水零直排工业园区

  宁海县做好“三篇文章”扎实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

  近年来,宁海县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贯彻落实“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做好“水利惠民、科技管水、改革兴水”三篇文章,大力推动水利现代化建设。连续五年获省水利工作综合考核优秀单位,三夺省五水共治“大禹鼎”,获市水利“大禹杯”一金三银。今年3月,该县在全省第22届水利“大禹杯”竞赛活动中获得银杯奖,系全市县市区中获得的最高奖项。

  • 聚焦民生主线,做好“水利惠民”文章

  一是提升防洪减灾能力。近年来,累计投资100余亿元全力推进溪流治理、防洪排涝、海塘除险加固提标等工程建设,完成安全流畅、水清景美、管护高效的河道整治300余公里,城区防洪能力达50年一遇;对45km海塘进行除险加固及提标,防潮标准提升至最低20年一遇。

  二是保障水资源供给平衡。西林水库扩容后正式供水,成为该县第七座中型水库,有效缓解东部二镇一乡及宁波南部滨海新区用水紧缺状况。清溪水库工程已完成移民安置规划大纲评审,预计今年6月上旬通过省政府批复,前期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完成了15.58万人的农饮水达标提标,全县水质合格率从88%提升至100%,供水保证率从89%提升至96%。

  三是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对水利项目进行安全、生态、休闲、景观、人文综合一体化治理,建成“生态休闲景观区”“乡愁文化特色区”等水利特色景区11个。大力开展乡村水环境治理,累计清淤680万方,河道绿化400余公里,长街镇、胡陈乡、桑州镇等3个乡镇获市级“美丽水乡”称号,13个村庄获市级“水美村庄”称号。

  • 强化系统引领,做好“科技管水”文章

  一是水资源管理“制度化”。构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体系,对照“三条红线”标准,合理核定年度取水计划量,严控地下水开采,规范水资源费征收,用水总量及万元GDP用水量实现连续5年下降,顺利通过节水型社会建设省级验收;10个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均达100%,远超考核值,连续四年获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成绩突出集体。

  二是水利工程管护“标准化”。建立水利工程标准化运行管理平台,实现工程巡查、维修养护等全流程平台控制、标准化管理,目前已完成217个项目的标准化管理,其中力洋水库标准化创建以全省最高分通过验收。培育6家水利工程物业化管护单位,以镇乡为单位对小型水库、山塘、海塘等135个项目实行物业化管理,提升水利工程专业管护水平。

  三是水政监察“信息化”。依托“互联网+监管”,对水库山塘、取水单位、在建工程等867个监管对象及水旱灾害防御、水土保持、安全生产等31项监管事项,实现全覆盖管理;引入水土保持信息化监测设备,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等方式,实现全县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精准化监管;通过“人工+监控+无人机”等巡查方法,实时查处涉水违规行为,今年共开展水利巡查150余次,行政处罚50项。

  • 突出创新导向,做好“改革兴水”文章

  一是以“美丽河湖”缔造美丽经济带。以“三色治理”统筹实施美丽河湖建设,凫溪、天明湖、中堡溪相继获得省级“美丽河湖”称号。并“以水为媒”打造美丽河湖经济带,带动农业、旅游、工业三大产业齐发展,现已打造特色经济带8条。如中堡溪治理带动了胡陈乡水蜜桃产业发展;深甽镇依托凫溪水系吸引多个温泉度假项目落地;白溪、杨溪中游段打造辛岭工业园、现代文具精品产业园、现代小微企业园等。

  二是以“多元融资”保障建设资金。组建运作全市首家水利投资有限公司,以抵押融资、股权融资、信托产品、发行债券、社会资本合作等模式开展融资,破解水利工程建设资金不足难题。目前,公司总资产72亿元,年经营收入达5000万元,近年来累计向重点水利工程投融资30余亿元。

  三是以“制度改革”优化水行政审批。全市先行开展“区域水资源论证+水耗标准管理”试点改革,企业办理取水许可提速至1.5小时。全市首推涉水审批“多评合一”制度改革,凡一个项目涉及多个水利专题论证和多个涉水审批事项的,均实行“四个一”审批模式,材料精简55%,审批时间缩短至5天,提速达93%。

  江北区“三个一”全域推进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

  江北区通过城乡一体化供水,联动式管理,信息化运维,全区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人口覆盖率达到100%。

