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宁波热点  >  五水共治  >  工作简报
宁波五水共治工作简报2020年第19期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0-09-01 14:43:25

  第19期(总第299期)

  宁波市五水共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宁波市河长制办公室编

  编者按:宁海县抢抓水利发展新机遇,聚焦“建什么”、“怎么建”、“如何用”、“如何管”,打造集安全、生态、休闲、景观为一体的“美丽水利”,提升防洪标准,有力带动流域内生态宜居、产业兴旺。副省长彭佳学在《宁海“四聚焦”推进新型水利建设绘就“美丽溪流”新画卷》上批示:宁海县近年来水利治理成效明显,经受了灾害考验。现将宁海县的做法刊发,供各地学习参考。

  宁海“四聚焦”推进新型水利建设

  绘就“美丽溪流”新画卷

  宁海县抢抓水利发展新机遇,投入百亿元资金相继实施小流域整治、五大溪流治理等,并创新开展“三色治理”,打造集安全、生态、休闲、景观为一体的“美丽水利”。目前,该县防洪标准已从不足五年一遇提升至最低二十年一遇,且有力带动流域内生态宜居、产业兴旺。

  一、聚焦“建什么”,“三色治理”转理念,打造“美丽水利”新格局

  一是突出水系保护,厚植生态底色。以河道防洪安全为基础,突出水系保护和生态修复,充分融入生态治理元素,按照“河床自然化、堤防生态化、物种本地化”治理目标,充分考虑水土交换、上下游生物洄游繁衍等生态需求,引进新型生态砌块、植物生态毯等生态斜坡措施。如白溪水车段治理,生态斜坡治理方式保留现状滩地、松树坦等,并设计鱼道鱼槽等,既提升防洪标准又恢复河溪道水土草鱼自然融合的生态体系。

  二是突出环境美化,提升休闲成色。融入“以水为邻”建设理念,在河湖沿线布设景观台阶、慢行绿道、自行车道、滨水公园等配套设施,打造水网相通、水路相融、人水相亲的“百里亲水平台”。如,凫溪梅林段沿岸绿化达20万平方米,配建自行车道、休闲步道、生态公路慢行系统、休闲公园等,获评省级“美丽河湖”。

  三是突出民俗风情,融入文化特色。按照“一镇一特色、一河一风貌”的河湖建设理念,深入挖掘当地文化底蕴,将当地民俗风情、名人传记、传统技艺等充分融入到水利工程中,升级水利工程品味。五市溪治理工程串联浙东诗表阆风先生舒岳祥故里、传统“礼”“义”名村等,重点打造“岭上客至、阆风公园、诗居舒岭、曲水寻踪、古道长亭、古桥迎送”等六个节点,成为当地文化标签。

  二、聚焦“怎么建”,创新机制推项目,开创“握指成拳”新局面

  一是建立水利融资保障机制,破解资金缺乏问题。积极推广国有资产证券化,盘活6座中型水库及颜公河调蓄池水利资产约70余亿元,成功组建运作宁波全市首家水投公司,通过盘活水利资产,先后参与了五大溪流治理、东部沿海防洪排涝PPP项目、城区防洪排涝工程、小流域治理等重点水利项目投资近30亿元。

  二是建立政策激励保障机制,破解动力不足问题。出台各类资金补助管理办法,推行河湖治理工程激励机制,在政策处理先行、前期工作到位后“随到随立”,项目开始招标实施,在对工程建设实行全额资金补助的基础上,再给予最高95%的政策处理资金补助及奖励资金,推动基层从“上级要求推着建”变为“争先恐后抢着建”。目前已补助3亿余元,有效提升基层建设积极性,加快项目落地实施。

  三是建立组织实施保障机制,破解力量不强问题。为顺利完成五大溪流治理目标,成立由县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总指挥的五大溪流建设领导小组及工程指挥部,综合协调处理五大溪流治理有关事宜。十个沿溪整治乡镇分别设立分指挥部,负责工程具体实施,由乡镇主要负责人担任指挥,每个项目均明确乡镇班子成员专人负责,层层落实治理任务,为溪流治理项目推进奠定基础。

  三、聚焦“如何用”,“以水为媒”促发展,探索乡村振兴新途径

  一是发挥灌溉功能,鼓励发展农特产业。在河道治理中,因地制宜铺设引水渠道、架设机耕桥等,增强灌溉功能,扩大灌溉面积9.2万亩,有力推动村民发展农特产业。中堡溪治理后,加快胡陈水蜜桃产业发展,目前种植面积已达1.5万亩,有玉露、白丽等16个品种,年产量约3万吨,荣获“中华名果”“中国名特优产品”等称号,同时探索形成以东山桃园为代表的“卖桃子—卖桃花—卖生态”农业农村发展新模式。

