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宁波70后干部2000字"驻村日记"讲述难忘瞬间
稿源: 甬派   2020-08-17 14:45:00报料热线:81850000

  第一次去东钱湖城杨村是在8月初的一个下午。

  这个藏在东钱湖深处的小山村因为要打造国际旅游村出名了,“操盘手”是大名鼎鼎的中国人民大学丛志强团队,他们曾让宁海葛家村名扬全国。

  甬派记者与丛志强教授交流时,他讲了一个小故事:城杨村开展环境卫生整治,一开始志愿者人数不够,一位驻村干部主动带着妻女周末到村里捡垃圾,村民深受感动,志愿者人数一下子增加了十几位……

IMG_20200814_100854.jpg

  丛教授点赞的这个人叫张健民,老家金华,戴副眼镜,皮肤黝黑。

  去年5月,他来到城杨村当第一书记,70后的他蛮接地气:带村民找工作、帮村民推销鸡鸭及农副产品、联系结对单位为老年人及困难家庭爱心捐赠、组建城杨龙舟队,和村民一同上阵参赛、还在村里组织大型文艺汇演,上台献唱……

  一年期满离开没多久,因为城杨村开发建设需要,熟悉情况的他再一次回到这里。

  “离开的时候还是有点遗憾的,因为待的时间短,很多计划没办法实施。这次开发城杨村很难得,对我来说又是一次学习锻炼的好机会。”

IMG_20200814_101036.jpg

  张健民现在的职务是城杨村开发建设工作专班常务副主任,酷暑天早上凉快,工人们喜欢一早开工,这段时间他每天早上6点多便从市区的家里出发,30多公里的路,路上买点油条大饼简单对付一下。

  每天戴顶草帽奔波在村里,配合艺术家们的工作,张健民晒得乌黑。“家里人笑话我,说我是非洲人。在农村工作不晒黑也不正常啊!”

  张健民戴的帽子上写着“应明菊”,是村中手艺人应明菊阿姨送他的,他和丛志强教授各一顶。

IMG_20200814_101533.jpg

  光有帽子也不顶用,最近宁波成为火炉,气温全国排名前列。张健民中过一回暑,喝了藿香正气水才缓过来——8月6日,甬派记者和两位同事到城杨村采访半日,三人都有中暑症状。

  张健民领着我们在村中参观时,好几位村民向他咨询开民宿、办农家乐的条件。有的是女儿想开,有的是转行。村里定位国际旅游村,他们动了做生意的心思,想把自家的房子好好收拾一番,在家门口把钱给挣了。

IMG_20200814_101947.jpg

  这让张健民蛮欣喜,“城杨村现在不光是村容村貌在变化,最重要的是村民在变,思想意识在提高,眼界格局在变化。”

  在城杨村的一年多时间,张健民是亲历者,也是重要见证者。他写下了一篇《城杨驻村日记》,记录了一些难忘瞬间。

IMG_20200814_101653.jpg

  (准备开农家乐的村民家)

  城杨驻村日记

  张健民

  重回城杨村

  受东钱湖管委会委派,我于2019年5月13日脱产入驻城杨村担任“第一书记”,2020年5月19日结束驻村工作离开城杨村。

  在驻村的370多个日日夜夜里,我带着感情、带着责任从解决困难人员就业、交通安全、社保补贴等村民关注的点滴小事做起,尽己所能,用心干事。同时,我也收获了很多,学到了很多,也切身感受到了城杨村人民的勤劳、善良、朴实。

  从某种意义上说,5月19日“第一书记”挂职结束离开城杨村时,我是带着一些遗憾走的,尤其是城杨村这么好的绿水青山还未真正转化为村民口袋里的金山银山……幸运的是,离开城杨村刚一个月左右,管委会随即成立了城杨村开发建设工作专班,我又以专班成员的名义重回城杨村。

