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中秋月圆时 共话家国情
2020-09-29 09:20:08 稿源: 光明日报  

  市民在澳门议事亭前地拍摄中秋国庆节日灯饰。新华社发

  9月28日,浙江湖州市德清县钟管镇中心幼儿园开展“祖国妈妈我爱你”主题爱国教育活动,迎接国庆佳节。图为小朋友们在进行小堂鼓表演。王正摄/光明图片

  中秋、国庆将至,湖南常宁市官岭镇西塘村开启捕鱼作业,丰富双节期间的菜篮子。图为村民将刚捕获的鱼投放进鱼筐。新华社发

  位于北京前门步行街的“北京宫灯”节日花坛景观。记者郭俊锋摄/光明图片

  陕西西安,家长和小朋友在烘焙工厂体验月饼制作。新华社发

  江苏南通科技职业学院,藏族、汉族大学生一起制作月饼。冯凯敏摄/光明图片

  明月与乡愁: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积淀

  光明智库:谈及中秋,脑中会自然浮现“月”的意象。古人以此为题留下诸多诗句,虽事随时迁、跨越千年,今人赏读仍有共鸣。对此,您如何理解?

  沈湘平:与西方文化相比,中华文化有着显著的重情特质。在基于生产、生活及审美实践的情物、情景交融中,自然被人文化,诸多风物成为具有特定意涵、意义的形象和符号。例如,月亮成为关联乡愁、团圆、美好等的典型意象。经由诗词歌赋、戏曲等民族文化实践的反复强化,这些意象最终积淀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结构,成为标识性的共同民族文化基因。中华民族重情的文化共同想象,赋予世界以温情、魅力,也成了一种自然真实、历史真实之外的文化真实、意义真实。某种程度上,把握住了这种真实,才能找到民族的心灵密码,进入中华文化的内核深处;才能传承祖先的人文衣钵,像他们那样思考、审美和生活;才能自豪地说我们身上流淌着炎黄热血,是一个有根有魂的中国人。

  刘魁立:中秋节是我国仅次于传统新年的宏大、隆重的全民节日,亲友欢聚、庆祝团圆,有利于建构家庭及社会的和谐关系,于个人而言,也是涵养道德、激昂心力的好契机。

  我国民间流传着大量以月亮为主题的神话与传说。汉代以前就有月亮崇拜以及相关祭祀仪式。自唐宋开始,拜月赏月活动日益繁盛,逐渐成为全民广泛参与的节庆。借助以中秋节为代表的传统节日,我们庆祝丰收、感恩自然,把自然神圣化和人格化,同时又使自己融入自然、适应自然,把自己理解为自然的一部分。人们想象月亮里有人物、有建筑、有动物、有植物,俨然是一个美好的家园。在各地,又散布着与月亮相关的诸多好景致: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平湖秋月,燕京八景的卢沟晓月,扬州的二十四桥明月夜……到处都有团聚赏月的佳境,每每呈现人月相亲的场景。

  古时候,中国的时间制度与其他许多民族不同,是太阳历和太阴历的结合。把太阳作为制定时间制度的参照物,于是有了属于阳历时间制度的二十四节气,使我们的生产生活与自然变化节律保持一致。同时,生活中还存在另一个非常活跃的时间系统,称为太阴历。我们的民族传统节日大都依据阴历的时间节点来安排,把月亮看作表达个人和群体情感的最佳寄托。阴历和阳历,两者相辅相成,并行不悖,构成了中国人顺天应时、表达感情的时间制度,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明体现。

  葛晓音:中国古诗从汉魏时期开始就借望月写思念之情,其中家喻户晓的代表作,就有宋代苏东坡咏中秋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古代交通不便,人们聚短离长,尤其到秋深夜半之时,能够同时伴随两地离人的只有天上的明月,因而明月首先成为乡情的寄托:“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而且每个月,月亮都有由缺到圆的循环过程,仿佛与每个家庭的悲欢离合相应和:“一年十二度圆月,十一回圆不在家。”(李洞《客亭对月》)“肠断中秋正圆月,夜来谁唱异乡歌。”(张祜《题于越亭》)同时,明月作为永恒的存在,又反衬出人生的短暂和生命的有限,正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苏东坡正是将明月所包含的这三种文化内涵融合在一起,从古往今来人们望月的普遍感慨中提炼出人事与天道的相同规律:“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可见,中秋这一传统文化节日承载了中华民族盼望家庭团圆的共同心理,在当代仍是能够体现民族认同感的重要文化基因。

  家与国:就如同小河与大江

  光明智库:今年中秋、国庆双节相逢,“家”与“国”的概念交相辉映。中秋本是团圆日,但很多坚守基层一线的人们选择不回家,以个体奉献服务国家发展。如何理解“小我”与“大我”、“爱家”与“爱国”之间的关系?