  二是发挥生态功能,鼓励发展多业态产业。针对白溪水质优秀适合水产养殖,岔路镇利用沿岸荒废滩地发展白溪水产养殖基地,主要养殖中华鲟鱼和香鱼,通过批发供货上海、杭州等城市,目前共有5万尾鱼,年产值在60万元左右。同时依托凫溪流域治理工程,在沿岸吸引总投资20亿元的温泉乡根小镇、11.8亿元的燕山君澜温泉度假酒店、5.5亿元的安岚温泉度假中心等项目,进一步加快深甽温泉风情小镇建设。

  三是发挥景观功能,鼓励发展休闲产业。加快白溪沿岸生态治理和绿化提升,沿线打造景观节点120余个,有力带动沿岸村庄农家乐、民宿等乡村旅游发展,以白溪沿岸的岔路镇天河村为例,依托白溪治理工程,从偏远山村培育成为省级3A级景区村庄、省级民宿集聚村,发展民宿62家、床位1000余张,并被列入宁波市职工疗休养基地,去年接待游客1.2万人次,创收150余万元,就地解决200余个村民创业就业问题。

  四、聚集“如何管”,“三化监管”保长效,构建水利养护新态势

  一是专职服务,常态管理精细化。全面落实完善县、镇、村三级河湖长,650位河湖长统筹协调溪流、湖泊岸线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等。同时推行河道保洁物业化,通过社会化招标方式,将河道保洁服务外包,由保洁单位做到定人、定岗、定船、定时、定责“五定”,确保县域河道洁化。

  二是制度监管,常态管理标准化。编制完成《宁海县河湖标准化创建实施方案》,制定工程检查制度、维修养护制度、应急管理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建立标准化运行管理平台,将工程巡查、维修养护等工作全部实现平台控制,操作流程实现信息化管理。目前,创建完成河湖标准化项目211个。

  三是技术支持,常态管理智慧化。综合运用“人工+视频+无人机”等巡查手段,如,巡查员配备智能手机开展陆上巡查,配合 GPS定位系统,确保巡查“有迹可循”;在五条溪流沿线安装多路视频监控,24小时监控水域内破坏水利设施、污染水体等违法行为;配备无人机,对溪流管理范围内是否存在违规建筑、排污口等违法违规行为实施空中巡查,确保管理不留死角。〔宁海县治水办(河长办)〕

宁波五水共治工作简报2020年第19期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0-09-01 14:43:25

  第19期(总第299期)

  宁波市五水共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宁波市河长制办公室编

  编者按:宁海县抢抓水利发展新机遇,聚焦“建什么”、“怎么建”、“如何用”、“如何管”,打造集安全、生态、休闲、景观为一体的“美丽水利”,提升防洪标准,有力带动流域内生态宜居、产业兴旺。副省长彭佳学在《宁海“四聚焦”推进新型水利建设绘就“美丽溪流”新画卷》上批示:宁海县近年来水利治理成效明显,经受了灾害考验。现将宁海县的做法刊发,供各地学习参考。

  宁海“四聚焦”推进新型水利建设

  绘就“美丽溪流”新画卷

  宁海县抢抓水利发展新机遇,投入百亿元资金相继实施小流域整治、五大溪流治理等,并创新开展“三色治理”,打造集安全、生态、休闲、景观为一体的“美丽水利”。目前,该县防洪标准已从不足五年一遇提升至最低二十年一遇,且有力带动流域内生态宜居、产业兴旺。

  一、聚焦“建什么”,“三色治理”转理念,打造“美丽水利”新格局

  一是突出水系保护,厚植生态底色。以河道防洪安全为基础,突出水系保护和生态修复,充分融入生态治理元素,按照“河床自然化、堤防生态化、物种本地化”治理目标,充分考虑水土交换、上下游生物洄游繁衍等生态需求,引进新型生态砌块、植物生态毯等生态斜坡措施。如白溪水车段治理,生态斜坡治理方式保留现状滩地、松树坦等,并设计鱼道鱼槽等,既提升防洪标准又恢复河溪道水土草鱼自然融合的生态体系。

  二是突出环境美化,提升休闲成色。融入“以水为邻”建设理念,在河湖沿线布设景观台阶、慢行绿道、自行车道、滨水公园等配套设施,打造水网相通、水路相融、人水相亲的“百里亲水平台”。如,凫溪梅林段沿岸绿化达20万平方米,配建自行车道、休闲步道、生态公路慢行系统、休闲公园等,获评省级“美丽河湖”。