  这次脱产驻村与上次完全不一样,因为这次是带着非常明确的目标来的,即借助中国人民大学丛志强教授团队,全面实施“村民赋能行动”,通过艺术设计激发村民内生动力,将城杨村打造成为国际知名旅游村、艺术振兴乡村的全国样板,探索出一条乡村振兴的新模式、新路径。

  作为一名从偏远山区农村走出来的机关干部,能有这么好的机会参与乡村振兴的这一伟大实践,我觉得自己非常幸运,唯有将压力化为动力,全力以赴、只争朝夕,才能不负韶华,不负组织的信任与村民的期待。

  丛志强团队初印象

  为了更好地做好中国人民大学丛志强教授设计团队入驻城杨村的准备工作,今年7月13日,受组织委派,由我带领城杨村泥匠、瓦匠、篾匠等11名能工巧匠赴宁海葛家村开展为期四天的驻村学习。

  由于之前从未有机会与丛教授设计团队接触,对这个网红团队的了解基本上是从网上了解的。

图片 7.png

  (丛教授为城杨村艺工队讲解)

  去年4月,中国人民大学丛志强设计团队千里迢迢来到宁海葛家村,数月之后,葛家村从原先默默无闻的小山村变成了全国闻名的“网红村”。

  到达葛家村时,刚好快临近中午,室外温度已达37-38度,在刚入村口不远处的教授面馆施工现场,我第一次见到了心目中仰慕已久的丛志强教授:他皮肤黝黑、戴着眼镜,穿着一件白蓝相间的格子T恤衫,头上戴着一顶草帽,顶着高温酷暑、满头大汗,正与他的研究生、艺工队队员在施工现场交流设计方案,与我原先心目中的名牌大学网红教授大相径庭,他是一个完完全全跟老农民一样接地气的人民艺术家。

  那天中午,我跟艺工队队员们在桂语8号村民袁小仙家用餐,席间,只见一位80几岁的老奶奶主动走到丛教授旁边,非常亲切地跟丛教授说:“前几天我听村民讲,你又回我们村了,我好几次跑过来找你,你都在施工设计现场,今天我总算见到你了!”

  丛教授一见到那位老奶奶,立即放下筷子,像见了自己的奶奶一样开心与高兴,立即让他的学生从他的房间里拿来了礼物送给了她,两个人像好朋友一样开心地聊着家常,我看了眼前这一幕内心非常感动,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这么平易近人的艺术家。

  晚上,我住在桂语18号葛品高家的民宿里,临近23:30我上厕所时,透过窗户只见一楼院子里的小会议室还灯火通明,丛教授和他的设计团队还在一丝不苟地商讨着第二天各节点的设计方案。

  那天晚上,我被丛教授团队的敬业精神所感动,有这么敬业、这么不怕吃苦的优秀团队加入我们东钱湖城杨村的开发建设,城杨村的未来一定可期。

  应明菊的草帽

  应明菊是城杨村村民,现年69岁,其房屋原坐落于陈夹岙千年银杏树旁,后因保护古树的需要,配合村里将其房屋迁移到村委会大门右侧、村大龄青年安置房正大门入口旁边。

  她家搭建了不少违章建筑,并堆放了各种杂物。

图片 11.png

  7月30日中午,丛志强教授和我一起来到应明菊老人家。

  丛教授问她:“你除了会做饭洗衣服以外,还会什么技能?”

  应明菊老人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马上起身到卧室拿来了一顶自己亲手编织的草帽给丛教授看。

  丛教授被她的编织技艺所感动,当场竖起大拇指赞扬她的手艺,此时,应明菊老人内心的自豪感顿时被激发出来,露出了发自内心的笑容。

  接着,丛教授当场为她亲手设计了几款不同款式的草帽、小包草图,鼓励她继续编织创作,以后肯定会有很多游客来参观、购买。

  丛教授还建议她将院子整理干净,同时一定要把房屋边上的违章建筑拆除,在目前又脏又乱的公共区域专门为全村设计一个手工艺作品研学展示区,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购物,以此增加其家庭收入。