  李君如:形象地说,“大我”与“小我”之间的关系,就如同滔滔江水与小河支流的关系一般:小河丰满才会汇入江河;江水充沛、奔涌不停,小河才不会枯竭。

  自古以来,家国情怀就是中华民族崇高的精神境界。奋进征程中,中华儿女前仆后继、砥砺前行,舍弃“小家”,成就“大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回溯历史,家国情怀在不同时期的形式虽然各有不同,但其内涵一以贯之。

  在民族危亡以及革命战争年代,志士仁人奔赴战场,不畏强敌、不避艰险,捍卫了民族尊严、建立了不朽功勋。像林觉民《与妻书》中所呈现的内容,就是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紧密结合的典型。这些为革命牺牲的英雄们,在历史洪流中更加凸显,有山河为其立碑,为人民永远铭记。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各行各业也涌现出大量先锋、模范。在今年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战场上,在脱贫攻坚一线,就有很多人以个体服务百姓安康、奉献国家发展。我想,“小我”与“大我”尽管有不同的内涵和追求,但两者只有相互联系、相互支撑,才能让个体更加焕发光彩,让国家愈加文明富强。

  刘魁立:此次抗疫期间,“小家”与“大家”的关系表现得最为充分。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生、护士,把自己的健康生死置之度外,一心救治、照料他人;快递小哥把食物、用品送到每一家,使暂时紧闭门户的家庭过上正常安定的生活。公安干警、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全民抗疫,万人心变成了一条心,“小家”团结成了“大家”。

  沈湘平:人总是本能地以自我为中心去把握周围世界,但是人还有超越本能的思想与境界。正确的思想教育和文化熏陶,可以使个体确认自己是共同体中的一员,使“小我”积极汇入“大我”。

  家、国是不同层面的共同体,中国自古至今都有着家国一体、家国同构的特征。无论是爱家还是爱国,爱就意味着奉献与担当。国由千万家构成,但又不简单是众家之和,而是一个需要大家积极建设、齐心捍卫的共同体;没有国就没有家,但也不意味着家必须做无谓的牺牲——在“人民至上”的国度,国始终温暖地呵护着家。正是因为这种良性互动,人们才爱国如家,心甘情愿为了国而在某种程度上作出家的牺牲。

  同时,中华儿女不仅有着深沉、饱满的家国情怀,还有着浓郁、博大的天下意识。这在今天就体现为:不仅追求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且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爱国如家,而且深信“天下一家”。每一个“小我”正是在促进民族复兴、人类进步中不断得到升华。

  涓涓细流之力,汇成巨浪奔涌之势

  光明智库:“把小事当大事干,踏踏实实把正在做的事情做好”,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基层代表座谈会重要讲话中提出的要求。如何将“爱家”与“爱国”相统一,以涓涓细流之力汇成巨浪奔涌之势?

  李君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汇集个体的能量。我们每个人如果能踏踏实实把正在做的事情做好,就是为国家昌盛贡献力量。没有国家富强,就没有家庭幸福;反之,家庭对个人、对社会发展同样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以我的经历为例,我与妻子都是以事业为重的人。工作中,我们节拍一致、相互支持。生活中,如果她工作繁忙,我就来负责家务;如果我出去工作,她就来打理家事。我们都是在经营好各自事业的基础上,经营好自己的“小家”。希望年轻人都能妥善处理好家庭与事业的关系,让人生既充实有为,又美好幸福。

  沈湘平: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又遭受百年未遇的疫情,我国内部外部环境都发生了极其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不确定性空前增强。面对这种局面,作为平凡的个人,首先要做的是站稳脚跟,相信党和国家有足够的智慧应对国内外复杂情况,而我们不慌不乱,照顾好自己和家庭,本身就是一种贡献。其次,手头的事情不能停,本职工作不能“掉链子”。比方说,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就要努力将教书育人、科研服务的工作做好,脚踏实地、锐意创新,努力发挥自己的专长,研究真问题、增长真学问,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更多聪明才智。

  记者李晓、郑晋鸣、严圣禾、王建宏、张文攀、张玉玲、王斯敏 通讯员张运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0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中秋月圆时 共话家国情