  一是“一体化”供水。改造农村供水管网和设施,将城市管网向农村延伸。2020年9月,慈城镇北部山区供水管网工程全部完成,实现通水到村,告别“水库水+村级水站”净化处理的供水方式,全区全部农村纳入城市供水大网,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网、同质、同服务。

  二是“一盘棋”管理。实行“八颗公章”联动执法,加强对“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地和备用水源的保护,开展陆上环境整治,安装隔离防护设施,进行河道水质常态化采样监测,从源头上保障水安全。通过投入水循环曝气装置,安装导流控制膜,建设人工湿地,投放鱼苗生态修复等,构筑良好的水生态环境。今年在四村新建全市首批“绿色处理设施”,进一步提升水源地水质。

  三是“一平台”运维。通过智慧水务信息平台进行供水动态分析、日常监控,及时发现漏水点,控制漏水量。借助“浙里办”APP、支付宝、微信公众号和网站,实现自来水用水人口变更、水表过户、个人客户接水申请等13项用水服务100%网上可办和掌上可办。〔江北区治水办(河长办)〕

  奉化区“三个减量”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增效

  近年来,奉化区通过控制化肥、农药及农药废弃包装物“三个减量”,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增效。

  一、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与补贴投入,控制化肥减量。推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进村入户,2020年开展肥料利用率试验2个,化肥减量使用示范方面积600亩。加大补贴力度,通过政府采购、农企合作推广、农户按方自行采购等多种形式,推动配方肥使用。强化产需对接,完善配方肥直供、定点销售等模式,提高配方肥市场占有率。至今全区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23万亩,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技术覆盖率达到90%以上,减少不合理施肥112吨。

  二、融合病虫害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确保农药减量。在原有融合示范区基础上,继续扩大整建制统防统治试点,推进病虫害生物防治、生态控制、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的集成应用,扩大性诱剂、杀虫灯、诱虫板、蜜源植物、库源植物、诱杀植物和人工饲养天敌等绿色防控产品的使用。截至去年9月,全区农药减量5.1吨,农作物统防统治9.05万亩,绿色防控推广面积15万亩,完成建设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基地2个。

  三、采用市场主体回收与专业机构处理,实现农药废弃包装物减量。通过评优选模和农业项目申报挂钩,重点抓种植专业大户,设立统一定点回收站,全面抓种植散户,率先在箭岭村、林家村进行有偿回收试点,并委托专业服务组织运营中转仓库,将试点的废弃物统一分拣、打包,运送相关资质企业进行集中无害化处理。2020年全年共投入资金103.5万元,回收农药废弃包装物21.3吨,回收率达到96.9%。〔奉化区治水办(河长办)〕

  鄞州工业园区“三巧闯三关”创成省级污水零直排工业园区

  鄞州工业园区通过管网建设、问题排查、深度整治,成功创建省级污水零直排工业园区。

  • 巧借外力,过“排查关”。为确保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园区总投资1001.3万元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和环保管家单位,运用先进的管网排查技术手段,对园区所有市政雨污水管网和企业内部排水设施进行地毯式排查,充分摸清市政雨污管网堵塞情况、企业内部雨污分流情况、排水设施的结构性和功能性缺陷等情况。并建立“一企一策”,全面掌握整个园区的基础数据和问题点位。

  二、巧施计策,过“整改关”。一是实行“以奖代补”。委托第三方机构先行支付,待验收合格后,由园区管委会对企业进行全额补助和一定比例的奖金补助。二是建立“约谈”制度。针对部分企业整改意识欠缺、雨污分流认识不到位等问题,园区管委会联合环保执法部门,采用企业约谈、现场执法监督等方式推进整改。三是采用“色标”管理。对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雨水管网分别用红、蓝、绿色标牌进行标识。

  三、巧建制度,过“验收关”。一是严把企业自查关,根据企业申请要求,园区管委会组织相关专家分批对各企业现场整改情况进行预验收,对仍存在问题的企业,督促企业限期完成深度整改。二是严把区级验收关,针对达到“污水零直排”创建标准的企业,园区管委会根据区级相关要求提交验收材料,区生态环境分局牵头组织相关单位对园区开展验收指导工作。三是严把市级验收关,市生态环境局及其他相关部门多次对园区及各企业进行现场指导,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要求。在各企业均达到“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标准的前提下,顺利通过市级验收。〔宁波市鄞州区治水办(河长办)〕

宁波五水共治工作简报2021年第9期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1-09-17 14:43:22

  第9期(总第324期)