  听到这里,应明菊老人开心地笑了,并将其编织的草帽签名后分别送给了我们。

  为了表示对应明菊老人的感谢,当天晚上,丛教授委托我将三人合影照进行了打印并塑封,于次日上午将照片第一时间送给了应明菊老人。

图片 1111.png
图片1111 1.png

  (拆除前后)

  7月31日上午,应明菊老人委托城杨村艺工队对其违章建筑进行了拆除。

  村中的喜人变化

  丛教授设计团队入驻城杨村后,村里发生了喜人变化:废弃倒塌的猪舍、破旧的公交车棚、陈年的违章建筑被拆除了,不起眼的瓦缸变成了溪畔灯箱,往日平静的亭溪溪坑里传来了小孩子们撑竹筏的欢笑声,直径约6米、高约1.7米巨型“农夫的草帽”编织完成……

图片 3.png

  (村民俞振飞用了近1500斤竹子,编织的直径约6米,高约1.7米巨型“农夫的帽子”)

  更加惊喜的是城杨村的村民们变了:他们由原先美丽乡村建设的旁观者变成了如今建设自己美丽家园的主人公。

  孙红微阿姐主动将自己种植的绿植无偿捐给村里公共区域美化,且每天早晚两次像照顾自己孩子一样为绿植浇水养护;

  村里99岁老奶奶为艺工队送来大西瓜,热心村民为设计团队送来了自己亲手烧的北方菜;

  村民杨其平主动将自己封闭的围墙拆除,与妻子准备先开农家乐,下步再开民宿;

  桥头小店的老板娘主动找到设计团队,要求将小店打造成集民宿、农家乐、小店于一体的小型商业综合体;

图片 4.png

  (村民杨汉忠家门口改造后的围墙景观)

图片.png

  (村民杨小土家主动拆除封闭的院子,准备开奶茶店和民宿)

  村民杨小土也主动找到设计团队,要求将他家改造成奶茶店与民宿……

  丛教授设计团队入驻的这些天,城杨村掀起了一股村民创业的热潮。

编辑: 崔燕纠错:171964650@qq.com

宁波70后干部2000字"驻村日记"讲述难忘瞬间

稿源: 甬派 2020-08-17 14:45:00

  第一次去东钱湖城杨村是在8月初的一个下午。

  这个藏在东钱湖深处的小山村因为要打造国际旅游村出名了,“操盘手”是大名鼎鼎的中国人民大学丛志强团队,他们曾让宁海葛家村名扬全国。

  甬派记者与丛志强教授交流时,他讲了一个小故事:城杨村开展环境卫生整治,一开始志愿者人数不够,一位驻村干部主动带着妻女周末到村里捡垃圾,村民深受感动,志愿者人数一下子增加了十几位……

IMG_20200814_100854.jpg

  丛教授点赞的这个人叫张健民,老家金华,戴副眼镜,皮肤黝黑。

  去年5月,他来到城杨村当第一书记,70后的他蛮接地气:带村民找工作、帮村民推销鸡鸭及农副产品、联系结对单位为老年人及困难家庭爱心捐赠、组建城杨龙舟队,和村民一同上阵参赛、还在村里组织大型文艺汇演,上台献唱……

  一年期满离开没多久,因为城杨村开发建设需要,熟悉情况的他再一次回到这里。

  “离开的时候还是有点遗憾的,因为待的时间短,很多计划没办法实施。这次开发城杨村很难得,对我来说又是一次学习锻炼的好机会。”

IMG_20200814_101036.jpg

  张健民现在的职务是城杨村开发建设工作专班常务副主任,酷暑天早上凉快,工人们喜欢一早开工,这段时间他每天早上6点多便从市区的家里出发,30多公里的路,路上买点油条大饼简单对付一下。

  每天戴顶草帽奔波在村里,配合艺术家们的工作,张健民晒得乌黑。“家里人笑话我,说我是非洲人。在农村工作不晒黑也不正常啊!”

