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宁波热点  >  五水共治  >  它山之石
湖州首捧“五水共治”大禹鼎金鼎
稿源: 浙江日报   2021-06-04 08:58:10

  日前,我省颁布“五水共治”7年来最高奖。在全省建设新时代美丽浙江暨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推进大会上,湖州市、金华市、衢州市、德清县、浦江县等5个市、县(市、区)获得2020年度“五水共治”(河长制)工作“大禹鼎”金鼎。

  七年夺七鼎,五席占两席,这是湖州自2013年开展“五水共治”后,第7次夺得“大禹鼎”,首次捧回“大禹鼎”金鼎。

  2013年,浙江作出“五水共治”重大决策部署,湖州市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市上下同心、全力以赴,以“重整山河”的雄心和“壮士断腕”的决心接续打好治水攻坚战,“五水共治”交出了高分答卷——

  治出了优良水质,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Ⅲ类以上比例由2014年84.6%提升至100%;治出了转型升级,高能耗企业转型升级,小微企业搬迁入园;治出了铁军队伍,打造出一支过得硬、打胜仗的治水铁军;治出了群众满意,显著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如今的湖州,一幅“清水入太湖、活水兴百业、秀水绕千村、净水润万家”的动人画卷正徐徐展开……

  一张科学施治图 美丽蝶变绿满家园

  水清岸绿苕溪河,碧波荡漾南太湖,夏日的湖州,山水并秀。每到夜晚降临,位于湖州历史文化街区的小市河,灯光亮起,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我在这条河边生活了大半辈子,看着这条河变清变美。”沿河而居的老百姓感慨地说,这条江南古城河道,经过整治和开发后,不仅新添了景观工程,还成了家乡学子研学游的热门地。

  清水潺潺,绿满堤岸,小市河、潜山港、垄山港……这几年,湖州“美丽蝶变”的河道比比皆是。在强有力的治水组织架构下,湖州开展城市黑臭水体整治专项行动,经过多轮地毯式排查,一条条黑臭河变成了景观河,问题水体变成“小微景点”。在国家第一轮黑臭水体强化督查中实现全市黑臭水体“零发现、零通报”目标。

  “治水从来不是一蹴而就,需要有足够的毅力、耐力和决心,需要自上而下的齐抓共管。”湖州市治水办负责人表示,湖州始终坚持高位推动、突出“领衔治”, 把“五水共治”放在建设美丽中国、打造“重要窗口”示范样本、推进共同富裕的大场景中来谋划推进,绘好科学施治“作战图”,市、区县均成立党政一把手为组长、四套班子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市四套班子领导领衔担任全市33条重要河道、25个重点湖泊的“河(湖)长”。

  数据显示:7年来,湖州全域开展“污水零直排区”创建工作,990个建设单元已完成859个,在全省第一个实现“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管理和验收“三统一”;在全省率先完成245.2公里垃圾河、258.9公里黑臭河治理任务,完成1752个挂号小微水体的整治销号工作,将小微水体综合整治与美丽河湖建设相结合,全市820个小微水体变成“小微景点”,累计建成省级美丽河湖26条,德清蠡山漾成为全国第一条示范河湖。

  今年,湖州又提出在坚持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四水统筹”基础上,通过治藻、治浑、治网,提升水质、提升水生态的“三治两提升”,构建“两区、两廊、两网、三带”的保护愿景,推进“水韵湖城”水生态修复工程项目,持续改善湖州市水生态环境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一条标本兼治路 制度保障重拳出击

  夏日时节,伫立在南太湖岸渔人码头,地标性建筑月亮酒店宏伟壮观。放眼远眺,太湖水面烟波浩渺,天水一色。若一路沿太湖边骑行,环湖可以饱览太湖壮美景色,去年开业的太湖龙之梦乐园,更是吸引了不少长三角地区游客前来观赏。

  “山从天目成群来,水傍太湖分港流。”如今的太湖边生生不息的景象,离不开良好的水生态环境。近年来,湖州着力构建“预、拦、捞、修、联”五大防治体系,提升蓝藻拦截打捞能力,确保重点河段蓝藻“日聚日清”。在2020年举办的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期间,湖州与无锡签署关于建立太湖蓝藻防控协作机制合作协议,从制度层面推进联防联治,使太湖治理走向纵深。

  制度保障下,2020年,湖州通过各种途径对排污口进行地毯式排查,完成太湖南岸65.5公里湖岸线,纵深岸2公里范围内1184个入河排污口查、测、溯、整工作,排查出各类排污口769个,建立权责清晰、监控到位、管理规范的入河排污口监管体系,为全国大中型湖泊入河排污口和全省入河排污口管理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