  市美丽宁波建设领导小组

  “五水共治”(河长制)办公室编

  综合治水专辑

  ●宁海县做好“三篇文章”扎实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

  ●江北区“三个一”全域推进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

  ●奉化区“三个减量”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增效

  ●鄞州工业园区“三巧闯三关”创成省级污水零直排工业园区

  宁海县做好“三篇文章”扎实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

  近年来,宁海县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贯彻落实“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做好“水利惠民、科技管水、改革兴水”三篇文章,大力推动水利现代化建设。连续五年获省水利工作综合考核优秀单位,三夺省五水共治“大禹鼎”,获市水利“大禹杯”一金三银。今年3月,该县在全省第22届水利“大禹杯”竞赛活动中获得银杯奖,系全市县市区中获得的最高奖项。

  • 聚焦民生主线,做好“水利惠民”文章

  一是提升防洪减灾能力。近年来,累计投资100余亿元全力推进溪流治理、防洪排涝、海塘除险加固提标等工程建设,完成安全流畅、水清景美、管护高效的河道整治300余公里,城区防洪能力达50年一遇;对45km海塘进行除险加固及提标,防潮标准提升至最低20年一遇。

  二是保障水资源供给平衡。西林水库扩容后正式供水,成为该县第七座中型水库,有效缓解东部二镇一乡及宁波南部滨海新区用水紧缺状况。清溪水库工程已完成移民安置规划大纲评审,预计今年6月上旬通过省政府批复,前期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完成了15.58万人的农饮水达标提标,全县水质合格率从88%提升至100%,供水保证率从89%提升至96%。

  三是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对水利项目进行安全、生态、休闲、景观、人文综合一体化治理,建成“生态休闲景观区”“乡愁文化特色区”等水利特色景区11个。大力开展乡村水环境治理,累计清淤680万方,河道绿化400余公里,长街镇、胡陈乡、桑州镇等3个乡镇获市级“美丽水乡”称号,13个村庄获市级“水美村庄”称号。

  • 强化系统引领,做好“科技管水”文章

  一是水资源管理“制度化”。构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体系,对照“三条红线”标准,合理核定年度取水计划量,严控地下水开采,规范水资源费征收,用水总量及万元GDP用水量实现连续5年下降,顺利通过节水型社会建设省级验收;10个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均达100%,远超考核值,连续四年获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成绩突出集体。

  二是水利工程管护“标准化”。建立水利工程标准化运行管理平台,实现工程巡查、维修养护等全流程平台控制、标准化管理,目前已完成217个项目的标准化管理,其中力洋水库标准化创建以全省最高分通过验收。培育6家水利工程物业化管护单位,以镇乡为单位对小型水库、山塘、海塘等135个项目实行物业化管理,提升水利工程专业管护水平。

  三是水政监察“信息化”。依托“互联网+监管”,对水库山塘、取水单位、在建工程等867个监管对象及水旱灾害防御、水土保持、安全生产等31项监管事项,实现全覆盖管理;引入水土保持信息化监测设备,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等方式,实现全县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精准化监管;通过“人工+监控+无人机”等巡查方法,实时查处涉水违规行为,今年共开展水利巡查150余次,行政处罚50项。

  • 突出创新导向,做好“改革兴水”文章

  一是以“美丽河湖”缔造美丽经济带。以“三色治理”统筹实施美丽河湖建设,凫溪、天明湖、中堡溪相继获得省级“美丽河湖”称号。并“以水为媒”打造美丽河湖经济带,带动农业、旅游、工业三大产业齐发展,现已打造特色经济带8条。如中堡溪治理带动了胡陈乡水蜜桃产业发展;深甽镇依托凫溪水系吸引多个温泉度假项目落地;白溪、杨溪中游段打造辛岭工业园、现代文具精品产业园、现代小微企业园等。

  二是以“多元融资”保障建设资金。组建运作全市首家水利投资有限公司,以抵押融资、股权融资、信托产品、发行债券、社会资本合作等模式开展融资,破解水利工程建设资金不足难题。目前,公司总资产72亿元,年经营收入达5000万元,近年来累计向重点水利工程投融资30余亿元。

  三是以“制度改革”优化水行政审批。全市先行开展“区域水资源论证+水耗标准管理”试点改革,企业办理取水许可提速至1.5小时。全市首推涉水审批“多评合一”制度改革,凡一个项目涉及多个水利专题论证和多个涉水审批事项的,均实行“四个一”审批模式,材料精简55%,审批时间缩短至5天,提速达93%。

  江北区“三个一”全域推进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

  江北区通过城乡一体化供水,联动式管理,信息化运维,全区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人口覆盖率达到100%。