  张健民戴的帽子上写着“应明菊”,是村中手艺人应明菊阿姨送他的,他和丛志强教授各一顶。

IMG_20200814_101533.jpg

  光有帽子也不顶用,最近宁波成为火炉,气温全国排名前列。张健民中过一回暑,喝了藿香正气水才缓过来——8月6日,甬派记者和两位同事到城杨村采访半日,三人都有中暑症状。

  张健民领着我们在村中参观时,好几位村民向他咨询开民宿、办农家乐的条件。有的是女儿想开,有的是转行。村里定位国际旅游村,他们动了做生意的心思,想把自家的房子好好收拾一番,在家门口把钱给挣了。

IMG_20200814_101947.jpg

  这让张健民蛮欣喜,“城杨村现在不光是村容村貌在变化,最重要的是村民在变,思想意识在提高,眼界格局在变化。”

  在城杨村的一年多时间,张健民是亲历者,也是重要见证者。他写下了一篇《城杨驻村日记》,记录了一些难忘瞬间。

IMG_20200814_101653.jpg

  (准备开农家乐的村民家)

  城杨驻村日记

  张健民

  重回城杨村

  受东钱湖管委会委派,我于2019年5月13日脱产入驻城杨村担任“第一书记”,2020年5月19日结束驻村工作离开城杨村。

  在驻村的370多个日日夜夜里,我带着感情、带着责任从解决困难人员就业、交通安全、社保补贴等村民关注的点滴小事做起,尽己所能,用心干事。同时,我也收获了很多,学到了很多,也切身感受到了城杨村人民的勤劳、善良、朴实。

  从某种意义上说,5月19日“第一书记”挂职结束离开城杨村时,我是带着一些遗憾走的,尤其是城杨村这么好的绿水青山还未真正转化为村民口袋里的金山银山……幸运的是,离开城杨村刚一个月左右,管委会随即成立了城杨村开发建设工作专班,我又以专班成员的名义重回城杨村。

  这次脱产驻村与上次完全不一样,因为这次是带着非常明确的目标来的,即借助中国人民大学丛志强教授团队,全面实施“村民赋能行动”,通过艺术设计激发村民内生动力,将城杨村打造成为国际知名旅游村、艺术振兴乡村的全国样板,探索出一条乡村振兴的新模式、新路径。

  作为一名从偏远山区农村走出来的机关干部,能有这么好的机会参与乡村振兴的这一伟大实践,我觉得自己非常幸运,唯有将压力化为动力,全力以赴、只争朝夕,才能不负韶华,不负组织的信任与村民的期待。

  丛志强团队初印象

  为了更好地做好中国人民大学丛志强教授设计团队入驻城杨村的准备工作,今年7月13日,受组织委派,由我带领城杨村泥匠、瓦匠、篾匠等11名能工巧匠赴宁海葛家村开展为期四天的驻村学习。

  由于之前从未有机会与丛教授设计团队接触,对这个网红团队的了解基本上是从网上了解的。

图片 7.png

  (丛教授为城杨村艺工队讲解)

  去年4月,中国人民大学丛志强设计团队千里迢迢来到宁海葛家村,数月之后,葛家村从原先默默无闻的小山村变成了全国闻名的“网红村”。

  到达葛家村时,刚好快临近中午,室外温度已达37-38度,在刚入村口不远处的教授面馆施工现场,我第一次见到了心目中仰慕已久的丛志强教授:他皮肤黝黑、戴着眼镜,穿着一件白蓝相间的格子T恤衫,头上戴着一顶草帽,顶着高温酷暑、满头大汗,正与他的研究生、艺工队队员在施工现场交流设计方案,与我原先心目中的名牌大学网红教授大相径庭,他是一个完完全全跟老农民一样接地气的人民艺术家。

  那天中午,我跟艺工队队员们在桂语8号村民袁小仙家用餐,席间,只见一位80几岁的老奶奶主动走到丛教授旁边,非常亲切地跟丛教授说:“前几天我听村民讲,你又回我们村了,我好几次跑过来找你,你都在施工设计现场,今天我总算见到你了!”