  一泓清水入太湖,这也是湖州利用系统思维实施“五水共治”的生动实践之一。“五水共治”是一项系统工程,湖州围绕打造全域美丽大花园,聚焦精准治污降总量、保护修复扩容量、产业转型提质量,打出“污水零直排区创建”“饮用水源安全保护”等系列标本兼治组合拳。

  同时,湖州坚持以“五水共治”倒逼产业转型,全力抓好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累计关停“低散乱”企业4054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去年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645个,列入省重大产业项目、重点建设项目数量分别居全省第1位和第2位,工业投资增长16.5%,增幅居全省第2位。全市绿色发展指数连续3年居全省前3位,先后两次被国务院办公厅评为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

  一剂科学治水方 数字赋能精准“智”治

  近日,位于吴兴区八里店镇移沿山长漾水域,一艘保洁船正在巡逻,3位保洁员的橙色马甲被映衬得格外显眼。“我们通过GPS定位监督巡河轨迹,实现了巡河记录可追溯、巡河日志电子化,并在全省率先启用无人机等设备进行科学监督。”八里店镇党委副书记潘月介绍,当地持续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党员干部、志愿者、护水队齐上阵,确保“水清、岸绿、河畅”。

  无人机设备是湖州科技治水的“利器”之一。声波探测仪、遥感卫星等,如今越来越多的科技“法宝”加盟,让治水变得“耳聪目明”。湖州也加快智慧体系建设的步伐,以数字化改革撬动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实现“环境业务全要素、资源整合全覆盖、数据交换全流程”的多跨协同。

  坚持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湖州在全省率先上线运行“绿水青山驾驶舱”,迭代升级“水环境数智工程”应用场景,探索“数字管理+巡检APP+一点一策”集成运用,将3500家重点污染源企业和主要入河湖排污口纳入实时监控,实现了“一图全面感知、一网互动融合、一库智享数据、一键指令直达”。今年环境问题发现能力同比提高36%,突发环境风险有效处置率达100%。

  目前,湖州通过“一张河湖总图、一个数据中心、两个管理平台、一套服务体系”,建成一个集指挥作战、信息展示、管理考核、公众参与等内容于一体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并按照全市数字化改革工作要求,针对地表水现状,着力于实现水环境数据全面汇聚、水质智能分析、水污染全过程闭环管控的新局面,构造出区域内的问题矢量地图,深入推进管理智慧化转型升级,实现智慧河道、智慧管网、智慧水利、智慧监控等环节的数字赋能。

  一首全民交响曲

  上下联动协同共治

  “以后,在河边散步还能巡河攒绿水币,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守护河道的干净整洁,一举两得!”近日,市民王女士在“湖州市五水共治”微信公众号完成注册,加入了“绿水币”护水活动。

  一枚“绿水币”,一份护水情。据了解,该平台通过“绿水币”积分兑换奖品和荣誉激励等方式,建立“问题有发现,发现有积分,积分有奖励,奖励有保障”的公众护水“绿水币”制度,从而拓宽公众参与和监督渠道。截至目前,已累计发放“绿水币”816万余枚、兑换445万余枚。

  众人拾柴火焰高。近年来,湖州始终坚持“治水为了人民、治水依靠人民”,上下联动配合,齐抓共管,唱响协同共治“交响曲”。不断优化市、区县、乡镇、村四级联动,发挥生态环境、建设、交通运输、水利、农业农村等部门职能作用,实现治水工作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格局。

  “河长”是治水的重要力量之一。“企业家河长”“乡贤河长”“巾帼河长”……近年来,湖州“民间河长”在“五水共治”工作中竞相涌现,通过发挥资源优势、专业特长和表率引领作用,引导群众参与水环境治理活动,提高治水护水意识。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各类“民间河长”6000多名,与3660名“河长”共同履职,构建起市、区县、乡镇(街道)、村(居委会)四级河长组织体系,引导广大群众做治水的参与者、支持者、推动者、监督者。

  专班推进,建立“日巡查、周报告、月督查+定期协商、挂牌督办、跟踪问效”工作机制。强化“明责定责”,湖州对全市7373条河道逐一明确“河长”,把治水工作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强化“追责问责”,出台《湖州市治水履职失职追责办法》,构建定期督、专项督、交叉督和媒体督的大督查体系,定期曝光生态环保方面的问题,并确保整改到位。

  “五水共治”,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夺得金鼎,既是荣誉,更是鞭策。站在新的起点上,湖州将持续推动“五水共治”迭代升级,在全省建设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区中彰显美丽湖州的独特魅力和别样精彩。

