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曙区高桥镇高桥村大西坝渡口。(周建平/摄)
5月25日,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大运河(宁波段)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这是我市第一个关于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规划。该规划全面谋划了大运河(宁波段)的长远目标和近期任务,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一问:宁波运河文化家底知多少
大运河(宁波段)位于中国大运河最南端,是中国大运河与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大运河(宁波段)与自然江河与人工塘河并行结合、复线运行,其因势取舍的设计、构筑理念与航运方式,在中国大运河体系中独一无二,体现了宁波地区古代航运系统的独特性。2014年6月,浙东运河上虞-余姚段(余姚部分)、浙东运河宁波段和宁波三江口(含庆安会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大运河(宁波段)正河152公里、支线179公里,合计331公里。沿线文化遗产内容丰富,数量众多,历史跨度大,涵盖运河水利工程及相关文化遗产、运河聚落、其他运河物质文化遗产、运河生态与景观环境、运河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据统计,大运河(宁波段)纳入世界文化遗产点(段)有3处,数量为全省六分之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河段长度34.4公里,占全省遗产河道的10.5%;列入国家《大运河遗产保护与管理总体规划》的遗产保护点11项;列入《大运河浙江段遗产保护规划》的遗产保护点9项。此外,大运河(宁波段)沿线共有国家级文保单位17项,占全市的54.8%;省级文保单位49项,占全市的56.3%。
大运河(宁波段)西自余姚入境,向东经斗门、余姚城区、丈亭、慈城、宁波城区至镇海甬江口入海,空间距离有100余公里。大运河(宁波段)的开凿与变迁对运河城镇、运河村落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大影响,承载着宁波1200年的建城史,促进了运河聚落的经济发展与文化交流,带来了宁波老城、余姚古城、慈城古镇、镇海县城、丈亭镇、高桥镇、骆驼镇、贵驷镇、马渚镇、长石镇和半浦村等运河城镇和运河村落的兴旺,促成了城镇建设与运河水系的紧密结合发展。从历史上看,沿线运河聚落普遍是经济文化重镇,很多曾是区域经济发展中心,有些仍保留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古建筑和历史街区,大部分运河城镇至今仍是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地位重要的区域。
做好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有利于更好地传承我市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为当好浙江建设“重要窗口”模范生塑造文化内核;同时有利于更好地融入“一带一路”等重大开放战略,增强我市对外影响力,为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奠定战略优势。
我市依据国家《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和《浙江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研究制定了《大运河(宁波段)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该规划以大运河(宁波段)世界文化遗产为核心资源,范围涉及海曙、江北、镇海、北仑、鄞州、余姚等区(市)。规划实施期为2020-2035年,其中近期为2020-2025年,中远期为2026-2035年。规划展望到2050年。
二问:广阔流域如何分类保护
大运河(宁波段)流经区域广阔,沿线文化遗产内容丰富,数量众多,涉及数千平方公里地带。如何保护才能兼顾流域经济发展和运河文化保护?规划将大运河沿线划分成三类地带进行分层分类科学保护。
遗产保护地带进行最严格保护,包括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遗产区、缓冲区,各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街区,以及各级文保单位等。
在遗产区内,除文物保护和民生工程建设需要,不得进行其他建设工程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在工程建设中如果发现重要遗址遗迹,工程要为文物保护让路。
缓冲区为遗产区的外围区域。在这个区域施工,要提前报请文物主管部门进行考古调查、勘探。缓冲区的工程建设坚持“四不得”:不得建设污染大运河遗产及其环境的设施;不得进行可能影响遗产安全及其环境的活动;不得进行任何有损大运河遗产历史环境和空间景观的建设活动;不得修建风格、体量、色调等与大运河遗产不协调的建筑物或构筑物。