  三是突出民俗风情,融入文化特色。按照“一镇一特色、一河一风貌”的河湖建设理念,深入挖掘当地文化底蕴,将当地民俗风情、名人传记、传统技艺等充分融入到水利工程中,升级水利工程品味。五市溪治理工程串联浙东诗表阆风先生舒岳祥故里、传统“礼”“义”名村等,重点打造“岭上客至、阆风公园、诗居舒岭、曲水寻踪、古道长亭、古桥迎送”等六个节点,成为当地文化标签。

  二、聚焦“怎么建”,创新机制推项目,开创“握指成拳”新局面

  一是建立水利融资保障机制,破解资金缺乏问题。积极推广国有资产证券化,盘活6座中型水库及颜公河调蓄池水利资产约70余亿元,成功组建运作宁波全市首家水投公司,通过盘活水利资产,先后参与了五大溪流治理、东部沿海防洪排涝PPP项目、城区防洪排涝工程、小流域治理等重点水利项目投资近30亿元。

  二是建立政策激励保障机制,破解动力不足问题。出台各类资金补助管理办法,推行河湖治理工程激励机制,在政策处理先行、前期工作到位后“随到随立”,项目开始招标实施,在对工程建设实行全额资金补助的基础上,再给予最高95%的政策处理资金补助及奖励资金,推动基层从“上级要求推着建”变为“争先恐后抢着建”。目前已补助3亿余元,有效提升基层建设积极性,加快项目落地实施。

  三是建立组织实施保障机制,破解力量不强问题。为顺利完成五大溪流治理目标,成立由县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总指挥的五大溪流建设领导小组及工程指挥部,综合协调处理五大溪流治理有关事宜。十个沿溪整治乡镇分别设立分指挥部,负责工程具体实施,由乡镇主要负责人担任指挥,每个项目均明确乡镇班子成员专人负责,层层落实治理任务,为溪流治理项目推进奠定基础。

  三、聚焦“如何用”,“以水为媒”促发展,探索乡村振兴新途径

  一是发挥灌溉功能,鼓励发展农特产业。在河道治理中,因地制宜铺设引水渠道、架设机耕桥等,增强灌溉功能,扩大灌溉面积9.2万亩,有力推动村民发展农特产业。中堡溪治理后,加快胡陈水蜜桃产业发展,目前种植面积已达1.5万亩,有玉露、白丽等16个品种,年产量约3万吨,荣获“中华名果”“中国名特优产品”等称号,同时探索形成以东山桃园为代表的“卖桃子—卖桃花—卖生态”农业农村发展新模式。

  二是发挥生态功能,鼓励发展多业态产业。针对白溪水质优秀适合水产养殖,岔路镇利用沿岸荒废滩地发展白溪水产养殖基地,主要养殖中华鲟鱼和香鱼,通过批发供货上海、杭州等城市,目前共有5万尾鱼,年产值在60万元左右。同时依托凫溪流域治理工程,在沿岸吸引总投资20亿元的温泉乡根小镇、11.8亿元的燕山君澜温泉度假酒店、5.5亿元的安岚温泉度假中心等项目,进一步加快深甽温泉风情小镇建设。

  三是发挥景观功能,鼓励发展休闲产业。加快白溪沿岸生态治理和绿化提升,沿线打造景观节点120余个,有力带动沿岸村庄农家乐、民宿等乡村旅游发展,以白溪沿岸的岔路镇天河村为例,依托白溪治理工程,从偏远山村培育成为省级3A级景区村庄、省级民宿集聚村,发展民宿62家、床位1000余张,并被列入宁波市职工疗休养基地,去年接待游客1.2万人次,创收150余万元,就地解决200余个村民创业就业问题。

  四、聚集“如何管”,“三化监管”保长效,构建水利养护新态势

  一是专职服务,常态管理精细化。全面落实完善县、镇、村三级河湖长,650位河湖长统筹协调溪流、湖泊岸线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等。同时推行河道保洁物业化,通过社会化招标方式,将河道保洁服务外包,由保洁单位做到定人、定岗、定船、定时、定责“五定”,确保县域河道洁化。

  二是制度监管,常态管理标准化。编制完成《宁海县河湖标准化创建实施方案》,制定工程检查制度、维修养护制度、应急管理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建立标准化运行管理平台,将工程巡查、维修养护等工作全部实现平台控制,操作流程实现信息化管理。目前,创建完成河湖标准化项目211个。

  三是技术支持,常态管理智慧化。综合运用“人工+视频+无人机”等巡查手段,如,巡查员配备智能手机开展陆上巡查,配合 GPS定位系统,确保巡查“有迹可循”;在五条溪流沿线安装多路视频监控,24小时监控水域内破坏水利设施、污染水体等违法行为;配备无人机,对溪流管理范围内是否存在违规建筑、排污口等违法违规行为实施空中巡查,确保管理不留死角。〔宁海县治水办(河长办)〕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1-2019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