稿源: 光明日报 2020-09-29 09:20:08

  市民在澳门议事亭前地拍摄中秋国庆节日灯饰。新华社发

  9月28日,浙江湖州市德清县钟管镇中心幼儿园开展“祖国妈妈我爱你”主题爱国教育活动,迎接国庆佳节。图为小朋友们在进行小堂鼓表演。王正摄/光明图片

  中秋、国庆将至,湖南常宁市官岭镇西塘村开启捕鱼作业,丰富双节期间的菜篮子。图为村民将刚捕获的鱼投放进鱼筐。新华社发

  位于北京前门步行街的“北京宫灯”节日花坛景观。记者郭俊锋摄/光明图片

  陕西西安,家长和小朋友在烘焙工厂体验月饼制作。新华社发

  江苏南通科技职业学院,藏族、汉族大学生一起制作月饼。冯凯敏摄/光明图片

  明月与乡愁: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积淀

  光明智库:谈及中秋,脑中会自然浮现“月”的意象。古人以此为题留下诸多诗句,虽事随时迁、跨越千年,今人赏读仍有共鸣。对此,您如何理解?

  沈湘平:与西方文化相比,中华文化有着显著的重情特质。在基于生产、生活及审美实践的情物、情景交融中,自然被人文化,诸多风物成为具有特定意涵、意义的形象和符号。例如,月亮成为关联乡愁、团圆、美好等的典型意象。经由诗词歌赋、戏曲等民族文化实践的反复强化,这些意象最终积淀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结构,成为标识性的共同民族文化基因。中华民族重情的文化共同想象,赋予世界以温情、魅力,也成了一种自然真实、历史真实之外的文化真实、意义真实。某种程度上,把握住了这种真实,才能找到民族的心灵密码,进入中华文化的内核深处;才能传承祖先的人文衣钵,像他们那样思考、审美和生活;才能自豪地说我们身上流淌着炎黄热血,是一个有根有魂的中国人。

  刘魁立:中秋节是我国仅次于传统新年的宏大、隆重的全民节日,亲友欢聚、庆祝团圆,有利于建构家庭及社会的和谐关系,于个人而言,也是涵养道德、激昂心力的好契机。

  我国民间流传着大量以月亮为主题的神话与传说。汉代以前就有月亮崇拜以及相关祭祀仪式。自唐宋开始,拜月赏月活动日益繁盛,逐渐成为全民广泛参与的节庆。借助以中秋节为代表的传统节日,我们庆祝丰收、感恩自然,把自然神圣化和人格化,同时又使自己融入自然、适应自然,把自己理解为自然的一部分。人们想象月亮里有人物、有建筑、有动物、有植物,俨然是一个美好的家园。在各地,又散布着与月亮相关的诸多好景致: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平湖秋月,燕京八景的卢沟晓月,扬州的二十四桥明月夜……到处都有团聚赏月的佳境,每每呈现人月相亲的场景。

  古时候,中国的时间制度与其他许多民族不同,是太阳历和太阴历的结合。把太阳作为制定时间制度的参照物,于是有了属于阳历时间制度的二十四节气,使我们的生产生活与自然变化节律保持一致。同时,生活中还存在另一个非常活跃的时间系统,称为太阴历。我们的民族传统节日大都依据阴历的时间节点来安排,把月亮看作表达个人和群体情感的最佳寄托。阴历和阳历,两者相辅相成,并行不悖,构成了中国人顺天应时、表达感情的时间制度,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明体现。

  葛晓音:中国古诗从汉魏时期开始就借望月写思念之情,其中家喻户晓的代表作,就有宋代苏东坡咏中秋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古代交通不便,人们聚短离长,尤其到秋深夜半之时,能够同时伴随两地离人的只有天上的明月,因而明月首先成为乡情的寄托:“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而且每个月,月亮都有由缺到圆的循环过程,仿佛与每个家庭的悲欢离合相应和:“一年十二度圆月,十一回圆不在家。”(李洞《客亭对月》)“肠断中秋正圆月,夜来谁唱异乡歌。”(张祜《题于越亭》)同时,明月作为永恒的存在,又反衬出人生的短暂和生命的有限,正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苏东坡正是将明月所包含的这三种文化内涵融合在一起,从古往今来人们望月的普遍感慨中提炼出人事与天道的相同规律:“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可见,中秋这一传统文化节日承载了中华民族盼望家庭团圆的共同心理,在当代仍是能够体现民族认同感的重要文化基因。

  家与国:就如同小河与大江

  光明智库:今年中秋、国庆双节相逢,“家”与“国”的概念交相辉映。中秋本是团圆日,但很多坚守基层一线的人们选择不回家,以个体奉献服务国家发展。如何理解“小我”与“大我”、“爱家”与“爱国”之间的关系?