运河(宁波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河段两岸各2000米内的核心区范围划定为核心监控区。核心监控区要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实行负面清单准入管理。两岸各1000米范围划定为滨河生态空间。
三问:重点区域如何彰显特色
根据总体战略定位,参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规划等重要规划内容,统筹运河沿线文化遗产保护和城镇经济社会发展,大运河(宁波段)的空间发展格局设定为“一脉三片多组团多线路”,进行特色化发展。
在坚持大运河海丝文化主线的基础上,331公里的正河和支线分成三个各具特色的片区。
浙东文化传承发展片主要涵盖余姚市大运河沿线乡镇(街道),定位为彰显史前文明发源地和阳明文化故里的传承特色。建设目标是加强对余姚古城和武胜门等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修复,以河姆渡考古遗址公园、阳明故里周边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等为核心,加强西横河船闸、斗门新、老船闸等沿河水利水运工程遗产、运河聚落的保护,积极研究推进部分河道交通功能的恢复,集中展示大运河古代科技创新遗存。挖掘浙东学术传统及阳明心学内涵,加强阳明文化、新石器时代文化、水利文化、农耕文化、青瓷文化、粮仓文化等的保护和展示。
河海文化创新发展片主要涵盖江北区、海曙区、鄞州区沿河区片。定位为彰显中国大运河和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汇点的枢纽特色,建设目标是加强对宁波古城和慈城古镇的保护和修复,推进月湖等十二大省级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加强古会馆、古城门、古书院、藏书楼、古县衙等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和利用,深入挖掘商贸文化、妈祖信仰、藏书文化、书院文化、慈孝文化、仕林文化等特色海丝文化。打通沿河公共亲水开放空间,推进沿线步道、游船功能联通,塑造独特的运河风貌。
海洋文化开放发展片主要涵盖镇海区、北仑区沿河区片。定位为彰显宁波港口和商帮传承古今开放发展的硬核力量,建设目标是加强宁波商帮、水下考古、港口历史的挖掘与展示;做好镇海古城与镇海口海防军事遗址的保持和活力复兴,完善名人故居、学堂私塾、海防军事、水下沉船等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和利用;深入挖掘宁波帮文化、港口文化、科教文化、海防文化等特色海洋文化。在传承、发扬开放包容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发展全面开放的新时期海洋文化。
此外,多组团包括特色文化旅游组团、时尚文体和数字文化服务组团、海洋赛事和休闲健身服务组团、传统工艺产业组团。多线路包括文明访古之路、古镇新貌之路、海丝开放之路、浙东治学之路、山水诗画之路。
四问:规划实施当务之急是什么
规划内容包罗万象,那么,规划实施的当务之急是什么?有关专家认为当前重点是提升大运河(宁波段)沿线文化遗产保护和展示水平,做好历史文化价值传承,主要有以下工作:
开展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修复与整治。全面修复大运河(宁波段)的浙东运河上虞-余姚段(虞余运河)、浙东运河宁波段、宁波三江口(含庆安会馆)3个世界文化遗产点(段)和国家级、省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建立分级分类保护名录和项目库。推动建立世界文化遗产点(段)及重要遗产点数字化档案。建立并推行大运河沿线物质文化遗产及周边环境风貌保护管控清单,将大运河文化遗产、文物保护单位及具有较高历史价值的文化遗存纳入保护管控范围。
实施运河文化遗产基础研究,包括推进镇海古码头遗址、句章城遗址、上林湖越窑遗址、姚江水利工程设施(大西坝、小西坝、压赛堰)等与大运河紧密相关的重要遗址考古调查发掘展示工作。加强宁波运河、城区塘河文化研究,追寻运河、塘河历史传承脉络,挖掘塘河沿岸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加强大运河文化传播研究,科学建立并阐释运河文化价值,讲好“大运河宁波故事”。
健全运河文化遗产管理体系。大运河沿线涉及诸多产权主体,需要跨区域、跨部门协调解决的事项较多。为此要进一步完善大运河(宁波段)遗产保护管理委员会组织架构,建立健全沿线区(市)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的常设机构,强化项目、地区和部门间的沟通协作,促进大运河管理涉及行业部门实现数据联网、资源共享。建立对大运河沿线区(市)和相关部门以文化遗产保护为核心的考评任免机制和奖惩机制。推动制定《大运河(宁波段)遗产保护条例》,颁布《大运河(宁波段)遗产保护管理规划》。
建设大运河(宁波段)国家文化公园;加快河海博物馆、天一阁博物院扩建项目的建设;积极谋划建设大西坝、小西坝、压赛堰三个考古遗址公园,争取列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标志性项目。
记者 崔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