  丛教授一见到那位老奶奶,立即放下筷子,像见了自己的奶奶一样开心与高兴,立即让他的学生从他的房间里拿来了礼物送给了她,两个人像好朋友一样开心地聊着家常,我看了眼前这一幕内心非常感动,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这么平易近人的艺术家。

  晚上,我住在桂语18号葛品高家的民宿里,临近23:30我上厕所时,透过窗户只见一楼院子里的小会议室还灯火通明,丛教授和他的设计团队还在一丝不苟地商讨着第二天各节点的设计方案。

  那天晚上,我被丛教授团队的敬业精神所感动,有这么敬业、这么不怕吃苦的优秀团队加入我们东钱湖城杨村的开发建设,城杨村的未来一定可期。

  应明菊的草帽

  应明菊是城杨村村民,现年69岁,其房屋原坐落于陈夹岙千年银杏树旁,后因保护古树的需要,配合村里将其房屋迁移到村委会大门右侧、村大龄青年安置房正大门入口旁边。

  她家搭建了不少违章建筑,并堆放了各种杂物。

图片 11.png

  7月30日中午,丛志强教授和我一起来到应明菊老人家。

  丛教授问她:“你除了会做饭洗衣服以外,还会什么技能?”

  应明菊老人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马上起身到卧室拿来了一顶自己亲手编织的草帽给丛教授看。

  丛教授被她的编织技艺所感动,当场竖起大拇指赞扬她的手艺,此时,应明菊老人内心的自豪感顿时被激发出来,露出了发自内心的笑容。

  接着,丛教授当场为她亲手设计了几款不同款式的草帽、小包草图,鼓励她继续编织创作,以后肯定会有很多游客来参观、购买。

  丛教授还建议她将院子整理干净,同时一定要把房屋边上的违章建筑拆除,在目前又脏又乱的公共区域专门为全村设计一个手工艺作品研学展示区,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购物,以此增加其家庭收入。

  听到这里,应明菊老人开心地笑了,并将其编织的草帽签名后分别送给了我们。

  为了表示对应明菊老人的感谢,当天晚上,丛教授委托我将三人合影照进行了打印并塑封,于次日上午将照片第一时间送给了应明菊老人。

图片 1111.png
图片1111 1.png

  (拆除前后)

  7月31日上午,应明菊老人委托城杨村艺工队对其违章建筑进行了拆除。

  村中的喜人变化

  丛教授设计团队入驻城杨村后,村里发生了喜人变化:废弃倒塌的猪舍、破旧的公交车棚、陈年的违章建筑被拆除了,不起眼的瓦缸变成了溪畔灯箱,往日平静的亭溪溪坑里传来了小孩子们撑竹筏的欢笑声,直径约6米、高约1.7米巨型“农夫的草帽”编织完成……

图片 3.png

  (村民俞振飞用了近1500斤竹子,编织的直径约6米,高约1.7米巨型“农夫的帽子”)

  更加惊喜的是城杨村的村民们变了:他们由原先美丽乡村建设的旁观者变成了如今建设自己美丽家园的主人公。

  孙红微阿姐主动将自己种植的绿植无偿捐给村里公共区域美化,且每天早晚两次像照顾自己孩子一样为绿植浇水养护;

  村里99岁老奶奶为艺工队送来大西瓜,热心村民为设计团队送来了自己亲手烧的北方菜;

  村民杨其平主动将自己封闭的围墙拆除,与妻子准备先开农家乐,下步再开民宿;

  桥头小店的老板娘主动找到设计团队,要求将小店打造成集民宿、农家乐、小店于一体的小型商业综合体;

图片 4.png

  (村民杨汉忠家门口改造后的围墙景观)

图片.png

  (村民杨小土家主动拆除封闭的院子,准备开奶茶店和民宿)

  村民杨小土也主动找到设计团队,要求将他家改造成奶茶店与民宿……

  丛教授设计团队入驻的这些天,城杨村掀起了一股村民创业的热潮。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崔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