  李君如:形象地说,“大我”与“小我”之间的关系,就如同滔滔江水与小河支流的关系一般:小河丰满才会汇入江河;江水充沛、奔涌不停,小河才不会枯竭。

  自古以来,家国情怀就是中华民族崇高的精神境界。奋进征程中,中华儿女前仆后继、砥砺前行,舍弃“小家”,成就“大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回溯历史,家国情怀在不同时期的形式虽然各有不同,但其内涵一以贯之。

  在民族危亡以及革命战争年代,志士仁人奔赴战场,不畏强敌、不避艰险,捍卫了民族尊严、建立了不朽功勋。像林觉民《与妻书》中所呈现的内容,就是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紧密结合的典型。这些为革命牺牲的英雄们,在历史洪流中更加凸显,有山河为其立碑,为人民永远铭记。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各行各业也涌现出大量先锋、模范。在今年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战场上,在脱贫攻坚一线,就有很多人以个体服务百姓安康、奉献国家发展。我想,“小我”与“大我”尽管有不同的内涵和追求,但两者只有相互联系、相互支撑,才能让个体更加焕发光彩,让国家愈加文明富强。

  刘魁立:此次抗疫期间,“小家”与“大家”的关系表现得最为充分。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生、护士,把自己的健康生死置之度外,一心救治、照料他人;快递小哥把食物、用品送到每一家,使暂时紧闭门户的家庭过上正常安定的生活。公安干警、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全民抗疫,万人心变成了一条心,“小家”团结成了“大家”。

  沈湘平:人总是本能地以自我为中心去把握周围世界,但是人还有超越本能的思想与境界。正确的思想教育和文化熏陶,可以使个体确认自己是共同体中的一员,使“小我”积极汇入“大我”。

  家、国是不同层面的共同体,中国自古至今都有着家国一体、家国同构的特征。无论是爱家还是爱国,爱就意味着奉献与担当。国由千万家构成,但又不简单是众家之和,而是一个需要大家积极建设、齐心捍卫的共同体;没有国就没有家,但也不意味着家必须做无谓的牺牲——在“人民至上”的国度,国始终温暖地呵护着家。正是因为这种良性互动,人们才爱国如家,心甘情愿为了国而在某种程度上作出家的牺牲。

  同时,中华儿女不仅有着深沉、饱满的家国情怀,还有着浓郁、博大的天下意识。这在今天就体现为:不仅追求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且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爱国如家,而且深信“天下一家”。每一个“小我”正是在促进民族复兴、人类进步中不断得到升华。

  涓涓细流之力,汇成巨浪奔涌之势

  光明智库:“把小事当大事干,踏踏实实把正在做的事情做好”,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基层代表座谈会重要讲话中提出的要求。如何将“爱家”与“爱国”相统一,以涓涓细流之力汇成巨浪奔涌之势?

  李君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汇集个体的能量。我们每个人如果能踏踏实实把正在做的事情做好,就是为国家昌盛贡献力量。没有国家富强,就没有家庭幸福;反之,家庭对个人、对社会发展同样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以我的经历为例,我与妻子都是以事业为重的人。工作中,我们节拍一致、相互支持。生活中,如果她工作繁忙,我就来负责家务;如果我出去工作,她就来打理家事。我们都是在经营好各自事业的基础上,经营好自己的“小家”。希望年轻人都能妥善处理好家庭与事业的关系,让人生既充实有为,又美好幸福。

  沈湘平: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又遭受百年未遇的疫情,我国内部外部环境都发生了极其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不确定性空前增强。面对这种局面,作为平凡的个人,首先要做的是站稳脚跟,相信党和国家有足够的智慧应对国内外复杂情况,而我们不慌不乱,照顾好自己和家庭,本身就是一种贡献。其次,手头的事情不能停,本职工作不能“掉链子”。比方说,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就要努力将教书育人、科研服务的工作做好,脚踏实地、锐意创新,努力发挥自己的专长,研究真问题、增长真学问,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更多聪明才智。

  记者李晓、郑晋鸣、严圣禾、王建宏、张文攀、张玉玲、王斯敏 通讯员张运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