湖州首捧“五水共治”大禹鼎金鼎
稿源: 浙江日报       2021-06-04 08:58:10

  日前,我省颁布“五水共治”7年来最高奖。在全省建设新时代美丽浙江暨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推进大会上,湖州市、金华市、衢州市、德清县、浦江县等5个市、县(市、区)获得2020年度“五水共治”(河长制)工作“大禹鼎”金鼎。

  七年夺七鼎,五席占两席,这是湖州自2013年开展“五水共治”后,第7次夺得“大禹鼎”,首次捧回“大禹鼎”金鼎。

  2013年,浙江作出“五水共治”重大决策部署,湖州市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市上下同心、全力以赴,以“重整山河”的雄心和“壮士断腕”的决心接续打好治水攻坚战,“五水共治”交出了高分答卷——

  治出了优良水质,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Ⅲ类以上比例由2014年84.6%提升至100%;治出了转型升级,高能耗企业转型升级,小微企业搬迁入园;治出了铁军队伍,打造出一支过得硬、打胜仗的治水铁军;治出了群众满意,显著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如今的湖州,一幅“清水入太湖、活水兴百业、秀水绕千村、净水润万家”的动人画卷正徐徐展开……

  一张科学施治图 美丽蝶变绿满家园

  水清岸绿苕溪河,碧波荡漾南太湖,夏日的湖州,山水并秀。每到夜晚降临,位于湖州历史文化街区的小市河,灯光亮起,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我在这条河边生活了大半辈子,看着这条河变清变美。”沿河而居的老百姓感慨地说,这条江南古城河道,经过整治和开发后,不仅新添了景观工程,还成了家乡学子研学游的热门地。

  清水潺潺,绿满堤岸,小市河、潜山港、垄山港……这几年,湖州“美丽蝶变”的河道比比皆是。在强有力的治水组织架构下,湖州开展城市黑臭水体整治专项行动,经过多轮地毯式排查,一条条黑臭河变成了景观河,问题水体变成“小微景点”。在国家第一轮黑臭水体强化督查中实现全市黑臭水体“零发现、零通报”目标。

  “治水从来不是一蹴而就,需要有足够的毅力、耐力和决心,需要自上而下的齐抓共管。”湖州市治水办负责人表示,湖州始终坚持高位推动、突出“领衔治”, 把“五水共治”放在建设美丽中国、打造“重要窗口”示范样本、推进共同富裕的大场景中来谋划推进,绘好科学施治“作战图”,市、区县均成立党政一把手为组长、四套班子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市四套班子领导领衔担任全市33条重要河道、25个重点湖泊的“河(湖)长”。

  数据显示:7年来,湖州全域开展“污水零直排区”创建工作,990个建设单元已完成859个,在全省第一个实现“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管理和验收“三统一”;在全省率先完成245.2公里垃圾河、258.9公里黑臭河治理任务,完成1752个挂号小微水体的整治销号工作,将小微水体综合整治与美丽河湖建设相结合,全市820个小微水体变成“小微景点”,累计建成省级美丽河湖26条,德清蠡山漾成为全国第一条示范河湖。

  今年,湖州又提出在坚持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四水统筹”基础上,通过治藻、治浑、治网,提升水质、提升水生态的“三治两提升”,构建“两区、两廊、两网、三带”的保护愿景,推进“水韵湖城”水生态修复工程项目,持续改善湖州市水生态环境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一条标本兼治路 制度保障重拳出击

  夏日时节,伫立在南太湖岸渔人码头,地标性建筑月亮酒店宏伟壮观。放眼远眺,太湖水面烟波浩渺,天水一色。若一路沿太湖边骑行,环湖可以饱览太湖壮美景色,去年开业的太湖龙之梦乐园,更是吸引了不少长三角地区游客前来观赏。

  “山从天目成群来,水傍太湖分港流。”如今的太湖边生生不息的景象,离不开良好的水生态环境。近年来,湖州着力构建“预、拦、捞、修、联”五大防治体系,提升蓝藻拦截打捞能力,确保重点河段蓝藻“日聚日清”。在2020年举办的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期间,湖州与无锡签署关于建立太湖蓝藻防控协作机制合作协议,从制度层面推进联防联治,使太湖治理走向纵深。

  制度保障下,2020年,湖州通过各种途径对排污口进行地毯式排查,完成太湖南岸65.5公里湖岸线,纵深岸2公里范围内1184个入河排污口查、测、溯、整工作,排查出各类排污口769个,建立权责清晰、监控到位、管理规范的入河排污口监管体系,为全国大中型湖泊入河排污口和全省入河排污口管理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