  一是“一体化”供水。改造农村供水管网和设施,将城市管网向农村延伸。2020年9月,慈城镇北部山区供水管网工程全部完成,实现通水到村,告别“水库水+村级水站”净化处理的供水方式,全区全部农村纳入城市供水大网,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网、同质、同服务。

  二是“一盘棋”管理。实行“八颗公章”联动执法,加强对“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地和备用水源的保护,开展陆上环境整治,安装隔离防护设施,进行河道水质常态化采样监测,从源头上保障水安全。通过投入水循环曝气装置,安装导流控制膜,建设人工湿地,投放鱼苗生态修复等,构筑良好的水生态环境。今年在四村新建全市首批“绿色处理设施”,进一步提升水源地水质。

  三是“一平台”运维。通过智慧水务信息平台进行供水动态分析、日常监控,及时发现漏水点,控制漏水量。借助“浙里办”APP、支付宝、微信公众号和网站,实现自来水用水人口变更、水表过户、个人客户接水申请等13项用水服务100%网上可办和掌上可办。〔江北区治水办(河长办)〕

  奉化区“三个减量”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增效

  近年来,奉化区通过控制化肥、农药及农药废弃包装物“三个减量”,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增效。

  一、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与补贴投入,控制化肥减量。推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进村入户,2020年开展肥料利用率试验2个,化肥减量使用示范方面积600亩。加大补贴力度,通过政府采购、农企合作推广、农户按方自行采购等多种形式,推动配方肥使用。强化产需对接,完善配方肥直供、定点销售等模式,提高配方肥市场占有率。至今全区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23万亩,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技术覆盖率达到90%以上,减少不合理施肥112吨。

  二、融合病虫害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确保农药减量。在原有融合示范区基础上,继续扩大整建制统防统治试点,推进病虫害生物防治、生态控制、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的集成应用,扩大性诱剂、杀虫灯、诱虫板、蜜源植物、库源植物、诱杀植物和人工饲养天敌等绿色防控产品的使用。截至去年9月,全区农药减量5.1吨,农作物统防统治9.05万亩,绿色防控推广面积15万亩,完成建设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基地2个。

  三、采用市场主体回收与专业机构处理,实现农药废弃包装物减量。通过评优选模和农业项目申报挂钩,重点抓种植专业大户,设立统一定点回收站,全面抓种植散户,率先在箭岭村、林家村进行有偿回收试点,并委托专业服务组织运营中转仓库,将试点的废弃物统一分拣、打包,运送相关资质企业进行集中无害化处理。2020年全年共投入资金103.5万元,回收农药废弃包装物21.3吨,回收率达到96.9%。〔奉化区治水办(河长办)〕

  鄞州工业园区“三巧闯三关”创成省级污水零直排工业园区

  鄞州工业园区通过管网建设、问题排查、深度整治,成功创建省级污水零直排工业园区。

  • 巧借外力,过“排查关”。为确保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园区总投资1001.3万元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和环保管家单位,运用先进的管网排查技术手段,对园区所有市政雨污水管网和企业内部排水设施进行地毯式排查,充分摸清市政雨污管网堵塞情况、企业内部雨污分流情况、排水设施的结构性和功能性缺陷等情况。并建立“一企一策”,全面掌握整个园区的基础数据和问题点位。

  二、巧施计策,过“整改关”。一是实行“以奖代补”。委托第三方机构先行支付,待验收合格后,由园区管委会对企业进行全额补助和一定比例的奖金补助。二是建立“约谈”制度。针对部分企业整改意识欠缺、雨污分流认识不到位等问题,园区管委会联合环保执法部门,采用企业约谈、现场执法监督等方式推进整改。三是采用“色标”管理。对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雨水管网分别用红、蓝、绿色标牌进行标识。

  三、巧建制度,过“验收关”。一是严把企业自查关,根据企业申请要求,园区管委会组织相关专家分批对各企业现场整改情况进行预验收,对仍存在问题的企业,督促企业限期完成深度整改。二是严把区级验收关,针对达到“污水零直排”创建标准的企业,园区管委会根据区级相关要求提交验收材料,区生态环境分局牵头组织相关单位对园区开展验收指导工作。三是严把市级验收关,市生态环境局及其他相关部门多次对园区及各企业进行现场指导,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要求。在各企业均达到“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标准的前提下,顺利通过市级验收。〔宁波市鄞州区治水办(河长办)〕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1-2019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