  一泓清水入太湖,这也是湖州利用系统思维实施“五水共治”的生动实践之一。“五水共治”是一项系统工程,湖州围绕打造全域美丽大花园,聚焦精准治污降总量、保护修复扩容量、产业转型提质量,打出“污水零直排区创建”“饮用水源安全保护”等系列标本兼治组合拳。

  同时,湖州坚持以“五水共治”倒逼产业转型,全力抓好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累计关停“低散乱”企业4054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去年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645个,列入省重大产业项目、重点建设项目数量分别居全省第1位和第2位,工业投资增长16.5%,增幅居全省第2位。全市绿色发展指数连续3年居全省前3位,先后两次被国务院办公厅评为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

  一剂科学治水方 数字赋能精准“智”治

  近日,位于吴兴区八里店镇移沿山长漾水域,一艘保洁船正在巡逻,3位保洁员的橙色马甲被映衬得格外显眼。“我们通过GPS定位监督巡河轨迹,实现了巡河记录可追溯、巡河日志电子化,并在全省率先启用无人机等设备进行科学监督。”八里店镇党委副书记潘月介绍,当地持续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党员干部、志愿者、护水队齐上阵,确保“水清、岸绿、河畅”。

  无人机设备是湖州科技治水的“利器”之一。声波探测仪、遥感卫星等,如今越来越多的科技“法宝”加盟,让治水变得“耳聪目明”。湖州也加快智慧体系建设的步伐,以数字化改革撬动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实现“环境业务全要素、资源整合全覆盖、数据交换全流程”的多跨协同。

  坚持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湖州在全省率先上线运行“绿水青山驾驶舱”,迭代升级“水环境数智工程”应用场景,探索“数字管理+巡检APP+一点一策”集成运用,将3500家重点污染源企业和主要入河湖排污口纳入实时监控,实现了“一图全面感知、一网互动融合、一库智享数据、一键指令直达”。今年环境问题发现能力同比提高36%,突发环境风险有效处置率达100%。

  目前,湖州通过“一张河湖总图、一个数据中心、两个管理平台、一套服务体系”,建成一个集指挥作战、信息展示、管理考核、公众参与等内容于一体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并按照全市数字化改革工作要求,针对地表水现状,着力于实现水环境数据全面汇聚、水质智能分析、水污染全过程闭环管控的新局面,构造出区域内的问题矢量地图,深入推进管理智慧化转型升级,实现智慧河道、智慧管网、智慧水利、智慧监控等环节的数字赋能。

  一首全民交响曲

  上下联动协同共治

  “以后,在河边散步还能巡河攒绿水币,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守护河道的干净整洁,一举两得!”近日,市民王女士在“湖州市五水共治”微信公众号完成注册,加入了“绿水币”护水活动。

  一枚“绿水币”,一份护水情。据了解,该平台通过“绿水币”积分兑换奖品和荣誉激励等方式,建立“问题有发现,发现有积分,积分有奖励,奖励有保障”的公众护水“绿水币”制度,从而拓宽公众参与和监督渠道。截至目前,已累计发放“绿水币”816万余枚、兑换445万余枚。

  众人拾柴火焰高。近年来,湖州始终坚持“治水为了人民、治水依靠人民”,上下联动配合,齐抓共管,唱响协同共治“交响曲”。不断优化市、区县、乡镇、村四级联动,发挥生态环境、建设、交通运输、水利、农业农村等部门职能作用,实现治水工作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格局。

  “河长”是治水的重要力量之一。“企业家河长”“乡贤河长”“巾帼河长”……近年来,湖州“民间河长”在“五水共治”工作中竞相涌现,通过发挥资源优势、专业特长和表率引领作用,引导群众参与水环境治理活动,提高治水护水意识。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各类“民间河长”6000多名,与3660名“河长”共同履职,构建起市、区县、乡镇(街道)、村(居委会)四级河长组织体系,引导广大群众做治水的参与者、支持者、推动者、监督者。

  专班推进,建立“日巡查、周报告、月督查+定期协商、挂牌督办、跟踪问效”工作机制。强化“明责定责”,湖州对全市7373条河道逐一明确“河长”,把治水工作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强化“追责问责”,出台《湖州市治水履职失职追责办法》,构建定期督、专项督、交叉督和媒体督的大督查体系,定期曝光生态环保方面的问题,并确保整改到位。

  “五水共治”,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夺得金鼎,既是荣誉,更是鞭策。站在新的起点上,湖州将持续推动“五水共治”迭代升级,在全省建设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区中彰显美丽湖州的独特魅力和别样精彩。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1-2019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